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籍华人论文-杨渊

当代美籍华人论文-杨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美籍华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籍华人,政治参与,结构功能分析

当代美籍华人论文文献综述

杨渊[1](2012)在《当代美籍华人参政情况分析及策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50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使得美国歧视少数族裔的措施逐渐减少,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也因此得到很大改善,曾经“落叶归根”的过客心态也逐渐被“落地生根”的身份认同所取代,开始争取平等待遇及均等机会。进入21世纪后,华人参政情况因为大量中国新移民的涌入而变得更为明显和复杂。虽然美籍华人正努力在美国政坛上展露形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总体参政情况仍然不能算成功。本文采用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对影响参政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美籍华人参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美籍华人参政样本--加利福利亚州的情况分析对未来华人参政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2-05-01)

张静[2](2012)在《当代美籍华人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愈益全球化的时代,亚裔及美籍亚裔学生的出色成绩,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再加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个个成功个案见诸媒体,亚裔及美籍亚裔学生优秀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强大的学习竞争力成为学术界日益热门的研究对向。学术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将亚裔学生笼而统之看作学术上的“模范生”,而他们在美受教育所经历的以及所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却鲜有关注,甚至有意忽略。作为亚裔群体中人口最多的亚群体,美籍华裔学生也面临同样遭遇—被模范化,甚而被亚裔化,消失在整个研究群体中。鲜有学者将华裔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研究,即便有往往聚焦点在于整个群体的移民经历,群体的演化。而他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经历与各种遭遇和挑战却偶有提及,更多的则是他们在教育中的出色表现以及这些出色表现背后的推动因素,华裔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个体的不同教育经历常常被忽视。鉴此,本文希望从较为全面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华裔群体的教育现状,及华丽光环“模范生”背后真实的教育经历及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有关在美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学术论文、学术着作,并结合当前华裔在美的生活学习现状,来展现华裔教育经历真实的一面。本文所关注的不仅有他们的成功及成功背后的因素,同时也将关注在美华裔教育中的负面因素及华裔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以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共同推动华人教育的发展本文将从与华裔教育息息相关的叁个领域展开来讨论分析当代在美华裔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挑战:华裔家庭、学校环境及整个美国社会大背景。不同的家庭因素如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往往意味着不同教育资源、社会网络的利用与享有;教育工作者对华裔的认识、非华裔学生对华裔学生态度、华裔父母与学校间的互动情况也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美国社会对华裔学生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也是华裔学生在美受教育中不可规避的因素。以上所述各种因素都将会在本文中予以展开讨论,以求较为全面地展现华裔在美受教育的现状及其所遭遇的困难与挑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5-01)

耿莲[3](2007)在《当代美籍华人的跨国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跨国主义已成为世界移民研究的一个新角度。与美国的其他移民一样,华人也一直与自己的母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跨国联系。当今,包括华人移民在内的亚裔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移民群体,且70%的亚裔都是第一代移民。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逐渐地融入美国社会。华人与故国的联系增强了。除此之外,华人的跨国主义也由于其他的原因得到增强:美国社会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后的种族平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氛围,世界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交通及通讯业的发展,加之中国自8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融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当今越来越多的华人投身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很多人到中国开办工厂,或成为美国大公司的驻华代表。除经济活动之外,许多华裔美国人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科技进步,促进其经济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有些美籍华人也通过慈善事业等其他渠道改善中国的社会环境。当代华人移民的跨国联系对中美两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对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所起的桥梁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但由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时好时坏,及美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其政治戒心,使美籍华人跨国联系的发展面临挑战。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概述了跨国主义这一现象。第二部分简述了1943年美籍华人在排华的恶劣社会环境下保持的跨国联系。第叁部分探讨了当今美籍华人的跨国主义所处的有利社会环境,主要围绕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民权运动后民族宽容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科技进步等几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详述了美籍华人所保持的跨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跨国联系及其影响。第五部分揭示了华人跨国主义的前景,包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预示了华人的跨国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的积极前景。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华人移民的跨国主义有力地弥补了中美两国正式官方外交之不足,成为促进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民间桥梁。同时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赋予了美籍华人的跨国主义不同于1943年前的含义。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使读者对当代华人跨国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其面临的新的社会环境,了解当代华人跨国主义的形式和作用,同时认识到其所面临的困难和积极的前景。通过对这一新角度的了解,增进对美籍华人移民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杨静琦,牛守贤,牛思涌[4](2003)在《牛氏中原寻根——当代世界着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到祖地》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2年 1 0月 3 0日——— 1 1月 1日 ,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及牛氏文化研究会 ,举办了海内外牛氏宗亲代表寻根谒祖活动。一牛氏祖根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这里是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微子建宋国的国都所在地。牛姓远祖是黄帝 ,先祖是宋国开国国君微(本文来源于《中州今古》期刊2003年04期)

王仁宙[5](2002)在《美籍华人陈树柏——从军官到学者到当代“武训”》一文中研究指出──“此生功名富贵非吾所欲,能有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培养人才,才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本文来源于《海内与海外》期刊2002年05期)

当代美籍华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愈益全球化的时代,亚裔及美籍亚裔学生的出色成绩,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再加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个个成功个案见诸媒体,亚裔及美籍亚裔学生优秀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强大的学习竞争力成为学术界日益热门的研究对向。学术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将亚裔学生笼而统之看作学术上的“模范生”,而他们在美受教育所经历的以及所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却鲜有关注,甚至有意忽略。作为亚裔群体中人口最多的亚群体,美籍华裔学生也面临同样遭遇—被模范化,甚而被亚裔化,消失在整个研究群体中。鲜有学者将华裔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研究,即便有往往聚焦点在于整个群体的移民经历,群体的演化。而他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经历与各种遭遇和挑战却偶有提及,更多的则是他们在教育中的出色表现以及这些出色表现背后的推动因素,华裔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个体的不同教育经历常常被忽视。鉴此,本文希望从较为全面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华裔群体的教育现状,及华丽光环“模范生”背后真实的教育经历及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有关在美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学术论文、学术着作,并结合当前华裔在美的生活学习现状,来展现华裔教育经历真实的一面。本文所关注的不仅有他们的成功及成功背后的因素,同时也将关注在美华裔教育中的负面因素及华裔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以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共同推动华人教育的发展本文将从与华裔教育息息相关的叁个领域展开来讨论分析当代在美华裔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挑战:华裔家庭、学校环境及整个美国社会大背景。不同的家庭因素如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往往意味着不同教育资源、社会网络的利用与享有;教育工作者对华裔的认识、非华裔学生对华裔学生态度、华裔父母与学校间的互动情况也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美国社会对华裔学生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也是华裔学生在美受教育中不可规避的因素。以上所述各种因素都将会在本文中予以展开讨论,以求较为全面地展现华裔在美受教育的现状及其所遭遇的困难与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美籍华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渊.当代美籍华人参政情况分析及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2

[2].张静.当代美籍华人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耿莲.当代美籍华人的跨国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杨静琦,牛守贤,牛思涌.牛氏中原寻根——当代世界着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到祖地[J].中州今古.2003

[5].王仁宙.美籍华人陈树柏——从军官到学者到当代“武训”[J].海内与海外.2002

标签:;  ;  ;  

当代美籍华人论文-杨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