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论文和设计-小池史朗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设置了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该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具有安装在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机壳(2)的下部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并将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下部支柱(23)上。由此,就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而言,以简单的构造,就将在热交换部(11)与热交换部(11)之间具有弯折部(12)的热交换器(10)安装到机壳(2)中。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热交换器(10),其在多个板状的热交换部(11)之间具有弯折部(12);机壳(2),其在角部具有支柱(23),且上述热交换器(10)收纳在该机壳(2)的内部空间中;以及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其具有安装在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上述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且将上述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上述支柱(23)上。

设计方案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热交换器(10),其在多个板状的热交换部(11)之间具有弯折部(12);

机壳(2),其在角部具有支柱(23),且上述热交换器(10)收纳在该机壳(2)的内部空间中;以及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其具有安装在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上述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且将上述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上述支柱(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器(10)的上述热交换部(11)以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形态布置,

上述第一连结部(51)的截面呈以从上方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嵌合的方式朝下方开口的U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具有密封件(53),该密封件(53)以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接触的方式设在上述第一连结部(51)上,

上述密封件(53)是利用摩擦力保持上述热交换部(11)的保持件,并且是耐电解腐蚀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器(10)是多列热交换部(11)层叠着布置而成的多列式热交换器(10),

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上述第一连结部(51)构成为与多列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嵌合来保持各个热交换部(11)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55、57),上述盖部件(55、57)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11)和上述支柱(23)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11)沿着上述机壳(2)的侧面布置,

上述盖部件(55、57)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55、57),上述盖部件(55、57)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11)和上述支柱(23)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11)沿着上述机壳(2)的侧面布置,

上述盖部件(55、57)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55、57),上述盖部件(55、57)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11)和上述支柱(23)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11)沿着上述机壳(2)的侧面布置,

上述盖部件(55、57)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有一种室外机在机壳内设有下述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板状的热交换部与板状的热交换部之间具有弯折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室外机的机壳上部布置有风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12799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公开有关将热交换器安装到机壳中的具体构造,而要想以简单的构造将在热交换部与热交换部之间具有弯折部的热交换器安装到机壳中是很困难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以简单的构造将在热交换部与热交换部之间具有弯折部的热交换器安装到机壳中。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其在多个板状的热交换部之间具有弯折部;机壳,其在角部具有支柱,且上述热交换器收纳在该机壳的内部空间中;以及热交换器连结部件,其具有安装在上述热交换部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和与上述支柱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将上述热交换器连结到上述支柱上。

在第一方面中,仅在具有板状的热交换部和弯折部的热交换器的上端安装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第一连结部,并将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第二连结部安装到上述支柱上,就能够简单地将热交换器安装到机壳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交换部以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形态布置,上述第一连结部的截面呈以从上方与上述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嵌合的方式朝下方开口的U字形。

在第二方面中,仅使截面呈朝下方开口的U字形的第一连结部从上方与上述热交换部嵌合,第一连结部就被安装到热交换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具有密封件,该密封件以与上述热交换部的上端部接触的方式设在上述第一连结部上,上述密封件是利用摩擦力保持上述热交换部的保持件,并且是耐电解腐蚀件。

在第三方面中,密封件的摩擦力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第一连结部与热交换器的上端部之间发挥作用,从而抑制热交换器连结部件偏离开热交换器。并且,借助密封件,使得电流难以通过在热交换器的表面生成的结露水进行流动,从而可抑制产生电解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器是多列热交换部层叠着布置而成的多列式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第一连结部构成为与多列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嵌合来保持各个热交换部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

在第四方面中,就多列式热交换器而言,层叠起来的端部容易张开而产生间隙,相对于此,通过使第一连结部与多列热交换部嵌合,就能抑制上述间隙产生,保持各热交换部的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和上述支柱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沿着上述机壳的侧面布置,上述盖部件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和上述支柱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沿着上述机壳的侧面布置,上述盖部件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将形成在上述热交换部和上述支柱之间的间隙覆盖住,上述热交换部沿着上述机壳的侧面布置,上述盖部件构成为被固定在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上。

在第五至第七方面中,形成在热交换部与支柱之间的间隙由盖部件封住,因此能抑制不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机壳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3是在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的状态下示出室外机的内部的简略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简图。

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下部机壳的立体图,示出了室外热交换器,并省略了压缩机和其他内部构造部件。

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部机壳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组装机壳时的情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将盖安装到下部支柱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部分上的这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将下部支柱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部分上的盖拆下后的这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下部支柱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从外侧观察到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内侧观察到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0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下部机壳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室外机;2-机壳;10-热交换器;11-热交换部;12-弯折部;23-下部支柱(支柱);50-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1-第一连结部;52-第二连结部;53-密封件;55-第一盖部件;57-第二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该空调装置例如是在一台室外机1上经由连接管道连接多台室内机(未图示)而构成的一拖多式空调装置。例如,该空调装置的多台室外机1排列着设置在室外,在每台室外机1上分别连接有多台室内机。

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空调装置例如用于对办公室等的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需要说明的是,空调装置进行空气调节的对象空间并不限于办公室和住宅等居室内空间,还可以是保存物品的仓库内空间、处理物品的作业用空间(例如洁净室)等。

〈室外机的整体构造〉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该室外机1具有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右侧的第一机组1A和位于左侧的第二机组1B,第一机组1A和第二机组1B构成为一体。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具有立式长方体机壳2,在该机壳2的内部收纳有制冷剂回路的构成部件。上述机壳2具有下部机壳20、上部机壳30和正面面板40,上述机壳2是由下部机壳20、上部机壳30和正面面板40组合而成的。上部机壳30固定在下部机壳20上。正面面板40由四块纵向长度较长的板材(前板)构成,这四块板材将从上部机壳30的上端部到下部机壳20的下端部为止的几乎整个范围覆盖起来。正面面板40以横跨上部机壳30和下部机壳20的方式安装好。

在上述室外机1中,设有压缩机3、室外热交换器10、室外膨胀阀(未图示)、储液器4、油分离器5等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器件、以及收纳有用于控制制冷剂回路的电子元器件的控制装置(电子元器件箱6)等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室内机中,设有室内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等器件。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设在下部机壳20中。图3是在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10的状态下示出室外机1内部的简略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简图。如图2、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0包括设在第一机组1A中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0a和设在第二机组1B中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0b。各个室外热交换器10具有呈板状的三面热交换部11和各个热交换部11之间的弯折部12,且形成为当俯视时呈U字形。

该室外热交换器10是彼此平行布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根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集管汇合管13上的热交换器,很多翅片以彼此之间留出较小间隔的方式安装在扁平管上,详情省略。作为扁平管和翅片的材料采用了铝。各个室外热交换器10是扁平管排成两列的多列式热交换器。各个室外热交换器10分别以集管汇合管1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机壳2中(参照图5)。

在上述室外机1中,设有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因为各压缩机3被盖覆盖住,所以在图3中未图示出来)作为上述压缩机3,上述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分别被固定在下部机壳20中。储液器4、油分离器5和电子元器件箱6等器件也安装在下部机壳20中。

在上部机壳30中收纳有风扇7,风扇7的旋转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向上方送出空气。虽未图示,但在风扇7的下方设有风扇电机。若让风扇7旋转,则空气就会从上述机壳2的外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0后被吸入下部机壳20内,被吸入后的空气会被风扇7从上部机壳30向上方送出。

〈下部机壳〉

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下部机壳20的立体图。在图5中示出室外热交换器10,但省略了压缩机3和其他部件。下部机壳20具有长方形的基底部件22、和竖立在其四角(角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根下部支柱23。在由基底部件22和各下部支柱23围成的下部空间S1(第一下部空间S1a和第二下部空间S1b)中,布置有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和压缩机3等部件。

上述基底部件22具有沿室外机1的左右方向连续地形成有凹凸的底板22a、固定在底板22a的前缘部和后缘部上的长条形基础脚22b和固定在底板22a的左右侧缘部上的侧撑条22c。

在下部机壳20中,在基底部件22的前缘部的中央和后缘部的中央,分别设有正面侧支承板24和背面侧支承板25。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0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0b的外侧端部经由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被固定在上述下部支柱23上。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构造如下文所述。

〈上部机壳〉

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部机壳30的立体图。在上部机壳30中,风扇电机被固定在电机支架上,在上述第一机组1A和第二机组1B中都设置有上述电机支架,并且该电机支架位于该上部机壳30内的下端部,在各风扇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上述风扇7。

上部机壳30具有由框架32a和送风格栅32b构成的顶板32、以及从该顶板32的四角向下延伸的四根上部支柱33。在由顶板32和上部支柱33围成的上部空间S2(第一上部空间S2a和第二上部空间S2b)中,布置有上述风扇7和风扇电机等部件。

在上部机壳30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分别设有将左右上部支柱33的下端部分彼此连结起来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加强部件即撑条34(省略了背面侧撑条34的图示)。在上部机壳3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在上述框架32a的正面部分与其下方的撑条34之间以及在框架32a的背面部分与其下方的撑条34之间连接有中央支柱35。

上部机壳30具有安装在左右侧面上的侧面面板36和安装在背面上的两块背面面板37。上部机壳30的正面的开口部被正面面板(前板)40封住,如上所述,正面面板40以横跨上部机壳30和下部机壳20的方式安装好。

〈正面面板〉

正面面板40具有从图1的右侧向左侧布置的第一前板41、第二前板42、第三前板43和第四前板44。在正面面板40上,设有供连接管道通过的管道用开口、维护用开口和盖板等。

如上所述,正面面板40的第一前板41、第二前板42、第三前板43和第四前板44分别是将从下部机壳20的下端到上部机壳30的上端为止的范围覆盖起来的竖长板。拆下一块该竖长板,就能够接触到下部空间S1中的压缩机3等装置和电子元器件箱6等部件中需要查看的器件,而且还能接触到风扇7和风扇电机。

〈机壳的组装构造〉

在上述下部机壳20的内部收纳有室外热交换器10和压缩机3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由下部机壳20和各种部件构成下部机组2A。另一方面,在上述上部机壳30的内部收纳有风扇电机和风扇7等机械部件,由上部机壳30和各种部件构成上部机组2B。

并且,如图7所示,将下部机组2A和上部机组2B组合起来,进而安装上正面面板40和背面面板37,由此就形成了上述室外机1。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构造〉

图8是将第一盖部件55安装到下部支柱23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之间的连结部分上的这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拆下下部支柱23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之间的连结部分上的盖之后的这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下部支柱23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1是从外侧观察到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立体图,图12是从内侧观察到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立体图,图13是图10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如图8、图9所示,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由螺钉56安装在下部支柱23上。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具体形状见后述,其构成为:可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沿着热交换部11的面延伸的方向即面方向进行滑动。因此,即使室外热交换器10的实际设置位置偏离开设计时的设置位置,也能够将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下部支柱23上。

下部支柱23是由两端的平板部23a、23b经由中央部的45°斜面23c弯曲成L字形的长条部件。在该下部支柱23的平板部23a、23b的端缘,形成有从平板部23a、23b向机壳2的内侧做平行位移而得到的端缘部23d、23e。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具有安装在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上述下部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并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上述下部支柱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述热交换部11以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方式布置。上述第一连结部51的截面呈以从上方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嵌合的方式朝下方开口的U字形。第一连结部51具有顶板部51a和以向下方弯折的状态与顶板部51a的端缘相连接的侧板部51b。第二连结部52具有与第一连结部51的外侧的侧板部51b相连接并朝下部支柱23的方向延伸的连接部52a、和从连接部52a开始进一步朝下部支柱23的方向延伸并与上述端缘部23e重叠的接合部52b。在接合部52b上形成有螺孔52c,第二连结部52由螺钉56紧固在端缘部23e上。

如图12、图13所示,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内表面上,设有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面接触的密封件53。该密封件53是利用摩擦力保持上述热交换部10的保持件,并且是能抑制电解腐蚀的耐电解腐蚀件。密封件53例如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之类的橡胶绝缘材料。

如上所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是多列热交换部11层叠着布置而成的多列式热交换器。如图13所示,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第一连结部51构成为:通过使侧板部51b以从外侧将多列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夹住的方式嵌合而保持多列热交换部11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沿机壳2的侧面布置的上述热交换部10、与上述下部支柱23之间,设有金属制的第一盖部件55和EPDM制的第二盖部件57,利用两个盖部件55、57封住热交换部10与下部支柱23之间的间隙。在第一盖部件55上涂布了绝缘涂料。第二盖部件57是由EPDM制成的绝缘件。如图8等所示,上述第一盖部件55和下部支柱23一起被固定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的作用-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通过用第一连结部51的侧板部51b夹住布置成两列的热交换部11来保持所述热交换部11。本实施方式的多列式热交换器是将扁平管连接到集管汇合管13上的构造,在所有部位都使各列之间保持平行是很困难的,有时会在各列的端部产生间隙(空隙)。对此,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就能够抑制在多列式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产生间隙(空隙)。

另一方面,第一连结部51能够沿着热交换部11的面方向移动。这有利于发挥以下作用。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具有三面平板部11和两个弯折部12,例如以室外机1的背面侧的平板部11为基准往下部机壳20中安装时,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下部支柱23侧的端部的位置一般会因室外机1的产品不同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以能够沿面方向(图7中的Y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所以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位置偏差,而将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下部支柱23上。也就是说,即使热交换部11的端部位置因产品不同而在Y方向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也能够利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抑制位置偏差而将其连结到支柱上。因此,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在面方向上的位置因产品不同而不同的这一情况不会成为问题。

反之,安装在下部支柱23上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用侧板部51b夹住室外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部11,因而室外热交换器10在垂直于该面的方向(图7中的X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因为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被固定在下部支柱23上,所以在各个产品中,由该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侧板部51b夹着保持住的热交换部11的端部的位置在X方向上则是固定的。因此,在各个室外机1的产品中,热交换部11的相对于机壳2的侧面的位置(X方向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从而能够抑制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与室外热交换器10之间设有由EPDM制成的密封件53,所以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第一连结部51便借助密封件53的摩擦阻力而不会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自由地移动。也就是说,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的位置会保持稳定。

设置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与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之间的密封件53和设置在第一盖部件55与室外热交换器10的侧面之间的第二盖部件57均由EPDM制成,均具有绝缘性。该室外热交换器10为铝制热交换器,原本可能因电流流经在表面生成的结露水而发生电解腐蚀,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室外热交换器10与其他部件之间设置了绝缘性的EPDM,所以能抑制产生电解腐蚀。

并且,上述第一盖部件55和第二盖部件57将热交换部11与下部支柱23之间的间隙封住。因此,不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0的空气不会流入机壳2的内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室外机1具有:室外热交换器10,其在多个板状的热交换部11之间具有弯折部12;机壳2,其在角部具有支柱23,且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收纳在该机壳2的内部空间中;以及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其具有安装在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上述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且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上述支柱23上。

因此,仅在板状的热交换部11的上端安装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第一连结部51,并将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第二连结部52安装到上述下部支柱23上,就能够简单地将室外热交换器10安装到机壳2中,因此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将室外热交换器10安装到机壳中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述热交换部11以近似垂直的形态布置,上述第一连结部51的截面呈以从上方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嵌合的方式朝下方开口的U字形,因此仅使第一连结部51从上方与热交换部11嵌合,就能够将第一连结部51安装到热交换部11上。具体而言,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通过用第一连结部51的侧板部51b夹住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来保持所述热交换部11,仅用如此简单的作业就能够相对于热交换部11安装好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是多列热交换部11层叠着布置而成的多列式热交换器10,上述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第一连结部51构成为与该多列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嵌合来保持各个热交换部11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具体而言,布置成两列的热交换部11都由第一连结部51的侧板部51b夹着保持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多列(两列)式室外热交换器10是将扁平管连接到集管汇合管13上的构造,在所有部位都使各列平行弯折是很困难的,容易在各列的端部产生间隙(空隙)。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连结部51与两列热交换部11嵌合,第一连结部51的侧板部51b就会按压两列热交换部11的外侧面,因此会抑制在热交换部11的端部产生间隙(空隙),从而能够保持各个热交换部11的间隔。

另一方面,第一连结部51能够在热交换部11的面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的位置因产品不同而略微出现偏差,也能够抑制该位置偏差。也就是说,因为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具有弯折部12,所以例如当以室外机1的背面侧的平板部11为基准往下部机壳20中安装时,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下部支柱23侧的端部的位置会因室外机1的产品不同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以能够朝面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所以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位置偏差,容易将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下部支柱23上。

此外,安装在下部支柱23上的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用侧板部51b夹住室外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部11,在垂直于该面的方向上将热交换部11的位置固定住。因此,在各个产品中,热交换部11的相对于机壳2的侧面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就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而言,与上述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接触的密封件53设在第一连结部51上,该密封件53是利用摩擦力保持热交换部11的保持件,并且是耐电解腐蚀件。因此,摩擦力在第一连结部51与室外热交换器10的上端部之间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10偏离开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并且,借助密封件53的摩擦阻力,室外热交换器10不会相对于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自由地移动,因此室外热交换器10的端部的位置会保持稳定。此外,通过设置密封件53,电流就难以通过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10的表面的水(结露水等)进行流动,因而能够抑制产生电解腐蚀。因此,能够抑制本实施方式的铝制室外热交换器10受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第二盖部件55、57,来将形成在沿上述机壳2的侧面布置的热交换部11与上述下部支柱23之间的间隙覆盖起来,将第一盖部件55直接固定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并经由第一盖部件55将第二盖部件固定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上。因此,由于形成在室外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部11与下部支柱23之间的间隙被第一、第二盖部件55、57封住,因而能够抑制不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0的空气流入机壳2内。因此,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并且,因为第二盖部件由绝缘性材料即EPDM制成,所以非常有利于抑制电解腐蚀。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室外热交换器10为多列(两列)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用第一连结部51保持热交换部11,同时也保持多列的间隔,不过室外热交换器10并不一定要为多列式热交换器。

-第二变形例-

在采用多列式室外热交换器10的情况下,如果室外热交换器10采用了将位于两侧的集管汇合管13之间连接有扁平管的平坦的热交换器在中央弯折叠起并进一步弯折成U字形的构造,则各列便容易在集管汇合管13侧产生空隙,因此在集管汇合管13侧安装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对保持各列的间隔而言是很有效的。不过,并没有必要将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安装位置限定在上述位置。

即使在采用了很多传热管贯穿翅片且传热管的端部由U形管连接起来的所谓的横肋(cross-fin)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只要热交换器是具有平板部和弯折部的构造,则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作为将室外热交换器10安装到机壳2中的构造也是有效的。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构造指的是将热交换器连结部件安装到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并将该热交换器连结部件安装到支柱23上的构造。此外,在用铜管或铜板形成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出于利用摩擦阻力来保持位置的目的而设置密封件的做法是有效的,不过出于抑制电解腐蚀的目的则也可以不设置密封件。

-第三变形例-

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的具体构造(形状)并没有必要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造。总之,只要热交换器连结部件50具有安装在热交换部11的上端部的第一连结部51和与机壳2的支柱23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52,并将室外热交换器10连结到支柱23上,则其形状、构造也可以适当地加以改变。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呈左右布置的第一机组1A和第二机组1B一体构成的室外机1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1也可以仅由一台机组构成。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机1采用了设有两个室外热交换器10a、10b的构造,但室外机1还可以仅由一台室外热交换器10构成。在此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的台数、大小按照所需要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能力进行设定即可。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面面板40形成为以将从下部机壳20的下端部开始到上部机壳30的上端部为止的范围覆盖起来的方式而横跨下部机壳20和上部机壳30的部件,不过也可以将正面面板40分成上下两部分,并分别安装到下部机壳20和上部机壳30上。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形态、具体构造做出各种改变。此外,只要不影响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很有用。

设计图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1119.4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JP

国家/省市:JP(日本)

授权编号:CN209341420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F24F 1/16

专利分类号:F24F1/16;F24F1/18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第一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大阪府

发明人:小池史朗;平和大树;田中祐辅;辻内誉士;神谷成毅;堀田卓也

第一发明人:小池史朗

当前权利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代理人:马淑香

代理机构:31100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优先权:JP2018-015516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论文和设计-小池史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