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孙伯镇初级中学朱涛
自2010年以来,学校全面推开了师生共同使用教学案上课的改革,我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坚决响应,积极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编制教学案,及时指导学生用好教学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仅就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3《平行线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情况做一反思并整理成文。
这节课教材的编排顺应了几何学习中“从图形引定义,再研究性质,后学习判定”的学习规律。
课前,下发了精心设计的本节教学案,此材料共分三大部分,即课前导学、课上助学、课下促学,其主体是在课上助学部分。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组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平行线的例子,认识平行线与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其次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在上节学习的“三线八角”的基础上,用一根长尺搭在数学课本的两条长边上,构成“两条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图形”,认识此图中的同位角;学生目测一对同位角的大小关系,估计可能的结论;接着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展开探究与交流,有学生提出了用测量的方法比对,也有学生利用平行横格纸画出第三条直线,把一对同位角减下来按角的比较方法确定大小,最后形成了共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其三,再设置了同位角中的一个的对顶角、邻补角,寻找它们与同位角中另一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直线平行的因果关系,顺利得出第二、第三条性质,在学习这三条性质的同时,为今后的学习考虑,我还设计了这三条性质的符号语言书写形式,以便早一点让学生接触推理的形式与思想。其四,在学生自学、探究、交流之后,尝试解答了一组对应的训练题目,各个小组就汇报学习情况,特别是小组内有争议或不明白的问题,交由全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一下就解决了。其五,通过学生的达标练习看,这节课是达到了课标的要求的;其六,教学案上在课上助学的最后阶段,提出要求学生总结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个人先写出来,再讲给老师、同学听。
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学案起到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引导点拨、理顺逻辑关系的作用,既是教师的教学辅助又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外借力量,特别是在课上助学起到了“先学后教”的效果。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七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还可出示飞机模型的机翼,平移图形的趣题,提供了一些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要合理地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大力营造探究氛围。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本课中,我提供了探索材料:猜角度、探索特征、平移图形等。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课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学生提出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我对提问的问题表示肯定,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启发学生们一起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更多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急于下结论。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探索平行线性质以及平移图形的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操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