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唑啉,衍生物,活性,抑制剂,酪氨酸,抗肿瘤,激酶。
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秋,梁大伟,魏雯[1](2019)在《4-(4'-取代苯基)氨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4'-羟基苯基)氨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WHI-P131)作为重要的JAK3激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临床药物WHI-P131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未见报道的标题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与MS确证。采用MTT法,初步评价了10个新的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与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位羟基引入酰胺基团后对上述5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母药WHI-P131,是一类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分子。(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12期)
邵利辉,甘宜远,张丽琼,王贞超,欧阳贵平[2](2019)在《6-取代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唑啉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药效团,具有广谱的抗肿瘤生物活性,一直是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近年来6-酰胺类、卤代类、醚类、与7-位成环类、杂环类等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活性更高、毒性更小的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二冬,孟娅琪,张路野,张洋,王继宽[3](2019)在《含脲砌块的4-氨基喹唑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新的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脲砌块的4-氨基喹唑啉类衍生物,并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MGC-803(人胃癌细胞)、SW620(人结肠癌细胞)、A549(人肺癌细胞)四种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2-((4-((3,4,5-叁甲氧基苯基)-氨基)喹唑啉-2-基)-硫代)-N-((3,4,5-叁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乙酰胺(10p)对MGC-803、SW620和A549叁种细胞显示出最好的抗肿瘤活性, IC_(50)值分别为(7.02±0.46)、(6.00±0.78)和(7.04±1.11)μmol·L~(-1),其抗肿瘤活性和阳性对照品吉非替尼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10p能与EGFR很好地结合,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甘宜远[4](2019)在《一类含吡啶基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含氮稠合杂环化合物,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虫、抗惊厥、抗糖尿病等。目前已经有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上市,如抗肿瘤药雷替曲塞和诺拉曲特、镇静药物安眠酮、肌松药氟喹酮以及农用杀菌剂氟喹唑等。基于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在上市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本文以2-氯烟酸或靛红酸酐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两大类共3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喹唑啉酮衍生物,所有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和HRMS等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认,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人肝癌细胞(SMMC-7721)以及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10μM浓度下,大多数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I-A18(IC_(50)=12.14μM)对A549细胞表现出与阳性对照药吉非替尼(IC_(50)=9.97μM)相当的抑制活性;化合物II-A3(IC_(50)=3.04μM)对SMMC-7721细胞表现出比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IC_(50)=6.48μM)和吉非替尼(IC_(50)=35.36μM)更优的抑制活性;化合物I-B6(IC_(50)=14.19μM)对PC-3细胞表现出比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IC_(50)=17.98μM)和吉非替尼(IC_(50)=33.61μM)更优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方舒慧[5](2019)在《喹唑啉类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可以通过引起受体的自磷酸化而致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了靶向抗肿瘤疗法的关键靶点。目前市场上有一系列针对EGFR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以化合物4-氯-6,7-二取代喹唑啉为关键中间体,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等。因此,有必要对其中间体进行工艺优化。同时,拉帕替尼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并生产的针对EGFR和HER2双靶点的口服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但是其存在口服剂量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需要对拉帕替尼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以期提高其生物活性,降低口服剂量。本论文以6,7-二取代喹唑啉酮(A_2-C_2)为起始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等摩尔的二氯亚砜进行反应,获得的4-氯-6,7-二取代喹唑啉关键中间体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温度70-80℃、反应时间4-5 h、催化剂用量1.5%、重结晶溶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体积比1:10时,产品收率大于90%,纯度大于99%。优化后的反应收率高,经济环保,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以阳性对照药拉帕替尼为先导化合物,结合喹唑啉环系上各位点的构效关系,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本论文以4-氯-6-碘喹唑啉为原料,经氯代、胺化、铃木偶联、磷叶立德等4步反应合成了两大类9个全新的化合物,其结构经IR和~1H NMR进行确证。并采用MTT法对所制备的全新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FSH-c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的抑制率达到了37.56%,优于阳性对照药拉帕替尼(29.86%);对肺癌A-549细胞株抑制率可达30.78%,与拉帕替尼的抑制率(35.67%)基本相当,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9)
顾新杰[6](2019)在《靶向AcrB外排蛋白的喹唑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逆转多药耐药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药物在保障人类生存,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抗菌药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使用以及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及日渐恶化。多重耐药细菌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发展和传播,不断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别是耐药的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使得常规药物所对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效力不断降低甚至消失。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称,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因此,开发研究具有新型作用机制或可增加传统抗菌药物抗菌效力的药物刻不容缓。近年来,细菌耐药机制得到不断地研究和确证,细菌外排泵所导致的药物外排被认为是细菌产生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则是广泛分布于其细胞膜上的AcrAB-TolC外排泵的过表达。AcrAB-TolC外排系统中的AcrB蛋白在药物外排转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抑制AcrB外排蛋白的生物功能,可以增强耐药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逆转细菌的耐药性,恢复抗菌药物的原有抗菌效力。AcrB已成为现如今开发新型对抗耐药细菌药物的理想靶点。本文中,我们以AcrB为靶点,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4-异戊氧基-2-萘苯甲酰胺为先导,参考吡喃并吡啶类MBX-2319的结构特征,综合这两个化合物的作用模式,根据作用靶点的结构以及与底物的结合特点,采用化合物优势片段骈和原理的合理设计手段,设计并合成了共44个新型的喹唑啉类AcrB抑制剂,并测定了它们的固有抗菌活性、抗菌增敏活性、尼罗红外排抑制活性以及对内外膜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测定了它们细胞毒性。在固有抗菌活性实验中,所有目标化合物对野生型E.coli BW25113菌株的MIC值均大于128 μg/mL,排除了化合物与抗菌剂联用时自身对抗菌活性的影响。在抗菌增敏活性的实验中,19个化合物表现出了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四苯基膦对野生型E.coli BW25113菌株的增敏活性。在A系列中,有8个化合物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四苯基膦表现出相应的增敏活性。其中A-GXJ-15表现出最好的活性,在128 μg/mL浓度下,能分别提高氯霉素,红霉素和四苯基膦增敏活性8倍;在B系列中,有11个化合物都表现出了相应的增敏活性,在128μg/mL浓度下,B-GXJ-7活性最好,能分别提高氯霉素,红霉素和四苯基膦增敏活性16,2和4倍;其余化合物能分别提氯霉素,红霉素和四苯基膦增敏活性2至4倍。尼罗红外排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A-GXJ-8、A-GXJ-15、A-GXJ-16和A-GXJ-21在50 μM浓度下就可以100%阻碍尼罗红的外排,优于于阳性对照4-异戊氧基-2-萘苯甲酰胺;化合物A-GXJ-10、A-GXJ-14、B-GXJ-5、B-GXJ-6、B-GXJ-7和B-GXJ-11在100μM浓度下可以完全抑制尼罗红的外排,与阳性对照化合物相当。对内外膜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抗菌增敏活性和尼罗红外排抑制活性的目标化合物,均不对外膜渗透性产生影响;在128μg/mL的测定浓度下,化合物A-GXJ-12和B-GXJ-13对内膜稳定性没有影响。综合来看,化合物A-GXJ-12和B-GXJ-13在一定程度上符合AcrB抑制剂的条件:(1)能恢复抗菌药物对AcrB过表达菌株的抗菌效力;(2)对AcrB的外排底物具有外排抑制作用(如尼罗红);(3)对细菌内外膜稳定性不具影响。化合物A-GXJ-15和B-GXJ-7虽表现出强效的抗菌剂的增敏活性以及AcrB底物的外排抑制活性,也不会破坏外膜的渗透性,但是会对内膜质子梯度产生影响,说明除了具有抑制AcrB抑制作用外,还存在其他机制来使抗菌剂的增敏作用增强,极有可能是化合物切断了 AcrB运转的能量来源,阻碍其外排作用。同时,化合物A-GXJ-15和B-GXJ-7对Hela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128μg/mL,说明化合物在具有良好抗菌增敏活性的浓度下,对哺乳细胞不具备毒性。本文探讨的喹唑啉结构衍生物是全新结构的AcrB抑制剂,是我们首次发现,之前未见文献报道,它们作为AcrB抑制剂有着进一步优化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为新型的AcrB抑制剂的研究和发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为治疗AcrB介导的多药耐药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吕兰兰,张梅梅,刘建全[7](2019)在《水介质中Sc(OTf)_3催化氢化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邻氨基苯甲酰胺和芳醛为原料,Sc(OTf)_3为催化剂,室温下,在水介质中合成了一系列的2-芳基-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衍生物.该反应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制备氢化喹唑啉酮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收率高、底物范围广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目标化合物的特征数据通过熔点、红外光谱、氢谱以及高分辨质谱表征.(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莲莲[8](2019)在《无金属催化3-氧-喹啉合成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喹唑啉酮和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和药物分子,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在医药和农药领域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应用,常用来作为抗肿瘤、抗病菌、抗结核和抗过敏等医药方面的药物。近些年来,许多化学和生物科研工作者们热衷于喹唑啉酮和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通过用我们课题组合成的几种喹唑啉氮氧化物和胺类、醚类化合物在无金属条件下反应得到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及其类衍生物。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研究内容:(1)在TBHP参与下,3-氧-喹唑啉和胺类化合物在60℃温度下反应合成一系列喹唑啉酮衍生物。(2)在TBAI催化条件下,3-氧-喹唑啉和醚类化合物反应构建了大量的喹唑啉酮醚类化合物。(3)在电化学氧化的条件下,3-氧-喹唑啉化合物在室温下反应得到对应的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本论文中的实验中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廉价易得,并且能高效绿色的合成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及其类衍生物。(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卫松[9](2019)在《钯催化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唑啉是一种常见的杂环化合物,是多种生物碱和药物的基本骨架结构。喹唑啉衍生物具有抗菌、抗疟、抗惊厥、抗肿瘤、利尿、抗高血压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基于其在生物、医药、农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围绕喹唑啉骨架进行的衍生化反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将不同的取代基团引入到喹唑啉骨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物活性,提高其药用价值。由于金属钯催化剂具有低毒性,催化性能多样性等优点,近年来钯催化的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香料、化工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尤其是在金属有机催化领域,钯及其配合物以其卓越的催化性能在过渡金属催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基于喹唑啉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钯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我们以4-(对甲苯磺酰基)喹唑啉为基本原料,在Pd/Xantphos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喹唑啉衍生物与酰胺的分子间的交叉偶联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良好。(2)我们开展了Pd催化下2,4-二芳基喹唑啉的乙酰氧基化反应。通过喹唑啉环上氮原子的导向作用,在Pd(OAc)_2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喹唑啉2号位芳基的邻位乙酰氧基化反应。(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碗晓敏[10](2019)在《NNN钳形钌化合物催化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唑啉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中。因此,近年来喹唑啉衍生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NNN钳形钌化合物催化邻氨基苯甲醇和苯甲腈脱氢偶联合成喹唑啉衍生物的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将邻氨基苯甲醇1a和苯甲腈2a的反应作为模板反应,通过考察反应溶剂、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时间、碱的种类及其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模板反应的最优反应条件为:0.425 mmol的邻氨基苯甲醇,0.25 mmol的苯甲腈,0.5 equiv.的叔丁醇钾,1 m L的叔戊醇,在15 m L高压管中,130 o C的温度下反应2小时。在最优条件下,分别对邻氨基芳香醇和腈类化合物进行了底物拓展,发现其有较好的普适性,产物最高收率为82%(Scheme 1)。最后,根据对照实验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喹唑啉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药效团,具有广谱的抗肿瘤生物活性,一直是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近年来6-酰胺类、卤代类、醚类、与7-位成环类、杂环类等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活性更高、毒性更小的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悦秋,梁大伟,魏雯.4-(4'-取代苯基)氨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9
[2].邵利辉,甘宜远,张丽琼,王贞超,欧阳贵平.6-取代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9
[3].李二冬,孟娅琪,张路野,张洋,王继宽.含脲砌块的4-氨基喹唑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英文)[J].有机化学.2019
[4].甘宜远.一类含吡啶基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5].方舒慧.喹唑啉类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6].顾新杰.靶向AcrB外排蛋白的喹唑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逆转多药耐药活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吕兰兰,张梅梅,刘建全.水介质中Sc(OTf)_3催化氢化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吴莲莲.无金属催化3-氧-喹啉合成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9].卫松.钯催化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10].碗晓敏.NNN钳形钌化合物催化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郑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