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电粒子在典型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胡永正[1](2022)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课程思政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伦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真理的精神.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把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编审、教案课件、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设计各个方面,贯穿于课程授课、学生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各环节.以"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课思政设计为例,把课程思政融入知识传授,使物理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汪俊[2](2021)在《辅助电磁场对静电纺丝成丝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纤维正朝着强度更高、密度更低、直径更小、分布更均匀的方向发展,而静电纺丝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其生产的纳米纤维膜具有诸多特殊性能,并已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隔膜、生物传感器、摩擦纳米发电等重要领域。但由于目前静电纺丝过程中喷射流的非稳态运动严重,导致静电纺丝产品仍存在的纤维膜平均直径大、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已无法满足纳米纤维膜批量生产以及一些领域对高质量纤维膜的新要求,严重阻碍了静电纺丝纤维膜在各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因此,为减小纳米纤维膜平均直径、降低纤维膜分布不均匀,提高静电纺丝成丝质量,本文基于磁透镜技术、数学工具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联合仿真技术,提出一种引入辅助磁透镜的静电纺丝装置,并以目前常用的励磁线圈式静电纺丝装置作为参照,研究磁透镜磁场对射流非稳态运动以及纤维成丝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新型的磁透镜静电纺丝装置针对目前静电纺丝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磁透镜的电子聚焦原理,结合磁透镜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将磁透镜对电子的聚焦效应用于调控静电纺丝带电射流的非稳态运动中,并分析非稳态运动与纤维直径之间的关系,设计并搭建了一种磁透镜静电纺丝装置。(2)使用联合仿真的方法对磁透镜静电纺丝装置仿真分析由于静电纺丝过程复杂且影响因素多,软件仿真是最常用于研究静电纺丝过程的方法。为保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使用数学软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的联合仿真方法。首先在静电纺丝喷射流的串珠模型中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喷射流的运动轨迹;然后在COMSOL Multiphysics中计算磁透镜静电纺丝的非均匀电场和磁场的仿真结果,对比磁透镜纺丝装置与另外两种装置对带电粒子束的约束作用;最后在Matlab中读入COMSOL Multiphysics的仿真结果并重新计算磁透镜静电纺丝装置喷射流的仿真轨迹。结果表明,相较其他磁场装置磁透镜对带电粒子束的约束作用更明显,降低了带电射流的摆动幅度,对静电纺丝过程中的非稳态运动有很好的调控作用。(3)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对传统针-板式、励磁线圈式、磁透镜式三种静电纺丝装置设计对照实验,以质量分数为12wt%的PAN/DMF溶液为实验原料,探究三种装置对纳米纤维膜非稳态参数(纤维膜宽度、射流摆动角)和关键质量指标参数(纤维膜平均直径、纤维膜均匀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装置中磁透镜静电纺丝对纤维膜的非稳态运动有更好的调控作用,对纤维膜的关键指标参数有更好的优化作用,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符合。实验中,磁透镜静电纺丝在质量指标的提升上要优于励磁线圈静电纺丝,磁透镜静电纺丝的纤维膜直径的标准差最高可以比传统针-板式静电纺丝降低55.7%,平均纤维直径最高可降低8.7%,因此磁透镜静电纺丝技术是对传统静电纺丝技术的提升与改善。
王璐[3](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试图在学习进阶的框架中了解学生思维发展路径,有针对性的构建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磁场的核心概念,顺利地由学习进阶的低层级达到高层级。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文献查阅,找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2.针对该学习进阶的框架内容,结合以学习进阶为基础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设计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六份;3.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大姚一中进行实践研究,检验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本研究表明:1.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磁场核心概念;2.能帮助学生更有效提升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层级;3.研究对一线的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石黎铭[4](2020)在《先进磁镜装置中径向电场对高能粒子约束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单粒子模拟探究了径向电场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的先进紧凑型磁镜装置(Compact Fusion Reactor,CFR)中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磁约束装置中的径向电场对高能粒子的约束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施加径向电场改变高能粒子的平行速度,从而影响高能粒子在磁约束装置中的运动情况,降低粒子损失率。论文从毕奥-萨法尔定律出发,严格推导出由多个半径和电流方向不同的共轴电流线圈组成的先进紧凑型磁镜装置CFR的磁场模型。单粒子在电磁场中的漂移运动和绝热不变量对粒子轨道具有重要影响,精确研究单粒子运动轨迹有助于对CFR装置内高能量粒子的约束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四阶龙格-库塔算法(Fouth-order Runge-Kutta,RK4)和Boris算法两种不同的数值算法来推动粒子的轨道方程。四阶龙格-库塔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数值求解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方程,模拟粒子运动轨迹,但该方法在推动过程中粒子能量误差会随模拟时间的积累不断增大,导致轨迹失真明显。与RK4方法不同的是,新发展的Boris算法可以严格地保证高能量粒子在没有径向电场的情况下的能量守恒,即使在径向电场存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能量误差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模拟过程中单粒子轨道并不会严重失真,增加了模拟结果的可信度。论文对先进紧凑型磁镜装置中高能α粒子的运动轨道进行了精确数值模拟,分析了高能α粒子在不同径向电场作用下运动轨迹的差异性。当电场方向改变时,电漂移引起的漂移速度与磁场不均匀引起的总漂移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将导致粒子极向速度改变,进而影响平行于磁场方向的速度的改变。通过控制径向电场的方向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降低粒子轴向尖端损失。我们研究了不同径向电场对CFR装置中不同位置处α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正、负径向电场强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都能够使高能的α粒子很好地约束在CFR装置内部,然而不同位置处径向电场强度临界值与α粒子初始条件相关;同时,我们也研究了震荡电场对粒子约束的影响,但模拟结果表明在震荡径向电场作用下,粒子约束性能改善并不明显。
周思齐[5](2020)在《微阴极电弧推力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电推进(Electric Propulsion,EP)技术在太空探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阴极电弧推力器(Micro-Cathode Arc Thruster,μ-CAT)是一种新型的脉冲放电推力器,由推力器放电腔室、外加磁路装置和脉冲高压电源组成。其利用电源加在放电腔室阴阳极之间的脉冲高压击穿电极,发生电弧放电现象,不断烧蚀并击穿阴极金属材料产生等离子体,在磁路装置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加速喷出,产生推力。μ-CAT具有质量和体积小、比冲高、加工简单、不需携带额外工质等特点,便于实现批量生产和模块化组装,可用于航天器轨道变迁、误差补偿、深空探测等,在微纳卫星中有广泛应用。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μ-CAT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μ-CAT的工作原理,并对同轴型微阴极电弧推力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首先使用等离子体粒子模拟(Particle in Cell,PIC)的算法编写了羽流模拟程序,在保证重要物理参数模拟结果正确前提下,利用缩比算法和运动转换公式等缩短了程序的计算时长,加速收敛。程序对给定工况下的μ-CAT的等离子体羽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计算区域的粒子密度分布、电势和磁场分布、离子速度等参数,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模拟计算了磁路系统位置和电流大小对羽流性能的影响;随后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推力器放电腔室进行了设计改良、对推力器磁路装置和实验所需真空舱体等进行了设计制造,对实验中所需的测量探头、传感器等元器件进行了选型,并搭建了μ-CAT高真空实验平台。实验中对μ-CAT的放电现象、阴极烧蚀、绝缘陶瓷侵蚀、放电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参数统计,并对比了不同推力器放电腔室放电后绝缘陶瓷的侵蚀结果,针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做了原理分析。
柯阳光[6](2020)在《地球内磁层中哨声波的粒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哨声波是地球内磁层中广泛存在、十分重要的电磁波动。哨声波在磁层高密度区域如等离子体层一般呈现为非相干的嘶声波,而在等离子体层顶外常呈现为相干的合声波。合声波通常是由分立的单元组成,单个合声波单元常呈现上升调或下降调结构。哨声波是辐射带中高能电子通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它能够通过局地随机加速,在几小时到一天时间内将大量百keV的能量电子加速到相对论电子,在辐射带电子动力学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卫星观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粒子模拟方法,研究了哨声波在磁层中的一些非线性物理过程,包括哨声波的参量衰变,上升调合声波的激发和演化,等离子体参数对上升调合声波主要特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哨声波的参量衰变利用一维和二维的粒子模拟方法,我们研究了均匀背景磁场条件下哨声波的参量衰变。通过一维粒子模拟,我们发现:平行哨声波能够发生参量衰变,衰变出一支反向哨声波子波和一支正向离子声波;哨声波频率和振幅越大,参量衰变越强;衰变出的哨声波子波足够强时也能发生参量衰变。通过二维粒子模拟,我们发现:平行哨声波和斜哨声波都能发生参量衰变;初期都会衰变出一支反向哨声波和一支正向离子声波;之后都会衰变出一群平行波数几乎相同而垂直波数不同的哨声波子波和一群形式类似的离子声波;衰变出的子波中有很斜的哨声波,而产生的离子声波能够通过朗道共振加速一部分离子;更大频率或振幅的哨声波倾向于发生更强的参量衰变,而衰变出的哨声波子波足够强时也能发生类似的参量衰变。2.热电子参数对上升调合声波特征的影响利用一维粒子模拟方法,并在模拟中用磁镜场近似内磁层背景场,我们研究了内磁层中热电子数密度和温度各向异性对激发的上升调合声波主要特征的影响。模拟发现,随着热电子数密度的增加,上升调合声波的饱和振幅、持续时间和频率范围逐渐增大,但扫频率先增加后饱和。随着热电子温度各向异性的增加,上升调合声波的扫频率逐渐增大,而持续时间逐渐变短。但热电子数密度和温度各向异性太大或太小时,没有出现清晰的上升调合声波。另外,上升调合声波从磁赤道附近向极区传播的过程中,频率范围几乎保持不变,但持续时间和扫频率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传播中上升调合声波的色散所引起。3.磁镜场条件下上升调合声波的激发和演化我们利用二维一般曲线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磁镜场条件下上升调合声波的激发和演化。模拟结果显示,哨声波由温度各向异性的热电子在磁赤道区域激发,之后向两极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增强。部分哨声波在磁赤道附近能够形成上升调合声波。通过分析波动的坡印廷矢量和法向角,我们发现,上升调合声波几乎沿着磁力线传播,沿着直的磁力线传播法向角变化很小,而沿着弯曲磁力线传播法向角逐渐增大。另外,沿着弯曲程度更大的磁力线形成的上升调合声波,其扫频率也倾向于更小。模拟结果说明背景磁场位形对上升调合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有着明显的影响。4.偶极场条件下上升调合声波的激发和演化利用二维一般曲线粒子模拟程序,我们还研究了地球偶极场条件下上升调合声波的激发和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哨声波主要在磁赤道区域由温度各向异性的热电子激发。通过对波动坡印廷矢量的分析,我们发现哨声波源区主要分布在磁纬度|λ|<3°的区域。部分哨声波在磁赤道附近能够形成上升调合声波。上升调合声波在地球偶极场中几乎沿着背景磁场传播,传播过程中法向角随着磁纬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高纬地区,上升调合声波变得很斜,法向角能达到50°以上。从磁赤道附近向高纬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上升调合声波的振幅先逐渐增大之后逐渐衰减,在磁纬度λ≈10°处达到最大值。上升调合声波在高纬区域的衰减可能是变斜后受到了更强的朗道阻尼。
常超[7](2020)在《高中物理磁场部分与数学圆相关知识的衔接问题及教学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磁场内容是高中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是集力学、电学、运动学、能量等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的明珠,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磁场内容又是后续电磁学的基础,这些因素的共同交叠,使得磁场内容成为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重点和难点。从本质上来讲,物理学是研究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而数学研究的则是现实空间和数量关系,虽然他们研究的对象并不相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不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帮助人类探索和研究自然界的有关规律,并使之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随着物理对客观规律了解的更加深刻,引入数学这一工具为自身提供简明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必须的,没有数学学科作为工具,物理很难从研究生活现象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本文基于对重庆市育才中学高2018级全体学生在高一阶段4次大型考试的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学生的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相关性的皮尔逊指数均在0.700**以上,最大数据甚至高达0.883**,这说明了学好数学是学生提升物理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关注学科间的知识交融。而通过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人教版磁场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性考试大纲:物理》对磁场部分的考试要求,并结合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2018级学生进入到选修3-1“磁场”内容前的问卷调查及部分学生访谈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明确,“磁场”内容对学生而言比较难学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学生所掌握的数学工具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物理学习。具体而言,磁场部分中考查最多的就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而这一考查中会大量涉及对数学“圆”的理解,而且还有很多和“圆”相关的特殊解题方法,比如放缩圆、动态圆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教师的教学对策和针对学生的学习对策,学生层面:(1)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2)夯实数学知识,奠定物理基础;(3)防止出现“纯数学化”错误。教师层面:(1)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适度补充,妥善过渡;(3)教学中加强学科知识的渗透;(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并依据教学对策做了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数学知识系统性复习的尝试,经过教学干预,通过物理成绩和调查问卷的方式配合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但主要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于实际的物理成绩无明显的提升效果。实验说明当物理老师认识到“圆”的知识对于磁场教学重要性时,可适当使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但这一方式并不具有长效性,还是要立足物理课堂本身,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数学思维和方法。
李健[8](2020)在《基于粒子模拟方法的磁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等离子体推力器(MPDT,Magneto Plasma Dynamic Thruster)具有推力密度大、比冲高、功率大、结构简单等优势,在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大型空间飞行器轨道转移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在空间电推进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的首选。MPDT工作时存在多种物理过程,其内部工作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有研究对MPDT工作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致使一些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开展MPDT工作机理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值模拟方法,粒子模拟方法能够客观地反应等离子体的运动规律,非常适用于研究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晰的问题。本论文基于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方法,针对MPDT加速机制不明确、工作稳定性差、系统效率低以及电极烧蚀严重等问题,系统开展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旨在厘清相关科学认知,探索提高推力器综合性能的方法与途径。针对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技术中计算量大的难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用于PIC/MCC模型的高效计算方法,即缩比模型标度方法。基于模型缩比前后带电粒子的运动特征不变性与放电相似性,得到了缩比模型物理量的标度关系;通过模拟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与放电等离子体特征,对标度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模拟的粒子总数,缩短放电达到平衡的时间,可以还原等离子体的原始放电状态;在同等计算条件下,能够将等离子体粒子模拟计算时间从数十天缩短至几个小时,计算效率提高十分明显。深入开展了AF-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1)针对推力器放电过程中粒子运动规律不清晰的问题,建立了用于模拟AF-MPDT放电过程的PIC/MCC静电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放电腔横截面内带电粒子的E×B漂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推力器等离子体中电子被磁化而离子未被磁化,进而使得电子作回旋漂移运动,而离子作偏转漂移运动,并且近阴极区域的等离子体转动动能大于近阳极区域。(2)针对推力器等离子体加速机制与能量转化机理不明确的问题,分别阐明了电场与磁场对等离子体的加速作用;建立了推力器三维粒子运动模型,首次通过粒子模拟方法,获得了单粒子在推力器中的运动轨迹;通过求解MHD方程组,得到了等离子体磁压力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单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能量转化规律,验证了磁喷管加速原理。研究表明,电场加速机制主要包括电子倍增、双极电场加速与电双层加速,磁场加速机制可分为放电腔内部的轴向附加磁场加速与推力器出口的缓变磁场磁喷管加速;粒子动能完全来自于电场做功,磁喷管的缓变发散磁场能够将等离子体非轴向动能转化为轴向动能,从而增强了推力器电磁加速效果。(3)针对推力器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阐明了推力器“onset”现象的物理原理;通过求解等离子体扰动方程,得到了轴向附加磁场作用下等离子体静电波的色散关系;首次采用粒子模拟方法探究了AF-MPDT放电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所属类型。研究表明,因为电子与等离子体静电波相互作用引起波的增长,导致电荷集拢现象,最终产生推力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不稳定放电会加剧电极烧蚀现象、降低离子旋转动能、降低电能到动能的转化效率;证实了AF-MPDT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属于电子回旋漂移不稳定性。开展了SF-MPDT的工作机理研究,建立了用于模拟SF-MPDT放电过程的PIC/MCC电磁仿真模型。(1)开展了推力器放电腔内电磁场与等离子体的分布特性仿真研究;探究了放电电压、工质质量流率与感生磁场对等离子体密度、温度与速度等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首次模拟得到了推力器的电极鞘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仿真得到的感生磁场分布与文献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放电腔内部等离子体密度会先增大后减小;阳极唇对等离子体具有加速作用。(2)针对推力器系统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阳极功率沉积的组成以及阳极压降的物理机制,分析了感生磁场与工质质量流率对阳极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阳极压降的性质取决于阳极表面与等离子体中的电流密度平衡关系;可以通过增大阳极电流接触面积、提高阴极电子热发射能力以及提高阳极表面的等离子体密度等措施,减小阳极压降进而提高推力器效率。(3)针对推力器电极烧蚀严重的问题,开展了阴极烧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放电电压越大、工质质量流率越高,阴极烧蚀越严重;可以通过选取电离阈值较低的气体工质、降低放电电压以及降低阴极附近的等离子体密度等措施,避免阴极过度烧蚀,从而延长推力器的使用寿命。
李洪波[9](2018)在《太阳大气中等离子体动态过程的研究分析》文中指出太阳不仅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同时也是唯一一颗可供我们近距离观测的恒星。其为我们了解恒星演化规律以及极端空间条件下磁化等离子体行为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与众多天体类似,太阳的外面也被一层大气所包围。观测表明太阳大气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高度变化的状态,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各种活动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这些活动现象不仅与空间天气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地磁场以及气候变化。因此对太阳大气的研究一直是太阳物理中的一个热点。太阳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尺度各种时标的活动现象。这些活动现象主要包括各种波动、物质流以及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它们本质上都是太阳大气中磁化等离子体的动态过程。通常我们所观测到的太阳活动事件均由多种动态过程组合而成。要真正理解太阳大气的物理特性及其演化规律,毫无疑问需要我们对这些动态过程有深入的了解。然而由于观测手段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以及太阳大气本身复杂的结构特性,使得太阳大气中的各种动态过程一直难以被很好理解。更加详细和深入的了解这些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动态过程,需要观测和理论两方面的努力。本文基于最新的空间和地面观测对太阳大气中普遍存在的几种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我们对冕环中的快模kink振荡进行了观测分析,首次发现相邻冕环中存在明显不同的振荡,进一步分析则表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不同谐波主导。观测结果也表明同一冕环中不同谐波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这些结果都说明尽管具有相邻的位置关系,相邻冕环间物理特性的差异依然足以产生明显不同的振荡。此外对于同一冕环不同位置振荡的研究则表明同一冕环不同位置的振荡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是由偏的耀斑源激发,其中远离耀斑源的一侧呈现振幅增长的相,而靠近耀斑源一侧则呈现类似衰减的相,我们称之为冕环的不对称振荡。由于观测到的冕环本身及其背景环境都有着比较对称的结构,我们认为这样的不对称振荡现象可能是由于偏的激发源产生的不对称激发所造成。对此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不对称冕环振荡模型,模型利用偏耀斑源对冕环不同位置的冲击有着不同的法向分量,从而对冕环产生不对称激发,导致远离耀斑源的一侧在激发时获得了更高的能量,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冕环振荡。这种不对称振荡拥有不平衡的能量分布,在后期演化过程中不平衡的能量在冕环中来回流动造成了观测到的不对称冕环振荡现象。依据现有的观测结果,我们也在波动理论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这方面本文主要对同激发情况下冕环快模kink振荡与其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密度演化导致的冕环振荡频率漂移、以及非均匀介质中的行波解做了理论分析。最终得到了相邻冕环中快模kink振荡对冕环物理特性的依赖关系,这为我们进一步利用相邻冕环中的不同振荡来反演其物理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得到了冕环密度变化对其快模kink振荡频率的影响,为利用冕环振荡中的频率漂移来修正因密度变化造成的振幅变化提供了依据。而在非均匀介质的行波解方面,我们分析弹性波在非均匀介质的传播特性,介绍了几种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解,探索了离散化介质模型,为进一步了解和利用太阳大气中的各种行波提供了参考。基于抚仙湖太阳观测站一米新真空望远镜的数据,我们也对宁静日珥中的物质流进行了观测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均匀的宁静日珥,其中的物质流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日珥的中部和腿部分别由循环物质流和下降流所主导,而两个部分之间则存在较为稳定的分界面。对日珥中部物质流的详细分析表明日珥在该物质流通过期间有轻微的形变。而对日珥的辐射和磁拓扑结构的分析则表明日珥中不同物质流可能是由于日珥中部和腿部不同磁场结构及物理特性导致。该研究显示日珥中的物质流本身携带了丰富的物理信息,这可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日珥的内部结构及动态平衡提供新的线索。太阳大气中的扰动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稳定介质中其主要以波动形式存在,而在不稳定介质中就可能引发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作为扰动演化的另一个解,太阳大气中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则更加的璀璨夺目。这里我们对失败爆发暗条中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得到了暗条爆发在其限制拱中激发二次能量释放过程的明显证据。此外我们也对这些能量释放过程做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我们所研究的失败暗条爆发事件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与成功暗条爆发有着明显差异。大量的特征都非常符合链式泰勒耗散(Taylor relaxation)过程。该研究清楚地表明失败暗条爆发中可以存在多种能量释放过程,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失败暗条爆发的认识。
黎耀,王静[10](2018)在《利用MATLAB模拟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文中提出利用MALTLAB GUI设计开发实验仿真平台,对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在该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来模拟不同情况下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得到不同情况下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为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二、带电粒子在典型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电粒子在典型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课程思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教材和学情分析 |
3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4 教学方法和策略 |
5 教学活动设计 |
5.1 以视频导入 以疑促学 |
5.2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
(1)在匀强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B,做匀速圆周运动. |
1)回旋半径和回旋频率 |
2)回旋加速器 |
(2)在匀强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与磁感应强度B斜交成角,做螺旋线运动. |
5.3 带电粒子在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
(1) |
(2)磁约束装置称为磁塞,也称为磁镜 |
(3)范艾仑辐射带 |
5.4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实例 |
(1)霍尔效应 |
(2)介绍我国霍尔效应领域的突破 |
5.5 总结 |
6 结合章节特点 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
7 结论 |
(2)辅助电磁场对静电纺丝成丝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透镜的原理分析及设备搭建 |
2.1 静电纺丝的工作原理 |
2.1.1 关于泰勒锥的研究 |
2.1.2 关于非稳定段的研究 |
2.2 静电纺丝装置的基本结构 |
2.3 磁透镜技术结合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 |
2.3.1 磁透镜的基本原理 |
2.3.2 磁透镜磁场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电纺丝喷射流轨迹仿真研究 |
3.1 喷射区数学模型 |
3.2 基于Matlab的轨迹仿真 |
3.2.1 龙格-库塔法简介 |
3.2.2 Matlab仿真过程 |
3.3 匀强磁场对喷射流轨迹的影响 |
3.4 非匀强磁场对喷射流轨迹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透镜静电纺丝联合仿真 |
4.1 基于COMSOL的静电纺丝电磁场仿真 |
4.1.1 磁透镜静电纺丝的几何模型及材料定义 |
4.1.2 磁透镜静电纺丝的施加激励及网格划分 |
4.2 电场和磁场的分布计算及结果分析 |
4.2.1 磁透镜的电场和磁场分布计算 |
4.2.2 磁透镜与其他装置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对比 |
4.2.3 引入带电粒子追踪对模型对比分析 |
4.3 COMSOL联合Matlab仿真分析 |
4.3.1 联合仿真模型的构建 |
4.3.2 联合仿真的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透镜静电纺丝实验研究 |
5.1 实验装置 |
5.2 实验溶液制备过程 |
5.3 实验过程及表征方法 |
5.3.1 实验过程 |
5.3.2 表征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现象讨论 |
5.4.1 预实验分析 |
5.4.2 磁透镜对成丝质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概念和核心概念 |
2.1.1 概念 |
2.1.2 核心概念 |
2.2 学习进阶 |
2.2.1 学习进阶的源起 |
2.2.2 学习进阶的定义 |
2.2.3 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
2.2.4 学习进阶的特征 |
2.2.5 学习进阶的研究方法 |
第3章 关于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调查 |
3.1 有关磁场主题的学习框架 |
3.2 磁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框架 |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 |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 |
4.1.1 一般教学设计模型 |
4.1.2 科学教学设计模型 |
4.1.3 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 |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教学设计 |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情分析 |
4.2.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习过程设计 |
4.2.3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现象和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2.4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感应强度”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几种常见的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 |
4.3.1 基于进阶的“安培力”的学情分析 |
4.3.2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
4.3.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4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 |
4.4.1 基于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情分析 |
4.4.2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
4.4.3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育实验的设计 |
5.1.1 实验目的和实验对象 |
5.1.2 实验变量和实验假设 |
5.1.3 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 |
5.1.4 实验的设计 |
5.2 教育实验的实施安排 |
5.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5.3.1 前测和后测成绩总体分析 |
5.3.2 进阶层级分析 |
5.3.3 访谈分析 |
5.3.4 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磁场前概念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物理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情况测试卷 |
附录 C 学生前测成绩 |
附录 D 学生后测成绩 |
附录 E 后测成绩中不同题目选择正确选项的人数 |
附录 F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先进磁镜装置中径向电场对高能粒子约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磁约束聚变装置 |
1.1.1 托卡马克装置 |
1.1.2 仿星器 |
1.1.3 直线型聚变装置 |
1.2 径向电场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磁场位形的计算 |
2.1.1 圆形载流导线的磁场 |
2.1.2 先进紧凑型磁镜系统CFR磁场位形 |
2.2 单粒子轨道理论 |
2.2.1 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和电场中的电漂移 |
2.2.2 带电粒子的梯度漂移 |
2.2.3 带电粒子的曲率漂移 |
2.2.4 绝热不变量 |
2.3 粒子模拟算法 |
2.3.1 Boris算法 |
2.3.2 Runge-Kutta算法 |
2.3.3 RK4与Boris算法稳定性分析 |
3 径向电场对先进紧凑型磁镜系统中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 |
3.1 CFR 装置内α粒子运动轨道 |
3.2 径向电场对CFR装置内α粒子轨道的影响 |
3.2.1 模拟数据 |
3.2.2 结果分析 |
3.3 径向电场对CFR装置内α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 |
3.3.1 正向径向电场对CFR装置内α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 |
3.3.2 负向径向电场对CFR装置内α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 |
3.3.3 震荡径向电场对CFR装置内α粒子约束性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微阴极电弧推力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推进技术概述 |
1.3 微阴极电弧推力器发展现状 |
1.3.1 μ-CAT实验研究发展现状 |
1.3.2 μ-CAT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
1.4 微阴极电弧推力器工作原理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μ-CAT的 PIC计算方法 |
2.1 μ-CAT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
2.2 泊松方程的求解 |
2.3 电磁线圈磁场求解 |
2.4 粒子的运动 |
2.5 粒子电荷的权重分配 |
2.6 收敛条件 |
2.7 μ-CAT计算模型及缩比方法 |
2.7.1 μ-CAT计算模型 |
2.7.2 PIC计算稳定性条件 |
2.7.3 网格划分及缩比算法 |
2.8 本章小结 |
3 μ-CAT数值模拟结果 |
3.1 初始条件模拟结果 |
3.1.1 电磁线圈模拟结果 |
3.1.2 等离子体羽流模拟结果 |
3.2 电磁线圈位置影响 |
3.3 电磁线圈电流大小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μ-CAT实验平台的搭建 |
4.1 μ-CAT放电腔室材料与结构 |
4.1.1 μ-CAT放电腔室材料 |
4.1.2 μ-CAT放电腔室结构 |
4.2 电磁线圈材料与结构 |
4.3 实验平台设计 |
4.3.1 真空舱体设计 |
4.3.2 实验测试装置 |
4.4 本章小结 |
5 μ-CAT放电性能研究 |
5.1 μ-CAT放电点火现象 |
5.2 阴极烧蚀 |
5.3 绝缘陶瓷侵蚀 |
5.4 μ-CAT伏安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地球内磁层中哨声波的粒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地球磁层 |
1.1.1 地球磁层简介 |
1.1.2 辐射带 |
1.1.3 环电流 |
1.1.4 等离子体层 |
1.2 内磁层粒子的运动 |
1.2.1 地球偶极场 |
1.2.2 单粒子运动 |
1.3 内磁层中的电磁波动 |
1.3.1 等离子体波动理论 |
1.3.2 内磁层中常见的电磁波动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哨声波参量衰变的粒子模拟研究 |
2.1 引言 |
2.2 粒子模拟方法 |
2.3 哨声波参量衰变的一维粒子模拟 |
2.3.1 模拟参数设置 |
2.3.2 模拟结果 |
2.3.3 总结 |
2.4 哨声波参量衰变的二维粒子模拟 |
2.4.1 模拟参数设置 |
2.4.2 模拟结果 |
2.4.3 总结 |
第3章 上升调合声波特征的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磁镜场条件下的一维粒子模拟方法 |
3.3 模拟结果 |
3.4 总结 |
第4章 磁镜场条件下合声波的二维粒子模拟 |
4.1 引言 |
4.2 磁镜场条件下二维粒子模拟方法 |
4.3 模拟结果 |
4.4 总结 |
第5章 偶极场条件下合声波的二维粒子模拟 |
5.1 引言 |
5.2 偶极场条件下二维粒子模拟方法 |
5.3 模拟结果 |
5.4 总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高中物理磁场部分与数学圆相关知识的衔接问题及教学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磁场教学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教学策略 |
2.2 高中物理教学原则 |
2.3 高中物理磁场教学与数学关联性的研究现状 |
2.4 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与数学的关联 |
第3章 高中物理磁场部分学习要求分析 |
3.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
3.2 高中物理磁场部分学前调查 |
3.3 高中物理磁场难学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物理磁场部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性分析 |
4.1 高中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相关性分析 |
4.2 高中物理磁场部分中数学知识“圆”的应用 |
4.3 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的教学对策 |
第5章 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的教学实践 |
5.1 物理课堂中进行数学“圆”授课的个案实施 |
5.2 物理课堂中进行数学“圆”授课的教学效果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粒子模拟方法的磁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等离子体推力器研究进展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进展 |
1.2.3 仿真模型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等离子体PIC/MCC方法 |
2.1 引言 |
2.2 等离子体的一般研究方法 |
2.3 PIC方法 |
2.3.1 宏粒子模型 |
2.3.2 电磁场方程 |
2.3.3 粒子运动方程 |
2.4 MCC方法 |
2.4.1 基本概念与空碰撞模型 |
2.4.2 碰撞动力学 |
2.5 PIC/MCC方法及模型简化 |
2.5.1 计算流程 |
2.5.2 模型及其问题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C/MCC的高效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方程 |
3.3 基于PIC/MCC的高效计算方法 |
3.3.1 单粒子运动的标度关系 |
3.3.2 粒子碰撞的标度关系 |
3.3.3 其它相关物理量的标度关系 |
3.4 算例验证 |
3.4.1 单粒子运动特征验证 |
3.4.2 粒子碰撞特征验证 |
3.5 标度方法的优点与限制 |
3.5.1 标度方法的优点 |
3.5.2 标度方法的限制 |
3.5.3 标度方法的变通形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附加磁场磁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放电过程静电模型 |
4.2.1 推力器几何模型 |
4.2.2 附加磁场模型 |
4.3 数值计算方法 |
4.3.1 电磁场求解 |
4.3.2 离散插值方法 |
4.4 模型算法验证与误差分析 |
4.4.1 缩比因子无关性验证 |
4.4.2 推力性能验证 |
4.4.3 误差分析 |
4.5 推力器放电过程及粒子运动特性研究 |
4.5.1 推力器工作过程 |
4.5.2 带电粒子E×B漂移运动特性 |
4.6 等离子体加速机制研究 |
4.6.1 等离子体推力产生机制研究概况 |
4.6.2 电场加速机制 |
4.6.3 磁场加速机制 |
4.6.4 单粒子轨迹及其能量转化机制 |
4.7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研究 |
4.7.1 Onset现象 |
4.7.2 附加磁场等离子体中的静电波 |
4.7.3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仿真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生磁场磁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放电过程电磁模型 |
5.2.1 推力器几何模型 |
5.2.2 外电路模型 |
5.2.3 粒子碰撞模型 |
5.2.4 电子热发射模型 |
5.3 数值计算方法 |
5.3.1 电磁场求解 |
5.3.2 电流滤波方法 |
5.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5.4.1 电磁场分布特性 |
5.4.2 等离子体分布特性 |
5.4.3 等离子体分布影响因素 |
5.5 阳极能量沉积与阳极压降研究 |
5.5.1 阳极能量沉积 |
5.5.2 阳极压降的物理机制 |
5.5.3 阳极压降影响因素 |
5.6 阴极烧蚀现象研究 |
5.6.1 阴极烧蚀现象 |
5.6.2 阴极烧蚀影响因素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太阳大气中等离子体动态过程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太阳简介 |
1.1.1 恒星太阳 |
1.1.2 太阳系中心天体 |
1.1.3 日地关系 |
1.2 太阳物理简介 |
第二章 太阳大气概论 |
2.1 太阳大气基本结构 |
2.1.1 太阳表面——光球层 |
2.1.2 色球层 |
2.1.3 日冕层 |
2.2 太阳大气物理简介 |
2.2.1 粒子描述 |
2.2.2 动理学描述 |
2.2.3 流体力学描述 |
第三章 观测数据及分析方法 |
3.1 日面观测数据坐标系统 |
3.1.1 太阳投影坐标系统 |
3.1.2 日面经纬度坐标系统 |
3.1.3 日面经纬度坐标的等面积展开 |
3.2 太阳观测仪器及数据简介 |
3.2.1 太阳和日球层探测器 |
3.2.2 日地关系观测台 |
3.2.3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
3.2.4 抚仙湖一米新真空红外太阳望远镜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FITS格式及数据定位 |
3.3.2 数据增强 |
3.3.3 数据对齐 |
3.3.4 信息提取和分析 |
第四章 太阳大气中的波动现象 |
4.1 太阳大气波动基础理论 |
4.1.1 基础波动理论 |
4.1.2 均匀磁流体中的波动模式 |
4.1.3 非均匀磁流体中的波动 |
4.1.4 冕环快kink振荡简介 |
4.1.5 冕环快kink振荡所面临的问题 |
4.2 冕环快kink振荡的观测 |
4.2.1 相邻冕环中的多频振荡观测 |
4.2.2 不对称冕环振荡的观测和分析 |
4.3 冕环快kink振荡理论研究 |
4.3.1 冕环中的快kink波及其描述方程 |
4.3.2 冕环振荡模型及其参数介绍 |
4.3.3 磁场和密度对相邻冕环中快kink振荡的影响 |
4.3.4 冕环半径和长度修正 |
4.3.5 冕环快kink振荡频率漂移模型 |
4.4 非均匀介质中的行波解 |
4.4.1 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 |
4.4.2 弹性波在非均匀介质的传播特性 |
4.4.3 弹性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几种特解 |
4.4.4 离散化介质模型 |
第五章 日珥中的物质流 |
5.1 日珥中的物质流动简介 |
5.2 宁静日珥不同位置物质流的特征分析 |
5.2.1 事件简介 |
5.2.2 信息提取和分析方法 |
5.2.3 观测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暗条爆发中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 |
6.1 暗条爆发和快速磁重联 |
6.1.1 暗条爆发简介 |
6.1.2 Sweet-parker模型 |
6.1.3 压力和密度的分布对磁重联的影响 |
6.1.4 Petschek模型 |
6.2 一个失败暗条爆发中快速能量过程的观测和分析 |
6.2.1 事件简介 |
6.2.2 观测和方法 |
6.2.3 结果和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文章内容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A 基础运算法则、公式及参量 |
A.1 太阳大气相关物理常量 |
A.2 国际单位制和高斯单位制 |
A.3 梯度、散度、旋度 |
A.4 矢量张量运算 |
A.5 亥姆霍兹方程 |
A.6 贝塞尔和虚宗贝塞尔函数 |
A.7 热力学方程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简历 |
致谢 |
(10)利用MATLAB模拟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运动的物理原理 |
2 GUI界面及仿真流程 |
3 结果 |
4 结语 |
四、带电粒子在典型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课程思政设计[J]. 胡永正. 物理通报, 2022(02)
- [2]辅助电磁场对静电纺丝成丝质量的影响研究[D]. 汪俊.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D]. 王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先进磁镜装置中径向电场对高能粒子约束性能的研究[D]. 石黎铭. 西华大学, 2020(01)
- [5]微阴极电弧推力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周思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地球内磁层中哨声波的粒子模拟研究[D]. 柯阳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高中物理磁场部分与数学圆相关知识的衔接问题及教学对策分析[D]. 常超.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粒子模拟方法的磁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机理研究[D]. 李健.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9]太阳大气中等离子体动态过程的研究分析[D]. 李洪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18(03)
- [10]利用MATLAB模拟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磁场中的运动[J]. 黎耀,王静. 大学物理实验,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