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萨尔图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口,油田,倾角,萨尔,油气藏,剩余,油层。
萨尔图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刘音颂,姚尚空,杨二龙[1](2019)在《大庆油田萨尔图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合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减少油田耗水量、降低套损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层压力是否合理关系到油田的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对于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地层压力研究比较少,已有的方法都未综合考虑不同黏度、采出程度、气油比对合理地层压力的影响。为此,运用了物质平衡法、气油比动态资料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开展了不同黏度、采出程度、气油比和地层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计算了各区块合理地层压力,考察了溶解气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进而考察对采收率的影响,确定了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结果表明,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接近饱和压力,萨、葡油层合理地层压力为9.11 MPa;高台子合理地层压力为10.12 MPa,对大庆油田后期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超[2](2018)在《萨尔图油田南部开发区抽油机井最大下泵深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抽油机井下泵深度单一,难以满足各型号泵径在不同驱动方式油井下泵要求的问题。以油田内抽油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悬点载荷、减速器扭矩和抽油杆折算应力的计算,得出各型号抽油泵的最大下泵深度,对油田开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沈鸿图[3](2018)在《小直径井壁超声成像测井技术在萨尔图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油田日益严重的套损问题,准确了解井下套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迫在眉睫。应用超声成像技术的小直径井壁超声成像测井仪,在套损检测中,能准确判断套管腐蚀、穿孔、破裂、错断、变形、丝扣脱落等情况,所反映的套损类型及程度清晰、明显、直观,在特殊井取证和报废井的决策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8年03期)
王健,程建莉,戴荣东,于少卿,邢立平[4](2018)在《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集层构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集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叁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总结了单一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及分布模式,实现了对单一河口坝的划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单一河口坝宽度介于1300~2 000 m之间,长度介于2800~4200m之间;在单一河口坝识别的基础上,对河口坝进行内部解剖,确定了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前积体和前积层,前积层倾角为0.3°左右,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型;该研究结论可在指导剩余油挖潜方面提供依据,对促进储集层构型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张婉莹[5](2018)在《萨尔图油田A区块低渗储层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尔图油田A区块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该区的主要产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当前原油含水量接近90%,注水开发已经难以满足区块动用的经济性要求,亟需采用叁次采油措施。但有关该区块低渗透储层渗流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规律尚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表面活性剂促渗助驱的相关实验研究,旨在掌握表面活性剂对该区低渗透储层驱油效果的控制规律,为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奠定基础,同时,从理论上探索表面活性剂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规律。本文利用宏观驱替实验、微观可视化实验及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析并确定了表面活性剂驱油对于提高研究区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规律和机理。主要认识如下:1.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测定低渗透率岩心的单相和两相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并研究不同界面张力活性剂溶液对启动压力的影响。研究显示,当低渗透储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之后,低渗透率岩心的最小启动压力与拟启动压力显着减小。而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越大,影响启动压力和非达西渗流越明显。在低渗透率岩心中油相遇水相两种流体运移时,油水驱替速率比与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呈正比,与含水饱和度呈反比。在同一油水速率比条件下,界面张力与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呈正比,与含水饱和度呈反比。2.研究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油水界面张力值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不同油水界面张力值条件下低渗透率岩心相渗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低渗透率值的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非常大,并且残余油饱和度也较大,但是油水两相的渗流区很窄,且一次水驱岩心的采收率非常小;当注入水的界面张力值减小时,油水两相渗流的区域面积变大,且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变大,在残余油状态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也变大,从而使采收率提高。3.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率岩心一次水驱采收率较小,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之后,水驱采收率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值越小,注表面活性剂溶液后采收率增长幅度越大。一次水驱过程中,稳定时的压力值很高,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段塞之后,水驱注入压力减小,且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值越小,降压率越大。4.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润湿性低渗透岩心一次水驱驱油效果,及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和降压幅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内,具有弱水湿性质的岩心一次水驱采收率最大,中性润湿性岩心次之,亲油岩心最小。不同润湿性低渗透率岩心,当注入表面活性剂段塞之后,降压幅度是不同的。具有中性性质的岩心降压幅度最大,具有弱水湿性性质的岩心次之。一次水驱、表面活性剂驱油及二次水驱的总采收率显示,具有弱水湿性性质的岩心采收率最大,具有中性性质的岩心次之,具有亲油性性质的岩心最小。(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3-01)
巩胜楠[6](2018)在《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已经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阶段,具体表现为注入井注水量大、产液井含水率高,储层内剩余油的分布状态非常复杂。以上问题导致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针对这一情况,系统的对储层内剩余油的分布类型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将能够起到改善油田整体开发效果,保证油田的稳产增产。本文以萨北开发区北部过渡带萨尔图油层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已有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及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北部过渡带实际情况,从储层、构造以及井网等方面,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采用井震结合1米等间距构造等值线编制成图的方法,绘制出萨I、萨II组储层上部的相关构造图,对区域内微构造的类型进行精确的识别与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考虑处于微构造区域采油井的在投入生产的初期以及现阶段采液情况的相关数据,综合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各种微构造类型和剩余油富集区域之间的相关对应关系,最后把目的区块储层精细描述的研究成果,和现场相关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萨尔图油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点。分析研究后认为,储层内情况及井网部署的方式是影响北部过渡带剩余油分布状态的主要因素,萨尔图油层的剩余油主要可以划分为道遮挡型剩余油,河道边部型剩余油,注采井之间砂体多向连通变差型剩余油叁种。在对北部过渡带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类型进行识别之后,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有较好的应用以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健,程建莉,戴荣东,肖建洪,郝金克[7](2017)在《红岗油田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岗油田H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按照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3个层次,对叁角洲前缘河口坝进行了精细解剖。在叁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总结了单一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及分布模式,实现了对单一河口坝的划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单一河口坝宽度介于1300~2000m之间,长度介于2800~4200m之间;在单一河口坝识别的基础上,对河口坝进行内部解剖,确定了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前积体和前积层,前积层倾角为0.3°左右,建立了河口坝储层构型模型;与东营凹陷胜二区和梁11断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内部构型相比较,分析了前积层倾角差异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在指导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方面效果良好,对促进储集层构型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陈田[8](2017)在《萨尔图油田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部油田大都已进入了注水开发的中、高含水期,挖潜剩余油已经是勘探的主要任务。这些陆相油田的主力油层大都为河流相储集层,其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有必要获得地下储层砂体连通性的清晰认识。本文以萨中开发中区西部葡萄花油层河流相砂体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单一河道砂体划分及砂体接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同期的不同单砂体间、不同期的上下相邻单砂体间及单砂体内部叁个角度来描述砂体的连通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砂体连通模式下的连通性影响因素,统计了井间砂体连通性的动态解释,由此建立连通性评价的已知样本;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砂体连通性评价模型,为油藏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连通性定量评价方法。将砂体连通方式分为横向连通性、纵向连通性及内部连通性叁种模式。选取了砂地比、井距、渗透率、夹层频率、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多个地质参数作为连通性评价参数;在特征选择处理及模型参数寻优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连通性评价模型,其预测精度分别达到87.8%、91.7%、92.4%;相同的条件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连通性评价模型,其平均的预测精度也达到86%。表明将模式识别方法运用于砂体连通性评价可行,并且支持向量机方法比BP神经网络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陈司铎[9](2017)在《大庆油田杏树岗一~叁区西部萨尔图油层组沉积模式及井间砂体匹配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杏树岗地区非主力油层已进入开发后期,为配合杏一~叁区西部非主力油层叁次采油规划设计,需要对非主力油层进行精细解剖研究。而关于研究区内叁角洲前缘亚相砂体沉积模式、前缘亚相储层河道砂体与河道边部砂体井间连通模式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利用测井资料、取心井岩心资料等多种数据,在密井网区的基础上精细解剖不同环境与类型下的储层,明确地下砂体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技术建立杏树岗一~叁区西部2567口井49个时间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分析取心井沉积微相特征,明确研究区内共有叁角洲1相、1亚相、6微相,再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建立测井相模式。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逐井逐层开展平面沉积微相精细识别工作,绘制了49张沉积微相图。在明确了各个沉积时间单元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规律后,开展沉积环境演化规律研究工作与储层砂体沉积模式分析工作。明确萨Ⅱ—萨Ⅲ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即整体为湖泛扩大,沉积环境由叁角洲内前缘亚相向前叁角洲亚相过渡,共识别出研究区内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有2种分布模式,水下薄层砂体主要有3种分布模式,建立研究区储层砂体4种沉积模式。识别出井间砂体垂向迭置模式3种,平面接触模式8种,空间匹配模式3种。在此基础上针对非主力层内6个重点时间单元,分析砂体与井网间不同匹配模式分布规律,给出下一步注采井网调整区域。为该研究区非主力油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地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4-20)
刘梦轩[10](2017)在《萨尔图油田北叁区东部水驱剩余油分布及层系优化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部分油田进入到特高含水期,油田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到了充分挖掘剩余油潜力的时期,在特高含水的条件下,准确的掌握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对于开发时间较早的油田在动态开发方案的调整与实施上可以给出明确的指导方向,同时,在制定措施挖潜方案井上,也有着较为强烈的针对性的指向。本文研究的地区是北叁区东部水驱,于1965年投入开发,经过近五十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复杂,调整难度逐渐加大,现有调整措施效果逐渐变差。北叁区东部水驱作为最早进行叁次加密和注采系统调整的区块,主要采取新钻、转注、补孔相结合方式,未进行层系调整,目前存在加密层系射孔井段长,层系井网交错、注采关系复杂,局部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注采系统,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北二东层系重组试验区调整后,井段缩短、层间差异减小、井网完善、注采关系清晰,投产后效果较好,为此,根据北叁区东部储层特征、剩余油潜力,结合北二东层系重组试验区成功思路,以减缓层间干扰,完善注采关系为目标,按照“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注采完善、利于调整”的整体思路,根据北叁区东部油层发育及井网部署特点,优化层系组合与井网部署方式,结合同步开展的二类油层叁次采油,对北叁区东部层系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2-01)
萨尔图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抽油机井下泵深度单一,难以满足各型号泵径在不同驱动方式油井下泵要求的问题。以油田内抽油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悬点载荷、减速器扭矩和抽油杆折算应力的计算,得出各型号抽油泵的最大下泵深度,对油田开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萨尔图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刘音颂,姚尚空,杨二龙.大庆油田萨尔图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2].闫超.萨尔图油田南部开发区抽油机井最大下泵深度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3].沈鸿图.小直径井壁超声成像测井技术在萨尔图油田的应用[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8
[4].王健,程建莉,戴荣东,于少卿,邢立平.红岗油田H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集层构型[J].录井工程.2018
[5].张婉莹.萨尔图油田A区块低渗储层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6].巩胜楠.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8
[7].王健,程建莉,戴荣东,肖建洪,郝金克.红岗油田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8].陈田.萨尔图油田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9].陈司铎.大庆油田杏树岗一~叁区西部萨尔图油层组沉积模式及井间砂体匹配模式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7
[10].刘梦轩.萨尔图油田北叁区东部水驱剩余油分布及层系优化调整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