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华:森岛通夫的两种马克思价值模型研究论文

黄光华:森岛通夫的两种马克思价值模型研究论文

[摘 要]森岛通夫认为在《资本论》中存在两种价值定义,由此建立了两种价值定义下的数理模型,并证明了两种价值在数理上的等价性,从而由第二种定义中的投入—产出思想导出价值的经验基础,驳斥了关于价值范畴是不可经验测量的和不科学的非难。但是森岛通夫仅仅将价值作为孤立的范畴研究,第二种价值定义并没有完全解决价值的经验性问题。价值范畴的经验性需要奠定在价值与生产价格关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转形理论是奠定价值经验基础的正确思路途径。

[关键词]森岛通夫;价值;经验

一、森岛通夫的两种等价价值模型

(一)森岛通夫价值模型的特例

森岛通夫是一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系统而全面,其中包括了对转形理论的研究工作。转形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价值范畴,由于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范畴的数理化处理较有争议,因此理解森岛通夫建立的价值数理模型对于进一步理解其转形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引人注目的是,该通知明确要求督查检查主要看工作实绩,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

森岛通夫在1973年的著作《马克思经济学——价值和增长的双重理论》的第一章中建构了价值的数理模型。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给出了两种价值的定义,这源于他对于资本论中两段话的理解:“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1](p51);“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1](p52)。

比如在指导学生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由此来唤醒学生的回忆,激起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

这两段话对于许多《资本论》的研究者来说是同义的,马克思本人也并未明确区分这两种定义。但森岛通夫认为尽管过去的研究者和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区分这两种定义,但实际上这两种定义是从不同方面描述了价值这一范畴。从不同方面描述价值的这两个定义并不能直接相等,因为从直观上看,两个定义的描述存在差异性,因此两个定义的等价性需要证明。森岛通夫所言的证明是指数理层面的证明,证明两个价值定义等价,就意味着首先在数理上对价值进行两种定义。所以他从两个定义出发,首先构造了两个不同的价值数理模型。

为了使自己的数理模型更容易理解,森岛通夫并不是直接给出一般的价值数理模型,而是先引入特殊情况下的价值数理模型,然后再将这种特殊的情况推广到一般。

森岛通夫首先假设了一个只生产谷物和肥料的社会。假设一单位谷物的价值为λ1,一单位肥料的价值为λ2,现在生产一单位的谷物需要a11单位的谷物和a21单位的肥料,以及l1单位的劳动,且数量a11和a21都是按照各自的自然单位来计算的,比如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价值的单位是时间。于是根据第一个价值的定义,一单位谷物的价值为:

(1)式与《资本论》中的价值公式没有太大差别,比较容易理解。《资本论》中的价值公式w=c+v+m是一个抽象的表达式,它是马克思抽象具体物量关系后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公式。而森岛通夫的公式(1)再次用一定物量关系表达了马克思的价值公式。森岛通夫的公式(1)是马克思价值公式的物量单位化的表现,λ1仍表示商品价值,a11λ1+a21λ2仍可以理解为c,l1则是必要劳动v和剩余劳动m的总和,只不过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w、c、v和m,而是指具体一单位商品的价值所包含的c、v和m。由此可以窥见,物量化是森岛通夫处理马克思价值范畴的重要方法取向。在价值的第一定义中的物量化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处理,更进一步的物量化可见于森岛关于价值第二定义的一般数理模型中。

取点B(6,-13)时,点A的坐标为直接写出直线AB的解析式________;取点B(4,-3),直接写出AB的解析式为________.

与公式(1)不同的是,公式(2)的构造思想大部分是基于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思想。q1和q2分别代表生产净产出为一单位谷物所需要的谷物和肥料的总产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将q1和q2与(1)式中马克思的a11和a21相区分,它们代表的不再是生产商品的纯物质投入,而是总产出。区分马克思的生产公式与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思想是有必要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活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投入系数矩阵、总产出和净产出等概念需要仔细对待。理解公式(2)既需要区分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思想相关概念和马克思生产公式相关概念,又需要联系两者。仅仅从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解公式(2)是不够的,那样的话就不再是研究马克思价值的公式了,公式(2)也就失去了证明两个价值定义等价的作用。森岛通夫构造公式(2)实际上是希望将马克思的价值纯物量化,通过物质商品表达商品价值。它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净产出即新增的商品,即总产出除去资本品投入外的产出。它们的来源就只有一个,即活劳动。如果净产出是一个单位商品,那么就可以用活劳动表示这一个单位商品的价值。活劳动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就是工人工作时间,那么一个商品的价值就可以转化为工人工作时间,也就可以在理论上进行具体的量化和度量了。

这个公式中的li是第二个步骤中生产奢侈品的直接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与第一步骤生产资本品所投入的劳动lj相区分。实际上公式10是基于第一定义下的价值公式(4)得出的,因为:

公式(1)是森岛通夫基于马克思生产公式对这个只生产化肥和谷物的社会中的商品价值的描述,也是根据他指出的价值第一定义得出的公式。森岛通夫接着给出了第二个定义的数理公式:

这里的资本品投入不包括对工人工资品的投入,国内净产出的通常定义就是GDP减去资本品的折旧补贴,这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净产出是有差别的:“一个国家的净产品是该国在某一给定时期所生产的、超过它的生产所需要的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这个定义与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首先运用的国民财富的定义一致。现代的概念与最初的概念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工资,我们现在把工资作为净产品的一部分,而最初(并且直到马克思)它是被作为再生产的预付。”[2](p683-684)如果资本品只在一个周期内使用,不留到下一个周期,那么净产出就是减去资本品的投入,也就是说净产出=w-c=v+s。

(二)森岛通夫的一般价值模型

出于简明阐述他关于两个价值定义理解的目的,森岛通夫首先给出了特殊社会下的两个简单价值公式。但是为了证明两个价值定义在一般社会中等价,森岛通夫不能基于特殊社会的价值公式进行证明,因此他进一步推广了他的价值公式。推广到一般的价值公式也更能进一步表达他关于两个价值定义的理解。

在构造一般的价值公式前,森岛通夫首先给出了一般价值公式成立的六个条件:(1)每个产业部门只有一种生产方法,不存在技术选择问题,即投入系数矩阵只有一个;(2)不存在联合生产,每个产业部门只生产一种商品;(3)最初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都是用同质的抽象劳动计量;(4)所有资本品的使用寿命只有一个周期,不会留到下个周期继续使用;(5)所有商品生产周期相同,并且这个周期被当作一个时间单位;(6)每个生产周期中劳动只被使用一次,投入在生产周期的始点,而产出在生产周期的终点。

在给出这六个条件之后,森岛通夫就构造了一般的价值公式。他首先根据第一个定义给出了价值公式:

森岛通夫的价值公式(3)和(4)是建立在一个一般商品社会之中:这个社会一共生产m种商品,其中n种商品是资本品,m-n种商品是工资或奢侈品。公式中的ΛⅠ和ΛⅡ分别是n种资本品和m-n种工资或奢侈品的单位价值行向量:ΛⅠ=(λ1,λ2,λ3…,λn);ΛⅡ=(λn+1,λn+2,λn+3…,λm)。LⅠ和LⅡ分别代表生产一单位n种资本品和m-n种工资或奢侈品所需的直接劳动投入行向量:LⅠ=(l1,l2,l3…ln),LⅡ=(ln+1,ln+2,ln+3…lm)。AⅠ和AⅡ分别是生产资本品的n个部门和生产工资或奢侈品的m-n个部门的资本品投入系数矩阵,AⅠ是一个n*n矩阵,而AⅡ是n*m矩阵:

将唤醒教育理论充分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只有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在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森岛通夫构造的一般社会的价值公式(3)和(4)与特殊社会的价值公式(1)本质上没有区别,但需要注意的是生产m种商品的一般社会中,商品被分为了资本品和工资或奢侈品,这一点在森岛通夫的特殊社会价值公式(1)中没有体现,但在价值公式(3)和(4)中则出现了这一划分:公式(3)和(4)的资本品投入系数矩阵AⅠ和AⅡ左乘的都是代表资本品的价值行向量ΛⅠ。

森岛通夫接着根据第二个价值定义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给出了第二个定义下的价值公式。由于第二个定义下的价值公式与马克思《资本论》的生产公式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森岛通夫首先给出一个较直观的例子:当净产出仅为一个商品1的情况下,且商品1为资本品,商品1的价值公式:

公式(7)和(8)并不是森岛通夫给出的第二定义下的价值模型的全部,它们只是资本品大类的价值模型,工资和奢侈品的价值模型与资本品的价值模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大部类的生产过程不同造成的,工资和奢侈品的生产过程有两个步骤:首先要生产用于新一轮工资和奢侈品生产的资本品,然后才是直接的工资和奢侈品的生产。比如生产一单位工资和奢侈品部类的商品i,则需要数量为a1i,…,ani的n种资本品,这是由公式(4)得出的结论。注意,这里的i=n+1,…,m,因为社会生产m种商品,其中n种为资本品,m-n种为工资和奢侈品。所以根据资本品的投入产出思想可得:

以上的矩阵公式(5)只是一般的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矩阵,并没有给出价值的定义,但它是理解森岛通夫第二个定义下的价值公式的基础。基于矩阵公式(5),森岛通夫给出了另一个价值公式:

这个公式代表了一单位作为资本品的商品1的价值。lj与第一定义中的直接劳动投入行向量LⅠ=(l1,l2,l3…ln)中的元素是同义的,即代表生产每一单位资本品所需要投入的直接劳动,即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的v和m。注意无论是定义一中的价值公式还是定义二中的价值公式,一单位商品价值和一单位商品中的单位都是按照各商品自然物质的自然物质单位来计算的,如一吨煤,一辆车等。公式(6)中的即生产一单位商品1所需要达到的总产出列向量()T中的元素,实际上就是用商品的自然物质单位计量的商品的数量。生产一单位商品所需直接劳动为则表示生产单位的商品j所需要的直接劳动,为生产一单位商品1所需要的商品j的数量。因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所以1单位的净产品,即一单位的商品1,它的价值来源于生产一单位商品1所需的所有产出中的劳动,所以公式(6)成立。这是公式(6)的直观基础。从数理上也可以利用公式(3)和(5)推导出公式(6)。根据公式(3)可以写出:li=λi-a1iλ1-a2iλ2…-aniλn,表示了商品i生产中的直接劳动投入,比如商品1中的劳动投入就是 l1= λ1-a11λ1-a21λ2…-an1λn。让这个公式右乘可得:

重新调整一下这个公式可得:

根据公式(5):

所以(6)式成立。实际上这个推导思路与森岛通夫证明两个定义下的价值公式相等的思路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森岛通夫证明思路的更直观和特殊的表示。

在阐述上述作为资本品的商品1的价值表达公式后,森岛通夫给出了一般的资本品价值表达公式:矩阵公式(7)和(8)是公式(5)和(6)的推广,XⅠ代表了所有资本品商品净产出为1个单位时所需要的总产出:

MⅠ则是单位商品价值行向量(μ1,μ2…μn)。 AⅠ和LⅠ与前面的公式保持一致,分别是资本品的n*n投入系数矩阵和劳动行向量。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列向量()T代表了生产一单位商品1所需要的总产出,其中元素的右上标表示所要生产的商品所属的部门,这里即生产商品1的部门1,元素的右下标表示生产该商品所需要投入的商品的所属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将这个列向量与单位价值列向量(λ1,λ2,λ3…,λn)区分,这个列向量的元素代表的是商品的数量,而不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系数矩阵AⅠ右乘列向量()T表示生产一单位商品1的中间需求,列向量(1,0,0,…,0)T代表了最终需求,或者说是净产品。

所以公式(10)直接转化为公式(4)的模式:

列向量()T代表了资本品净产出为(a1i,a2i,a3i…ani)T的资本品总产出量。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净产品的列向量(a1i,a2i,a3i…ani)T与投入系数矩阵中的数字a1i,a2i,a3i…ani的区分,前者是代表商品实物的数字,ani代表了商品n的数量,而投入系数矩阵中的数字不代表商品,只是淡出的数字,只有与商品向量相乘才有实物的意义。这是工资和奢侈品生产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也就是资本品生产,所以这部分资本品的价值即为品部门。而工资和奢侈品生产的第二个步骤,从直观上理解就是工人劳动加机器,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典型商品生产直观过程,所以这一步骤就是在资本品上再附加工人劳动的过程,所以森岛通夫将工资和奢侈品部类中的1单位商品i的价值公式构造为:

由步骤1和2可见,学习、研究、创造在思维教学中获得了统一,即在“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创造”.步骤1中的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是学得更深、学得更活、学得更多;也不再是简单的学知识,是学习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

构建课程教学稳定的教学团队。对学历、年龄、职称有所要求,最好是有行业或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同时警察礼仪授课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的养成,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警察礼仪授课教师要加强培训,包括行业单位警务环境培训、调研,熟知警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采取小组或集体备课,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到警察礼仪课程与时倶进,体现行业警察的精神风貌,符合社会对警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块的构建上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特色性,打造凸显个性化的教学团队,更新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学模式,集思广益,用新的教育理念统领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公式(9):

在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英语语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需要经常性接触英语。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感。另外,根据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逐渐爱上英语书面表达。因此,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创设英语读物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各个方面的读物。最好能够引进更多图文并茂的书籍,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厌读”变为“乐读”,以读促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也同样是森岛通夫证明两个价值模型相等的思路。可以直观看出两个价值模型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使用投入—产出模型的思想。

梅宏图双手抬起,示意大家停止鼓掌:已经上传到网站的诋毁我公司形象的文章,与会的网站朋友一定要撤下来,换成形象宣传稿。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扭头对齐眉说,那个什么“焦点调查”网站的吴什么你一定要尽快联系上,叫他把那篇狗屁文章删除,打发给他叁伍仟块钱,省得他再像狗似的四处乱咬。

上述工资和奢侈品商品的价值模型,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可以用矩阵公式表达为:

需注意XⅡ并不是工资和奢侈品商品的产出量,此处的XⅡ是指生产一个单位的m-n种工资和奢侈品商品所需的n种资本品总产出矩阵,表示为:

而MⅡ则是一单位m-n种工资和奢侈品商品的价值向量(μn+1,μn+2…μm) 。公式(7)、(8)、(11)和(12)共同构成了森岛通夫指出的第二种定义下的价值模型。至此,森岛通夫完成了两种价值定义下的模型构造,接下来森岛通夫要做的就是证明公式(3)和(4)与公式(8)和(12)之间的等价性。

同治四年(1865)正月初一日,“塔城汉回苏玉得等纠约回众,勾结附近哈萨克,持械进城,抢掠马匹、杀伤官兵、抢去库存枪炮等物”,[注]《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107,同治四年六月壬寅条。塔尔巴哈台回民起事从而发生。正月初三日,石金斗、米庆等人“诡为哭诉,训悔为由”,更是以镇压回民军为名,将锡霖、博勒果素和粮饷处章京富勒斐图等人请到城西南礼拜寺。一齐开枪杀死了锡霖、博勒果素、理事通判音登额、主事富勒斐图和诸多清官兵。[注]魏光焘编:《勘定新疆记》卷一,文海出版社,第3-4页;《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107,同治四年六月壬寅条。

(三)森岛通夫两种价值模型的等价性证明

实际上,森岛通夫的证明并不复杂,上文已经有所叙述,但森岛通夫是通过矩阵公式较简洁和一般地证明了这种等价性。森岛通夫首先证明资本品价值公式的等价性让(3)式右乘XⅠ并把ΛⅠAⅠXⅠ这项移到等号的左边,于是可得如下公式:ΛⅠ(XⅠ-AⅠXⅠ)=LⅠXⅠ。由(7)式可知括号内的结果为单位矩阵I,所以可得:ΛⅠ=LⅠXⅠ。所以第一定义下的资本品价值与第二定义下的资本品价值是等价的。两种定义下的工资和奢侈品的价值等价性的证明思路是相同的:(3)式右乘XⅡ并且加上(4)式。相加的这一步是由上述工资和奢侈品的两个生产过程决定的,整理各项可得:ΛⅡ+ΛⅠXⅡ - ΛⅠ(AⅡ+AⅠXⅡ)=LⅠXⅡ+LⅡ 。由(11)可知 AⅡ+AⅠXⅡ=XⅡ,所以可得 ΛⅡ=LⅠXⅡ+LⅡ。所以两种定义下的工资和奢侈品的价值具有等价性。所以森岛通夫证明了他发现的《资本论》中两种价值定义的等价性。

二、构造两种价值模型的原因

尽管森岛通夫证明了他所发现的《资本论》两种价值定义具有等价性,但这仅仅使得两种价值定义在数理形式上具有意义,而直到这一步,这两种价值定义的经济意义仍然并不清晰。如果没有明确的经济意义,那么森岛通夫的两种价值定义的提出和证明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没有任何实质的关系和影响。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森岛通夫不会仅仅为了数理上的目的去挖掘出具有争议性的两种定义,其背后是存在明确的经济目的的。森岛通夫之所以一定要确立马克思具有两种价值定义,并把投入—产出思想引入第二个定义下的价值模型构造,是为了使得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具有经验的基础。

森岛通夫为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奠定经验基础的想法并非出于一时的个人想法,而是基于长久以来存在的对价值范畴非难。这种非难认为价值范畴只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是一种非经验的哲学概念,并不具有经济意义:“非难者所依据的理由是价值和价格不同,它是任何机构都不可目见和测定的,而科学应该避免这种超感觉的概念。”[3](p22)为马克思价值范畴奠定经验基础就是森岛通夫在《资本论》中寻找两种价值定义的直接原因。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这个意图,并且进一步表明价值范畴的经验性,森岛通夫进一步将价值和就业量联系在一起。

构造二:如图4,构造△ABD的外接圆⊙E,连接BE、AE、DE,因为∠ABD=30°,所以∠AED等于60°,又因为AE=DE,所以△AED为等边三角形,因为AB=AC,AE=DE=AD=CD=BE,可得△ADC≌△AEB,所以∠BAE=∠CAD=11°,又因为∠DAE=60°,基于条件解法自然成.

森岛通夫认为,在价值体系中,按劳动时间计算的社会总就业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y是资本品净产出列向量,而z是工资和奢侈品产出列向量。因为LⅠXⅠ和LⅠXⅡ+LⅡ构成的投入—产出矩阵方程的净产量和产量都是单位产量,即n种数量为1的资本品净产出和m-n种数量为1的工资和奢侈品产出,所以LⅠXⅠ+LⅠXⅡ+LⅡ就表示这一生产量下的社会总就业量。当资本品净产出量以及工资和奢侈品产出量变为列向量y与z时,社会总就业量自然也就等于公式(13)的最左端,也就等于按价值计算的国民收入ΛⅡz+ΛⅠy。至此森岛通夫认为,价值的经验基础已被奠定:“所以,按照价值来计算是‘可以目见的’,因为它同按照就业来计算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得出结论,在含有(a)-(f)的假定的经济中,如果能够得到以经验为根据的资料,价值可以明确地被计算出来。”[3](p23)

三、价值是否有必要受到经验检验

那么价值范畴是否真的没有经验基础?森岛通夫为马克思价值范畴奠定的经验基础是否有必要?实际上马克思为价值奠定的经验基础就是其《资本论》的第三卷。据莫斯利考证,构成《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的《1864—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原标题是“Die Gestaltungen des Gesamtprozesses”,即总过程的各种形态,而恩格斯将其改为了“Gesa⁃mtprozess der kapitalistichen Produktion”,即现在的标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4](p6-7)。“Die Gestal⁃tungen”是“die Gestaltung”的复数形式,“des Gesam⁃tprozesses”是“der Gesamtprozess”的第二格,也即所有格。显然马克思原定标题的重点在于“Die Ge⁃staltungen”,即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马克思前两卷以价值计算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所没有描述过的。马克思原定的标题更能表现出第三卷内容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作用,即将价值与价值在资本主义中的各种特殊表现形态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在本册中将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态,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5](p30)这正是马克思为价值范畴经验化开创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第一卷到第三卷是马克思抽象—具体的逻辑展开,价值范畴并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它是在一到三卷中不断结合经验事实而成的具体概念。马克思处理价值的这种方法为许多学者所认同,如张钟朴认为:“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这种逻辑方法的原则既体现在《资本论》三册手稿彼此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每一册的结构上。”[6](p49)余斌曾指出:“第一卷的独立性也只是相对的、具有片面性的。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7](p4)许光伟也认为:“只有坚持将《资本论》整体看作原理性著作,才能既将第三卷坚持看作是第一卷和第二卷逻辑发展的必然归宿,同时又将其看作对‘现实世界’的总表述。”[8](p15)森岛通夫的工作尽管试图为价值范畴找到了经验基础,让价值可以通过物量关系加以计算,但这种计算只有在商品都以价值计算的价值体系中才有意义,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已经在竞争中消除了价值体系,在经济中以直观经验形式存在的是价格体系。因此,森岛通夫两种价值定义的工作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的经验问题。这是由于在考虑价值的经验问题时,森岛通夫始终将价值范畴看作一个孤立的范畴,并没有将价值与价格联系起来考虑价值的经验基础,而是建立一个以价值计算的简单商品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价值可以在这种社会中被经验计算的结论。在森岛通夫对马克思的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将价值视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特殊社会的长期均衡价格,就当下的经济条件来说,这种假设的社会是非经验的,所以价值仍然是非经验的。尽管森岛通夫也“从《资本论》三卷的体系关系论证了《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9](p26),但森岛通夫对于作为统一性出发点的价值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如丁堡骏指出,森岛通夫“完全忽视了转形出发点的价值的作用”[10](p76)。而马克思将价值和价格联系起来,建立了转形理论。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以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以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价格为转形方向,从而真正为价值提供了经验基础——现实的经济社会。

因此马克思从价值体系到价格体系的转形是为价值范畴奠定经验基础的必要的一步,而森岛通夫的工作只有建立在这一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日]森岛通夫.马克思的经济学——价值和增长的双重理论[M].袁镇岳,庄宗明,高鸿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美]弗雷德·莫斯利.马克思《1864—1865年经济学手稿》英文本导言[J].曹浩瀚,周思成,张凤凤,译.政治经济学报,2018(1).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张钟朴.《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

[7]余斌.论《资本论》的整体性[J].经济纵横,2017(11).

[8]许光伟,谌洁.《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J].经济评论,2012(1).

[9]白暴力.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3(3).

[10]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解法之迷途——评森岛通夫转形问题的解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6).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9.01.003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9)01-0018-06

作者简介:黄光华(1990—),男,浙江瑞安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罗雨泽

标签:;  ;  ;  ;  ;  ;  ;  ;  ;  ;  ;  ;  

黄光华:森岛通夫的两种马克思价值模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