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互联网+必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课程
一、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便利交流平台的出现,人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近年来,由人际关系引发的高校校园事件频发。2019年发布的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针对民众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为44.3%。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期间,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课程,以提高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探索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课创新教学,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既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我们在三层交换机上建立VLAN 60与VLAN 70两个网段,并启用路由功能,以保证两个网段的用户可以互连互通.
二、挑战与机遇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互联网+在高校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理清现状,清晰挑战,抓住机遇。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思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延伸,各种各样的社交方式和工具层出不穷,使用便捷,成本低。网络的广泛性,拓展了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了人际交往效率,增加了交往频率,交往联系也可以更为紧密;互联网+的文字、颜色、视频等呈现的多样性,丰富了沟通内容,增加了交往的趣味,激发交往的热情;网络的匿名性,促进大学生敞开内心,表达实际的想法,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然而,过多依赖虚拟平台的交往,容易让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良好人际交往体验的人依赖网络获得满足,而非从自身出发改变交往能力的现状。同时,从个体获得信息的角度,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只有小部分,而更多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信息传递的,根据线索过滤原则和社会呈现理论,基于不足的社会线索和较少的社会呈现,亲密真诚的人际关系似乎不太可能实现,由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是短暂低质量的[2]。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为课程的线上线下大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学生也可以课外通过手机随时获取人际交往的知识。“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际交往不只是涉及这个地区的风俗,更是可以突破时空的 限制,了解全球文化。这个时代,知识激增、巨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需要更加广阔的文化认知,也需要与时俱进的现实新闻领悟,更加需要互联网+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进而丰富人际课程的内容,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新探索
(一)运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
振动筛的优点是效率高,质量轻,系列完整多样,层次多,对于干煤炭筛分可以满足需求。缺点是对于原煤全水超过7%,振动筛所筛出块煤陷下率较高,工作时振动使煤炭更紧实的粘附于筛面,造成筛孔堵塞,筛分质量相对较差。
(二)拓展人际交往教育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体验教学相结合
课程课堂在理论教授的基础上,每章节都相应加入体验式活动,如“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黄金法则”、“人际关系中的我——我是谁、我的自画像、优势大轰炸”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表现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如:微课、动画、视频、图片、音频等),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视觉效应,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丰富了人际关系心理学教育的形式。
(三)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进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最后积累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在自由与开放的氛围中探讨交流,共同探求人际关系知识,现场小组内进行技能训练,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他们的直接经验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而学习人际交往技能,调整以往的人际交往模式,促进理论和技能的提升,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四)引导质量提升,实现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学生更想从中了解自我的人际关系状况、人际交往技能、日常异性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自关系等人际困惑的解决等,而科研论文、研究综述、教学教材对此进行规律总结,进而为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提供重要依据,为人际课程的技能训练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重要内容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呈现和反馈,也是为科研提供重要材料。科研使教学课堂内容保持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也为教学实践方式提供了验证方法和提升方式,促进了体验式教学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标。
④爱新觉罗·弘历:《润州道中作》,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光绪丹徒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为更好的引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探索运用“互联网+”平台,引入体验式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婷.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19(08):23-24.
[2]符昱叶.论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J].才智,2015(17):335-336.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运行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GZGJ238)。
作者简介:沈洪炎(1986.08-),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教学、语言与认知。
标签:互联网论文; 人际关系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论文; 心理学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4期论文; 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运行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GZGJ238)论文; 广州大学学生处心理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