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房室结双径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房室,现象,心电图,典型,间期,腺苷,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娜,何方田[1](2019)在《不典型房室文氏现象伴房室结双径路传导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例1 患者男性,51岁。高血压病、心律不齐待查。患者心电图(图1)MV_1显示窦性PP间期0.84s,PR间期由0.24s→0.34s→0.37s→0.39s逐搏延长,其中R_4、R_8搏动QRS波群终末部出现假性r波,实为逆(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9年04期)
蒋苗苗,张国强,倪红林[2](2017)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快、慢径路文氏现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40岁,心悸1个月。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动态心电图(图1-4):图1MV1可见直立P波重迭在T波上,其P-R间期0.74~0.77s,频率78~81次/min,P-P间期长达0.50s。图2 R2为间位型室性期前收缩,P-P间期0.75s,频率80次/min,绝大多数P波重迭在T波(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7年04期)
贺嘉[3](2016)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在第一部分,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不可诱发的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症状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第二部分,明确房室结双径现象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比例。并通过对存在和不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以明确这一电生理现象的存在是否增加心动过速复发风险。第叁部分通过一例罕见病例来探讨房室结双径现象的在协助诊断束室纤维的意义。第一部分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长期随访研究背景:心内电生理检查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不能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不少见。经验性慢径消融可作为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种选择,但其长期预后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不清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或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根据是否可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可诱发组(A组)和不可诱发组(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有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622例患者(中位年龄48岁,女性56.8%)。A组一共488例患者,B组一共134例患者,B组中131例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107例患者术前有心电图记录。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总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和因其他心律失常的复发分别为16例(2.6%)和32例(5.1%),其中A组和B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9%和1.5%(P>0.05),因其他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4.5%和7.5%(P>0.05),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中术前无发作心电图亚组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2.2%)高于有发作心电图亚组(5.6%)(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无发作心电图的复发率是术前有发作心电图记录的4.3倍(P=0.019)。A组出现一例主要并发症B组无并发症。结论:长期随访证实经验性慢径消融是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种有效方案,术前是否记录到发作心电图对于预测术后复发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意义背景:心内电生理检查中非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合并房室结双径现象并不少见,该双径路是否可能参与心动过速并不十分清楚。方法:对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发作过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于电生理检查中证实存在普通旁路并对旁路进行了导管消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旁路消融后是否合并双径现象分为A组(有房室结双径现象)和B组(无房室结双径现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有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一共纳入123例患者(中位年龄41岁,女性44.7%)。A组一共51例(其中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对这两例进行慢径消融),B组一共72例。基线资料显示,39%为显性旁路,左侧旁路82例(66.7%),右侧旁路36例(29.3%),双旁路或多旁路5例(4.1%),双旁路或多旁路中4例为双侧1例均为右侧。有41.5%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存在房室结双径现象。旁路即刻消融成功率99.2%。中位随访时间368天,复发2例,复发率为1.6%,其中A组复发1例(仍为AVRT,但与前次消融位置不同),B组复发1例(右侧旁路相同位置复发),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房室结双径现象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并不少见。旁路消融后该现象的存在并不增加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复发风险。第叁部分房室结双径现象在协助诊断束室纤维的意义背景:束室纤维是引起预激图形的一种少见类型的特殊旁路。本病例报道一例同时合并左侧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束室纤维。方法和结果:32岁女性因发作性心悸15年入院。12导联心电图上可见轻微预激图形,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心动过速,提示为左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路成功消融后12导联心电图上仍可见轻微预激图形。心内电图可见窦性心律下HV间期24ms小于正常范围。高位右房进行心房程序刺激可见房室结双径现象存在,AH跳跃出现前后H2V2间期和预激程度并未改变。给予叁磷酸腺苷阻断房室结传导后出现交界性心律,12导联心电图上轻微预激图形仍未改变。提示引起体表轻微预激图形的特殊旁路为束室纤维。结论:本病例报道一例同时合并左侧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现象的束室纤维。心房程序刺激房室结双径现象出现前后H2V2间期和预激程度并未改变对束室纤维具有诊断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4-01)
向芝青,蒋勇,王福军,安俊华,田君华[4](2013)在《房室结双径路至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径路蝉联现象、快径路一度阻滞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体表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P'<P'R,且RP E'=RP V1'=70 ms;以S1S1200次/min超速抑制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后,P-R间期以0.36 s和0.24 s下传,两者相差>60 ms。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致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径路蝉联现象、快径路一度阻滞。(本文来源于《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唐宝龙,时志城[5](2013)在《房室结双径路文氏现象的心电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相关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对18例房室结双径路相关文氏现象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表现为顺向型,文氏周期中PR间期最大增量变化在0.13~0.40(0.22±0.08)s,3例出现单个心房回波,1例诱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表现为逆向型,室房文氏周期中RP间期最大增量变化在0.20~0.28(0.24±0.06)s,3例均发生单个心室回波,1例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不典型文氏现象是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部分可伴随不同形式的折返或心动过速,通过心电图合理分析、准确诊断,可以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辛本强,李光华,孟凡杰,顾法霖,吴茂源[6](2010)在《二度莫氏Ⅱ型窦房阻滞合并房室结双径路二度莫氏Ⅰ型房室阻滞及快径路蝉联现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26岁。因心悸3月住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律失常。查体:除心律不齐外,其他各项生化及心脏超声检查均正常。两年前健康体检时描记的Ⅱ导联示正常心电图。图1A为1年前患感冒后出现心悸症状住院。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时描记的(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白淑霞,鲁四德,李东升,张宏考,刘继军[7](2010)在《叁磷酸腺苷诱发小儿房室结双径路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磷酸腺苷(ATP)诱发小儿房室结双径路(DAVNP)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方法 15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儿在射频消融(RFCA)前经股静脉快速(2s内)注射ATP(起始量0.15mg·kg-1,每次增加0.10mg.kg-1),直至出现DAVNP现象、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等。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心电图。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慢-快型AVNRT患儿注射ATP(0.268±0.097)mg·kg-1(0.15~0.35mg·kg-1)后(17.9±4.4)s(11~26s)出现不同程度的AVB,连续2次窦性心律的PR间期跳跃(△PR)和AH间期跳跃(△AH)≥50ms者11例(73.3%),分别延长(92.05±32.34)ms(58~110ms)和(92.13±31.87)ms(58~110ms),其中7例(46.7%)患儿静脉注射ATP0.15mg·kg-1后显示DAVNP现象。ATP的不良反应较多,有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胸痛及胸部压迫感等,一般较轻微,持续时间短,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结论运用小剂量ATP递增法诱发小儿DAVNP的阳性率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13期)
杨洪涛,刘书旺,佘飞,张莉,葛堪忆[8](2010)在《房室结双径路伴间隔旁路及蝉联现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作心悸入院。术前体表心电图曾记录到两种类型的心动过速:第一种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图1A),呈左束支阻滞型,RR间期309ms,心率194bpm;第二种为窄QRS波心动过速(图1B),RR间期长短交替,长RR间期309ms,短RR间期250ms。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诱(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葛学敏,张良洁[9](2009)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致不典型文氏现象和蝉联现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40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次就诊。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52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动态心电图(图1)示:为01:26记录,a、b两行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P-P间距0.96~1.20s,P-R间期不固定,Ⅱa行示(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吕艳玲,王帅[10](2008)在《房室结双径路致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20岁。因心悸就诊。平素体键,无病史。体检:心肺正常,心脏X线片、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出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为明确诊断行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一过性P-R间期显着延长,24h共出现十几次,持续时间为几秒至十几(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房室结双径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男性,40岁,心悸1个月。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动态心电图(图1-4):图1MV1可见直立P波重迭在T波上,其P-R间期0.74~0.77s,频率78~81次/min,P-P间期长达0.50s。图2 R2为间位型室性期前收缩,P-P间期0.75s,频率80次/min,绝大多数P波重迭在T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房室结双径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娜,何方田.不典型房室文氏现象伴房室结双径路传导3例[J].心电与循环.2019
[2].蒋苗苗,张国强,倪红林.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快、慢径路文氏现象1例[J].心电与循环.2017
[3].贺嘉.房室结双径现象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4].向芝青,蒋勇,王福军,安俊华,田君华.房室结双径路至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径路蝉联现象、快径路一度阻滞1例[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
[5].唐宝龙,时志城.房室结双径路文氏现象的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
[6].辛本强,李光华,孟凡杰,顾法霖,吴茂源.二度莫氏Ⅱ型窦房阻滞合并房室结双径路二度莫氏Ⅰ型房室阻滞及快径路蝉联现象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
[7].白淑霞,鲁四德,李东升,张宏考,刘继军.叁磷酸腺苷诱发小儿房室结双径路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
[8].杨洪涛,刘书旺,佘飞,张莉,葛堪忆.房室结双径路伴间隔旁路及蝉联现象1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
[9].葛学敏,张良洁.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致不典型文氏现象和蝉联现象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
[10].吕艳玲,王帅.房室结双径路致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