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控制论文_米耘锋,李文军,缪纬涛,滕飞,葛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通道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通道,导弹,舵机,线性化,空空导弹,抗干扰,炮弹。

双通道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米耘锋,李文军,缪纬涛,滕飞,葛声[1](2018)在《双通道控制命令冲突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电子系统内各设备之间经常需要至少两个独立物理通道,以确保控制命令传输过程安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方法,在双通道控制命令因无法避免的延迟而可能导致潜在冲突时,可同时采集双通道控制命令实现共同决策,同时,避免因采集的双通道控制命令不一致而导致的执行系统异常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08期)

王枫,梁谷,梅志伟,廖欣[2](2017)在《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舵面控制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导弹总体设计中亚跨速稳定性和超声速机动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对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舵面控制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正弦、Bang-Bang、梯形和饱和正弦等控制律的原理与特点,给出了各自的等效舵偏角及其相应等效控制力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方式,给出了上述4种控制律的统一表示形式。讨论了两对舵配合控制方式的影响及工程可实现性,发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固定时,其等效控制力的方向由舵面1的相位决定,大小由其最大舵面偏角和特征函数决定,在工程中易实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可变时,等效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需由控制舵1的相位和两对舵的相位差共同决定,考虑的变量更多,设计难度大,舵机系统复杂,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的旋转弹双通道控制方式,通过改变导弹舵面控制律,能有效提高导弹的操纵效率,在保证弹体静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导弹的机动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旋转导弹总体设计中两者难以兼顾的难题。(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7年S1期)

李克勇,杨永强,黄金[3](2016)在《高机动旋转导弹鸭式双通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机动旋转导弹双通道鸭式控制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双通道控制原理,分析了双通道控制的过载能力强,理论上对最低转速无要求,驾驶仪设计复杂度小,利于工程实现等相对单通道控制的优点。讨论了双通道控制考虑两对鸭舵滚转不对称、鸭舵下洗和气动非定常时的气动设计,以及转速设计中零转速、与弹体纵向响应频率和大机动转速变化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的要点。研究认为高机动旋转导弹采用鸭式双通道控制可行。(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6年02期)

刘光明[4](2015)在《发动机转速限制控制器双通道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型飞机发动机在转速超过设定值时需要进行切油控制,在飞机上重要度较高。本文提供一种提高控制器可靠性的设计方案,在基本可靠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双通道检测设计提高产品的抗干扰能力,使控制器的输出更加稳定、可靠,避免误动作发生导致发动机停车事故。该设计适用于飞机发动机控制系统,也适用于需要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的控制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5年20期)

李龙,胡小利,周玉芳,陈利风[5](2014)在《基于双滑模变结构的旋转靶弹双通道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旋转靶弹低空飞行姿态难以快速调整以及参数摄动的问题,基于内外环的双滑模变结构方法,设计了旋转靶弹的双通道控制器。基于非线性模型,对靶弹快速变化的攻角和侧滑角以及慢速变化的高度和偏航距离分别设计了一种积分型滑模面,并采用指数趋近律减轻系统的抖振,利用Lyapunov稳定理论证明其稳定性。非线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控制方法能快速准确响应控制指令,且在参数摄动时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4年06期)

范世鹏[6](2014)在《双通道控制滚转导弹的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近程防空滚转导弹需求为依托,结合各类滚转导弹,以其控制技术的研究为重点,为我国滚转导弹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概述了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制导炮弹等一类滚转导弹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并总结了滚转导弹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最优控制理论的应用和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滚转导弹俯仰偏航一体化线性数学模型,推导了弹体传递函数矩阵,分析了马格努斯效应产生机理以及滚转通道动力学特性。分析了滚转导弹两位式、叁位式和比例式叁种执行机构控制原理及特点,总结了双通道比例舵控制的优点。滚转导弹的耦合效应主要包括气动耦合、惯性耦合和控制耦合。首先分析了弹体气动耦合和惯性耦合的特性及对稳定性的影响;推导了比例式舵机动力学在准弹体坐标系下的传递函数矩阵,分析了其控制耦合的频域特性。针对控制耦合效应,采用前馈解耦和串联解耦两种动态解耦方法,并可作为工程上超前安装解耦的理论依据。最后在时域研究了PWM模式带来的控制耦合,使用频谱分析方法获得了这种控制方式下弹体振荡频率、自旋转速和控制频率叁者的约束条件。为改善弹体动态特性,分别设计了阻尼单回路、两回路和叁回路叁种自动驾驶仪,验证了叁者抑制耦合的能力。忽略耦合效应以SISO系统设计了阻尼回路,给出动稳定条件,研究了阻尼回路对系统零极点的影响;采用极点配置,对比了SISO系统和MIMO系统设计的两回路驾驶仪,研究表明驾驶仪带宽与其解耦能力正相关,MIMO设计的抑制耦合能力更强;以SISO系统设计叁回路驾驶仪,研究表明这种驾驶仪结构可完全消除阶跃指令下系统的耦合运动。运用LQR最优控制理论,分别以SISO系统和MIMO系统为被控对象设计了控制系统,并讨论了权系数与频域指标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控制方法无法保证系统鲁棒性的问题,引入输入乘性不确定性和惯性器件高频未建模动力学作为非结构不确定性,利用小增益定理通过奇异值分析研究了两种控制器的鲁棒性,指出MIMO设计方法的鲁棒性强于采取解耦的SISO设计方法。在舵系统状态无法测量的情况下,设计了LQG/LTR控制器,保证系统的鲁棒性与工程可实现性。针对气动参数不确定性,研究了自适应控制在滚转导弹的应用。首先基于多种控制系统结构,使用局部参数优化MIT方法设计了滚转导弹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表明,当自适应增益或输入过大时,很可能致使MIT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发散。为此,使用Lyapunov方法设计滚转导弹MIMO系统两回路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使实际MIMO系统与SISO参考模型拥有同等良好的动态特性,但通道耦合运动出现明显的高频振荡;基于具有不确定性的误差积分扩维模型,以LQR设计作为参考模型,使用传统Lyapunov方法设计自适应控制系统,为提高系统鲁棒性,本文对参考模型进行改进,很好地抑制了高频振荡,使系统快、稳、准地跟踪外部指令。针对弹体自旋激光制导武器的特点,提出了半实物仿真总体方案,开发了末制导段制导与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模型;设计了一种导引头闭环半实物仿真试验,采用牛顿迭代与加权最小二乘混合算法,对系统的几何误差进行标定和校正;基于相同的仿真平台,提出一种基于Hermite方法的导引头进动方案设计方法和半实物仿真验证试验,为这类导引头跟踪回路的设计与实现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闫森,徐彦伟,颉潭成,何爱军,库祥臣[7](2014)在《基于时基的通用数控车床双通道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基的通用数控车床的双通道控制方法。通过对双通道复合式数控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划分,构建双通道系统控制模型。对PMAC模块系统进行了PID参数整定,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建立了双通道间的信号通讯,在时基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双通道控制系统的同步运动控制算法。最后搭建双通道试验平台,设计并完成了通道间的同步跟随试验,得出在不同主轴转速下的系统跟随误差,验证了双通道控制系统的精度及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4年07期)

毕艳超,姚晓先,宋晓东,马武举[8](2014)在《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的舵机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应用"十"字布局鸭舵的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将舵机偏转角旋转变换到准弹体坐标系下,考虑准弹体坐标系下舵机的延迟特性,用滞后角表征此延迟特性,为在准弹体坐标系下进行弹体控制提供便利。通过实验获取滞后角和舵机本身的相角滞后,理论计算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准弹体坐标系下舵机偏转角频率较低时,滞后角近似舵机在弹体旋转频率处的相角滞后;舵机偏转角频率逐渐增加,舵机非线性严重,滞后角需实验测量。(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赵丹[9](2013)在《超空泡航行体双通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传统的水下航行体来说,它的航行速度因为其所受到的表面摩擦阻力而造成了低航速的结果。然而,设计一种前端安装有空化器的航行体是有可能的,空化器能够产生和维持包裹航行体的空泡,这种技术叫做超空化技术。超空化技术的产生使人们看到了物体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希望,它极大的减小了作用在航行体表面的摩擦阻力。此时的水下航行体被称为超空泡航行体,与普通的水下物体的40m/s的航速相比它的速度能到达300m/s以上。尽管空泡的产生实现了航行体的高速航行,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由于航行体的流体动力特性受到影响使得航行体的建模变得更复杂,进而给超空泡航行体的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论文对在处于完全空化状态下的航行体进行受力分析,建立航行体的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并对超空泡航行体进行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研究本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作简单介绍,论述分析国内外关于超空化技术、超空泡航行体以及超空泡航行体的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基于现有的相关文献和超空泡基本理论,详细分析两种常用的空泡模型。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采用安装有两个自由度空化器和尾舵的超空泡航行体的配置方案。根据航行体的配置方案,在适当的坐标系上,研究航行体的动力学特性,在流体动力学、刚体动力学和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完成航行体的建模。然后,进行超空泡航行体的纵向通道控制研究。在一些假设条件下,对航行体的六自由度模型进行分解,建立超空泡航行体纵向通道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开环仿真分析。由于模型具有非线性特性,采用动态逆的思想对模型进行处理之后,设计纵向通道的最优控制器,实现对超空泡航行体的深度控制。最后,进行超空泡航行体的水平通道控制研究。在相关的模型简化条件下,实现模型的简化处理。假设航行体在水平面内运动时不影响其在纵平面内的运动,忽略横滚运动或假设横滚运动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建立超空泡航行体的无横滚水平通道的数学模型。并对水平模型进行开环仿真分析。考虑到模型具有非线性特性,采用精确反馈线性化法对模型线性化处理之后,采用变结构控制理论对侧向位移进行控制,并提出利用此理论对其航向进行控制。实现航行体的侧移和偏航控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3-12-01)

郭雯雯,周军[10](2009)在《空空导弹双通道控制的多变量频域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变量频域理论中的逆奈奎斯特阵列法设计双通道控制的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首先建立空空导弹控制系统模型,并在某特征点设计自动驾驶仪的预补偿器、动态补偿器和反馈增益阵。仿真结果表明:解耦效果好,导弹跟踪性能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09年12期)

双通道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导弹总体设计中亚跨速稳定性和超声速机动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对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舵面控制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正弦、Bang-Bang、梯形和饱和正弦等控制律的原理与特点,给出了各自的等效舵偏角及其相应等效控制力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方式,给出了上述4种控制律的统一表示形式。讨论了两对舵配合控制方式的影响及工程可实现性,发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固定时,其等效控制力的方向由舵面1的相位决定,大小由其最大舵面偏角和特征函数决定,在工程中易实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可变时,等效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需由控制舵1的相位和两对舵的相位差共同决定,考虑的变量更多,设计难度大,舵机系统复杂,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的旋转弹双通道控制方式,通过改变导弹舵面控制律,能有效提高导弹的操纵效率,在保证弹体静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导弹的机动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旋转导弹总体设计中两者难以兼顾的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通道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米耘锋,李文军,缪纬涛,滕飞,葛声.双通道控制命令冲突解决方法[J].电子测试.2018

[2].王枫,梁谷,梅志伟,廖欣.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舵面控制律研究[J].上海航天.2017

[3].李克勇,杨永强,黄金.高机动旋转导弹鸭式双通道控制研究[J].上海航天.2016

[4].刘光明.发动机转速限制控制器双通道控制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5].李龙,胡小利,周玉芳,陈利风.基于双滑模变结构的旋转靶弹双通道控制[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4

[6].范世鹏.双通道控制滚转导弹的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

[7].闫森,徐彦伟,颉潭成,何爱军,库祥臣.基于时基的通用数控车床双通道控制方法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

[8].毕艳超,姚晓先,宋晓东,马武举.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的舵机控制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

[9].赵丹.超空泡航行体双通道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10].郭雯雯,周军.空空导弹双通道控制的多变量频域设计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

论文知识图

车内噪声选择性自适应主动控制系统组...四相双轨与双轨单通道协议转换接口顶...-5双通道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左转向PD双通道控制算法正弦跟...双通道控制准侧滑角响应一21经过正交双通道控制后的信号

标签:;  ;  ;  ;  ;  ;  ;  

双通道控制论文_米耘锋,李文军,缪纬涛,滕飞,葛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