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城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一、上海都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芮宇[1](2019)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新型农业,与都市农业概念有别,其内涵、组织方式、产品结构都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简而言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于城市,服务于城市,整个产业与城市紧密联系,它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在一起,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乐山市市中区是乐山市中心城区所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农业生产方式较以往的城郊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其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服务乐山市区、乐山市民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同时对其进一步健康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对核心概念、研究特色和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成效进行概述,并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情况,研究了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有农业示范带模式、多主体合作模式、教育农园模式、市民农园模式、观光农园模式等业态;其在发展中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环境适宜,二是发展动力充足,三是产业基础完备,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五是国家政策支持到位,六是社会保障较为完备,七是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本文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生产效益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要素制约突出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前现状,尝试提出了培育经营主体、优化发展平台、完善政策机制、正确应对挑战等方面的对策,为乐山市市中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添砖加瓦。

张莞[2](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吴春春[3](2019)在《观光桃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观光农业园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乡村振兴与扶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广东地区的观光农业园在蓬勃发展,观光农业园成了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观光桃园作为观光农业园的代表,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证案例等方法研究观光桃园规划设计。首先阐述了观光农业园相关理论,为观光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上海南汇桃花村、无锡阳山桃花源、南国桃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用SD语义差异法进行评价,总结出观光桃园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律及不足,为观光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设计构思;最后以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为实证案例进行规划设计。全文的研究内容如下:一、介绍观光农业园的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阅读,阐述了观光农业园的概念、功能、特征以及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观光农业园的功能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观光休闲功能、科普教育功能;观光农业园的特征有:观赏与体验相结合、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生产与服务相结合、乡村资源乡土性;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原则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兼顾生产与观光、以人为本、人景交融、注重景观营造、注重植物多样性;观光农业园的设计方法有:营造特色景观、采用合理的景观评价方法、前期调研分析、分区合理规划。这些为观光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观光桃园同类案例分析与评价。分析了国内其他观光桃园,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上海南汇桃花村、无锡阳山桃花源、南国桃园三个案例进行实地调研。首先,解读其区位条件、园区定位、园区布局、功能分区、主要景点、基础设施等,并用SD语义差异法进行量化评价,通过计算得出上海南汇桃花村总分最高,其次是无锡阳山桃花源,最低得分是南国桃园,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其次,将三个园区的同类景观进行比较和分析,分别为入口景观、水体景观、景观大道、景墙、景观桥、文化广场、景观亭、游乐设施。通过同类景观对比评价得出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设计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观光桃园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律及不足。分别从功能定位、主题定位、功能分区、园区布局、服务设施规划、景观资源、交通区位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总结了目前观光桃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景观文化内涵在园区的体现不够充分,园区特色不够突出,参与性设计有待提升,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这些为后续的案例实践规划设计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三、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规划设计实例。结合当地丰富的桃资源,利用前面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借鉴研究结果得出的设计模式,注重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设计。园区以“桃”为主题,引入桃文化,打造文化内涵景观,以“寻桃——摘桃——识桃——赏桃——品桃”为构思路线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人景互动,注重参与体验。将基地分为一个园区、三大板块、五大功能分区、21景。三大板块分别为种植生产区、休闲观光区、实验研究区,其中以休闲观光区为核心区重点打造。核心区又分为风情文化区、休闲娱乐区、农耕体验区、科普教育区、儿童游乐区五大功能分区。在核心区设计了桃文化广场、桃花湖、桃花岛、桃花林摄影园、桃李采摘园、农耕体验园等21个景点。园区处处体现桃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设计,游客行走其中,体验乡村风情的同时享受一场文化艺术盛宴。最后提出了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

李露[4](2016)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的扩张和蔓延摧毁了其周边的乡村,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外围的乡村中进行游憩活动。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为传统农业赋予了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态势引发了许多休闲农业景观问题。然而,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宏观的思考,没有从城市发展、城郊资分布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居民出游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作为环城游憩活动的重要一支,休闲农业的开展应该符合市民环城游憩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则应充分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程度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城市外围的分布规律,从城乡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出发,结合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关系,发现并指出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景观)因“发展上互为动力”、“空间上区位重合”、“活动上异曲同工”的互通关系而具备相结合的可能性,并认为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休闲农业景观的合理营建和健康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二者有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环城游憩带(ReBAM)的视角去探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概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即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英文译为Agri-Tourism Landscape from ReBAM perspective。本文认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 一个复合景观体系,与自然环境、人的游憩活动、产业(农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理论体系,进而构建了营建方法体系。以成都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其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和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景观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论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策略进行了概括,提倡营造人性化和体验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并注重景观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可以分为3大类、9中类、67小类,空间结构为“三带”模式,由城市核心建成区向外依次是近郊生活农乐带、中郊生产采摘带、远郊生态度假带。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单核模式、核轴模式、核网模式、带状模式四个阶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空间结构嬗变机理的解释模型分别为增长极模型、点轴模型、网络模型和圈层模型。2、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动力机制和景观效应的研究。维系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动力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在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发展层面和控制层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延续地域文脉、增加居民的存在感和依附感、引导审美取向、统筹城乡发展并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环城休闲农业景观依托模式的概括及营建方法体系的构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所依托的经营模式包括农家乐、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银发农园、休闲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农业主题公园和历史古镇;其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分为农户分散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的方法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前期策划、目标定位与项目决策、项目规划和成果产出四大部分。4、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特征、现存问题、提升策略的研究。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本符合“三带”模式,现状景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产品缺乏创新、乡土意识欠缺、带状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带模式、圈层发展,带中有线、片区发展,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传承文化、乡土发展四项景观提升对策。5、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策略的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一个复合体系,对其的营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生态保护、参与体验、适地适建、城乡互动原则,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遵循带状发展、突出风土特色、强化动力机制等策略,对景观的营建过程进行把控。

张伟[5](2016)在《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一般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兼顾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病凸显,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堪忧,都市农业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都市农业萌芽于日本、台湾等地区,我国内陆地区的都市农业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到21世纪,内陆各大城市才逐渐打破城乡壁垒,正式把都市农业提上了城市发展的议程,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加快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力争抓住新一轮城市建设机遇。近年来,在攀枝花市东区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中央、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都市农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大量查阅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文献和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文件资料,比较分析了东区都市农业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在总结归纳国内外都市农业政策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制定完善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政策体系的启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攀枝花市东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框架,对东区都市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仍然还存在政策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攀枝花市东区的区情实际,提出了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体系的设计原则、政策主体、政策规划与设计、政策督促与落实,并从资金、人力、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对政策给予保障,为东区制定和完善都市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王佳佳[6](2014)在《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文中认为近年来,苏南地区观光农业发展迅速,观光农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在城市附近,出现了一大批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园,较好地满足了都市居民近距离欣赏苏南独特的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需要,促进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都市观光农业园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园规划设计不合理,影响功能发挥,导致效益低下,农业园不能可持续发展等。因此,亟待深入研究这一类型的都市观光农业园,总结相应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指导苏南地区都市农业园朝着更加合理、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第一章讲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界定都市观光农业园相关概念,探讨国内外都市观光农业园发展概况;第三章介绍都市农业园设计的理论依据——生态学理论、都市农业理论、经济学理论、旅游学理论、风景园林学理论;第四章研究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背景、原则、目标、手法、设计内容和方法;最后一章以南京龙墩湖都市观光农业园为例,介绍项目背景、设计原则和目标、理念、功能布局和分区设计以及专项设计、后期项目经营,以期验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王冬灵[7](2013)在《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典型模式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农业观光园是在都市郊区建立的以农业生产为背景,以农业、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围绕休闲观光、参与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复合功能开发的特色农业旅游景点。本文以探究上海都市农业在农业体验、观光休闲方面的发展情况为目标,总结并深入分析了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开发模式类型和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各类模式的规划设计对策。本文基于农业观光园和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与成果的基础上,选取20个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样本进行了实地调研,记录了其区位概况数据、资源统计资料和空间布局情况等,并收集了园区平面图。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发展特征和空间布局特征。调研结果显示:(1)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选址布局符合都市游憩圈层规律,70%的样本位于1.0小时交通圈层内。(2)样本的面积小于1500亩比例为80%。(3)旅游资源分为生态环境资源、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技术资源、农业种养殖产品资源、旅游项目资源等五类,而人力资源的构成上具有高学历的趋势,80%的园区拥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员工。(4)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功能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观光娱乐、科技示范和服务配套四种。(5)空间构成要素分为农业生产、旅游服务、旅游项目和园林景观四大类20小类。(6)园区的空间布局主要有鱼骨状、环状和组团式三种模式。(7)游览线路组织形式分为串珠式、链环式和基营式三种。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旅游资源类型为导向,构建了都市农业观光园旅游吸引力构成体系,通过专家咨询与标准借鉴,提出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开发模式类型。从模式界定、区位条件、规模分析、功能区划、空间布局和游览线路组织六方面对各类开发模式的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模式界定上,特色种养殖型以农副产品为特色,农业胜景型以农业、农村景观资源为特色,科技示范型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为特色。(2)区位条件上,三种模式选址布局符合都市游憩圈分布规律;75%的特色种养殖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位于1.0小时交通圈层内;而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的选址讲究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越,离城市稍远,分布在1.02.0交通圈层内的样本增加到44%;科技示范型园区选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区位分布规律介于其他两类模式之间。(3)规模特征上,特色种养殖型<科技示范型<农业胜景型园区的平均面积。(4)功能区划上,三类模式皆以农业生产为背景,突出重点功能各不相同。(5)空间布局上,特色种养殖型样本呈鱼骨状布局模式;农业胜景型呈组团式布局,而科技示范型呈环状布局模式。(6)游览线路组织上,特色种养殖型的游览线路组织以串珠式为主,农业胜景型的游览线路组织形式主要是链环式,而科技示范型的游览线路组织主要也是采用链环式。基于上述调研与模式分类的分析结果,本文针对不同开发模式的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从总体布局规划、旅游服务规划、旅游项目策划、园林景观设计和经营管理策划五个方面提出指导性对策。

邱莉[8](2012)在《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休闲观光农业是融合了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推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重要部分。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论文通过研究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北京市休闲光农业供需双方进行问卷调查,总结目前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发现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才充足、科技领先;劣势是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高;机会是市场需求旺盛和政府支持力度大;威胁是市场经济发育欠成熟、居民收入差距大和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北京市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将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划分为萌芽自发期、政府引导期和规范管理期三个阶段;根据北京市各功能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不同,提出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发展以观赏和体验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城市发展新区侧重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涵养区主要以发展自然生态游为主。(3)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古北口农家乐游客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北京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存在休闲观光农业产值低、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低、基础配套设施落后、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4)提出促进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提高整体认识,加强产业领导;二是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三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五是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张璐[9](2012)在《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观光农业是上世纪八十年末期才在我国兴起的新型交叉产业,从深圳首届“荔枝节”开始算起,至今仅有不到3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对三农问题的的日趋关注,以及进入21世纪,政府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上议事日程,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持续升温。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许多相关问题具有较大争议,学科整合任务艰巨。在项目操作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回过头总结与反思,将实践反之于理论,摸清现状、找准盲点、明确不足,最后找出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方法对1986年到2010年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休闲观光农业类的4313篇论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文章数量、年代分布、着者信息、期刊来源、基金概况等多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计量法作了有益的补充。通过分析观光农业这一专题领域文献的发生、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进程,总结了其科研群体基本动态,了解了研究的特色、重点与薄弱所在,关注了热点领域并探讨了相关发展趋势。为从事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教学科研的社会工作者快速了解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动态提供参考,并为有关政府决策部门、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有关信息导向。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论文数量呈现随时间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十年间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是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时期。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涉及面广,与诸多学科拥有一定交集,休闲观光农业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最为热门,而人文、信息方面研究最为薄弱。休闲观光农业研究领域的作者群颇具规模,高校作者为其领军人物,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同时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论文期刊来源主要以农业类为主,基础科学类期期刊略次。论文基金支撑明显不足,来源以省级为主。

徐斌[10](2011)在《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产业形态或一种经营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既有农业的产‘业属性,又有旅游业的特性,且又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和传统的旅游业,它集生产性、商品性、生态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从而可以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水平、集约化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安置农村就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地方和农民收入;可以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资源,减轻城镇环境设施和人口拥挤等压力;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产业的经济与生态关系,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和推动“三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及发展途径的分析,明确了无锡市现代休闲农业的资源类型、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效,并针对无锡市现有休闲观光农业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主要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无锡市地处江苏苏南地区,北依长江,南拥太湖,四季分明,加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发展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从主要指标来看,发展态势好,增速迅猛。2010年底,无锡市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73个,占地面积8.46万亩,从业人员5390人,共接待游客518.66万人次,经营总收入7.07亿元,利润总额10025万元,上缴税金1927万元。从发展内容来看,各地别具风格,形式多样。从区域布局来看,江阴占了将近一半。从生产带动能力来看,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成果和特色农产品。同时,品牌效益明显,农业节会形成浓厚氛围。(2)通过本研究的分析,无锡市现有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资源:森林公园类,主要是惠山森林公园、龙背山森林公园、竹海公园;经济林繁育类,主要是阳光生态农业园、翡翠香韵观光园;自然文化遗产类,主要是吴文化公园、徐霞客公园、龙寺生态园;农牧渔业生产类,主要是九龙湾生态家园、太湖花卉园。(3)通过对无锡市所有休闲观光农业的分析,该市现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按其功能主要分为:休闲度假型,如滨湖区九龙湾乡村家园、宜兴天一度假村;生态观光型,如滨湖区太湖花卉园、唯琼生态休闲农庄、惠山区富康生态园、锡山区羊尖绿羊生态林园、宜兴竹海公园、梁鸿湿地公园等;参与体验型,如惠山区的阳山水蜜桃风光带、滨湖区的马山杨梅采摘体验和大浮杨梅醉李的采摘体验活动、龙寺生态园的葡萄沟、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宜兴茶叶采摘和茶壶制作体验等;科技教育型,如江阴华西农业生态园、扬名无公害蔬菜基地、马山锦鲤养殖基地等;特色餐饮型,如宜兴山区的山珍野味、滨湖的渔家乐、江阴的长江三鲜、锡山东港山联村农家乐等特色餐饮。(4)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但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园区模式比较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备;管理较为松散,服务质量不高;宣传不够有力,公众认知度较低;重于急功近利,辐射带动功能不强;规划多变问题、配套政策不够;个性不明显、管理不到位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首先要在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共建氛围;其次,规划重要明确区域范围,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生搬硬套造成资源浪费或是重复建设;再者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共建合力,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突出科技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宣传推广,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上海都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都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乐山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1.1.3 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综述
    2.1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1.1 都市农业内涵
        2.1.2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2 理论文献综述
        2.2.1 都市型农业发展溯源
        2.2.2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相关关系研究
        2.2.3 关于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微观主体、宏观评价及政策研究
    2.3 都市型农业的国内外发展实践综述
        2.3.1 发达国家都市型农业的实践
        2.3.2 国内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
        2.3.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乐山市市中区基本概况
    3.2 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分布
        3.2.2 农产品产销
        3.2.3 农产品流通
        3.2.4 农产品质量
    3.3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3.1 发展沿革
        3.3.2 发展业态
        3.3.3 主要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3.3.4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3.3.5 发展成效
第四章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 产品供需不平衡
        4.1.2 产品质量不高
        4.1.3 产业链条较短
        4.1.4 发展平台不完善
        4.1.5 农业科技水平不够高
    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生产经营不够合理
        4.2.2 生产要素尚有制约
        4.2.3 政府作用发挥不佳
        4.2.4 相邻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第五章 推动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生产效益
        5.1.1 调整产业结构
        5.1.2 提升产品质量
        5.1.3 延展产业链条
        5.1.4 壮大经营主体
    5.2 强化要素保障
        5.2.1 加大财政投入
        5.2.2 引进民间资本
        5.2.3 重视培训提能
    5.3 发挥政府作用
        5.3.1 强化管理服务
        5.3.2 推进科技研发
        5.3.3 完善制度建设
        5.3.4 优化帮扶机制
        5.3.5 保障政策落地
    5.4 正确应对外部挑战
        5.4.1 强化协同发展
        5.4.2 互通优势资源
        5.4.3 创新经营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3)观光桃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传承和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结合发展的需要
        1.1.2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
        1.1.3 乡村振兴与扶贫的需要
        1.1.4 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观光农业园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农业旅游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4.1 观光农业园相关理论研究
        1.4.2 观光桃园同类案例研究
        1.4.3 项目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实证案例法
    1.6 技术路线
2 观光农业园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
        2.1.2 观光
        2.1.3 观光农业
        2.1.4 观光农业园
        2.1.5 观光桃园
    2.2 观光农业园的功能与特征
        2.2.1 观光农业园的功能
        2.2.2 观光农业园的特征
    2.3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2.3.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2.3.2 兼顾生产与观光
        2.3.3 以人为本,人景交融
        2.3.4 注重文化景观营造
        2.3.5 注重植物多样性
    2.4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方法
        2.4.1 打造特色景观
        2.4.2 采用合理的景观评价方法
        2.4.3 前期调研分析
        2.4.4 分区规划合理
    2.5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5.2 景观美学理论
        2.5.3 农业科学理论
        2.5.4 旅游经济理论
3 观光桃园同类案例分析与评价
    3.1 观光桃园同类案例分析
        3.1.1 案例一:上海南汇桃花村
        3.1.2 案例二:无锡阳山桃花源
        3.1.3 案例三:南国桃园
        3.1.4 其他观光桃园概述
    3.2 观光桃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SD评价方法的选择
        3.2.2 样地的选择
        3.2.3 样本的选择
        3.2.4 收集感性词汇
        3.2.5 形容词对和评价尺度的选择
        3.2.6 评价者的选择
        3.2.7 评价步骤
        3.2.8 问卷处理
    3.3 观光桃园案例样本景观评价
        3.3.1 各园区景观总体评价
        3.3.2 同类景观对比分析
    3.4 研究案例小结
4 案例实践——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及基础资料分析
        4.1.1 地理位置
        4.1.2 资源分析
        4.1.3 现状分析
        4.1.4 项目类比
    4.2 设计构思、原则、依据
        4.2.1 设计构思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依据
    4.3 总体设计布局
        4.3.1 总体功能分区
        4.3.2 总平面设计
        4.3.3 道路交通规划
        4.3.4 景观结构规划
        4.3.5 绿化系统规划
        4.3.6 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4.4 核心区——休闲观光区规划设计
        4.4.1 核心区功能分区
        4.4.2 核心区交通规划设计
        4.4.3 核心区绿化规划设计
        4.4.4 核心区景点布局
        4.4.5 核心区景观内容
    4.5 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4)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城市之张: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景观的冲击
        1.1.2. 时代之需: 城市与乡村对环城游憩和休闲农业的需求
        1.1.3. 政策之倡: 国家政策提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1.1.4. 农业之殇: 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景观堪忧
        1.1.5. 课题之基: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成为本研究重要基础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1.2.1. 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3. 经验总结
    1.3. 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景观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进展
        1.3.3. 评述及趋势
    1.4. 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1.4.1. 环城游憩带概念的相关研究
        1.4.2. 环城游憩带特征的相关研究
        1.4.3. 我国几个城市的环城游憩带横向比较
    1.5. 释题: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
    1.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体系、技术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意义
        1.6.2. 内容体系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的提出与内涵
    2.1.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可能性
        2.1.1. 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互通关系
        2.1.2. 游憩与景观的互通关系
    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必要性
        2.2.1. 城乡层级空间影响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2.2.2. 休闲农业景观需要尊重风土的决定性作用
    2.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要素、结构及影响因素
    3.1. 景观要素
        3.1.1. 选取原则
        3.1.2. 选取方法
        3.1.3. 选取过程及结果
    3.2. 景观空间结构
        3.2.1. 景观空间要素识别
        3.2.2. 景观空间结构
    3.3. 景观分类
    3.4. 景观特征
        3.4.1. 整体性与层次性
        3.4.2. 全域性与地方性
        3.4.3. 多样性与单一性
        3.4.4. 动态性与稳定性
    3.5. 影响因素
        3.5.1. 旅游城镇化
        3.5.2. 市场需求
        3.5.3. 农业资源
        3.5.4. 交通设施
        3.5.5. 政策保障
    3.6. 本章小结
4.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动力机制和效应分析
    4.1. 动力机制
        4.1.1. 要素与结构
        4.1.2. 动力机制
    4.2 景观效应分析
        4.2.1. 生态层面: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4.2.2. 文化层面:有助于地域文脉的延续
        4.2.3. 社会层面:有助于增加存在感、依附感
        4.2.4. 审美层面:有助于审美引导
        4.2.5. 发展层面:有助于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4.2.6. 控制层面:有助于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4.3. 本章小结
5.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依托模式和营建方法体系
    5.1. 依托模式
        5.1.1. 依托的经营模式
        5.1.2. 依托的组织模式
    5.2. 方法体系
        5.2.1. 当前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方式
        5.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方法体系
    5.3. 本章小结
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实证研究
    6.1. 数据资料来源
    6.2. 成都概况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2.3. 研究范围
    6.3.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
    6.4.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6.4.1. 数量及类型
        6.4.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6.5. 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的景观特征
        6.5.1.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5.2. 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
    6.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评价
        6.6.1. 调查问卷设计
        6.6.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6.6.3. 出游特征分析
        6.6.4. 总体景观评价
        6.6.5. 具体景观评价
        6.6.6. 出游经历分析
    6.7.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升建议
        6.7.1.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总结
        6.7.2. 景观现存问题
        6.7.3. 景观提升的对策建议
    6.8. 本章小结
7.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营建策略
    7.1. 营建目标
    7.2. 营建原则
        7.2.1. 生态保护原则
        7.2.2. 参与体验原则
        7.2.3. 适地适建原则
        7.2.4. 城乡互动原则
    7.3. 营建策略
        7.3.1. 完善法规政策策略
        7.3.2. 加强资源保护策略
        7.3.3. 遵循带状发展策略
        7.3.4. 突出风土特色策略
        7.3.5. 强化动力机制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3.1. 研究局限
        8.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政策与都市农业政策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理论基础
    二、公共政策理论基础 第二章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起源
第二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第三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一、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就
    二、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不足 第三章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政策体系状况
    一、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攀枝花市东区制定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概况
第二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政策分析
    一、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内容分析
    二、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评价
    一、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成就
    二、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不足 第四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二、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三、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第二节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内容分析
    二、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内容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体系设计
第一节 政策设计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三、坚持系统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
    四、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第二节 政策主体
第三节 政策内容规划与设计
    一、主要政策
    二、配套政策
第四节 政策落实与监督 第六章 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政策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资金保障方面
第二节 人力保障方面
第三节 组织保障方面
第四节 制度保障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范畴
        2.1.1 观光农业
        2.1.2 观光农业园
        2.1.3 都市观光农业园
        2.1.4 景观规划设计
    2.2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2.2.1 欧洲和美国发展现状
        2.2.2 亚洲发展现状
    2.3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2.4 国内外观光农业园设计研究进展
        2.4.1 国外观光农业园设计研究进展
        2.4.2 国内观光农业园设计研究进展
        2.4.3 苏南地区观光农业园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进展
    2.5 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设计问题分析
第三章 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3.1 生态学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生态位理论
        3.1.3 植物群落学理论
    3.2 都市农业理论
    3.3 经济学理论
        3.3.1 产业经济学
        3.3.2 循环经济学
    3.4 旅游学理论
        3.4.1 旅游经济学理论
        3.4.2 旅游心里学理论
    3.5 风景园林学理论
        3.5.1 景观规划理论
        3.5.2 园林美学理论
第四章 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背景分析
        4.1.1 区位
        4.1.2 地貌
        4.1.3 气候
        4.1.4 植被
        4.1.5 水系
        4.1.6 人口
        4.1.7 交通
        4.1.8 建筑
        4.1.9 经济
        4.1.10 农业产业
        4.1.11 历史文化
        4.1.12 旅游资源
        4.1.13 SWOT 分析
    4.2 设计原则
        4.2.1 规划原则
        4.2.2 景观设计原则
    4.3 设计目标
    4.4 设计手法
        4.4.1 古典造园手法的继承
        4.4.2 西方造园手法的借鉴
        4.4.3 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结合
    4.5 设计内容
        4.5.1 选址
        4.5.2 总体定位
        4.5.3 总体布局
        4.5.4 功能分区
        4.5.5 道路系统设计
        4.5.6 水系沟渠设计
        4.5.7 植物景观设计
        4.5.8 旅游配套设施设计
第五章 南京龙墩湖都市观光农业园设计案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区位
        5.2.2 项目现状
    5.3 设计原则
    5.4 设计思路、理念、目标
        5.4.1 设计思路
        5.4.2 设计理念
        5.4.3 设计目标
    5.5 空间布局
    5.6 功能分区
    5.7 专项设计
        5.7.1 道路景观设计
        5.7.2 水系景观设计
        5.7.3 植物景观设计
        5.7.4 旅游景点设计
    5.8 项目经营
    5.9 案例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相关设计
致谢

(7)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典型模式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2.2 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概况
        2.2.1 休闲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
        2.2.2 农业观光园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调查与分析
    3.1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整体分析
        3.1.1 上海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3.1.2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
        3.1.3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
    3.2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样本调查
        3.2.1 样本选择
        3.2.2 调查内容
        3.2.3 分析方法
    3.3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发展特征
        3.3.1 区位特征
        3.3.2 规模特征
        3.3.3 资源特征
        3.3.4 年限特征
        3.3.5 收入特征
        3.3.6 体制特征
    3.4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空间布局
        3.4.1 功能区划
        3.4.2 空间结构要素
        3.4.3 空间布局模式
        3.4.4 游览线路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分类及特征分析
    4.1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分类
    4.2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的特征分析
        4.2.1 特色种养殖型模式
        4.2.2 农业胜景型模式
        4.2.3 科技示范型模式
    4.3 模式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不同模式的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对策研究
    5.1 概述
        5.1.1 规划设计原则
        5.1.2 规划设计定位
        5.1.3 规划设计内容
    5.2 特色种养殖型模式规划设计对策——以崇明开心农庄为例
        5.2.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5.2.2 规划设计对策
    5.3 农业胜景型模式规划设计——以崇明玫瑰园为例
        5.3.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5.3.2 规划设计要点
    5.4 科技示范型模式规划设计——以中新泰生示范农场为例
        5.4.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5.4.2 规划设计要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8)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市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
        2.1.1 都市农业
        2.1.2 农业的多功能性
        2.1.3 都市农业的功能
        2.1.4 休闲观光农业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
        2.2.2 农业区位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农业现代化理论
第三章 北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 SWOT 分析
    3.1 北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分析
        3.1.1 人才优势突出
        3.1.2 科技基础雄厚
        3.1.3 经济条件优越
        3.1.4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3.1.5 自然条件独特、多样
    3.2 北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劣势分析
        3.2.1 土地资源短缺
        3.2.2 水资源短缺
        3.2.3 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
        3.2.4 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3.3 北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机会分析
        3.3.1 市场消费需求巨大
        3.3.2 建设“宜居城市”和“绿色北京”提升了生态环境需求
        3.3.3 政府推动
    3.4 北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威胁分析
        3.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4.2 市场经济发育欠成熟
        3.4.3 周边地区的竞争
第四章 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北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4.2 北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分析
        4.2.1 城市功能拓展区
        4.2.2 城市发展新区
        4.2.3 生态涵养发展区
    4.3 北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3.1 休闲观光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
        4.3.2 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
        4.3.3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3.4 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加强
第五章 北京休闲观光农业案例分析
    5.1 案例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概况
        5.1.1 调查对象选择
        5.1.2 问卷的设计与抽样设计
        5.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2 农家乐经营调查情况分析
        5.2.1 农家乐数量持续增加
        5.2.2 经营规模以中型为主
        5.2.3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5.2.4 基础设施落后
        5.2.5 客源集中性强
    5.3 游客调查情况分析
        5.3.1 游客基本情况
        5.3.2 游客游览目的以观光游览与休闲为主
        5.3.3 游客文化素质较高
        5.3.4 游客停留时间多为一天以内
        5.3.5 重游度不高
        5.3.6 宣传不到位,信息化水平不高
    5.4 案例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基准
        1.2.4 技术路线
        1.2.5 研究步骤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计量学概述
        2.1.1 文献计量学研究背景
        2.1.2 文献计量在其他学科中引入情况
    2.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概述
        2.2.1 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背景
        2.2.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分类与特点
        2.2.3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意义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论文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3.1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代分布
        3.1.1 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
        3.1.2 行业发展时期划分
        3.1.3 数量增长曲线分析与趋势预测
    3.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作者的定量统计分布
        3.2.1 作者合着统计
        3.2.2 第一作者统计——洛特卡定律的应用
        3.2.3 高产作者统计
        3.2.4 活跃作者群统计
        3.2.5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3.3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期刊来源统计
        3.3.1 期刊数量与年代分布统计
        3.3.2 布拉德福定律的应用与统计
        3.3.3 核心期刊学科门类与统计
    3.4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基金项目类型及分布
    3.5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学科分布统计
    3.6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关键词统计
        3.6.1 关键词数量年代变化情况统计
        3.6.2 关键词集中领域与热点统计
    3.7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主题与内容统计
        3.7.1 规划设计层面的研究进展
        3.7.2 经营管理层面的研究进展
        3.7.3 发展前景层面的研究进展
        3.7.4 各省会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3.8 小结与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分析的地区比较
    4.1 各省(市区)地方政府的近年主要政策支持情况对比
        4.1.1 东北地区(黑、吉、辽)
        4.1.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4.1.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4.1.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4.1.5 华南地区(粤、桂、琼)
        4.1.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4.1.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4.2 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研究——各省(市区)园区类型、模式、布局
        4.2.1 东北地区(黑、吉、辽)
        4.2.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4.2.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4.2.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4.2.5 华南地区(粤、桂、琼)
        4.2.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4.2.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4.3 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研究——各省(市区)发展的优势、劣势、问题及对策
        4.3.1 东北地区(黑、吉、辽)
        4.3.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4.3.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4.3.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4.3.5 华南地区(粤、桂、琼)
        4.3.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4.3.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4.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主要结果与讨论
    5.1 主要结果
    5.2 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
        1.1.1 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
        1.1.2 休闲观光农业的理论基础
    1.2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1.2.1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现状
    2.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
        2.1.1 自然资源基础
        2.1.2 社会经济基础
    2.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2.2.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历程
        2.2.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2.3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途径
        2.3.1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2.3.2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2.3.3 培养人才,规范管理
        2.3.4 宣传推广,培育品牌
        2.3.5 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第三章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功能
    3.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类型
        3.1.1 森林公园类
        3.1.2 经济林繁育类
        3.1.3 自然文化遗产类
        3.1.4 农牧渔业生产类
    3.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3.3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
        3.3.1 无锡市区休闲观光农业的成效
        3.3.2 江阴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成效
        3.3.3 宜兴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成效
    3.4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意义
        3.4.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
        3.4.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第四章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1.1 模式比较单一,基础设施不足
        4.1.2 管理较为松散,服务质量不高
        4.1.3 宣传不够有力,公众认知度低
        4.1.4 重于急功近利,辐射功能不强
        4.1.5 规划多变问题,配套政策不够
        4.1.6 个性不明显,管理不到位
    4.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原则与思路
        4.2.1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原则
        4.2.2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4.3 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4.3.1 统一认识,营造氛围
        4.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4.3.3 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4 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4.3.5 突出宣传,整体推介
        4.3.6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主要结论
    5.3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海都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D]. 陈芮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观光桃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桃园为例[D]. 吴春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4]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李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5]攀枝花市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 张伟.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6]苏南地区都市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 王佳佳. 苏州大学, 2014(01)
  • [7]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典型模式规划设计研究[D]. 王冬灵.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8]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 邱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D]. 张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10]无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 徐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上海城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