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诸子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诸子,经学,章太炎,韩国,朴学,今文,孔子。
诸子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昌盛[1](2019)在《先秦诸子“学”与“术”的嬗递、宗旨与功能——兼论“新子学”的实践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诸子的学术范围广泛,既包括追求学问的"学",又包括治理天下的"术"。先秦诸子"学"与"术"的意蕴,《庄子·天下篇》《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文志》尽管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根本上体现为求是与致用。先秦诸子"学"与"术"的关系表现为共源殊途同归,都是以"六艺"之学作为知识背景,都是以治理天下作为奋斗目标,只是各家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已。先秦诸子大多是学问和事功兼具的人物,实现了"学"与"术"的统一。方勇教授的"子学精神",在理论上继承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特点,而先秦诸子主张学术救世、思考天下治理的"子家精神",也是"新子学"的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高华平[2](2019)在《稷下黄老学与先秦诸子百家——论《管子》对先秦诸子学的整合与扬弃》一文中研究指出《管子》具有先秦道家、法家和杂家思想的某些特征,准确地说,它属于稷下黄老道家的代表作。《管子》继承了道家《老子》"道"论的某些成分,但改造和扬弃了其"道"论的虚无性和超越性,发展了其中的"德"论,突出了先秦道家"道德"论的客观和物质的属性;并重点批判了道家的杨朱学派。《管子》继承了儒、墨二家的许多核心价值观,但却以某种"钧羡不足"和"调通民利"的思想,修正、反拨和批评了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墨家的"寝兵""兼爱""贵俭""节葬"等主张。它对名家循名责实、因能授官的方法和法家法、术、势的思想皆有继承,但对名辩思潮的"私议""私言"和法家释人情而专任刑法的思想,则予以了批评。此外,《管子》对先秦阴阳家、农家等其他诸子学派的学说也有所吸收、改造和批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0期)
顾思程[3](2019)在《汪中《述学》中的诸子学观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乾嘉时期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汪中于《述学》中博考先秦古籍,钩沉经史,爬梳先秦学术流变。申张荀、墨之学、平观诸子甚至颠覆"道统说",构成其子学观激进的一面。其"异端"色彩子学观,实则以"九流出于王官"为背景,以理想化古代的信仰为支撑,折射出经典之常道与考据学带来的"技术崩溃"之间的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9期)
陈佩辉[4](2019)在《“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诸子学论坛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子学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但学界主要着墨于先秦诸子间的争鸣,而对其间共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鉴于此,由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诸子学论坛选择"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作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和台湾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专家学者在(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邓秉元[5](2019)在《当经学或诸子学重新成为理解问题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够真正接续孔子的两支是德行与文学科,前者传道,后者传经;前者学孔子之人,后者传孔子之教。但古代学术的传扬显然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各有其体用。德行科偏于乐教,文学科偏于史学,后者也就是“数度之学”。董成龙博士《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一书,是(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6-28)
方达[6](2019)在《涂人何以为禹——诸子学视域下荀子“群”思想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的涵义。从荀学研究的角度看,上述这些做法固然开启了近代荀子思想研究的"政治学"与"社会学"进路,但同时也多少遮蔽了荀子所处先秦诸子时代思想的整体特质。按照《庄子·天下》与《论六家要指》的概括,"天下"与"治"是先秦诸子学共同的思想指归,相应的,"涂人成圣"则是荀子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具体表现。在考查"涂人成圣"这一理论问题时,"礼义"无疑是"涂人"与"圣人"联结时最重要的凭籍。同时,在这一视域下重审"群"的内涵,"人能群"以及"人有义"的具体指向,因其同样作为"人禽之别"的重要边界,而与"礼义"的内涵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实际上,正是"群类"与"群分"的涵义与"礼义"的具体内容互为注脚,才能解决"涂人何以为禹"的关键理论问题,并由此展现出荀子对孔子"礼"与"仁"的继承,以及对诸子时代核心问题的回应。(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劳悦强[7](2019)在《诸子学研究的转型与走向——第六次“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2年"新子学"的构想提出之后,五年来学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内涵依然争论不休。2018年6月,由韩国中国学研究会、韩国道家道教学会、韩国道教文化学会主办和韩国江陵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神明文化研究院承办了"第六次‘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聚集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美国、新加坡各地的专家100多人,表述了各自对"新子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7期)
杨念群[8](2019)在《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学界即有的研究成果,分别对诸子学、理学及今文经学在清中期之后的复兴状况做了概要性的梳理。诸子学重新受到重视,乃是因为它能起到羽翼经学考据挑战理学权威的作用,而理学的复兴则又恰恰是因为经学过于封闭的治学风格无法应对晚清政局出现的危机,必须通过为理学注入新的经世活力来挽救学界衰颓萎靡的局面。今文经学的兴起也有一个从维系清朝统治的常态向为晚清变革提供舆论支持的转变过程。这叁种传统学问的内在转型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晚清政治社会变革态势息息相关,值得进行深入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黄燕强[9](2018)在《由朴学转向义理——章太炎诸子学思想演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受东渐之西方哲学的冲击,中国学者重新定义诸子学的知识性质,提出"子学即哲学"的命题,诸子学的研究方法也由朴学考据转向诠释义理。这种"义理的转折"标志着诸子学的现代转型。章太炎是促成这一转型运动的代表性学者,他早年谨守朴学,以"实事求是之法读子",1906年东渡日本而撰写《诸子学略説》后,主张用哲学解释方法来治主观之子学,从而与用朴学方法研究客观之经学相区别。本文考察章太炎诸子学思想如何从朴学转向义理,通过对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学者之子学思想的整体性回顾,藉以展示20世纪初诸子学研究之知识转型的历史脉络。(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姜声调[10](2018)在《试论韩国“儒学”与“诸子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韩国"儒学"与"诸子学"关系的厘清、韩国"诸子学"的发展、韩国"儒学"对"诸子学"发展的影响等课题。韩国"诸子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叁国鼎立时期前后到高丽末期、高丽末期到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到21世纪初期叁个时期。韩国"儒学"与"诸子学"本来是各自发展并形成不同学科的关系,所谓"儒学"包括"五经"、《孝经》《论语》与《孟子》等经典;"诸子学"包括《老子》《列子》《庄子》《管子》《荀子》《尹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近十年来,"新子学"兴起,扩大了"诸子学"的领域,故有必要据此调整韩国"诸子学"的范围,将《论语》《孟子》纳入其中,以此进行一系列的探究。韩国"诸子学"在叁国时期前后到高丽末期,学术研究比较自由,进入朝鲜时代后,则受到儒学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儒学定于一尊,倡导儒学的学风与教化作用,以及"儒学"的大众化等正面影响;二为剥夺及阻碍其他学术的发展机会、"儒学"的教条化等负面影响。时至20世纪中期,"儒学"藉西学转型发展,获得一定成就,同时也墨守方法论,偏离文本。近十年来,诸子学研究者努力尝试重回文本,搜集文献,整理出版,营造新的研究生态环境。韩国诸子学界借鉴中国"新子学"的发展动向,携手合作,将获得崭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诸子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管子》具有先秦道家、法家和杂家思想的某些特征,准确地说,它属于稷下黄老道家的代表作。《管子》继承了道家《老子》"道"论的某些成分,但改造和扬弃了其"道"论的虚无性和超越性,发展了其中的"德"论,突出了先秦道家"道德"论的客观和物质的属性;并重点批判了道家的杨朱学派。《管子》继承了儒、墨二家的许多核心价值观,但却以某种"钧羡不足"和"调通民利"的思想,修正、反拨和批评了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墨家的"寝兵""兼爱""贵俭""节葬"等主张。它对名家循名责实、因能授官的方法和法家法、术、势的思想皆有继承,但对名辩思潮的"私议""私言"和法家释人情而专任刑法的思想,则予以了批评。此外,《管子》对先秦阴阳家、农家等其他诸子学派的学说也有所吸收、改造和批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诸子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昌盛.先秦诸子“学”与“术”的嬗递、宗旨与功能——兼论“新子学”的实践品格[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高华平.稷下黄老学与先秦诸子百家——论《管子》对先秦诸子学的整合与扬弃[J].社会科学战线.2019
[3].顾思程.汪中《述学》中的诸子学观叁论[J].文学教育(上).2019
[4].陈佩辉.“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诸子学论坛会议综述[J].管子学刊.2019
[5].邓秉元.当经学或诸子学重新成为理解问题的“视角”[N].文汇报.2019
[6].方达.涂人何以为禹——诸子学视域下荀子“群”思想的再考察[J].人文杂志.2019
[7].劳悦强.诸子学研究的转型与走向——第六次“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名作欣赏.2019
[8].杨念群.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黄燕强.由朴学转向义理——章太炎诸子学思想演变的考察[J].诸子学刊.2018
[10].姜声调.试论韩国“儒学”与“诸子学”[J].诸子学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