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材皱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桉树,皱缩形成机制,皱缩调控,预处理
木材皱缩论文文献综述
左春丽,曹永建,周宇[1](2016)在《桉树木材皱缩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桉树木材皱缩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可有效防止木材皱缩的后期调湿处理、热处理、加压或拉伸处理以及预冻处理等主要预处理方法对减少木材皱缩的作用,展望了今后木材皱缩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桉树人工林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赵喜龙[2](2013)在《人工林杨树木材皱缩恢复工艺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明木材细胞皱缩的恢复机理、木材细胞发生皱缩后皱缩恢复的动力,同时为研究有效恢复皱缩木材变形的干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效利用人工林木材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主要的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研究木材皱缩的可恢复特性和机理、木材细胞皱缩恢复的调控因素和工艺,利用超微图像数字分析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评价了皱缩恢复的效果。探明木材干燥过程中木材细胞产生皱缩的机理和过程、皱缩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对比了皱缩恢复前后试样中的水分状态变化以及结晶度变化。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通过杨树皱缩恢复工艺优化试验中得到,北京杨的弦向恢复率为19.83%,径向恢复率为9.12%。100℃弦向恢复率为26.68%,径向恢复率达到9.36%。6h的弦向恢复率21.27%,径向恢复率为8.13%。皱缩恢复工艺参数优化结果为,处理温度100℃,处理时间6h。通过杨树皱缩恢复性能试验得到,北京杨的皱缩深度最大为1.53mm,加拿大杨皱缩因子最大为56.07,小叶杨的体积收缩率最大为3.95%。12h处理后,皱缩深度减小最小为0.20mm。6h处理后,皱缩因子减小到最小为23.79,试样的体积收缩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通过研究不同位置皱缩恢复性能试验得到,纵向位置中,基部的皱缩深度、皱缩因子体积收缩率较大,横向位置中,心边材交界处的皱缩深度较大,心材的皱缩因子较大,边材的体积收缩率较大由超微图像分析实验可知,杨树木材发生皱缩的主要区域集中于心边材交界附近。皱缩木材经过蒸汽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木材细胞面积增大明显,恢复比例为32.90%。周长恢复比例为20.65%。皱缩幅度最大的心边交界材的表面区域,恢复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木材长度方向,皱缩性能变化不显着。皱缩恢复细胞模型为薄壁圆柱体模型。木材皱缩恢复机理:木材细胞经过蒸汽或饱和湿空气处理时,皱缩的细胞壁吸收水分和热量,细胞壁刚性下降,在干燥应力作用下,皱缩细胞开始恢复。同时由于细胞腔内部空气受热膨胀,胞腔内压力增大,促使细胞腔进一步恢复形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3-12-01)
刘丽敏[3](2008)在《木材皱缩动力机制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细胞皱缩的动力学机制是木材皱缩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木材细胞皱缩源动力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组成部分。本文是在庄寿增等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主要对平板玻璃毛细管液体张力测试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讨论。首先研究了构成平板玻璃毛细管组件的相关表面特性。应用光学原理对平板间水膜形成的干涉条纹变化等进行了试验研究,为选择理想的玻璃试件提供理论依据和简捷的方法;用分析天平秤重法测量了平板玻璃毛细管水膜的平均厚度;悬滴法和量角法测量了平板玻璃与纯水和乙醇的接触角。然后在庄寿增等设计的实验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一种较规范的试验方法,首次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量平板玻璃毛细管液膜张力,并分别用两种粗糙度(浮法和光学)的平板玻璃和两种表面张力液体(纯水和分析纯乙醇)作张力测量。结果表明,平板玻璃毛细管内液膜产生的拉张力不遵循经典的“杨-拉普拉斯”定律。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平板玻璃毛细管内液膜张力的测试装置,分别对纯水和汞的小液滴压力和液体张力传递过程作直接测量,结果表明平板玻璃毛细管凹凸液面表面张力产生的附加压强同样不遵循“杨-拉普拉斯”定律。以上初步研究结果对木材皱缩的源动力来自于毛细负压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吴义强,Hayashi,Kazuo,彭万喜,刘元[4](2007)在《热处理模式对人工林桉树木材皱缩收缩特性影响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广泛种植在中国南方,是最有潜力代替天然林并用作高附加值实木用材的树种。然而,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的严重皱缩特性限制了它的工业化利用。为此,为了探讨热处理模式对皱缩收缩特性的影响,采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对连续和间歇条件下的两种低密度桉树(尾叶桉和巨桉)及两种高密度桉树(大花序桉和粗皮桉)总收缩量和皱缩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1)随着连续热处理温度地升高,由于较多的厚壁纤维细胞和薄壁组织细胞发生的瞬间皱缩转变成了永久残余皱缩,低密度桉树的总收缩量和皱缩量迅速地增加;而对于高密度的桉树,由于仅有少量的厚壁纤维细胞和一些薄壁组织细胞发生了皱缩,因此,总收缩量和皱缩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仅稍微的增加。 2)随着间歇热处理温度地升高,除了高密度桉树的总收缩量和皱缩量稍微的增加以外,低密度桉树总收缩量和皱缩量则迅速地减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较多的参与瞬间皱缩形成的纤维细胞容易恢复形状,而参与瞬间皱缩发生的薄壁细胞则很难恢复形状,并产生残余皱缩。另一方面在高温间歇热处理条件下,每当含水率下降了 10%而停止热处理时,则瞬间皱缩细胞经受的时间短,很有可能发生瞬间皱缩的厚壁纤维细胞则恢复形状,而瞬间皱缩的薄壁细胞则转变成残余皱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瞬间热处理模式比较适合热处理加工高密度桉树木材,而间歇热处理模式比较适合低密度桉树木材。(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Processing》期刊2007-10-01)
陈振兴[5](2007)在《木材皱缩动力机制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木材皱缩的源动力被认为来自于细胞纹孔膜上微孔凹液面导致的毛细张力。这一毛细张力可达数个兆帕,使木材细胞被压溃。然而植物学和物理学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却表明,直接测量到的木质部中液体负压强远低于理论上的估计值,在木质部中可能不存在低于-1MPa的负压强。这些研究结果对木材皱缩机理研究中传统的毛细张力理论提出挑战,有必要用新的视角对毛细张力理论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作为木材皱缩动力机制研究的前期工作,参照前人研究提供的平板玻璃液体张力测量方法,进一步研究凹液面曲率半径与液体张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平板玻璃毛细管凹液面曲率半径差异极大的情况下,测得的平板玻璃间水膜的张力值没有显着差异,水膜张力与水膜凹液面的曲率半径没有必然联系。这对细胞纹孔膜微孔处凹液面毛细张力产生的负压强是木材细胞皱缩源动力、皱缩力的大小与纹孔膜微孔孔径有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试验结果还显示,凹液面曲率半径不同但平板玻璃间水膜厚度比较接近时,产生的液体张力差异不显着,液膜张力可能和水膜的厚度有关。此现象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还选用易皱缩的智利假水青冈,考察了外力作用对木材皱缩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70℃干燥条件下,饱水试材干燥至纤维饱和点时,0.4MPa的拉应力使木材弦向皱缩量下降了27.7%;已皱缩试件采用90~95℃汽蒸处理,0.4MPa的压应力完全抑制了试件弦向皱缩恢复。试验表明使木材皱缩的最大张力可能并不大,而使皱缩恢复的平均恢复力可能小于0.4MPa。(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庄寿增,赵寿岳,苗平[6](2005)在《木材皱缩现象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木材皱缩现象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因为木材中液体毛细张力产生的“负压强”压溃细胞壁造成的,该文对此提出了质疑.作者根据YoungLaplace定律设计了一组毛细负压强直接测量试验,发现凹液面上的毛细张力并不能使液体的压强降低.根据水在玻璃表面形成二维冰新结构这一最新发现,对毛细负压强及产生皱缩的主要动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S1期)
吴义强,林和男,刘元,蔡英春,杉森正敏[7](2005)在《桉树人工林木材皱缩型特性研究-Ⅰ.基本密度和一些构造指标与收缩和皱缩性质的相关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皱缩型收缩是低中等密度桉树人工林木材被用于实木产品加工时最难以克服的缺陷之一。为此,本研究对种植在广西国营东门林场的3 种易皱缩桉树(尾叶桉,巨桉,尾巨桉)木材的基本密度,微纤丝角(MFA),纤维双倍壁厚(DWT), 射线薄壁组织率(RP), 单位胞壁收缩率,总收缩率和残余皱缩几个与皱缩相关的材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单位胞壁收缩率与基本密度具有极强的线性正相关性,与纤维双倍壁厚表现出中等至强的线性正相关性,而与射线薄壁组织率和微纤丝角呈现弱至中等的线性负相关性。基本密度能作为单独因子很好的预测单位胞壁收缩率(R2≥0.9412); 2)总收缩率与基本密度、纤维双倍壁厚、射线薄壁组织率具有弱至中等的线性正相关性,与微纤丝角呈现线性弱的负相关性。基本密度和上述3 个解剖指标均不能单独作为预测总收缩率的因子(R2≤0.5712); 3)残余皱缩与基本密度和纤维双倍壁厚表现弱的线性负相关性,与微纤丝角呈现弱的线性正相关性,与射线薄壁组织率则表现了强的线性正相关性。因此,射线薄壁组织率是较好的残余皱缩的预测因子(R2≥0.7454)。图6 表3 参39。(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期刊2005年02期)
郭明辉,勾锐[8](2005)在《木材皱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木材皱缩的研究现状 ,指出皱缩深度、皱缩因子、体积收缩率、干缩率等 4项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木材皱缩的程度 ;采用预冻处理、热处理、加压或拉伸处理以及后期调湿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皱缩的产生 ;并讨论了木材皱缩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王喜明,赵广杰,刘晓丽,薛振华[9](2003)在《预冻处理减少木材皱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青杨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预冻处理对木材干燥皱缩特性的影响 ,分析了木材在冰冻处理过程中木材细胞腔和细胞壁尺寸的变化规律 ,理论上计算了细胞壁强度的增加范围。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析冰冻过程对木材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进而深入探讨预冻处理减小木材皱缩的机理 ,为减少木材皱缩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预冻处理可以减少大青杨木材的皱缩。(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3年05期)
侯海旺,王喜明,王欣,春英,蔡永惠[10](2000)在《干燥工艺条件对木材皱缩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西部产大青杨为研究树种,研究了干燥工艺条件对木材皱缩特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温度、湿度对皱缩材的皱缩深度,体积收缩率和皱缩因子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00年06期)
木材皱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探明木材细胞皱缩的恢复机理、木材细胞发生皱缩后皱缩恢复的动力,同时为研究有效恢复皱缩木材变形的干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效利用人工林木材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主要的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研究木材皱缩的可恢复特性和机理、木材细胞皱缩恢复的调控因素和工艺,利用超微图像数字分析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评价了皱缩恢复的效果。探明木材干燥过程中木材细胞产生皱缩的机理和过程、皱缩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对比了皱缩恢复前后试样中的水分状态变化以及结晶度变化。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通过杨树皱缩恢复工艺优化试验中得到,北京杨的弦向恢复率为19.83%,径向恢复率为9.12%。100℃弦向恢复率为26.68%,径向恢复率达到9.36%。6h的弦向恢复率21.27%,径向恢复率为8.13%。皱缩恢复工艺参数优化结果为,处理温度100℃,处理时间6h。通过杨树皱缩恢复性能试验得到,北京杨的皱缩深度最大为1.53mm,加拿大杨皱缩因子最大为56.07,小叶杨的体积收缩率最大为3.95%。12h处理后,皱缩深度减小最小为0.20mm。6h处理后,皱缩因子减小到最小为23.79,试样的体积收缩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通过研究不同位置皱缩恢复性能试验得到,纵向位置中,基部的皱缩深度、皱缩因子体积收缩率较大,横向位置中,心边材交界处的皱缩深度较大,心材的皱缩因子较大,边材的体积收缩率较大由超微图像分析实验可知,杨树木材发生皱缩的主要区域集中于心边材交界附近。皱缩木材经过蒸汽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木材细胞面积增大明显,恢复比例为32.90%。周长恢复比例为20.65%。皱缩幅度最大的心边交界材的表面区域,恢复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木材长度方向,皱缩性能变化不显着。皱缩恢复细胞模型为薄壁圆柱体模型。木材皱缩恢复机理:木材细胞经过蒸汽或饱和湿空气处理时,皱缩的细胞壁吸收水分和热量,细胞壁刚性下降,在干燥应力作用下,皱缩细胞开始恢复。同时由于细胞腔内部空气受热膨胀,胞腔内压力增大,促使细胞腔进一步恢复形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材皱缩论文参考文献
[1].左春丽,曹永建,周宇.桉树木材皱缩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6
[2].赵喜龙.人工林杨树木材皱缩恢复工艺与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3].刘丽敏.木材皱缩动力机制的初步探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4].吴义强,Hayashi,Kazuo,彭万喜,刘元.热处理模式对人工林桉树木材皱缩收缩特性影响的研究(英文)[C].ProceedingsofTheFif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hysicalandNumericalSimulationofMaterialsProcessing.2007
[5].陈振兴.木材皱缩动力机制的初步探讨[D].南京林业大学.2007
[6].庄寿增,赵寿岳,苗平.木材皱缩现象中的力学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
[7].吴义强,林和男,刘元,蔡英春,杉森正敏.桉树人工林木材皱缩型特性研究-Ⅰ.基本密度和一些构造指标与收缩和皱缩性质的相关性(英文)[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05
[8].郭明辉,勾锐.木材皱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
[9].王喜明,赵广杰,刘晓丽,薛振华.预冻处理减少木材皱缩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
[10].侯海旺,王喜明,王欣,春英,蔡永惠.干燥工艺条件对木材皱缩特性的影响[J].林产工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