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广:陈望道美学思想寻踪及启示论文

马汉广:陈望道美学思想寻踪及启示论文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摘 要: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寻:第一,陈望道建立在实践主体论基础上的美学思想体系,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符合,并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趋势符合,这一作用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第二,陈望道以问题先行的研究思路来研究美学问题,而不堕入抽象的概念以及理论流派之争的窠臼也是非常可取的;第三,陈望道虽然接受西方现代科学的理念来尝试建构美学科学,但不完全囿于西方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而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的概念和理论范式,对当下的研究是有启发的。

关键词:陈望道;美学思想;实践主体;《美学概论》

引 言

陈望道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以《美学概论》(1926)一书最为著名也最有代表性,其他多半都是一些专题性短文,如《美学纲要》(1924)、《〈美学概论〉的批评底批评》(1928)、《美感的快感与非美感的快感》(1922)、《〈实证美学的基础〉译序》(1939)等,此外在其他论著中也涉及一些美学问题的讨论。纵观以上论著,陈望道的美学思想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视野比较开阔,不囿于学科知识和思想承继关系的限制,而能以问题为核心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并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来综合研究美学问题,这与同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过《美学概论》的吕澂、范寿康专门接受利普斯的移情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来建构他们的美学思想有所不同。其二是体系性。陈望道的《美学概论》共分七章,从现实中美的事物到人的审美意识,从美学的研究对象到研究内容,从美的形式到美的内容,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也许按照今天关于美学体系的理解,还显得粗陋浅显、挂一漏万,但在当时确实是一部美学百科全书式的论著。其三是语言通俗凝练、平实流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娓娓道来,既脉络清晰又通俗易懂,这些都得益于陈望道的博学多才,虽无心做一个美学家,但偶有所作必纵横捭阖、上下勾连、全面系统、平易耐读。陈望道的《美学概论》一经问世就被许多学校选作教材,其影响远远超过吕澂和范寿康的著作。同时陈望道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最早将《共产党宣言》译介到中国的学者,他的美学研究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这与后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要求恰相符合,更增添了思想的影响力。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的研究还是美学问题研究,都忽视了对陈望道的关注,只是提到他曾较早地写过《美学概论》一书,或是简单地论及《美学概论》的基本内容,而对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对当下的启示等方面却绝少评述。这一方面是因为陈望道后来主要从事语言修辞的研究,很少涉足美学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陈望道的《美学概论》完全是在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基础上,使用西方的概念范畴编写而成的,并没有融入多少中国固有的美学思想资源,这与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与文艺理论体系的呼声似乎不太合拍,大概也可以归入到中国话语“失语”的行列中,因而不仅不能过多关注且应该成为批评之对象。

对于这些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建构美学与文论中国话语的呼声,在总体方向上是应该赞成和肯定的,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美学研究是一种科学,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任何情绪化的态度和功利性的目的都是必须要摒弃的;第二,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建构,既需要综合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思想资源,又需要长期的积淀和艰苦的努力。勉强区分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简单粗暴地排斥一端肯定另一端,并希图一蹴而就的做法也是要避免的;第三,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以及现实针对性,为体系而体系、为中国话语而中国话语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中国古代的确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但那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论述,通过经验感受、直觉体悟而得来的东西,虽然具有鲜活的形态和强大的活力,毕竟处于前科学状态,需要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以现代科学理论的思维和方法来加以分析整理综合,才能成为科学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建立起作为科学的现代美学理论,自觉接受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的培育,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陈望道早期从事的美学研究工作是功不可没的,而且其科学的态度、强烈的问题意识及根据需要自由运用中外概念范畴的做法,对当下的美学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陈望道实践主体论的思想建构

在《美学纲要》中,陈望道认为中国美学的先驱是蔡元培,“中国之有美学,实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中国人素讲智、德、体三育;近人更倡群育、美育,而并称为五育。美育即蔡元培先生所主倡”。接着又说:“谈美育必先知美学;美学底发生虽很迟,但美底价值却早已为世人所重视。世间有最高价值者三:真、美、善。无论何人,莫不承认这三种最高价值。”[1]455陈望道从蔡元培倡导美育来切入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一是因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教育之影响巨大;二是以美学思想为基础和指导的美育,对于培养和教化人、塑造现代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切入点的选择不单纯是一种历史回顾,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研究观念,即把美和审美的问题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美与审美是人的自然天性使然,“美底要求,不独有智的成年人有之,即儿童,野人也秉有审美的观念”[1]456,从而为美学研究确立了人性基础。与此同时,陈望道还把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现代主体思想联系在一起,把审美作为主体对对象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来对待。其把真、美、善作为世间最高的三大价值的观点,不禁让读者联系起康德所讨论的“人类主体性的主观心理建构”[2]57,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个哲学分支学科:求真——认识论、求善——伦理学、求美——美学,并进而领略马克思所提出的四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理论,这是陈望道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陈望道在《美学概论》中讨论美学研究的对象时,在强调“关于美的学问——即美学——底对象,共有(一)美;(二)自然、人体、艺术;(三)美感、美意识等三方面,大概已经可以明白了”[3]8时,特别提出“这所谓‘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的两个问题却便是关于美的两个大问题。因为有这样两个问题须得解决,所以就有了称为‘美学’的一种学问,招致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在研究它”[3]7。有研究者指出:“研究‘美是什么’,把‘美的事物’抽象了,和真、善等做一样处理,这是哲学的研究方法。”“研‘美的事物怎样才美’,这研究就不脱离具体的事物,诸如人体、艺术、自然物。这种研究的方法属‘说明科学’的方法。‘说明科学’的方法,陈望道着重提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样看来,美学就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美的哲学,研究美是什么,即研究美本体。二是审美心理学,研究审美的心理过程、规律。三是审美社会学,研究人类审美发生的原因,审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审美的价值,等等。”[4]173由以上论述可见,第一,陈望道首先是把美与审美活动和人联系在一起,没有人就无所谓美,更谈不上审美。就像马克思说过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来说,任何美妙的音乐都失去了意义,所谓对牛弹琴而已。第二,这里所说的人,不是仅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某种动物,而是与自然相对的,在主客二分、心物二元论语境下的主体,美与审美正是主体的一种活动。第三,美与审美活动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某种关系。美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即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在《美学纲要》中有“美的机关”一节,就是谈审美活动通过人的感官如何可能的,“美从何处入人底感觉,这已成为美学上的一大问题”[1]457。作者具体讨论了耳、目、鼻、口、肤五种感官对美的感受,认为“美底机关,以耳,目为最要,次为鼻,口及皮肤实为最下”[1]458。结论可以商榷,但作者将审美活动看成是通过人的感官对现实中的美的一种反映,从而突出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确实是非常显明的。

1.学生自身存在不足。学生在实习前对于酒店工作认识不足,再加上自身职业规划的混乱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情况,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工作不熟练、人际关系混乱、职业规划模糊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于自身的培养与提升,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行业的认识[1]。

我在那本书中第二章论美意识,在客观方面以具象性和直观性为其特色,在主观方面以静观性和愉悦性为其要素。因为在客观方面以具象性和直观性为其特色,故我说到“凡可称为美的……全部都以感觉为其所缘而无甚么抽象的东西。”接着又就在第三章讨论感觉,说明哪几种感觉最与美有关系。但所谓美意识,究竟不是自心造出的幻影,乃以感觉为缘,见闻了美对象而起。而所谓美对象者,从心理方面看,固然只是一种有感觉性的能引人愉悦的对象。而从对象那一方面看,却须具有特殊的形式才有引人愉悦的可能。故在第四章又论美的形式。但我以为对象如果只具备了那样的美的形式而无甚么内容,总不免意义贫弱,而且实际上也是就在装饰画等含义最少的东西上,也并非不含有相当的所谓内容的。故在第五章,我就接着论美底内容。我以为到此已经将所谓美者大略地说明了。即凡所谓美者都是从具象的直观的对象经由感觉所呈的特殊的形式和内容所生的静观的愉悦的心境——我在上列几章中已约略地说明了。但在上几章中,大抵限于注意美底材料(即感觉)、形式、内容等方面底解剖,而不集中精力去解释主观方面随着材料,随着形式,随着内容而起的情的反应。故在第六章,我又特提出了这随境随象而起的审美的情调,约略地说一回。这章中所说,多与上三章所说为同一事实,不过注意点不同,故详略上很有不同,有些上三章中不曾说及的,也竟说及了。我说到此,已预备告终。但我想到我自己在本书底第一节中就已提及“美感也有高下和进化,不免随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有歧异”。……于是我又想在这高下进化的情形上写一点暗示程度的东西。于是我就又有了那第七章的所谓美的判断[5]。

陈望道虽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划分层级和领域,为美与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所有活动中加以定位,但从他讨论美学问题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把美与审美活动理解为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之意。陈望道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而他理解的实践主体首先是进行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只进行精神实践活动的。他在讨论个人审美趣味与社会发展关系时指出:“在那所谓个人的趣味之中,如果详加分析,当然也很可以看出它所受的社会的情形底影响。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思潮意识底影响,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政治等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当时自然的背景底影响。或者分析底结果,竟如马克思们以经济的关涉于底生活为最重要,就以它为第一个意识底成因,以为意识趣味是随经济组织底进步而发展,或者也未尝不可。”[3]87这段话“可以讲是最早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来解释审美的了”[4]180。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与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是必然要受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决定、支配和制约的,因而,审美主体的形成、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

态度标记语是作者对所陈述命题的情感态度,传递作者对于所论述对象的诸如惊讶、重要性和赞同等评价。态度标记语在语步2中出现频率最高,语步1次之,语步3和语步5中出现频率较高,并且态度标记在语步2和语步3、语步5中的出现频次对数似然率显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21,p=0.012)。社论中还有很多表态度的形容词性成语,我们也将其归入态度标记,我们认为这是汉语特有的态度标记。例如:

但这个问题说起来有些复杂,第一,现代学科的分化,以及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确实是从西方开始的,现代科学的分析综合工具也是西方先发展起来的。与其相比,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各门学科的资源,但那些都处于前科学的状态,因而要建立现代科学体系中的某个学科,采用西方的概念范畴和学术话语来改造自己的思想资源是必然的。第二,利用西方现代科学的概念范畴、话语体系来改造我们自己的思想资源,这是中国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接受现代科学训练所必经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虽然时至今日,有些思想体系会表现出自己的一些弊端,有些思想体系会面临新问题的挑战,有些思想体系禁锢和束缚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等等,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能对当初那些先驱者们的工作本身表示质疑,甚至全面否定。第三,有个别学者以西方的概念范畴和西方的学术话语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常常表现出生搬硬套、望文生义、牵强附会、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现代科学体系的初创时期存在,即使在当下也依然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现象属于特例,它说明研究者的学问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自己所使用的西方学术话语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还只略懂皮毛而已。

二、问题先行的研究思路

关于美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也是《美学概论》的一个重头戏,所占篇幅最大,讨论最详尽。作者说“形式一语,在艺术学上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指艺术底外形”,二是“指事物所有的结合关系”[3]40,这里已经明确形式问题主要是艺术创作的问题。接下来作者具体讨论了几种常见的美的形式,并指出第三章中所论旋律与和声的问题,既是感觉问题同时也是形式问题,这又增加了讨论形式问题的篇幅。对每一种常见形式,作者也多是结合艺术创作问题来讨论的,并多半举了艺术上的例子。最后又专门讨论了形式原理,即“繁多的统一”[3]50。这个形式的原理在他的《美学纲要》上表达更恰当,叫作“统一而有变化”,“变化中也要能统一”[1]461。关于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成为文论界和美学界争论的焦点,多数时候人们更看重美的内容,而把形式仅看作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但自20世纪以降,随着各种形式主义艺术思潮的泛滥,许多人开始重视艺术的形式,甚而至于把形式问题看作是美和艺术的核心问题、当作美和艺术的唯一目的来看待。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陈望道曾经受过这些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在自己的美学论著中既给予了形式问题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同时下一章又重点讨论美的内容问题,表现着他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和把握。

2.1 肥料离种子要适宜,一般亩施肥料10kg以下距种子周围不得少于7cm;一次亩用量10~15kg,距种子不得小于10cm。假如亩用量再增加要在扶垅开20cm深沟施农家肥同时施化肥,有条件的话,施肥后用耙子等工具把化肥与农家肥充分混均匀再扣垅更安全。

在《〈美学概论〉的批评底批评》中,陈望道在回答潘菽质疑时谈到了《美学概论》的体例,可以用来说明问题。

陈望道在《美学概论》中所讨论的美意识的主观方面,就是谈的美感自身。他说:“从主观的方面看来,美意识又可以说是静观的而又愉悦的。”[3]12这说的就是美感的表现特征了。静观性又称之为“无关心性”,就是说美感只是以观照为目的,纯粹是为观照而观照,而不涉及任何现实利益。这和我们过去所说的无功利性相同,这个特征则直接将美感和人的生理快感区分开来。所谓愉悦性,简单地说就是快感,人们所以会需要美和审美,和从中获得精神愉悦有直接关系。但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如前文所述审美愉悦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所以要以无功利性来约束,也有些人干脆不用快感,而只使用精神愉悦这个概念。作者虽然不避讳使用快感这个词,但认为“美感,乃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必于单纯的快感之外,另外有了一种的性质或一种的条件而后可以称为美感”。并且不厌其详地列举近世美学家们的观点,如无私快感说、游戏快感说、永续快感说、游离快感说等加以评说[3]13。同时作者还意识到美感也不一定都是快感,其中也会出现不快的情况,比如对悲壮与滑稽的感受则不一定只提供快感,所以他又提出了一种“混合情感”之说,来说明美感的复杂性[3]14,同时也说明了美本身的复杂性。

在《美学概论》一书讨论美学对象时陈望道强调说:“何以把艺术提出来作为美学底主对象呢?这并不止为了艺术底质和量,都比别种事物特别的可观。却是为了自然和人体,也都是艺术底题材,也都被包含在艺术里面的。像诗歌可以吟咏自然,绘画可以描写自然,雕刻可以表现人体,其余无论何种事物,就是‘真’和‘善’,也都可以用作艺术底内容,差不多没有一事物,不可以纳于艺术之中的。”[3]8这段话肯定了两层意思:其一说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所谓无论质和量都比别的事物更为可观;其二说艺术的美,是对自然与人体的美的反映,也即“艺术来自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比生活更深刻,更有感染力,一句话,它要高于生活”[4]174。这就更进一步对艺术与现实关系做了现代主体理论的解读,确立了现实—主体—艺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式,也确定了作为主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现实的美反映到主体的精神世界,经过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构起艺术的世界。

这段长长的引文可以向我们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本书的核心也同样是为了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通过对一些有关美的问题的分析,如美的意识、美感、美的形式、美的内容和美的情感等,基本上已经说明了美是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解决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美的事物何以为美的问题,也即陈望道所强调的美的自身。第二,作者并不是以一种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就和我们历次关于美的问题的讨论中,人们讨论美的本质的方式不同,也和当下流行的各种美学教程中讨论美的本质的方式方法不同。而是从本质上将美的概念的界定先悬置起来,而从美感的具象性、直观性、静观性、愉悦性入手,再通过诸种形式因素和内容因素引起人们的美的情感,来描述性地说明美应该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如作者所说,不必如探讨“真是什么”“善是什么”等哲学问题那样,“把所谓美的东西抽象了”,“美却不是甚么抽象的,只是自然人体艺术上具体的东西”[3]7-8。第三,避开了抽象地从哲学概念到哲学概念地谈美是什么的问题,也就避免陷入纯粹思辨的繁琐哲学的窠臼,而能就当下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艺术创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所以说陈望道的美学理论是遵循问题主导式的研究思路的。

1.3.2 充实护理内涵,突出中医特色 在中医护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辩证施护。为了能够进行中医护理特色的突出,重视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以及标准。对于刚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及时填写入院评估,通过八钢辩证、脏腑辩证等理论进行相应护理措施的提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理变化进行病情记录,病情记录的内容应体现情志、饮食、服药、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以及实施效果等[6]。若是患者出院,应该进行出院小结及指导。

具体说来,陈望道具体关注了四个问题:一是美的存在形态问题,二是美感的表现特征问题,三是美的种类区分问题,四是艺术的形式感问题。作者声称,“无论对象为艺术品,为自然底自身,凡可以称为美的,总之都是具有具体的、直观的性质,而非抽象的、概念的东西”[3]10。这里虽然是就美意识的所谓客观方面来谈,但实际上说的就是审美对象,从存在的方式上来规范什么样的事物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所以也就是在说美的存在形态。所谓具象性,是指任何审美对象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物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所谓直观性,则是指成为审美对象的“物像”只需要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直觉而不需要上升到逻辑的推理,也不需要加诸任何物质活动来加以把握。这样就把审美的对象,从存在形态上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及其他精神活动如科学活动等的对象区分开来。这点与我们过去美学教程中所讲的美的形象性以及审美要用形象思维的理论比较接近,其目的也是要区分美与审美活动和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界限,只是形象思维理论有较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今天人们很少使用这一理论了。

工,文献谓之“百工”。商,文献称曰“贾人”、“商人”。以工、商(或其部分)属“国人”范畴,一般而言,论者皆以《左传》定公八年“卫侯鄟泽受辱”一段史料作为立论根据。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为行文方便,兹将原文完整摘录于下:

所谓需要主导的概念体系,是指陈望道在讨论问题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地选用中西不同的概念、使用不同的话语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美学这个学科的建构,无疑是受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并利用西方的概念体系来整理和改造我们自己的思想资源,建构起一套现代的话语系统,因而在研究中运用西方的概念是普遍现象。但是那些大家们,或者那些在今天依然会对我们的美学研究产生影响和借鉴的学者们,却不会完全囿于西方话语体系的限制,而在自己的研究中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很多人都说,过去我们的美学和文论研究中只见西方的话语和概念,而把自己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概念范畴都丢弃了,所以深深忧虑于失语和强制阐释,倡导要建立美学与文论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原因就在于此。

一般来说,美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美学研究首先要解答的问题,也是各种美学概论、美学教程都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常常被人们区分成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的、理性主义的等等。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初的“美学热”,都和解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特别是50年代后期的美学大讨论,出现了所谓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客观社会统一论等不同流派。可见,这个问题既是美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美学研究中最费力不讨好的问题之一,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陈望道在讨论美学研究的对象时,虽然明确提到“美是什么,或美底本质是甚么,自然是一个须得研究的问题”。并指出,“自然固然是美的,人体固然又是美的,艺术亦是美的;但总不能说那自然人体艺术就是‘美’”,即“自然人体艺术究竟不是美底自身”[3]7。说明研究具体的事物何以是美的,并不能取代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但作者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地给美下一个定义,而很快转向对有关美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三、需要主导的概念体系

对美的种类划分的研究,其实也是认识美自身的一种途径。陈望道在《美学概论》中从两个方面讨论了美的种类区分问题。首先是在第一章中专门讨论美的种类,按照六大原则把美分成了自然美与人为美,空间美、时间美和空间时间混合美,动美和静美,视觉美、听觉美和味觉美等,形式美和内容美,崇高、优美、悲壮和滑稽。其次在第三章里又从感觉的种类来讨论不同形态的美,其中尤为重视视觉美和听觉美。今天看起来陈望道关于美的分类问题有些简单了,有些美的事物没有纳入他的分类之中,还有一些属于综合多种类型的美,他也没有给予关注。但不单纯从对象实体的角度,而能联系人的感觉类型来为美划分种类,也即是说能够从主体的审美活动的视角来划分美的种类,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此外,他通过对美的对象以及感觉种类进行划分,让人们在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感悟和体验中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美的自身,也就是美的本质,这无疑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所以在此不厌其烦地讨论陈望道美学思想中的主体观,一是因为主体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如前文所述,陈望道的美学研究是追求体系性的,而这种体系性就因为主体观念,将美与审美活动放在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视野之下来理解,或者换句话说是放在了人学这个大视野下来认识和理解,从而既研究了美学问题自身,同时也解决了美学在整个人学大背景中的地位。二是因为主体问题是近代人文科学的核心。从弗兰西斯·培根到勒内·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人文科学的主线就是现代主体理论的建构,人作为知识主体、实践主体,从神权的禁锢和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伴随着人的解放,各种认识和研究人、以及与人相关问题的人文学科也应运而生。贯穿这些人文学科的一条主线即是内蕴其中的主体观念,或者说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就是要探讨主体,在知识和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因为主体观念和主体理论,是我们从近代西方借鉴和汲取来的东西,并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也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生成的,所以“五四”前后,全面接受西方近代的理论体系和话语形态,是建立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

笔者以为,对所谓“失语症”的批判,对所谓“强制阐释”的反拨,以及要建立美学和文论研究的中国话语,真正要反对的是上述所论及的第三种倾向,即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地以西方的学术话语来阐释和解读中国问题的做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那些以现代科学体系来改造中国固有思想资源,以西方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来阐释和解读中国文化现象,通过这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来分化建构各人文社会科学独立学科的做法,不仅不应该遭到质疑,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当然,无论是西方的学术话语,还是中国固有的学术话语,都是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只要运用得当,又何必非要做出区分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区分,除了针对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现了一种心态,一种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心态。就如个别学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国崛起,并重新领先世界的美好愿望,寄寓在学术研究之中。

其实真正的大学问家是从来不顾忌这些的,他们的研究目的,只是要把问题说清说透,并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目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点在许多老一代美学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朱光潜、宗白华等人,都是以学术研究的需要为主导来使用概念范畴、选择理论范式的,让后学们无不感慨他们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坚实而丰富的西学熏陶,能够融会中西,学以贯通。陈望道也是这样一个学者,他的美学思想研究无疑是以西方的学术话语和科学规范来尝试建构起属于现代科学的美学学科,但在讨论问题时却并不完全受西方学术话语的束缚,而能根据研究的需要来选择理论范式、使用概念范畴,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美学概论》第三章中,陈望道提出了“美的境界”这一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关于“境界”的含义,解说不一,陈望衡认为在陈望道的美学思想中,对于“美”“美的境界”“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并以为这“是美学学科初创时期概念不确定造成的”[4]177。还有人认为,这个概念来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学术意义上讲,第一次真正完整提出‘境界’这一美学范畴的是王国维……追本溯源,王国维所指的‘境界’,却是中国古典诗学播散的现代种子,是对前人理论的一次现代意义的总结与超越”[6]。如果把这个概念引向了王国维的话,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因为王国维的概念和理论范式都是受叔本华的影响,是纯粹西方的学术范式和学术话语,这和作者所说的“境界”一语是中国古典诗学播散的现代种子大相径庭。

笔者以为这个概念的确是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和诗学,且也并不是王国维最早使用的。“境界”一词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土地的疆界,这个含义至少在汉代就有人用过了;二是指某种境况、情景;三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也指造诣),主要是指诗书画的意境。其中第二、第三个意思与我们讨论的美境界说相近。宋代诗人陆游在《怀昔》诗中就有“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的诗句;《无量寿经》所言“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以及魏源的《栈道杂诗》中“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之句,则是指事物达到的某种程度,可见古人早就使用这个概念了。由此说陈望道使用的“美的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固有的概念,并使之在现代美学科学话语中发挥作用是完全可信的。

①对机电井的打井时间、打井深度等数据,勃利县采取内业加外业走访调查的方法获取。在清查阶段通过后根据清查名录调出规模以上机电井全部档案资料,对每眼井的成井时间及井深数据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再走访当地知情人加以对照,检验数据是否准确。

而在陈望道的美学论著中,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概念并不多,比较明显的只有“美的境界”一个。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呢?因为“境界”这个词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的背后还蕴含着一种评判事物的理论范式,那就是模糊的、综合的评判模式,即无法用分析科学的方法来分门别类详尽讨论的评判模式,这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陈望道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通过形式、内容、情感等的分析,让人们去感悟和体验这种美的境界,这表明,审美的判断有时就是模糊的综合判断,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这和西方现代科学对任何事物都必须给予清晰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方法不一样。这或可看做是陈望道在研究美学问题时,以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思维智慧,对西方科学话语和概念体系所做的一种补充吧。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美学纲要》,《陈望道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陈望道:《美学概论》,《陈望道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 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陈望道:《〈美学概论〉的批评底批评》,《陈望道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6-467页。

[6] 李瑞奇:《倥偬廿载,浮沉三纪——陈望道美学思想评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中图分类号:I0;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4-013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事件性思维与文学研究”(17BZW051);黑龙江大学创新科研资金项目(YJSCX2018-004HLJU)

作者简介:马汉广,1963年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野,1990年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修 磊]

标签:;  ;  ;  ;  ;  ;  ;  ;  ;  ;  

马汉广:陈望道美学思想寻踪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