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
摘 要: “单位意识”是“单位人”在相对封闭的单位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具有同质性的观念和习性,以“单位人”对单位组织的依附性作为主要特征。“单位意识”是在特定体制环境中,单位组织主观引导和“单位人”内化与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单位组织内部不断运用多重手段对“单位人”的观念和习性进行积极方向的形塑,其中“单位文艺”因组织策划易于把控,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易于职工群众接受而成为“单位意识”形塑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单位文艺;单位人;单位意识;观念与习性
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城市单位体制的变迁与发展从制度变革、结构转型、个人与组织关系调整等多重层面,诠释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图景。以国有企业改制为发端的传统单位制度转型备受学界关注,且研究渐成体系。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制度背景、转型分析、革命解放叙事等宏观、中观角度展开研究[1],关于“单位人”的微观考察也多是置于历史情境中以“回顾”的视角来探究“单位人”的生存轨迹。对新时期单位组织的发展实践进行考察,阐释单位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步入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期,从微观路径考察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进行的调整与实践,探寻新时期单位体制的发展趋向颇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随着国企单位的改制与转型,单位组织的生产与服务属性逐渐分离,一些不属于单位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步转由社会组织所承担。职工群众在单位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报酬,转而通过其他渠道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诉求。职工群众对单位组织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职工群体之间呈现出情感疏离现象[2]。与此同时,单位组织步入市场化运作以后,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也有所增强,传统单位制时期形成的“单位意识”正随着单位制的变迁而逐步发生变化,这也是单位组织通过各种手段重新形塑“单位意识”的大好契机,摒弃“单位意识”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对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予以保留和强化。据此,本研究以“单位意识”形塑作为研究主题,从单位组织在形塑“单位意识”的积极实践中解析单位体制改革的微观景象,为单位制转型研究丰富经验与资料,扩展研究视角。
“单位意识”是“单位人”在相对封闭的单位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具有同质性的观念和习性,其特殊性源自“单位人”独特的工作、生活环境——单位组织。这种组织模式集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发展生产力与社会调控并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与调控模式。在单位组织中长期工作、生活的“单位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观念与习性。学界关于“单位人”的观念与习性特征关注已久,于显洋将“单位人”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基本观念概括为“单位意识”,结合单位制度的特性对“单位意识”进行剖析,认为“单位人”在封闭的单位组织中逐渐形成的对单位组织的依赖观念、熟人关系意识、保守意识、盲目服从意识和狭隘的平均主义等观念和习性是导致单位组织趋向僵化、缺乏活力乃至趋向消解的重要因素[3]。“单位意识”被视为牵制单位组织发展的“落后”观念加以批判,反映出社会对传统单位制度改革的殷切希望,也表明“单位人”在单位组织中长期工作、生活逐渐形成的观念和习性极具特性,且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曹锦清、陈中亚从“保护——服从”,“依附——控制”角度阐释了“单位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顺从和依赖是单位人的基本性格”[4]。从情感依赖到利益和资源依赖,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习性已成为学界共识[5]。
随着单位制度的变迁发展,单位组织的生产与服务职能趋向分离,职工与单位组织之间的情感疏离、职工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淡漠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出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趋向。与此同时,脱离原有单位组织的职工对原有单位组织的持续依赖以及重新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使得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单位意识”在单位组织中的作用,并对“单位意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探讨;曾武成、邓志强在研究回流国企青年职工的组织认同和“单位意识”中,将“单位意识”视为“单位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为“单位意识”是一种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研究指出“组织认同与‘单位意识’是影响回流青年职工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制度的影响力正逐渐消解或灭亡,但观念层面的组织认同和‘单位意识’尚未完全消失”[6]。 田毅鹏、王丽丽从“单位意识”的定性以及构成角度阐释了“单位意识”形成的复杂性,研究认为学界在国企单位转型期,对“单位意识”的批判存在局限性,提议“单位意识”中适应时代需求的部分应予以保留[7]。
本研究以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为出发点,认为“单位意识”作为“单位人”在较为封闭的单位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具有同质性的观念,有制约单位组织发展的因素,但也不乏适应时代需求的因素。其中“单位人”对单位组织的信任与依赖、协作意识以及以单位为家的主人翁使命感,正是当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理念。因此,在理清“单位意识”内涵的同时,更需要对“单位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挖掘促进“正向意识”形成的途径,为新单位制时期“单位意识”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经验借鉴。“单位意识”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单位组织主观引导和“单位人”内化与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这其中有刚性制度理念的引导,也有柔性宣教手段的影响,“单位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导向工具,通过柔性手段对“单位意识”的形塑产生间接作用。“单位文艺”通常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因而,在促成“单位意识”的“正向意识”方面起到主要作用。本文旨在从“单位文艺”视角来探讨“单位意识”的形塑过程,研究首先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单位意识”的主要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梳理,进而以S市112厂的“单位文艺”实践为例,结合“单位文艺”的运作逻辑和形塑策略,探讨“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的形塑过程;着重阐述“单位文艺”对营造“单位意识”中“正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为新单位制时期“单位文艺”的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美国学者裴宜理在研究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其成员还是在其骨干中,都强调每个党员对情感工作所负的责任”,通过情感共鸣来进行组织动员,使革命队伍中的成员“衷心地想要投入到一种高度情感化的正义的事业中去”。促成情感共鸣需要借助“情感化”的动员手段,开展文艺活动便是这种“情感化”的动员方式之一。裴宜理着重阐述了戏剧在情感动员方面发挥的作用,认为“戏剧是一种引起情绪反应的有效方式,它被有意识的用于增强群众的责任感”[13]。中国共产党素有通过文艺活动对所领导的军队进行思想宣传、鼓舞士气、缓解士兵压力的历史传统。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之后,就规定开展文艺活动是团、营、连各级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之一。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合唱团、延安业余剧团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军队文艺团体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进行政治宣传、军事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视与运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军队文艺团体依旧是国家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有生力量,通过文艺演出对社会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工矿企业等单位借鉴军队文艺团体的组织模式,成立职工业余文工团、宣传队,以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文艺活动进一步明晰单位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形成具有单位组织特质的“单位文艺”。“单位文艺”多采取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艺术形式更为大众化、平民化,易于被职工群众接受,相较于政策制度的刚性约束,文艺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职工群众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这种引导和教育同制度性约束形成互补,通过“润物无声”的形式对职工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前文提到“单位意识”的首要层次是职工群众对单位组织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包括职工群众在工作、生活等层面对单位组织的依赖,也包括在思想层面对单位组织的认同。“单位文艺”的功用之一在于促进职工群众对单位组织的价值认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单位职工虽然工作相对稳定,但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劳动强度较大,且当时施行单休制,六天工作,一天休息。周而复始的艰苦劳作需要精神生活的调剂,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还没有普及之前,“单位文艺”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单位文艺”通过轻松愉悦的文艺活动缓解职工群众的工作压力,使职工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工作之中。与此同时,“单位文艺”中会融入到单位组织业绩的展现,通过宣扬单位组织业绩以鼓舞职工士气、激励职工发展生产。宣扬单位组织的业绩一般是以单位研发和生产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或者产量大幅度提升作为素材,融会成各类文艺作品,以板报、纪录片、书籍等形式展示,或者在节庆和年终文艺汇演中作为专题单元进行展示。112厂是拥有68年建厂史的大型国有航空工业企业,2019年正值112厂自主研发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50周年,自主研发的第一架舰载战斗机歼15飞机首飞10周年。2019年7月4日,112厂借助“国企开放日——走进大国顶梁柱之沈阳”系列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记者到厂采访的契机,举行了纪念歼8首飞50周年,歼15首飞1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活动现场放映了反映歼8飞机和歼15飞机型号研制历程的纪录片《奋斗》,单位职工通过“快闪”的形式联合表演了《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的排练和演出过程,得知参与此次演出的职工均来自厂工会业余文工团下设的合唱团、舞蹈队和声乐队,共计127名职工参加,演出的歌舞表演节目是职工群众利用下班时间专门为此次活动编排的。单位组织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职工群众集体劳动的结晶,职工群众的荣辱和命运与单位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亲密的关系经过文艺作品的加工与渲染变得更具感染力,更容易促使职工群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单位组织产生价值认同。
三、“单位文艺”何以促成“单位意识”形塑
前文中提到“单位意识”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单位组织主观引导和“单位人”内化与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单位文艺”作为单位组织发起,职工群众参与的文艺活动形式,能够将单位组织倡导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文艺活动之中,是单位组织对“单位人”进行价值引领的有效工具。职工群众在参与文艺活动过程中感知单位组织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文艺形式加以诠释,并传递给更多的职工群众。如此往复,“单位文艺”通过独特的运行模式对职工群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以S市112厂的“单位文艺”实践为例,从运行特质和形塑策略两方面加以探讨“单位文艺”如何促进“单位意识”中“积极要素”的形成。
(1) 电力电量平衡情况。经仿真计算,由于该场景下燃料供应充足,来水情况正常,各时段电力电量缺额均为零,电力系统处于电力电量平衡的状态。
(一)“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1.“单位文艺”是组织化、目标化的文艺生产
依据组织形式和组织目标划分,“单位文艺”大致可分为常规型、专题型和临时型三种类型。常规型“单位文艺”是单位组织内部拥有固定的文艺团体即“单位文艺组织”,周期性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单位文艺组织”通常是单位工会或者团委管理下的职工业余文艺组织,如业余文艺宣传队、业余文工团等,这些业余文艺组织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编排文艺节目为职工群众表演。一些大型国企单位通常还设有工人文化宫或者工人俱乐部,为文艺演出提供固定场所,演出一般选择在休息日进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S市112厂为例,“早在建厂初期,112厂工会、团委就经常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为职工放映电影、举办音乐歌舞和文艺晚会等。随着大型文化设施松陵文化宫和体育场的建成,112厂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起来,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10]此外,一些有内部出版刊物的单位会定期编辑出版厂报或者厂刊,通过文学创作或者新闻报道的形式刊载文艺作品。112厂自1951年建厂以来,先后组织创办《松陵报》《松陵文艺》《今日沈飞》《职工画刊》等多种厂办刊物,其中《松陵文艺》和《职工画刊》主要刊载厂职工创作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报道[11]88。 以2018年第 4期《职工画刊》为例,刊物设置了“季度聚焦”、“服务一线”、“和谐家园”和“书画摄影”4个单元,分别刊载了单位歌手大赛决赛的获奖情况、职工文学爱好者协会举办的文学竞赛、职工摄影协会和职工美术书法协会作品选等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12]。报刊出版通常具有周期性,且单位报刊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文本形式传递思想,因此笔者将其归为常规型“单位文艺”。
2.“单位文艺”是“润物无声”的宣教工具
专题型“单位文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节日庆祝,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策划各类文艺活动。如在农历新年、元宵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期间组织专题型文艺汇演。“每逢元旦、春节和正月十五,112厂都会举办电影晚会、文艺联欢会、灯会、高跷秧歌表演、舞会及冰上运动会等活动。”[11]92二是事件纪念或生产庆功,如工厂为取得突破性的业绩、为研发或者生产出新产品而庆功,为工厂成立周年做纪念等。1958年2月3日,毛泽东主席到112厂视察,虽然视察全程只有一个小时时间,但全厂职工对毛主席在视察期间的一言一行都记忆犹新。时隔11年后,112厂还组织了庆祝毛主席视察工厂11周年的文艺汇演。三是专题竞赛或展会,竞赛包括歌咏比赛、赛诗会、故事会、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展览则包括书画展、集邮展、摄影展等。112厂设有文学、书法、美术、武术、灯谜、集邮等职工群众爱好者协会,各协会经常组织各类竞赛和展览,职工群众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还多次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据112厂工会志中记载,从厂文化宫的美工组建立到1988年,累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450次。其中1976—1978年间,举办卫生科普画展,参展者50人,作品110幅,全国20个城市的有关人员参观了画展,文化宫被评为省卫生科普优秀单位[11]88。在常规型和专题型文艺活动外,“单位文艺组织”也会组织一些临时性的文艺活动,如到厂内基层组织进行慰问演出,与厂外兄弟单位或者合作单位进行文艺交流。无论是上述哪种类型,“单位文艺”都是单位组织依据一定的组织目的策划和编排的文艺活动,通常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单位文艺”虽然是职工群众参与的业余文化活动,但因为有单位文艺组织的策划与把控,使得形式多样的文艺形态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涵,对职工群众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对样本1数据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758,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表明研究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对测量问项进行因子旋转,抽取出3个共同因子。先后删除了因子负荷小于0.6的3个问项,余下12个问项析出3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51.83%。本文用字母ACC来表示文化适应,具体见表2。
学校员工的工作地位与其在学校的分工有关。机能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较低,具体表现为缺乏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职业发展不明朗;较少有为学校政策出谋划策的机会,自身诉求得不到倾听;工作待遇较低;工作不受教师和学生的理解。
探究“单位意识”的形塑过程首先要理清“单位意识”的内涵,“单位意识”作为单位人在单位组织中形成的观念与习性,随着单位制度的发展逐渐成为“单位人”的一种观念特质。学界在单位制相关研究中多有涉及“单位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探讨,但对“单位意识”的内涵尚无明确界定。综合学界研究现状,“单位意识”的内涵解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单位组织的运行特质中,探究“单位人”对单位组织的依附关系,进而阐明“单位人”长期工作、生活在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网中,逐渐形成对单位组织的高度依赖习性。学界公认较早关注中国单位组织研究的美国学者华尔德先生在研究中国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权力结构中,用“组织性依附”阐释了工人对工厂的依附关系,具体包括工厂在社会与经济方面的依附、工人对工厂领导在政治上的依附以及工人对直接领导的个人依附等内容[8]。这一系列依附关系诠释出单位组织的权力结构特质,也阐明了“单位人”依赖习性形成的现实情境。其次是以华尔德的研究作为基础,对“单位人”的依赖习性进一步加以剖析。随着单位组织的发展变迁,“单位人”对单位组织的高度依赖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向:一方面,是将高度的依赖性凝结成对单位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单位人”以主人翁角色定位工作、生活在单位组织之中,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荣辱意识;另一方面,则因为从工作到生活各层面的全面依赖,使得“单位人”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性,出现盲从和保守的意识倾向,甚至衍生出“等靠要”的惰性和消极习性。上述诸方面观念和习性交织在一起,赋予了“单位意识”多重意涵。
3.“单位文艺”是意识形态的内化与再生产媒介
从“单位文艺”的呈现形态来看,“单位文艺”是以职工群众为参与主体的业余文艺活动,“单位文艺组织”负责文艺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职工群众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单位组织主导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意涵内化于文艺活动的主题之中,职工群众在参与文艺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充当了价值理念和思想意涵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角色。参与文艺活动的职工群众(笔者将其统称为“单位文艺人”)运用职工群众所熟悉、亲切的场景,以职工群众身边的典型个体或者群体事迹作为素材,将“是”与“非”、“美”与“丑”的价值判断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与呈现之中,用形象、直观的文艺表现形式诠释出来。“单位文艺人”将单位组织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意涵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以意识形态的内化并再生产的方式向周围的职工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促使更多的职工群众产生价值认同及单位认同。这种从思想到行动的直观传递淡化了思想宣传的说教意味,更易于被职工群众理解和接受。
图2中,A为腔体外导体;B为谐振杆;C为调谐螺杆,用来微调谐振频率。在HFSS中建模并对各尺寸变量设置扫描范围进行优化[4],从而使单腔仿真Q值及谐振频率差ΔF=re(Mode(2))-re(Mode(1))值最大。式中re(Mode(1))整体代表谐振频率,re(Mode(2))代表二次谐振频率,两者相减则为频率差。优化得到较理想的一组参数值为:R_cav=11.8 mm;h_cav=15 mm;R_res=3.8 mm;h_res=8 mm;R_scr=1.5 mm。此时的单腔Q值可以达到5 300,谐振频率差ΔF能够达到4.5 GHz。
2.选树典范,明确价值导向
1.凸显业绩,强化组织认同
(二)形塑策略
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单位文艺”要想在形塑“单位意识”过程中发挥效用,除了有独到的运行特质,还要具备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内容。“单位文艺”作为业余文艺活动载体,在内容方面包含大量直接借用现有文艺作品的部分,依据不同文艺活动的主题进行筛选,力求与主题密切相关,明确主导思想。与此同时,“单位文艺组织”和文艺骨干还创作了一些与单位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创作品。这些原创的文艺作品以凸显单位组织业绩,在单位组织内部树立典范、诵唱典型为主要内容,注重单位组织与职工群众的情感维系,在强化组织认同、明确组织价值导向以及增强集体归属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货架并非始终处于满载状态,当货位分配所需货位数小于可存入货位数时,需根据货位优先级规划出适量待选货位,缩小后续优化算法的搜索范围,提高初始种群质量,进而确定最优解集。同一巷道两侧货架为一组,根据存储效率优先原则和结构稳定性原则对同组货架各货位设定优先级。
上述对“单位意识”内涵的梳理只是从“单位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出大致的意涵,“单位意识”的形成既有单位组织客观环境的制约,也有主观层面的引导,其中单位组织特殊的运作机制与组织架构是“单位意识”中依附性特点形成的客观环境。“在当时,所谓企业单位办社会、单位功能多元化的一个直接和突出的社会后果就是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单位成员对其单位的全面依赖性。”[9]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单位组织的“父爱式”管理与照顾,促使“单位人”逐渐丧失独立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依附性逐渐演变为盲从、保守甚至惰性。与此同时,单位组织内部也在不断运用多重手段以唤起职工群众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对“单位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方向的形塑。其中,“单位文艺”因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易于职工群众接受,组织策划易于把控而成为“单位意识”形塑的重要手段。
组织化、目标化运作,群体性参与,大众化的呈现形式赋予“单位文艺”鲜明的运行特质,这些特质成为“单位文艺”形塑“单位意识”的独特优势。
“单位文艺”除了注重凸显单位组织的集体业绩外,也注重单位组织内部职工个体业绩的展现。随着单位组织的发展,一些在工作岗位中工作表现突出的职工个体或群体会被选出并树立为典范,“单位文艺”的使命是对这些个人楷模和典范的事迹进行整理和加工,通过文艺作品的展示与传播,让广大职工群众更为深入地了解典范的先进事迹。在生产型单位组织中,职工个体的典范大多具有吃苦耐劳、舍己奉公、无私奉献等共同的特质。职工群众要把自己当作单位组织体系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无条件地听从单位组织的统一安排,任劳任怨地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这样,职工个体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职工个体价值的实现完全融入到群体价值之中,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符合单位组织的现实发展需要,也为职工群众所认同。
B2型胸腺瘤合并MG组与B2型胸腺瘤不合并MG组间Tfh/Tfr值比较,结果显示B2型胸腺瘤合并MG组明显高于B2型不合并MG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为国家航空工业的支柱单位,112厂拥有自主建设的航空博览园,在航空博览园二楼的展厅里展示着多位劳动模范的照片和事迹,其中一个木榔头颇为引人注目,这是陈阿玉曾经使用过的遗物;关于这个“神奇的榔头”还流传着一段真实的故事。“1953年3月,陈阿玉任型架车间工段的主任。1954年10月,航空工业局向112厂下达了试制新机型的命令。在新机试制开始阶段,生产出现引进苏联机翼标准件结合交点变形、全机标准样件无法对合的难题,就连苏联专家都很挠头。陈阿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晚上下班,他也不回家,独自一人围着飞机转了一圈又一圈,左思右想。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大胆地想出手工校正变形的方法,冒着校正中整个交点可能报废的危险,动手用这个木榔头,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将变形处校正过来,使全机标准样件的对合工作按期完成。第二天,请苏联专家来看,专家乐了,伸出大拇指,连声喊着‘哈拉寿,哈拉寿(好,好)’。工友们都称陈阿玉是‘神奇的榔头’,由于他钳工的技艺高超,被国家称为‘超八级’钳工。陈阿玉也是112厂成立以来,第一个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国家级劳动模范,并出席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4]陈阿玉的事迹被整理成故事稿,多次在112厂的讲演和故事比赛中运用,并被《航空人物志》[15]和《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6]收录,成为全行业的学习楷模。“单位文艺”通过对这些典范人物事迹的颂唱来进一步明确单位组织的价值导向,提倡广大职工群众向典范学习,以典范的言行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评判准则,思想上明确典范的价值取向,行为上依照典范的行为标准去执行。
3.注重情感维系,增强集体归属感
(2)我底过去我只带着我自己底影子伴个到处。我有和野蛮人同样的思想,认影子就是灵魂,实在,我除了影子以外还有什么呢?我是一无所有的人,所以我还愿以出诸过去的,现诸未来。
传统单位制时期,单位组织的人事用工制度以国家分配为主,个人甚少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个人进入一个工作单位不仅是找到了一份谋生的职业,也是获得了一种身份的归属。在国家没有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之前(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职工的工作证就是职工个体身份的证明。这种身份归属并不是被动的绑缚,而是在单位组织的“全能式”照顾与管理下应运而生的。职工在单位组织中工作、生活,直到退休后依旧以“单位人”的身份享受单位组织提供的各项福利保障。职工的从业经历与个体的生命轨迹高度重叠在一起,甚至职工家庭的组建也同单位的发展紧密相连。青年职工在单位组织内部喜结良缘、组建家庭,有孩子的家庭将子女送到单位的附属学校读书,子女长大后有可能接班进厂,继续到单位中工作。“单位文艺”作为情感维系的纽带,运用摄影作品、文学作品等形式将职工群众与单位组织的亲密关系记录下来,通过对职工个体和家庭的关注进一步拉近职工群众与单位组织的距离,增强职工群众的集体归属感。
在112厂的航空博览园主展馆展示着一张一家三代在112厂工作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是第一代112厂职工金连佐和他的“航空世家”。这张照片从2001年6月,112厂航空博览园建成就挂在这里,当时金家三代23人在112厂累计工龄达485年。2002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112厂慰问演出,金连佐一家被专门安排到了场地中间接受了专门的采访。至此,金家世代在112厂工作的事迹由单位传播到全国。2017年5月,在全国妇联举办的“最美家庭”评比活动中,这个世代与112厂结缘的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同年,这个家庭的第四代也进入112厂工作,全家在112厂工作的总人数达到27人,累计工龄超过700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金家用四代人对112厂的坚守充分印证了这句话。《辽宁日报》《沈阳晚报》的数字报纸以及沈阳文明网、辽宁文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对金家的事迹进行了报道[17]。2018年1月,安徽卫视开设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类谈话节目《家风中华》将金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在112厂的职工请到了节目现场,讲述金家世代在112厂工作的经历。金家人感言:“感谢112厂,给金家全家带来的荣耀。”“单位文艺”不同于专业文艺,简洁质朴的形式和贴近职工生活的作品就可以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情感诉求。像金家这样一家几代人在112厂工作的事例并非个案,一张简单的合影体现出112厂对金家的激励,同时也是对更多家庭世代在112厂工作的认可。
结 语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8]不同时期“单位文艺”的呈现形态虽然存在差异,但“单位文艺”的内在运行机制基本相通。“单位文艺”通过组织化、目标化的文艺生产,将单位组织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融入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之中,借助职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富于感染力的内容,向职工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然,“单位文艺”不是形塑“单位意识”的必备要素,只是促进“单位意识”中积极要素形成的“催化剂”。本研究以“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和形塑策略两个层面作为研究切入点,阐释单位组织在形塑“单位意识”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实践,旨在从微观层面剖析单位体制变革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积极调整,以回应学界关于单位制变迁发展存续的议题。面对传统单位体制趋向消解的现实情境,单位组织的主观能动实践并非是逆势而为的“垂死挣扎”,而是应对时代变化所进行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田毅鹏,许唱.“单位人”研究的反思与进路[J].天津社会科学,2015,(5):64-70.
[2]张晓溪.单位制变迁中工人与国企情感梳理研究[J].学海,2016,(4):82-88.
[3]于显洋.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5):76-81.
[4]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102.
[5]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0,(2):1-17.
[6]曾武成,邓志强.后单位时代回流国企青年职工的组织认同与单位意识——基于湖南省C市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13,(2):22-30.
[7]田毅鹏,王丽丽.转型期“单位意识”的批判及其转换[J].山东社会科学,2017,(5):94—99.
[8][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M].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14-15.
[9]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J].社会,2008,(7):31-40.
[10]李燕.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3.
[11]沈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会.沈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会志(1951—1987)[Z].沈阳:内部发行,1988.
[12]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职工画刊(2018 第 4 季)[Z].沈阳:内部发行,2018:7-42.
[13][美]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方式[J].李冠南,何翔,译.中国学术,2001,(4).
[14]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4)[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15.
[15]周日新.航空人物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470-471.
[16]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著修办公室.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 1)[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7-9.
[17]“传承的力量”——一家四代奉献航空,工龄累计700 年[EB/OL].辽宁文明网,(2017-08-30)[2019-04-05].http://ln.wenming.cn/jjln/201708/t20170830_4404616.html.
[1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10-15)[2019-05-06].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DanWei Consciousn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Literature and Art of DanWei”
CHEN Peng,XIAO Sai-yu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DanWei Consciousness” is a universal and homogenous concept and habit formed by “People in DanWei” in relatively closed organizations.I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endence of“People in Dan-Wei” on organiz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a complex formation with multiple ideological tendencies, such as collectivism, equalitarianism, blindness, and conservatism.The“DanWei Consciousness” has bee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ubjective guidance of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of“People in DanWei”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The DanWei constantly uses multiple ways to shape the concept and habits of“People in DanWei” in a positive direction.Among them,“literature and ar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way for the formation of“Danwei Consciousness” because it is easy to control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it has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the content of it is easily accepted by the masses of workers.
Key words:literature and art of DanWei; People in DanWei; DanWei Consciousness; concept and habit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9)05-0046-07
收稿日期:2019-07-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业社会学视域下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变迁研究”(18ASH010)
作者简介:陈鹏(1976—),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发展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肖赛玥(1984—),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唐魁玉]
标签:单位论文; 组织论文; 文艺论文; 意识论文; 职工群众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业社会学视域下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变迁研究”(18ASH010)论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