烹饪器具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底壳(1)上的面板(2),底壳(1)内设置有控制器(3),面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控制器(3)电连接的电热膜层(20);底壳(1)内还设置有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电热膜层(20)上的隔热罩(4),第二隔热件(6)位于隔热罩(4)内,从而实现烹饪不挑锅,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增大了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同时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且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上的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设置有控制器(3),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的电热膜层(20);所述底壳(1)内还设置有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所述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所述电热膜层(20)上的隔热罩(4),所述第二隔热件(6)位于所述隔热罩(4)内。

设计方案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上的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设置有控制器(3),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的电热膜层(20);

所述底壳(1)内还设置有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所述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所述电热膜层(20)上的隔热罩(4),所述第二隔热件(6)位于所述隔热罩(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4)与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所述电热膜层(20)和所述第二隔热件(6)位于所述隔热罩(4)和所述面板(2)共同围成的密闭腔体(1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4)包括底壁(41)以及由所述底壁(4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42),所述侧壁(42)的顶部与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所述隔热罩(4)与所述面板(2)共同围成所述密闭腔体(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4)的底壁(41)的外底面与所述底壳(1)的内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6)为片状,

或者,所述第二隔热件(6)包括底壁(61)以及由所述第二隔热件(6)的底壁(6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6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6)为片状时,所述第二隔热件(6)的厚度范围为2mm~8mm;

所述第二隔热件(6)包括底壁(61)以及由所述第二隔热件(6)的底壁(6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62)时,所述第二隔热件(6)的底壁(61)的厚度范围为2mm~8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6)的形状与所述隔热罩(4)的形状相匹配;

和\/或,

所述第二隔热件(6)与所述隔热罩(4)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6)贴合在所述隔热罩(4)的内底壁上;

和\/或,

所述第二隔热件(6)与所述电热膜层(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4)为金属隔热罩或者陶瓷隔热罩;

和\/或,

所述第二隔热件(6)为气凝胶件或者石棉件或者玻纤棉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还设置有弹性件(5),

所述隔热罩(4)在所述弹性件(5)的作用下抵顶在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电热膜层(20)电连接的至少两个电极(21);

所述电极(21)上连接有导线(211),所述电极(21)通过所述导线(211)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

或者,所述电极(21)通过导电弹片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片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电极(21)上,所述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层(20)与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之间还设置有防护层(22),所述防护层(22)将所述电热膜层(20)与所述面板(2)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22)包括第一绝缘层(221),以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221)将所述电热膜层(20)与所述面板(2)隔开;

或者,所述防护层(22)包括:导电层(222)以及第一绝缘层(221);所述导电层(222)与所述烹饪器具的接地线电连接,所述导电层(222)设置在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层(221)位于所述导电层(222)与所述电热膜层(20)之间,以将所述导电层(222)与所述电热膜层(20)隔开。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是一种对承载在其上的锅具等进行加热的设备。

目前,以烹饪器具为电磁炉为例,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以及位于底壳上的面板,其中,底壳内设置有线圈盘和电路板,在利用电磁炉对锅具进行加热时,将锅具放置在面板上,为电磁炉通电后,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在锅具的底部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由于电磁炉是利用上述电磁感应原理对锅具加热的,因此,在电磁炉上使用的锅具必须由可导磁的材质(比如铁)制成,而陶瓷锅具、玻璃锅具、铜铝锅具等不导磁或者导磁率太低的锅具则无法在电磁炉上使用,导致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较小,为用户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能够实现烹饪不挑锅,增大了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底壳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热膜层;

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所述电热膜层上的隔热罩,所述第二隔热件位于所述隔热罩内。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的下表面设置电热膜层,在用户需要使用对陶瓷锅具、玻璃锅具、铜铝锅具等进行加热时,通过控制电热膜层通电发热,电热膜层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等器具,从而实现对陶瓷、玻璃、铜铝等器具的加热,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不仅可以对可导磁的锅具进行加热,还可以对不导磁或者导磁性差的锅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烹饪不挑锅,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增大了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同时,通过在底壳内设置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电热膜层上的隔热罩,将第二隔热件设置在隔热罩内,通过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对电热膜层进行双重隔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膜层发出的热量向外周的散发,使得电热膜层发出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多的传递至位于其上方的锅具上,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而且通过在电热膜层上罩设隔热罩,可防止电热膜层的热量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比如塑胶部件)造成影响,防止其他部件受高温影响而损坏,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选的,所述隔热罩与所述面板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所述电热膜层和所述第二隔热件位于所述隔热罩和所述面板共同围成的密闭腔体内。

通过使隔热罩与面板的下表面密封贴合,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在更大程度上防止热量散发至隔热罩外,进一步提高了热量利用率,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以及对位于隔热罩外部的其他部件的保护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罩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

所述侧壁的顶部与所述面板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所述隔热罩与所述面板共同围成所述密闭腔体。

可选的,所述隔热罩的底壁的外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内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通过使隔热罩的底壁的外底面与底壳的内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使得隔热罩的底壁与底壳的底壁互不接触,可有效防止隔热罩的热量传递至底壳,对底壳进行了有效保护,且提高了底壳的隔热效果,防止用户触摸到底壳而引起烫伤等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为片状。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第二隔热件的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

这样设置在隔热罩内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大隔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为片状时,所述第二隔热件的厚度范围为2mm~8mm;

所述第二隔热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第二隔热件的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时,所述第二隔热件的底壁的厚度范围为2mm~8mm。

这样在保证有效隔热的同时,节省了制作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的形状与所述隔热罩的形状相匹配。

这样使得第二隔热件与隔热罩更易配合,使得安装更加方便,且隔热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与所述隔热罩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这样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即可将第二隔热件固定在隔热罩内,保证第二隔热件的稳定性,为有效隔热提供保证,且装配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贴合在所述隔热罩的内底壁上。

这样可以提高第二隔热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与所述电热膜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通过使第二隔热件与电热膜层之间具有间隙,即,第二隔热件与电热膜层之间互不接触,可防止电热膜层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第二隔热件而导致热量损失,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罩为金属隔热罩或者陶瓷隔热罩。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件为气凝胶件或者石棉件或者玻纤棉件。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隔热罩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抵顶在所述面板的下表面。

通过设置弹性件,使隔热罩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顶在面板的下表面,通过弹性件对隔热罩进行固定,使得隔热罩与面板之间的配合效果更好,装配更加方便,在保证对隔热罩固定的同时,可防止隔热罩与面板之间过压的情况发生,对隔热罩和面板均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选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电热膜层电连接的至少两个电极;

所述电极上连接有导线,所述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或者,所述电极通过导电弹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片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电极上,所述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电极实现电热膜层与其他电子元件的电连接,使得连接更加方便,且信号传输更加可靠。通过导线或者导电弹片实现电极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设置灵活且方便。

可选的,所述电热膜层与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之间还设置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将所述电热膜层与所述面板隔开。

可选的,所述防护层包括第一绝缘层,以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将所述电热膜层与所述面板隔开。

当面板自身为可导电的材质制成时,比如,面板为金属面板,或者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导电的玻璃面板,由于第一绝缘层的存在,可防止面板直接与电热膜层接触而导致人体触电,提高了烹饪安全性,也可以防止面板与电热膜层之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而且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使得面板的材质选择更加灵活,使得面板不仅可以由不导电的材质制成,也可以由可导电的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防护层包括:导电层以及第一绝缘层;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烹饪器具的接地线电连接,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电热膜层之间,以将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电热膜层隔开。

若面板开裂或者破裂,会发生漏电,由于面板下表面的导电层的存在,且导电层与接地线电连接,导电层可将静电释放至大地,从而防止人体触电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同时为了防止导电层与电热膜层之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在导电层和电热膜层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保证了器具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3对应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罩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罩的仰视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与电热膜层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电热膜层与电极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电热膜层与面板之间设置有防护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电热膜层与面板之间设置有防护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设置有防护层与第二绝缘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电热膜层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电热膜层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1—侧壁;

111—通风孔;

12—底壁;

121—支脚;

122—脚垫;

10—操作旋钮;

100—密闭腔体;

13—电源线;

2—面板;

20—电热膜层;

21—电极;

211—导线;

22—防护层;

221—第一绝缘层;222—导电层;

23—第二绝缘层;

3—控制器;

4—隔热罩;

40—第一避让孔;

41—底壁;

42—侧壁;

43—凸部;

44—定位柱;

45—限位套筒;

5—弹性件;

6—第二隔热件;

61—底壁;

62—侧壁;

60—第二避让孔;

7—温控器;

71—主体部;

70—测温探头;

8—指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3对应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罩的立体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罩的仰视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隔热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与电热膜层的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面板、电热膜层与电极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电热膜层与面板之间设置有防护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一;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电热膜层与面板之间设置有防护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二;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设置有防护层与第二绝缘层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电热膜层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电热膜层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参照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该烹饪器具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底壳1上的面板2。其中,面板2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金属面板、塑料面板、石材面板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其中,底壳1内设置有控制器3,具体实现时,底壳1还可以设置电源板,电源板与控制器电连接。为了使该烹饪器具不仅可以对可导磁的锅具(也可以是壶体等其他器具)进行加热,还可以对不导磁或者导磁性差的锅具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面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控制器3电连接的电热膜层20,通过控制器3可控制电热膜层20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具体可包括:开始加热、停止加热、加热功率、加热时间、加热温度等。其中,可以在底壳1上设置操作旋钮10,操作旋钮10可与控制器3之间轴连接,通过转动操作旋钮10即可使控制器3控制电热膜层20的工作状态。当然,操作旋钮10也可以替换为按键,比如,机械式按压按键或者触摸按键,同样可实现控制功能。此外,操作旋钮10或者按键也可以设置在面板2上。

面板2上对应有加热区域,加热区域具体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形状。具体实现时,比如可以在面板2的上表面设置用于标识加热区域的环形标识,即,环形标识围成的区域为加热区域,以使用户能够清楚且准确的确定加热区域,电热膜层20具体可与加热区域对应,在放置锅具时,直接将锅具放置在加热区域,以进行更好的加热。

具体实现时,底壳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支脚121,以对烹饪器具进行支撑,使烹饪器具的底壳1下表面与所在的台面或者桌面保持一定距离,以对台面或者桌面进行有效保护,或者利于散热。其中,支脚12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脚垫122,脚垫122比如可以是橡胶脚垫或者塑胶脚垫或者硅胶脚垫,这样可对支脚121进行保护,防止磨损,且可避免移动烹饪器具或者烹饪时支脚121与台面之间摩擦而产生噪音。

利用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将锅具放置在面板2上,为该烹饪器具通电,此时控制器3控制电热膜层20开始发热,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传递至放置在面板2上的锅具,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该烹饪器具是通过电热膜层20进行加热的,因此,无论锅具是否能够导磁均可在该烹饪器具上使用,比如,铁锅具、不锈钢锅具、陶瓷锅具、玻璃锅具、铜铝锅具等,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不仅可以对可导磁的锅具进行加热,还可以对不导磁或者导磁性差的锅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烹饪不挑锅,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增大了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

其中,电热膜层20具体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面板2的下表面,也可以通过喷涂、粘接等方式设置在面板2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电热膜层20具体可以包括电阻式发热元件或者红外式加热元件或者厚膜发热元件等。以电阻式发热元件为例,电阻式发热元件可以为电阻丝,电阻丝绕设呈电热膜层20;当然,电阻式发热元件也可采用通电产热的材料制成的板体,其中,通电产热的材料可以包括铁素体组织的合金材料、奥氏体组织的合金材料,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内还设置有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其中,第一隔热件为罩设在电热膜层20上的隔热罩4,第二隔热件6位于隔热罩4内。

由于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的存在,即,通过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实现对电热膜层20的双重隔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向电热膜层20下方以及两侧的区域的散发,使得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得以聚集,使热量集中给放置在面板2上的锅具加热,从而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而且通过隔热罩4和第二隔热件6的双重隔离作用,可有效防止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对底壳1内的其他部件(尤其是塑胶部件)造成影响,防止其他部件受高温影响而损坏。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2的下表面设置电热膜层20,在用户需要使用对陶瓷锅具、玻璃锅具、铜铝锅具等进行加热时,通过控制电热膜层20通电发热,电热膜层20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放置在面板2上的锅具等器具,从而实现对陶瓷、玻璃、铜铝等器具的加热,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不仅可以对可导磁的锅具进行加热,还可以对不导磁或者导磁性差的锅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烹饪不挑锅,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增大了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同时,通过在底壳1内设置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6,将第一隔热件罩设在电热膜层20上,将第二隔热件6设置在第一隔热件内,实现对电热膜层20的双重隔热,在较大程度上防止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向外周散发,使得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多的传递至位于其上方的锅具上,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而且这样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热膜层20的热量对底壳1内的其他部件(比如塑胶部件)造成影响,对底壳1内的其他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层20的形状为圆环形。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电热膜层20也可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扇形或者多边形等。此外,电热膜层20可具有多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控制器3可分别控制各部分的工作状态,以调整电热膜层20的加热功率或者加热面积。其中,当电热膜层20上罩设有隔热罩4时,隔热罩4将电热膜层20的各个独立的部分均罩设在其中。

其中,隔热罩4具体可以是金属材料,比如不锈钢隔热罩、铁隔热罩、铝合金隔热罩等,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比如陶瓷隔热罩、耐高温塑料隔热罩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只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即可。

较为优选的,隔热罩4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电热膜层20和第二隔热件6位于隔热罩4和面板2共同围成的密闭腔体100内。通过使隔热罩4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在更大程度上防止热量散发至隔热罩4外,进一步提高了热量利用率,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提高了对位于隔热罩4外部的其他零部件的保护效果。

参照图1和图6所示,隔热罩4具体可包括底壁41以及由底壁4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42,其中,侧壁42的顶部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隔热罩4与面板2共同围成上述的密闭腔体100。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隔热罩4也可以为弧形罩。具体实现时,隔热罩4可以为由片材拉伸而形成,这样整个隔热罩4的结构强度更好。

其中,可使隔热罩4的底壁41的外底面与底壳1的内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即,隔热罩4的底壁41与底壳1的内底面直接不接触,从而可防止隔热罩4的热量传递至底壳1的情况发生,对底壳1进行了有效保护,且提高了底壳1的隔热效果,防止用户触摸到底壳1而发生烫伤等情况发生。

具体地,第二隔热件6由隔热材料制成,比如气凝胶件或者石棉件或者玻纤棉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隔热性能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内设置有弹性件5,隔热罩4具体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抵顶在面板2的下表面。也就是说,在装配时,通过弹性件5实现对隔热罩4的固定,使隔热罩4罩设在电热膜层20上,通过弹性件5对隔热罩4进行固定,使得装配更方便,使隔热罩4与面板2之间的配合效果更好,在保证对隔热罩4可靠固定的同时,可防止隔热罩4与面板2之间过压的情况发生,对隔热罩4和面板2均进行了有效保护。其中,隔热罩4具体可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以使电热膜层20和第二隔热件6位于隔热罩4和面板2共同围成的密闭腔体100内。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的底端与底壳1相对固定,弹性件5的顶端抵顶在隔热罩4上。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弹性件5的一端与底壳1的内侧壁相对固定,弹性件5的另一端抵顶在隔热罩4上,同样可实现对隔热罩4的固定。

具体地,隔热罩4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凸部43,弹性件5的顶端抵接在该凸部43的底面上。较为优选的,凸部43具体可设置在隔热罩4的外壁顶部,或者,凸部43靠近隔热罩4的外壁顶部设置,这样使得弹性件5直接对隔热罩4的顶部施力,使得隔热罩4与面板2之间结合的更好。当然,也可以使弹性件5直接抵接在隔热罩4的底壁41上。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43具体为隔热罩4的顶部边缘的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即,凸部43与隔热罩4一体成型,这样可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凸部43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隔热罩4上。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凸部43的底部设置向下延伸的定位柱44,定位柱44具体可以是实心柱,也可以是空心柱。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具体为弹簧,弹簧套设在定位柱44上,弹簧的底端与底壳1相对固定,弹簧的顶端抵顶在凸部43的底面。定位柱44可以与凸部43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续安装在凸部43的底部。通过设置定位柱44,可提高弹性件5装配的便捷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弹性件5进行限位,提高弹性件5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隔热罩4的稳定性。

此外,底壳1上还可设置顶部开口的限位套筒45,弹性件5的底端从顶部开口伸入至限位套筒45中,且与限位套筒45的内壁相对固定,比如,弹簧的底端伸入至限位套筒45内。限位套筒45具体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续通过螺钉或者黏结剂固定在底壳1上。通过设置限位套筒45,可提高弹性件5装配的方便性以及弹性件5的稳定性。其中,参照图5所示,定位柱44的底端可以伸入至限位套筒45中,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整个固定结构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弹性件5也可以为弹性条或者弹性片等,比如,弹性条的底端与底壳1的底面相对固定,弹性条的顶端抵顶在隔热罩4上,同样可将隔热罩4抵顶在面板2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弹性件5间隔设置在隔热罩4的外围,通过将弹性件5设置为至少两个,以从隔热罩4的不同位置对隔热罩4进行固定,提高了隔热罩4固定的可靠性。当然,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弹性件5,比如,弹性件5的底端与底壳1相对固定,弹性件5的顶端抵顶在隔热罩4的底壁41的中心处。

参照图1、图4和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隔热件6具体为片状,即,第二隔热件6具体为隔热片,比如石棉保温毡、气凝胶毡等。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二隔热件6的厚度设置在2mm~8mm之间,在保证隔热效果的同时,节省制作成本。

参照图9所示,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隔热件6具体可包括底壁61以及由该底壁6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62,即,第二隔热件6形成为腔体结构。具体可将底壁61的厚度设置在2mm~8mm之间,在保证隔热效果的同时,节省制作成本。这样设置在隔热罩4内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大隔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其中,第二隔热件6的形状可以与隔热罩4的形状相匹配,这样使得第二隔热件6与隔热罩4更易配合,使得安装更加方便,且隔热效果好。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形状匹配可以理解为轮廓形状相匹配,或者尺寸相匹配,或者形状和尺寸均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6具体与隔热罩4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也就是说,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即可将第二隔热件6固定在隔热罩4内,保证第二隔热件6的稳定性,为有效隔热提供保证,且装配更加方便。当然,第二隔热件6也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在隔热罩4内。

其中,第二隔热件6可以贴合在隔热罩4的内底壁上。当然,也可以是,第二隔热件6的侧壁62与隔热罩4的内侧壁贴合。较为优选的,第二隔热件6与电热膜层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也就是说,第二隔热件6与电热膜层20互不接触,这样可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可防止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第二隔热件6而导致热量损失。

其中,底壳1具体包括底壁12以及位于底壁12周向上的侧壁11,也就是说,底壁12和侧壁11共同围成底壳1。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底壁12具体为玻璃底壁或者陶瓷底壁,这样能够提高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还可以提高底壳1的隔热效果,保证底壳1内的电热膜层20发出的热量尽可能聚集在面板2上的锅具上,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用户触摸底壳1的底壁12而导致烫伤情况的出现,同时可避免底壳1的底壁12烫坏台面或者桌面。

具体地,可将底壳1的底壁12的厚度设置在2mm~5mm之间,在保证底壳1强度、隔热效果的同时,节省了制作成本。

其中,底壳1的底壁12和底壳1的侧壁1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续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或者通过黏结剂粘接在一起。

参照图1所示,具体实现时,底壳1可以仅包括下盖,下盖包括底壁以及围设在底壁周向上的侧壁,下盖的底壁形成为底壳1的底壁12,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侧壁11。或者,底壳1也可以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的上盖,其中,下盖、上盖和面板2共同围成腔体结构,比如,下盖具体为板状,上盖包括侧壁,下盖形成为底壳1的底壁12,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侧壁11;再比如,下盖为腔体结构,下盖包括底壁以及围设在底壁周向上的侧壁,下盖的底壁形成为底壳1的底壁12,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11。上述列举出的底壳1的结构以及由此相关的变形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底壳1上还开设有通风孔111,通风孔111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11上。通风孔11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比如多个通风孔111沿侧壁11的周向间隔排布,通风孔111可以是圆孔、条形孔等,比如,多个通风孔111排布呈格栅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是通过电热膜层20加热的,因此底壳1内可以不用设置散热风机,通过通风孔111进行通风散热即可,从而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作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2具体为微晶玻璃面板,底壳1的底壁12具体为微晶玻璃底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顶部(面板2)和烹饪器具的底部(底壳1的底壁12)均由微晶玻璃制成,从而使得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更好,而且,可进一步提高底壳1的隔热效果。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面板2也可以由其他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玻璃制成;底壳1的底壁12也可以由钢化玻璃制成。

其中,底壳1的底壁12为玻璃底壁时,可以是非透明玻璃底壁,比如茶色玻璃等,也可以是透明玻璃底壁,当底壳1的底壁12为透明玻璃底壁时,可以在底壳1的底壁12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置遮蔽层,从而使用户不会透过玻璃底壁看到底壳1内的零部件,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其中,遮蔽层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底壳1的底壁12上,也可以通过喷涂、熔射、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12上。遮蔽层具体可包括文字标识或者图案标识,以提高烹饪器具安装的方便性,或者提高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其中,遮蔽层可以由文字标识和\/或图案标识构成,或者,遮蔽层上额外设置有文字标识或者图案标识。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使底壳1的侧壁11的部分为玻璃侧壁,即,使底壳1的侧壁11的一部分由玻璃制成,底壳1的侧壁11的一部分由非玻璃材质制成,比如,底壳1的侧壁11的下半部分为玻璃侧壁,底壳1的侧壁11的上半部分为非玻璃侧壁,玻璃侧壁和非玻璃侧壁可以通过黏结剂粘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再比如,底壳1的侧壁11的左半部分为玻璃侧壁,右半部分为非玻璃侧壁。其中,为了方便通风孔111的开设,具体可将通风孔111开设在底壳1的非玻璃侧壁上。也就是说,通过将底壳1的底壁12设置为玻璃底壁或者陶瓷底壁,将底壳1的侧壁11的部分设置为玻璃侧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以及底壳1的隔热效果。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底壳1的侧壁11为金属侧壁,这样可提高整个底壳1的结构强度。比如,金属侧壁为不锈钢板材冲压或者拉伸等方式制成。或者,底壳1的侧壁11也可以由以下任一种材料制成:聚苯并咪唑(polybenzimidazoles,简称PBI)、聚酰胺(Polyetherimide,简称PEI)、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称PTFE)、聚苯硫醚(Polyphenylsulfide,简称PPS)、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简称PEEK),即,底壳1的侧壁11也可以由耐高温塑料制成,这样使得整个底壳1的隔热效果更好。

为了使该烹饪器具能够进行有效控温,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内还设置有温控器7,温控器7与控制器3电连接。其中,温控器7具体位于隔热罩4的外部,隔热罩4上具有可供温控器7的测温探头70伸入至隔热罩4的内腔中的第一避让孔40。也就是说,通过温控器7的测温探头70进行测温。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7具体位于隔热罩4的侧壁42的外侧,当隔热罩4包括底壁41和侧壁42时,第一避让孔40具体开设在隔热罩4的侧壁42上。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温控器7也可以设置在隔热罩4的底壁41的下方,这样第一避让孔40具体可以开设在隔热罩4的底壁4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7的测温探头70伸入至隔热罩4的内腔中,具体检测的是隔热罩4与面板2围成的腔体的环境温度。当然,测温探头70也可以检测被隔热罩4罩设在内的电热膜层20的温度,或者面板2的温度,比如,电热膜层20的中心区域为空置区,测温探头70可以检测该空置区的温度,即面板2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传输至控制器3,使控制器3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出提示信号或者控制电热膜层20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有效控温,提高用户烹饪体验感。

通过将温控器7设置在隔热罩4的外部,仅使温控器7的测温探头70伸入至隔热罩4内腔,在实现有效测温的同时,防止隔热罩4内的热量对温控器7产生影响,对温控器7进行了有效保护,且使得底壳1内各部件的安装更易实现,布局更加合理。

参照图9所示,可以在第二隔热件6的对应第一避让孔40的位置开设用于避让测温探头70的第二避让孔60。当然,若第二隔热件6所在的位置不会对测温探头70的伸入造成干涉时,第二隔热件6上无需开设第二避让孔60。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避让孔60具体开设在第二隔热件6的侧壁62上,当然,也可以开设在第二隔热件6的底壁61上,具体可根据第一避让孔40的位置以及第二隔热件6的具体位置确定。

具体实现时,温控器7可包括主体部71以及设置在主体部71上的朝向远离主体部71的方向延伸的测温探头70。主体部71位于隔热罩4的外部,测温探头70伸入至隔热罩4内。主体部71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关,开关与控制器3电连接。

其中,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与控制器3电连接的指示装置8,主体部71上的开关可以包括第一级开关,测温探头70用于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触发第一级开关,以使控制器3控制指示装置8发出指示信号。其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比如,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为85℃,当测温探头70检测到隔热罩4内的空气温度达到或者超过该温度时,测温探头70触发该第一级开关,从而使控制器3发出提示信号,比如向用户提示此时面板2温度较高,请勿触摸面板2。

在本实施例中,指示装置8具体包括指示灯,底壳1和\/或面板2的对应指示灯的位置可透光,当测温探头70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且触发第一级开关时,指示灯亮起。比如,底壳1的侧部开设有透光孔,指示灯发出的光线可从该透光孔透出,以提示用户。或者,底壳1的侧壁11对应指示灯的位置自身由透光材料制成,比如玻璃或者透明塑料或者树脂等。其中,指示灯在向用户发出提示时,指示灯具体可以闪烁,也可以持续亮起。指示灯发出的光线可以是单一的光线,也可以是颜色交替的光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指示装置8也可以包括蜂鸣器,即,在测温探头70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器3控制蜂鸣器发声。或者,指示装置8包括指示灯和蜂鸣器,在指示灯亮起的同时,蜂鸣器发声,这样使得提示效果更好。

此外,主体部71上的开关也可以包括第二级开关,具体地,测温探头70用于在所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触发第二级开关,以使控制器3控制电热膜层20停止发热。其中,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比如,将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设定为280℃时,当测温探头70检测到的温度达到或者超过该值时,比如意味着此时加热温度过高,如果继续加热,有可能会引起干烧等,此时测温探头70触发第二级开关,控制器3在第二级开关被触发后立即控制电热膜层20停止发热。

具体实现时,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值后,控制器3可以控制电热膜层20重新开始加热。其中,温控器7的测温探头70可以实时的对隔热罩4内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也可以以预设周期对隔热罩4内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示例性的,测温探头70可以热胀冷缩,比如,在检测过程中,测温探头70受热伸长,当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测温探头70伸长一定程度,正好可以推动第一级开关,比如向用户发出提示;当电热膜层20继续加热,测温探头70继续伸长,测温探头70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正好可以推动第二级开关,比如使烹饪器具断电。或者,也可以是,当测温探头70所检测到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向主体部71发送信号,以使主体部71控制第一级开关或者第二级开关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7的主体部71上的开关具体包括两个,即第一级开关和第二级开关,且第一级开关开启时对应的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小于第二级开关开启时对应的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温控器7的主体部71上的开关仅包括第一级开关或者仅包括第二级开关。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设定。其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可以在产品出厂前设定好,也可以是,通过在底壳1或者面板2上设置按钮或者按键,比如,通过旋转操作旋钮10,以使用户在烹饪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预设温度阈值的设定。当然,也可以在主体部71上设置第三级开关、第四级开关等,每级开关对应不同的温度。

示例性的,若电热膜层20的加热功率是一定的,比如,该电热膜层20的加热功率为1000W,而在烹饪时,仅需要500W,比如此时可以通过控制器3控制电热膜层20加热3分钟,然后停止1分钟后,继续使电热膜层20加热,从而实现所需功率的加热。具体可以通过底壳1上的操作旋钮10调节加热时长和加热周期等。

具体实现时,可将电热膜层20的厚度设置在0.1mm~1mm之间,这样既能够保证有效加热,且可方便电热膜层20的固定。

参照图11至图16所示,具体实现时,烹饪器具还包括:与电热膜层20电连接的至少两个电极21。可以理解的是,电热膜层20具体通过电极21实现与烹饪器具的电子元件之间的电连接,比如,电热膜层20通过电极21与控制器3电连接。控制器3具体可设置在隔热罩4的外部,其中,电极21可以设置在电热膜层20上,也可以设置在面板2的下表面,只要能够保证电极21与电热膜层20的电连接即可。其中,电极21比如可以是石墨烯,或者为其他导电金属或者金属粉末制成。示例性的,电极2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电热膜层20上。此外,当电极2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有部分电极21可供电热膜层20与烹饪器具内的其他电子元件(比如电源板)电连接。

示例性的,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21为两个,两个电极21分设在电热膜层20的中心的两侧,比如,两个电极21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两个电极21以电热膜层20的中心为圆心同心设置,比如,两个电极21均为环状电极。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极21上连接有导线211,电极21通过导线211与控制器3电连接。也就是说,导线211的一端与电极21连接,导线211的一端比如可以焊接或者压接在电极21上,导线211的另一端与控制器3连接。其中,当隔热罩4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形成密闭腔体100时,比如,可在隔热罩4上开设可供导线211穿出的导线孔,具体可使穿设在导线孔中的导线211与导线孔之间密封设置。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极21通过导电弹片与控制器3电连接,其中,导电弹片的一端抵接在电极21上,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与控制器3电连接。比如,隔热罩4上开设有可供导电弹片的另一端穿出的弹片孔,当隔热罩4与面板2的下表面密封贴合形成密闭腔体100时,可使导电弹片与弹片孔之间密封设置。再比如,导电弹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3电连接,示例性的,导线的一端与控制器3连接,导线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压设在导电弹片上,比如隔热罩上具有可供导线穿出的导线孔。

为了提高烹饪安全性,电热膜层20与面板2的下表面之间还设置有防护层22,防护层22将电热膜层20与面板2隔开。参照图12和图14所示,在第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防护层22包括第一绝缘层221,以通过第一绝缘层221将电热膜层20与面板2隔开。这样当面板2自身为可导电的材质制成时,比如,面板2为金属面板,或者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导电的玻璃面板,由于第一绝缘层221的存在,可防止面板2直接与电热膜层20接触而导致人体触电,也可以防止面板2与电热膜层20之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而且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221,使得面板2的材质选择更加灵活,使得面板2不仅可以由不导电的材质制成,也可以由可导电的材质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21具体可以为陶瓷层,第一绝缘层221通过熔射的方式设置在面板2与电热膜层20之间。比如,第一绝缘层221通过熔射的方式设置在面板2下表面,或者熔射在电热膜层20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层221也可以通过丝印或者粘接或者喷涂等的方式设置在面板2与电热膜层20之间。第一绝缘层221也可以是非导电油墨层、油漆层、云母层等其他能够绝缘的材质。

参照图13所示,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防护层22包括:导电层222以及第一绝缘层221。其中,导电层222与烹饪器具的接地线电连接,导电层222设置在面板2的下表面。第一绝缘层221位于导电层222与电热膜层20之间,以将导电层222与电热膜层20隔开。若面板2开裂或者破裂,会发生漏电,由于面板2下表面的导电层222的存在,导电层222与接地线电连接,导电层222能够将静电释放至大地,从而防止人体触电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同时为了防止导电层222与电热膜层20之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在导电层222和电热膜层20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221,保证了器具的正常工作。其中,接地线可以为烹饪器具的电源线13的接地线。

其中,导电层222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比如铜、铝。导电层222比如可以粘接、蒸镀在面板2的下表面。导电层222与接地线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导电层222可以覆盖面板2的整个下表面,也可以至少覆盖面板2的下表面与加热区域对应的部分。

较为优选的,电热膜层20在面板2上的投影位于导电层222在面板2上的投影内,从而在电热膜层20的任一位置发生漏电现象时,均能够通过导电层222将静电带入大地释放掉。此外,电热膜层20在面板2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绝缘层221在面板2上的投影范围内,从而能够将电热膜层20与导电层222完全隔开,避免两者接触而发生短路。

此外,参照图14所示,还可以在电热膜层20的背离面板2的一面设置第二绝缘层23,即,电热膜层20的下表面设置第二绝缘层2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23具体可以为陶瓷层,第二绝缘层23通过熔射的方式设置在电热膜层20的下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绝缘层23也可以是云母层、非导电油墨层、油漆层等绝缘层。第二绝缘层23也可以通过喷涂、丝印、粘接等方式设置在电热膜层20的背离面板2的一面上。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层23,可防止电热膜层20与位于其下方的其他可导电部件接触而发生短路,为烹饪器具正常工作提供保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烹饪器具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88251.2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67839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H05B3/02

专利分类号:H05B3/02;H05B3/20;H05B3/03

范畴分类:39D;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2017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工业园区世纪西街3号

发明人:马强;史庭飞

第一发明人:马强

当前权利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佩;刘芳

代理机构:112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烹饪器具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