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_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凉水,生境,成分,黑龙江,植物,西伯利亚。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1](2018)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气氮沉降水平,在2015年生长季用干湿沉降采集器连续观测了大气氮湿沉降和颗粒物干沉降量,并在非生长季用自制观测桶观测了大气混合氮沉降量.结果表明:(1)该区2015~2016年度大气氮沉降总通量(生长季湿沉降+颗粒物干沉降以及非生长季混合沉降)为12.93 kg·(hm~2·a)~(-1),其中无机氮沉降总通量为8.27kg·(hm~2·a)~(-1),NH_4~+/NO_3~-为1.3;有机氮沉降总通量为4.66 kg·(hm~2·a)~(-1),占全氮比例为36.0%.(2)生长季(湿沉降+颗粒物干沉降)和非生长季(混合沉降)氮沉降总量分别为11.42 kg·hm~(-2)和1.51 kg·hm~(-2),分别占全年氮沉降总通量的88.3%和11.7%.(3)生长季氮湿沉降总量为9.28 kg·hm~(-2),占生长季氮干湿沉降总量的81.3%,且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R2=0.87,P<0.001);生长季颗粒物干沉降总量为2.14 kg·hm~(-2),占生长季干湿沉降总量的18.7%.该区氮湿沉降量受降水量影响明显,且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当地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与水质监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董雪云,易照勤,王洪峰[2](2018)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文献资料借鉴,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8科246属44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3种,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67科227属410种。菊科、蔷薇科、毛茛科等22科为优势科,桦木科、杨柳科、松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86属和1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2个单种属。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23科185属431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29.49%、74.80%和97.95%;保护区植物与亚洲交流较多,与热带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1期)

李惠[3](2017)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粪便寄生虫虫卵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年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寄生虫卵感染率一直较高,同季节时期寄生虫卵感染率变化趋势明显,以夏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检出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检出率均较低,且冬季的寄生虫检出率最低,大部分寄生虫卵检出率均低于50%。2015年的夏季寄生虫检出率略有下降,但是2016年检出率再次升高,有大规模爆发的趋势。近叁年秋季的检出率也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而在近叁年的春季虽然大多数寄生虫虫卵均有下降趋势,但是仍有几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有明显上升。冬季作为寄生虫不会出现大规模爆发的季节,仍然需要注意对寄生虫虫卵的检测。野生狍子体内的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与季节和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秋冬季节,天气寒冷,空气也比较干燥,对寄生虫而言,环境非常恶劣,不利于寄生虫的繁殖和发育,所以,野生狍体内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水平相对较低;而夏季节则正好相反,气温温和炎热,空气湿度较大,对寄生虫的繁殖发育十分有利,故而,野生狍体内的寄生虫数量相对较高。而春季因为寄生虫刚刚从严酷的冬季复苏,所以其感染率与气候相似的秋季相比较少,这也符合寄生虫所经历的的生活史,证明本实验所得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的真实可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赵凤云,刘淑艳,李玉[4](2016)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黏菌物种初步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保护区内植被是以红松和冷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关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黏菌种类及分布早有报道。1994年,王琦和李玉等人报告了凉水自然保护区黏菌7科15属35个种。而之后关于凉水自然保护区黏菌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团队从2014年8月到2016年7月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黏菌物种进行调查了叁次调查,共采集158份标本。其中有64份已经完成经形态学鉴定,共发现5科12属18个种的黏菌,发现3个黑龙江省新记录种,包括Physarum album、玉米绒泡菌Physarum oblatum和球囊白柄菌Diachea bulbillosa。其中,Physarum album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次报道,首次报道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玉米绒泡菌Physarum oblatum主要的报道在南部地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在此之前还未见报道。球囊白柄菌Diachea bulbillosa早有报道,且分布范围较广,但是黑龙江省在此之前未见报道。综合前人报道的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黏菌种类,同时参考被广泛接受的黏菌纲分类系统,截止到现在,凉水自然保护区共报道黏菌6科16属41个种1个变种,占黑龙江黏菌总数(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报道的黏菌种数是91个种)的45%。(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许玲霞,许林,王广鑫,宗诚[5](2016)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尾榛鸡冬季卧栖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对生境的利用与选择是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之一,而对冬季卧栖地的选择是进行反捕食、储存能量及抵御恶劣气候的一种重要策略。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了花尾榛鸡的卧栖地点34处,确定了20个对花尾榛鸡卧栖选择可能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分布频次法、主成分分析法及Bailey判别分析法对花尾榛鸡冬季卧栖地生境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花尾榛鸡喜欢在针阔叶混交林中乔木密度较小、灌木密度较大、地势平缓(<10°)的阳坡卧栖。影响花尾榛鸡卧栖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距道路距离、乔木密度和灌木密度。花尾榛鸡倾向于在距离道路0~10 m的距离内栖息(活动),对于距离道路10~50 m的生境随机选择,主动回避距离道路50 m以上的生境;倾向于在300~400株·hm~(-2)的乔木密度范围内栖息(活动),对>400株·hm~(-2)的生境随机选择;倾向于在>2500株·hm~(-2)的灌木密度范围内栖息,对<2500株·hm~(-2)的生境随机选择。本研究对花尾榛鸡冬季存活和生境管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陈耕,李艳香,滕丽微,刘振生,孙慧[6](2014)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本文来源于《经济动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洪升,王长宝,牛校伟,张守平[7](2013)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及利用维管植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83科、249属、490种(含变种)。维管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无论从种类、生活类型,还是从分布、珍稀濒危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按其生活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质藤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6种类型;该区维管植物的水平分布划分为广布型、较少分布型和稀少分布型。共有国家级野生珍稀濒危植物9科、9属、10种,包括渐危类和稀有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杨洪升,王长宝,尹涛,张守平[8](2013)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凉水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蕨类植物36种,隶属于12科24属。分析了这些蕨类植物资源组成、区系特征、生态类型,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滕丽微,王磊,马建章,孙云龙,刘知奇[9](2010)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叁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鞠弘,戎可,马建章[10](2010)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鼠冬季重取区的生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线电跟踪观察和固定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鼠冬季重取生境特征。结果表明:松鼠的重取区集中在巢树附近40~60 m内的林隙中,重取区的乔木以针叶树为主,地面被覆苔藓及阔叶树落叶。重取区的冠层郁闭度和灌木密度均低于对照样地。重取生境的特征表明,空间记忆和视觉刺激是松鼠重取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文献资料借鉴,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8科246属44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3种,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67科227属410种。菊科、蔷薇科、毛茛科等22科为优势科,桦木科、杨柳科、松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86属和1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2个单种属。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23科185属431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29.49%、74.80%和97.95%;保护区植物与亚洲交流较多,与热带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征[J].环境科学.2018

[2].董雪云,易照勤,王洪峰.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8

[3].李惠.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粪便寄生虫虫卵的检测[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赵凤云,刘淑艳,李玉.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黏菌物种初步统计[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5].许玲霞,许林,王广鑫,宗诚.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尾榛鸡冬季卧栖地选择[J].生态学杂志.2016

[6].陈耕,李艳香,滕丽微,刘振生,孙慧.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J].经济动物学报.2014

[7].杨洪升,王长宝,牛校伟,张守平.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8].杨洪升,王长宝,尹涛,张守平.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

[9].滕丽微,王磊,马建章,孙云龙,刘知奇.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10].鞠弘,戎可,马建章.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鼠冬季重取区的生境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各群落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比较各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Alatalo均匀度...2种森林类型的穿透雨中几种主要养分元...凉水、帽儿山流域溪流采样位置示意图小班创建后表中记录Fig.6Recordofsub-c...

标签:;  ;  ;  ;  ;  ;  ;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_宋蕾,田鹏,张金波,金光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