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二、三级市场的价格体系中寻求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20)在《深圳大芬油画村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大芬油画村在商品和原创油画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市场份额触及多个行业领域,为艺术商品的普及开拓了新的市场模式。本文以大芬油画村的市场运营模式为切入点,对大芬画家村的发展脉络和油画作品的审美趣味演变规律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章系统梳理了大芬油画村的市场现状,着重关注大芬油画的营销路径、艺术生态的组织架构以及艺术市场的发展瓶颈。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选取了大芬村具有代表性的画廊、油画企业与油画从业者作为研究案例,剖析了大芬油画村市场演变中的诸多问题,并对大众审美需求和艺术商品消费市场之间的供给关系予以学术关注,以期为大芬油画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艺术营销短板、市场战略规划等问题,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秦云甫[2](2020)在《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能源供给侧结构不断调整,电网中接入可再生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然而,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自身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导致大规模并网拉大了负荷峰谷差,在现有调峰资源不足条件下,系统调峰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调峰困境,各电网纷纷展开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但深度调峰会增加运行成本。这意味着需要解决如何平衡火电调峰经济性与性能,及如何挖掘和优化利用新调峰资源。储能既能平抑供给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根据需求侧负荷动态变化做出及时响应,通过存储与释放电能,使得电力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有利于储能的大规模并网。然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规[2019]897号)明确抽水蓄能电站、电储能设施、电网所属且已单独核定上网电价的电厂的成本费用不计入输配电成本,这意味着如何建立储能市场化机制将成为影响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推广及其商业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储能技术发展现状、相关政策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首先,从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两个角度,对比了全球、中国储能发展和应用规模,并对未来储能发展趋势进行了预估。然后,对比分析不同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梳理了中国储能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储能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2)提出了储能发展成本演化趋势及最优设备选型模型。针对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及其他类型储能,对比了不同储能技术的成熟度,提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储能度电成本测算模型,并将学习曲线引入储能成本分析中,确立不同储能成本的演化趋势。最后,从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和技术性等4个维度构建储能设备类型优选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一致性原则和模糊最优最劣方法的储能设备选型评估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较差,但其社会性、环境性和技术性相对较好,综合效益最大,发展前景广阔。(3)提出了储能参与电量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考虑清洁能源去补贴情景,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波动性的净负荷曲线概念,并提出了峰谷时段聚类优化模型,灵活划分负荷曲线的峰、平、谷时段。进一步,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分析储能参与电量市场的成本和收益,提出储能最优峰谷分时价差测算模型,并对锂离子电池和液流钒电池开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2025年和2030年锂离子电池和液流巩电池单位容量投资成本下降至7500元/kW、4900元/kW和5500元/kW、2800元/kW,对应临界盈利价差分别为0.68元/kW·h、0.79元/kW-h和0.45元/kW·h、0.52元/kW·h,已接近抽蓄和压缩空气储能临界盈利价格。(4)提出了储能参与电量市场多级协同交易优化模型。考虑电量市场存在长期合约、日前现货和实时平衡三级时差,分析储能参与不同电力市场策略交易的差影响,分别提出储能参与电力合约交易效益协调模型、储能参与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以及储能参与风电实时交易优化模型。通过构建上述三级市场交易模型,实现了储能参与“中长期-日前-实时”三级市场的逐级优化,特别是实时平衡市场,考虑了风电的不确定性,构造了风储联合竞价交易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三级市场交易优化模型开展实例分析,确立了所以交易策略的适用性。(5)提出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对比了目前中国西北区域市场和东北区域市场储能参与调峰交易规则,并从经负荷率视角出发,研究了储能参与调峰交易的最优容量。进一步,以西北区域青海储能调峰交易规则为指导,提出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储能参与调峰的最佳填谷比例20%,电网的最佳储能系统容量占比9%;2)当调峰小时数在500h时,储能调峰价格应达到1.385元/kW·h,若存在峰谷分时电价,则储能调峰价格为1.008元/kW·h,若享受清洁能源发电补贴(50%),调峰价格可降低至0.585元/kW·h;3)若完全市场化方式进行成本回收,则调峰价格为1.602元/kW·h。随着储能调峰小时数增加,储能调峰价格阈值也逐渐下降。(6)提出了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优化模型。分别测算了火电、储能和灵活性负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的成本,其中,考虑了火电常规调峰、深度调峰和投油调峰三种调峰状态。然后,构造了储能参与光伏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优化模型,对比了储能参与前后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光伏调峰辅助服务交易方案。最后,提出了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开展调峰交易优化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系统时,系统调峰成本和弃风率达到最低,表明多源联合调峰具有协同优化效应,会给系统带来增量收益。(7)设计了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价值分析及商业模型。综合考虑储能在辅助服务、电网、电力用户以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等5方面的综合价值,分析了储能系统的功能作用和综合价值,遴选了储能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从经济效益、外部效益和减排效益等维度分别测算了储能给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带来的综合价值。进一步,分别设计了针对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储能运营商业模型,最后对不同商业模式的盈利性开展实例分析。
杨帅,罗士轩,温铁军[3](2020)在《空间资源再定价与重构新型集体经济》文中认为农村市场化改革在打破要素市场的城乡二元分隔的同时也使传统三要素受城市市场定价影响而持续流出收益低的农业,这反过来又阻碍着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新时代生态空间资源的再定价,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市场化的契机。在实践中,农村空间资源兼有社会功能及经济外部性。因此,客观上需要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空间资源价值化的载体,对内可将要素非经济功能内部化,对外则可形成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PPP投资及符合空间资源特点的"三级市场"定价体系。从而将空间资源再定价与新型集体经济统一在农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这也是中国农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使然。
艾西克亚尔·麦麦提(Ishqiyar MEMET)[4](2020)在《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分配博弈研究 ——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土地制度下,完善土地供给制度迫在眉睫,关乎民声、国家大计的住宅用地供给方式变革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热点。本文在梳理住宅用地供给制度发展、住宅用地供需及建设用地市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已经实践的多主体供地模式,界定多主体供地内涵、梳理多主体供地主要模式、分析多主体供地参与主体,利用博弈均衡理论对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进行博弈,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多主体供地模式和征地储备供地模式的利益分配均衡程度,以广东“三旧”改造案例的经济效益分析验证多主体供地模式利益分配的博弈均衡,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平衡的住宅用地供求关系,影响着城镇化格局。研究住宅用地供需现状及建设用地市场得知,全国住宅用地供需不平衡,超大城市租赁住房需求旺盛,特大城市刚性住房需求旺盛,各城镇为提升城镇化水平吸引人口聚集,积极拓展住宅渠道,拉动地方经济,从而改变了城镇化格局势态。(2)国内外所采取的多主体供地,促使住宅用地供给制度改革。通过文献分析,除原有的政府供地外,原土地产权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房地产企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团体等也是供地主体的组成;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农地转非农是建设用地供给的主要方式;主要供地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与市场联合型和自行主导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多种开发模式的支持加速了住宅用地供给制度改革。(3)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分配达到博弈纳什均衡,推动着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的发展。博弈多主体供地模式和征地储备供地模式的利益分配得知,多主体供地模式的基尼系数为0.2706,征地储备供地模式的基尼系数为0.4686,多主体供地模式达到博弈纳什均衡,利益分配更加均衡,推动了多主体供地。(4)实践的多主体供地案例验证了博弈纳什均衡,各参与主体都达到了所追求的利益诉求。研究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案例经济效益得知,其基尼系数为0.2935,利益分配均衡,验证了博弈均衡;政府简政放权、减轻了财政负担与投资风险;原土地产权人的土地资产价值得到显化,从而获得相应土地增值收益;开发商资本投入减少,开发周期缩短,且资金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
秦芳菊[5](2020)在《绿色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绿色金融在本质上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模式。绿色金融模式出现及其立法创新,既代表着人类文明和法律意识的又一次突破,同时也是人类对环境破坏后进行自我救赎的产物。绿色金融的生成和发展,始终是在既有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改造。经济学观点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经济的外生变量,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不加限制的排放温室气体,大量含碳染料燃烧,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迫近自我调节的临界值,学者Warren Gamaliel Harding将之称为“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金融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其中指出重点推广和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制度。之后公布的《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中则对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认为绿色金融即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也包括“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等”。本文以绿色金融基本框架为基础,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以金融法原理为指导,分别对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碳排放权的制度逻辑和规则设计进行阐释。本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分类进行解读。绿色金融概念目前尚未统一,但其具有引导资源配置、广泛产业链依托以及实现综合性社会效果三重含义。绿色金融的本质乃是金融活动,故而需要以金融理论和效率价值作为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实现金融稳定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是绿色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恪守的底线,同时还应将“法律激励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融入到具体规则设计之中。第二部分“市场主导下的绿色证券法律体系构建”。我国绿色证券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模式转变。2014年之前,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是规范和促进上市公司在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遵守环境保护规范的重要行政管理程序。然而,囿于权力寻租、地方保护等诸多低效率因素困扰,149号文件开启了构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绿色证券发展新篇章。在监管思路转变后,相关规则调整需要遵守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注重证券法与环境法之间的协调,并强化第三方中介机构主体的责任。第三部分“政策推动型绿色信贷的规制进路”。目前国际上绿色信贷存在以赤道原则为代表的自愿实现机制与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案》为代表的强制实现机制两种规制路径。赤道原则存在难以避免的“软法”治理逻辑的固有缺陷,而《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案》过于严苛的责任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非效率。我国绿色信贷具有显着的政策推动型发展逻辑,故应沿用此路径,通过设置“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负效价激励等方式,规范银行及其高管的行政责任,同时鼓励银行自觉参与赤道原则。第四部分“绿色保险的理论困局与体系构建”。绿色保险应当在概念上建立起涵盖环境责任保险、保险实施机制与附属产品、绿色发展理念三个层次的绿色保险概念体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当前环境保护意识、保险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环境风险的特点等方面因素,对绿色保险制度进行统筹建构。依靠法律层面的授权与完善来确立合法性,配备强制与自由保险相结合的推进模式,在“2+4+4”的绿色保险清单中确立具体的险种,并配备完整的环境数据衔接机制、保险人赔付能力保障机制等。第五部分“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与制度检视”。国际普遍建立了“限额—市场”为主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旨在通过市场来达到环境资源最优配置、社会力量最大动员的目的。而完善这一体系则应当建立在充分理解碳排放权的基础之上。碳排放权以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环境使用权理论为基础,具有规范性、价格性与可交易性,兼具公权与私权的属性。构建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碳金融市场,需要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定位,积极且审慎地与国际体系接轨,完善风险控制与监管体系。
陈肖夏[6](2020)在《工贸一体化工外贸公司营销策略 ——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工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对外贸易经营权进一步下放,许多民营企业家瞄准了国家大力扶持外贸的优惠政策以及化工外贸的高额利润,纷纷投资建厂,兴办外贸公司,开启了工贸一体的经营道路。然而一路走来,中国化工企业始终深陷产业升级的困境,同时环保政策引起的企业关停潮使得化工原材料价格飞涨,化工外贸更是受到国内严峻形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H公司也难以幸免。H公司是M集团下属的化工外贸子公司,凭借拳头产品的稀缺性和工贸一体优势,在国际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但近几年,其销售业绩节节下滑,客户需求与母体供应的各种矛盾凸显出来:产品单一,技术支持不足,供货成本激增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H公司发展。其实,工贸一体外贸公司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着定位不清的弊病,作为外贸公司其受制于工厂产品的考核压力和业务的发展管制,在营销过程中难以展现渠道商优势,缺乏服务创新力,一旦工厂的产品资源优势出现变故,就陷入了同质化产品、服务的竞争怪圈。因此,如何重新定义该类企业的营销战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制定合理保障措施,促进企业发挥营销能动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本文从H公司的案例入手来分析该类企业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本文罗列了H公司的内外环境因素,并运用SWOT矩阵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针对瓶颈问题,结合分析结果和参考案例,本文制定了相应的营销改进措施和实施保障措施。H公司的案例研究表明,当下化工外贸不景气的条件下,工贸一体外贸公司必须克服自身弱势,重新定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战略策略和保障措施:1.细分市场并筛选目标客户,确立差异化营销定位。2.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展开差异化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3.保障措施方面,首先以制度优化和组织架构调整来增强外贸公司营销独立性;其次发挥外贸公司渠道商优势,加强工贸联动并开拓外部资源,为营销策略顺利进行提供基础服务;最后培养企业文化和品牌意识,为企业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者形象奠定基础。本文希望通过H公司案例研究,为同类企业摆脱销售困境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刘娜[7](2019)在《基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反思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政府出台的土地一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数不胜数,但效果并不明显。伴随而来的是我国普通商品住宅价格的飞涨,普通民众望“房”兴叹,买不起商品住房,中低收入群体无法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房体系尚未建成,而房地产企业却能够改变自身的开发策略,获得超额的利润,种种迹象都说明我国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存在诸多局限。本文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演变的角度,理论研究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和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调控政策的演变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房地产企业如何利用政府在土地一级、二级市场上调控政策的局限寻求政策空白点,改变自身开发策略,赚取高额利润,以说明政府在土地一级、二级市场的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存在很大的问题。接下来,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干预分析模型实证研究政府在土地市场出台的典型政策干预效果,实证发现两个政策“8·31”大限政策和“新国八条”政策干预后确实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效果,但无法解决中国的住房难题:无法让普通民众买得起普通商品住房,中低收入群体难以解决他们自身的居住需求。因此本文基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的演变分析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调控政策,发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被人为割裂成对土地一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调控政策存在前端发展不足,后端调控失效的问题;政府调控政策缺乏统一的目标,每一次出台的政策都是以短期调控为主,治标不治本;中央和地方的目标差异和博弈使得政策调控效果大打折扣;政府调控政策忽略了土地的资源、资产、社会等多重属性,对“城市住房体系”缺乏土地一级市场上的用地分类引导。最后,本文针对政府在土地市场调控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政策引导思路,包括统一土地市场调控管理,树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房体系以及调控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因城施策,以此来解决我国城市的住房问题。
王平[8](2019)在《基于WSR框架的城镇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土地市场体量庞大、地位关键,房地产市场演变趋向复杂,土地资源和土地市场已经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土地出让模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体系,对包括土地出让制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土地市场在内的土地出让模式系统进行优化研究极为必要。本文旨在运用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WSR方法论)对我国土地出让模式系统进行优化分析,为土地年租制的探索实践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思路。在界定土地出让模式系统内容和构成的基础上,基于WSR框架从认知土地出让模式系统(W维)、提出合理性评判准则(R维)、选择分析方法思路(S维)等三个维度阐述了土地出让系统的系统内涵和要求。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模式下:(1)我国财政存在一定程度上土地财政依赖性过强、土地出让收入使用缺乏长效机制以及政府投资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性问题;(2)土地市场的很多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市场秩序健康,损害系统主体利益;(3)国家土地相关政策数量多但波动大,政策目标和现实情况经常背离,对参与主体造成时序政策上的不公平;(4)当前土地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在产权管理、税收制度等多方面存在不协调问题;(5)我国土地出让系统中存在经济、社会等多种子系统风险,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我国现行土地出让批租制度存在的多种弊端和问题逐渐显现,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的改革创新。土地年租制作为土地出让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能够很好的克服土地批租制中存在的缺陷。对土地年租制进行了制度模式设计和权利分析,土地出让系统主体的定位和关系发生了改变,在财政可持续、市场信息对称、政策协调性、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方面表现的更有效率。土地年租制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政策体系和配套机构的建立完善,既需要年租金征管机构充分发挥职能,创新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也依赖于不动产登记体系和土地税收体系等相应制度体系的完善。搜集汇总各种房地产纠纷问题舆情热度并进行解决预期讨论,发现土地年租制能够为各种房地产纠纷问题提供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通过对抚顺、北京、香港等三地年租制实践的探讨,发现我国住宅用地年租制实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可行性。本文以WSR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国城镇住宅用地土地出让模式进行了优化分析,为我国住宅用地土地年租制的试点推广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措施建议。
罗湖平[9](2013)在《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财富之母的土地,能够尽快兑现其财富的“捷径”只能是改变用途或改变所有权。在中国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尽完善的土地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安排以及不尽规范的政府土地管制行为等共同作用,诱发着当事人在土地级差收益追逐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擅自走“捷径”以尽快兑现土地财富,由此,一种无序的、价格机制扭曲的、畸形发育的土地隐形市场在全国各地自发形成,成为当前的社会焦点和难点之一。所谓土地隐形市场,是指在我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下,各利益主体在土地产权权能流动过程中绕开现行土地法律法规擅自行动而形成的一切土地交换关系之和,通常是指当事人因利益驱使擅自改变原有土地用途或使用类型而形成的土地交易市场,它具有隐蔽性、自发性、非国家正式认可性、产权权能流动性和利益驱动性等特征。在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中,主要包括农用地承包经营权隐形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农地非农化隐形市场、国有划拨土地隐形市场和有偿性国有土地隐形市场等基本形态。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沿着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路径,系统考察中国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中的治理结构效率和制度环境效率状况,发现曾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契约设计正逐渐成为无谓损失之源,土地隐形市场正隐匿于其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市场治理结构中的隐形市场出现因应了政府的双层垄断性,土地市场制度变迁中的隐形市场出现因应了产权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城乡建设用地隐形市场的出现因应了土地管制中的政府失灵。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它既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土地有形市场造成了消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而成为诱发土地制度创新或变革的动力源。因此,在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的路径选择中,既要强化土地行政,对刚性执法型土地隐形市场进行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又要对柔性执法型土地隐形市场进行正面引导,诱致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由此,需要分层分类分阶段推进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一是在还权赋能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中优化土地制度环境,二是在打破政府垄断和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中优化土地治理结构,三是在规范政府行为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中优化政府土地行政系统。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这是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效率选择的第一步。研究还通过动态建构无缝隙的产权制度变迁模型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的产权制度效率呈现出同一轨迹上“先增后减”的倒“U”型规律,同时又在不同轨迹上呈现出间断性的改进特征,有效率的无缝隙产权制度变迁周期将呈现出衰减规律。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没有一劳永逸的产权制度变迁,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变迁越来越依赖于产权制度变迁。在政府双层垄断的治理结构状态下,现行制度中带有模糊性质的所有权和相对独立的使用权等组成的土地产权结构早已陷入“路径锁定”的低效状态,呼唤着新一轮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到来。
李智勇[10](2012)在《海信科龙公司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诊断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冰箱行业经过三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成熟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在这么激烈的环境里生存,必须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感,适时调整自己的各项操作,包括渠道营销模式,以上正是本文将家电行业营销渠道作为研究领域的原因。文章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和阐述,第三部分对冰箱行业的状况进行了介绍,运用到的理论工具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第四部分总结了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海南区容声冰箱进行了SWOT分析,第五部分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运用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相结合方法,优化了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渠道层级代理模式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容声冰箱分销渠道的问题;改“经销商拜访计划”为“经销商感动计划”,同时加强了对经销商的培训,加强了经销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与特殊渠道的合作、加强专卖店建设和引入电子商务解决了容声冰箱水平通路窄的问题;改进了促销活动方式,做到有针对性、灵活、形式多样,在提高活动效果的同时注重提升容声冰箱的品牌形象;重新设计优化了容声冰箱的价格体系,解决了渠道控制力的问题。在文章的结束语部分,作者总结了全文,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另外,本文多处给出了市场操作中的实战方案,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
二、从二、三级市场的价格体系中寻求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二、三级市场的价格体系中寻求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大芬油画村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
五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芬艺术市场现状 |
第一节 商品油画与工装工程 |
第二节 独立原创与商业创作 |
第三节 大芬油画创作群体浅析 |
第二章 大芬艺术生态中的复制与创作 |
第一节 复制与创作的艺术价值衡量 |
一 复制画与创作油画 |
二 大芬油画艺术价值界限 |
第二节 复制与创作的艺术表现对比 |
一 风格迥异的商品油画 |
二 沉淀中的独立原创 |
第三节 大众美学与商业美学 |
一 大众家中的大芬油画 |
二 商业采购的美学诉求 |
第三章 大芬的艺术营销及困境 |
第一节 原创油画如何走出大芬 |
第二节 油画企业的生产与销售 |
第三节 大芬油画的市场困境 |
第四节 大芬油画的二三级市场空间 |
第四章 大芬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大芬艺术社区改造升级 |
第二节 大芬传统市场模式与引导政策 |
第三节 国内商业油画未来的发展趋向 |
第四节 大芬油画“共享模式”运营探究 |
第五节 “大芬经济”借鉴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一 |
表格附录 |
图片附录 |
附录二 |
“大芬艺术——集市中的画笔”拍卖策展方案 |
(2)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能参与市场交易容量配置研究现状 |
1.2.2 储能参与多级电量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2.3 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2.4 储能参与交易效益协调机制研究现状 |
1.2.5 储能参与市场交易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储能发展现状及在电力系统应用前景 |
2.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2.1.2 储能技术应用现状 |
2.2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 |
2.2.1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
2.2.2 中国储能技术发展政策 |
2.2.3 中国储能发展问题分析 |
2.3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前景 |
2.3.1 储能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
2.3.2 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现状 |
2.3.3 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能发展成本演化趋势及最优设备选型模型 |
3.1 储能技术发展成熟度分析 |
3.1.1 储能技术类型 |
3.1.2 储能技术成熟度 |
3.2 储能技术成本演变趋势分析 |
3.2.1 储能度电成本测算模型 |
3.2.2 储能成本演变趋势分析 |
3.2.3 实例分析 |
3.3 储能技术设备最优选型模型 |
3.3.1 评估指标体系 |
3.3.2 最优选型模型 |
3.3.3 实证分析 |
3.4 储能技术设备最优选址模型 |
3.4.1 复杂网络模型的机制 |
3.4.2 储能运营商满意度模型 |
3.4.3 案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参与电量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 |
4.1 净负荷需求分布曲线分析 |
4.1.1 净负荷测算模型 |
4.1.2 净负荷需求分布 |
4.2 储能最优峰谷分时时段划分 |
4.2.1 数据样本集构建 |
4.2.2 峰谷时段聚类优化模型 |
4.2.3 实例分析 |
4.3 储能最优峰谷分时价差测算 |
4.3.1 全寿命周期理念 |
4.3.2 储能成本-收益分析 |
4.3.3 储能峰谷价差测算 |
4.3.4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能参与电量市场多级协同交易优化模型 |
5.1 储能参与电力合约交易协调模型 |
5.1.1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分析 |
5.1.2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测算 |
5.1.3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协调 |
5.1.4 实例分析 |
5.2 储能参与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2.1 储能系统动态功率模型 |
5.2.2 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储能参与风电实时交易优化模型 |
5.3.1 风储联合运行模型 |
5.3.2 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 |
6.1 储能系统参与调峰交易相关政策 |
6.1.1 西北储能调峰政策 |
6.1.2 东北储能调峰政策 |
6.2 储能参与调峰交易最优容量分析 |
6.2.1 净负荷率变化 |
6.2.2 储能最优容量比 |
6.2.3 实例分析 |
6.3 储能参与电网调峰交易价格测算 |
6.3.1 储能运营情景分析 |
6.3.2 储能运营收益测算 |
6.3.3 储能调峰交易价格测算 |
6.3.4 实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7.1 电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 |
7.1.1 火电调峰成本 |
7.1.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
7.1.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
7.2 储能参与光伏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7.2.1 光伏调峰交易目标 |
7.2.2 光伏调峰约束条件 |
7.2.3 实例分析 |
7.3 储能参与多源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7.3.1 多源调峰优化目标 |
7.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
7.3.3 算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价值分析及商业模式 |
8.1 储能功能与价值分析 |
8.1.1 储能功能作用 |
8.1.2 储能价值分析 |
8.2 储能参与电力交易价值评估模型 |
8.2.1 储能价值评估体系 |
8.2.2 储能价值评估模型 |
8.2.3 算例分析 |
8.3 储能参与电力交易运营商业模式 |
8.3.1 不同商业模式对比 |
8.3.2 储能运营商业模式 |
8.3.3 储能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
8.3.4 储能商业模式盈利性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分配博弈研究 ——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土地供给制度研究进展 |
1.2.2 住宅用地供需研究进展 |
1.2.3 建设用地市场研究进展 |
1.2.4 多主体供地研究进展 |
1.2.5 博弈论方法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我国住宅用地供需及建设用地市场研究 |
2.1 我国住宅用地供给制度发展 |
2.1.1 自由流动(1949 年-1953 年) |
2.1.2 政府与农民集体多头供给(1953 年-1999 年) |
2.1.3 政府单一主体供地(1999 年-2016 年) |
2.1.4 住宅建设用地市场统一(2017 年至今) |
2.2 我国住宅用地供需现状 |
2.2.1 住宅用地需求 |
2.2.2 住宅用地供给 |
2.2.3 住宅用地供需平衡分析 |
2.3 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现状 |
2.3.1 建设用地市场结构分析 |
2.3.2 建设用地市场现状分析 |
2.4 住宅用地供需及建设用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及模式研究 |
3.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1 多主体供地内涵 |
3.1.2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的渠道 |
3.1.3 理论基础 |
3.2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模式 |
3.2.1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模式现状 |
3.2.2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主要模式分析 |
3.3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参与主体分析 |
3.3.1 政府 |
3.3.2 原土地产权人 |
3.3.3 企事业单位 |
3.3.4 非房地产企业 |
3.3.5 开发商 |
3.4 本章小结 |
4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分配博弈研究 |
4.1 博弈论概述 |
4.1.1 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
4.1.2 博弈论对我国经济问题的有效性 |
4.2 博弈论与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的联系 |
4.3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
4.3.1 地方政府 |
4.3.2 集体组织 |
4.3.3 用地企业 |
4.4 各参与主体在不同供地模式下的博弈关系分析 |
4.4.1 博弈模型的构建 |
4.4.2 征地储备供地模式下的三方博弈分析 |
4.4.3 多主体供地模式下的三方博弈分析 |
4.5 博弈均衡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经济效益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经济效益内涵与指标 |
5.2.1 经济效益内涵 |
5.2.2 经济效益指标 |
5.3 经济效益测算 |
5.3.1 测算方法 |
5.3.2 测算结果分析 |
5.3.3 开发利润来源分析 |
5.4 经济效益评价 |
5.5 博弈均衡的体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绿色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金融的法律界定 |
1.2.2 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 |
1.2.3 绿色金融的具体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金融的基本范畴 |
2.1.1 绿色金融的概念 |
2.1.2 绿色金融的范畴 |
2.2 绿色金融的理论进路 |
2.2.1 融稳定与绿色金融 |
2.2.2 金融消费者保护与绿色金融 |
2.2.3 法律激励与绿色金融 |
2.2.4 法经济学与绿色金融 |
第3章 市场主导下绿色证券法律体系构建 |
3.1 绿色证券的功能分析 |
3.1.1 绿色证券的概念之辩 |
3.1.2 绿色证券的制度功能 |
3.1.3 绿色证券的本土勃兴 |
3.2 绿色证券的基本原理 |
3.2.1 绿色证券的基本原则 |
3.2.2 绿色证券的类型划分 |
3.3 绿色证券制度的中国逻辑 |
3.3.1 过渡时期的环保核查制度 |
3.3.2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生成 |
3.3.3 第三方评估制度尚待完善 |
3.4 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绿色证券体系构建路径 |
3.4.1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
3.4.2 证券法与环境法的体系协调 |
3.4.3 中介机构责任改革 |
3.4.4 绿色债券市场结构调整与金融监管改革 |
第4章 政策推动型绿色信贷的规制进路 |
4.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现实需求 |
4.2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自愿实现机制:赤道原则 |
4.2.1 赤道原则的“软法”性质 |
4.2.2 自愿实现机制的解释 |
4.2.3 自愿实现机制的反思 |
4.3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强制实现路径:侵权责任 |
4.3.1 《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案》的规制逻辑 |
4.3.2 商业银行侵权责任的争议与生成 |
4.4 绿色信贷实践的本土逻辑 |
4.4.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规制现状 |
4.4.2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规制逻辑 |
4.5 政策推动型绿色信贷的法律进路 |
第5章 绿色保险的理论困局与体系构建 |
5.1 我国绿色保险的困境 |
5.2 绿色保险的概念之网 |
5.2.1 绿色保险概念群的内容竞合 |
5.2.2 绿色保险的三层次 |
5.3 绿色保险的必要性 |
5.3.1 “保险姓保”与绿色发展 |
5.3.2 保险的绿色功能 |
5.4 绿色保险的可行性 |
5.4.1 绿色保险对既有规则的挑战 |
5.4.2 责任社会化解决主体困局 |
5.4.3 无过错责任原则解决内容困局 |
5.4.4 可保性调试来解决方式困局 |
5.5 我国绿色保险制度体系的具体建构 |
5.5.1 合法性基础的确立 |
5.5.2 推行模式的制度选择 |
5.5.3 保险范围与险种的设定 |
5.5.4 配套机制的设计 |
第6章 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与制度检视 |
6.1 碳排放权的基础理论 |
6.1.1 碳排放权的缘起 |
6.1.2 碳排放权的特性 |
6.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6.2 碳金融市场的基本元素分析 |
6.2.1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
6.2.2 碳金融市场的构成 |
6.2.3 碳金融市场的功能 |
6.3 国外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架构分析 |
6.3.1 欧盟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架构 |
6.3.2 美国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架构 |
6.4 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困局与应对 |
6.4.1 未能有效与国际规则体系相连接 |
6.4.2 碳排放权法律中定位不明 |
6.4.3 缺少风险控制与监管规则体系 |
6.4.4 完善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6)工贸一体化工外贸公司营销策略 ——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工贸一体外贸公司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化工品市场营销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及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H公司营销环境和营销问题分析 |
第一节 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三、竞争环境分析 |
第二节 H公司内部环境和营销问题分析 |
一、H公司简介及业绩概况 |
二、产品分析 |
三、供应商分析 |
四、客户分析 |
五、销售团队分析 |
六、H公司面临的国际市场营销问题 |
第三节 H公司SWOT矩阵分析 |
一、SWOT分析 |
二、总结分析 |
三、SWOT分析的案例印证 |
第四章 H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
第一节 “STP”战略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客户选择与定位 |
第二节 “4P”差异化营销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五章 H公司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制度建设措施 |
一、制定合理制度,发挥外贸公司能动性 |
二、调整组织架构,应对营销需求 |
三、实施人才计划,促进销售活力 |
第二节 资源开拓措施 |
一、促进内部资源共享,创新母合优势 |
二、开拓外部资源,丰富产品业务渠道 |
第三节 文化培育措施 |
一、培育企业文化,提高营销向心力 |
二、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自觉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反思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政府土地一级市场调控的研究 |
1.3.2 关于政府土地二级市场调控的研究 |
1.3.3 关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的研究 |
1.3.4 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分布 |
1.4.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方案 |
1.5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土地市场概述 |
2.2 土地一级市场与土地供应 |
2.2.1 土地一级市场概念 |
2.2.2 土地储备概念及方式 |
2.2.3 企业土地储备模式构成 |
2.2.4 土地供应概述 |
2.3 土地二级市场与市场干预 |
2.3.1 土地二级市场概述 |
2.3.2 土地二级市场特性 |
2.3.3 土地二级市场干预 |
2.4 房地产开发理论概述 |
2.5 房地产四象限模型 |
3 土地市场调控政策回顾与评述 |
3.1 土地一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 |
3.1.1 政策演变 |
3.1.2 政策积极影响 |
3.1.3 政策消极影响 |
3.2 土地二级市场政府干预政策 |
3.2.1 政策演变 |
3.2.2 政策影响分析 |
3.3 土地一级市场与土地二级市场关系分析 |
4 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剖析 |
4.1 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概述 |
4.1.1 房地产企业拿地策略 |
4.1.2 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策略 |
4.1.3 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 |
4.2 房地产企业整体开发策略演变 |
4.2.1 初步实践阶段——协议拿地、粗放开发 |
4.2.2 初步改革阶段——融资圈地、快速扩张 |
4.2.3 推进阶段——上市房企取得优势、精细开发 |
4.2.4 全面推进阶段——合作开发、全国布局 |
4.3 典型案例剖析 |
4.3.1 案例一: 囤地开发赚超额收益 |
4.3.2 案例二: 房地产企业突破限价策略 |
4.4 小结 |
5 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效果实证 |
5.1 模型选择 |
5.1.1 模型基本概述 |
5.1.2 模型的基本形式及识别 |
5.2 干预事件变量设定 |
5.2.1 干预事件变量设定 |
5.2.2 数据来源 |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4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5.4.1 干预事件Ⅰ: 2004年“8·31”大限政策 |
5.4.2 干预事件Ⅱ: 2011年“新国八条”政策 |
5.5 小结 |
6 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的反思 |
6.1 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与政府调控政策 |
6.1.1 房企开发策略与政府调控示意图 |
6.1.2 房企开发策略与政府土地市场政策调控关系分析 |
6.2 反思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的局限性 |
6.2.1 人为割裂土地市场:前端发展不足,后端调控失效 |
6.2.2 缺少目标导向:调控政策治标不治本 |
6.2.3 中央-地方目标差异:调控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
6.2.4 国土资源配置:忽视国土的多重属性 |
6.2.5 城市住房体系:缺少“土地市场”分类引导 |
6.3 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的引导建议 |
6.3.1 统一土地市场调控管理 |
6.3.2 树立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房体系 |
6.3.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职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创新 |
7.2.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基于WSR框架的城镇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2.1 关于土地出让的关系定位研究 |
1.2.2 关于土地出让模式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土地出让模式问题的研究 |
1.2.4 关于土地出让模式优化的研究 |
1.2.5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土地出让模式分析的WSR框架构建 |
1.3.2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系统的认知 |
1.3.3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合理性评判目标 |
1.3.4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分析分析方法思路 |
1.3.5 当前住宅用地出让模式优化方案和分析 |
1.4 论文的章节组织 |
2 基于WSR框架的分析方法 |
2.1 土地出让模式分析的WSR框架 |
2.1.1 WSR系统分析方法 |
2.1.2 土地出让模式系统的WSR系统分析框架 |
2.2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系统(W) |
2.2.1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相关权利 |
2.2.2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系统主体 |
2.2.3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系统政策规范 |
2.3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的评判准则(R) |
2.3.1 财政持续性目标 |
2.3.2 信息对称性目标 |
2.3.3 时序公平性目标 |
2.3.4 管理协调性目标 |
2.3.5 发展稳定性目标 |
2.4 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分析的思路(S) |
3 城镇住宅用地出让模式问题分析 |
3.1 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 |
3.1.1 当前出让模式下土地财政状况 |
3.1.2 “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 |
3.2 市场主体信息对称性问题 |
3.2.1 当前模式下土地一级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3.2.2 当前模式下土地二级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3.3 时序政策影响公平性问题 |
3.3.1 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序公平性问题探讨 |
3.3.2 时序政策不公平对各主体的影响 |
3.4 土地管理政策协调性问题 |
3.4.1 税收制度 |
3.4.2 产权管理制度 |
3.4.3 土地使用权到期问题 |
3.5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问题 |
3.5.1 经济风险问题 |
3.5.2 社会风险问题 |
4 城镇住宅用地出让模式优化建议 |
4.1 住宅用地出让的年地租制 |
4.1.1 土地年租制的内涵和权利分析 |
4.1.2 土地年租制的主要优势 |
4.2 使用权转移支付模式转变 |
4.3 土地市场多主体的重定位 |
4.4 配套机构改革与政策措施 |
4.5 派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预期 |
4.6 土地年租制应用案例 |
5 结束语 |
5.1 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隐形市场的研究 |
1.2.2 关于土地市场的研究 |
1.2.3 关于土地隐形市场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率追求:理论解释框架 |
2.1 资源配置:基本假设及理论回顾 |
2.2 资源配置的原则及方式 |
2.2.1 资源配置原则 |
2.2.2 资源配置方式 |
2.3 资源配置与效率损失 |
2.3.1 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 |
2.3.2 资源配置与政府失灵 |
2.3.3 资源配置“双重失灵”下的路径思考 |
2.4 资源配置的效率追求: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框架 |
2.4.1 社会分析的四个层次 |
2.4.2 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追求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效率考察 |
3.1 中国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
3.1.1 土地资源及其优化配置 |
3.1.2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
3.2 中国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二阶效率考察 |
3.2.1 土地治理结构状况 |
3.2.2 土地治理结构效率分析 |
3.3 中国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一阶效率考察 |
3.3.1 土地产权制度结构状态 |
3.3.2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效率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追求中的隐形市场形成分析 |
4.1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追求中的双重效应与隐形市场的形成 |
4.2 中国土地市场治理结构中的隐形市场形成:政府垄断的产物 |
4.2.1 治理结构与土地隐形市场分析 |
4.2.2 政府垄断与土地隐形市场分析 |
4.3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隐形市场形成:产权模糊的产物 |
4.3.1 产权制度变迁与土地隐形市场分析 |
4.3.2 产权制度模糊与土地隐形市场分析 |
4.4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管制中的隐形市场形成:管制失灵的产物 |
4.4.1 管制失灵与城市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分析 |
4.4.2 管制失灵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的现实形态分析 |
5.1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
5.2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基本形态分析 |
5.2.1 农村集体土地隐形市场形态及其细分 |
5.2.2 城市国有土地隐形市场形态及其细分 |
5.3 中国城乡结合部土地隐形市场形态的地方实证 |
5.3.1 样本点的选取 |
5.3.2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土地隐形市场的主要表现形态 |
5.3.3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形成的农户意愿分析 |
5.3.4 进一步思考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的基本思路 |
6.2 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的路径思考 |
6.2.1 制度环境优化路径:还权赋能,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 |
6.2.2 治理结构优化路径:打破政府垄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
6.2.3 土地行政优化路径:规范政府行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现实思考及研究创新 |
7.1.1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现实呼唤 |
7.1.2 本研究的有限回应和可能创新 |
7.2 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
7.2.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7.2.2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7.3.1 本研究中的不足 |
7.3.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社会调查数据统计表 |
附件三:调查纪实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科研成果目录 |
(10)海信科龙公司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诊断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与水平 |
1.3.1 国内外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与水平 |
1.3.2 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热点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4P营销理论 |
2.1.1 4P营销理论的提出 |
2.1.2 4P营销理论的内容 |
2.2 渠道冲突管理理论 |
2.2.1 渠道冲突的含义 |
2.2.2 渠道冲突的原因 |
2.2.3 渠道冲突的类型 |
2.2.4 渠道冲突的化解办法 |
2.3 关系营销理论 |
2.3.1 关系营销的定义 |
2.3.2 关系营销的基本特征 |
2.4 分销渠道理论 |
2.4.1 分销渠道定义 |
2.4.2 分销渠道的类型 |
第3章 海南区冰箱行业状况简介 |
3.1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2 国内冰箱行业简介 |
3.2.1 国内冰箱行业渠道营销模式发展历程 |
3.2.2 国内冰箱行业新的增长机会分析 |
3.3 海南区冰箱行业状况简介 |
3.3.1 市场规模 |
3.3.2 销售结构 |
3.3.3 分月度销售 |
3.3.4 海南区冰箱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
第4章 海南区容声冰箱原营销渠道模式诊断 |
4.1 容声冰箱原渠道架构 |
4.1.1 容声冰箱原渠道架构简介 |
4.1.2 容声冰箱原渠道架构缺陷 |
4.2 原渠道促销活动方式分析 |
4.2.1 促销的基本内容 |
4.2.2 二三级市场促销活动 |
4.2.3 重要时间节点促销 |
4.2.4 渠道促销活动评价 |
4.3 容声冰箱原渠道价格体系分析 |
4.3.1 渠道价格体系设计 |
4.3.2 渠道价格体系问题分析 |
4.4 容声冰箱原渠道关系建设分析 |
4.4.1 原渠道关系建设的内容 |
4.4.2 渠道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5 海南区容声冰箱的SWOT分析 |
4.5.1 海南区容声冰箱的优势 |
4.5.2 海南区容声冰箱的劣势 |
4.5.3 海南区容声冰箱的机会 |
4.5.4 海南区容声冰箱面临的威胁 |
第5章 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优化设计 |
5.1 渠道架构优化 |
5.1.1 渠道架构重建遵循的原则 |
5.1.2 渠道架构重建的措施 |
5.1.3 新的渠道架构 |
5.1.4 新的渠道架构的评价 |
5.2 渠道促销活动的优化 |
5.2.1 渠道促销活动优化遵循的原则 |
5.2.2 周度促销方案 |
5.2.3 重点经销商促销方案 |
5.2.4 直销活动 |
5.2.5 商场内购 |
5.2.6 乡镇促销活动 |
5.2.7 明星机型促销 |
5.2.8 效果评价 |
5.3 渠道价格体系优化 |
5.3.1 渠道价格体系优化遵循的原则 |
5.3.2 新价格体系简介 |
5.3.3 新价格体系的评价 |
5.4 渠道关系优化措施 |
5.4.1 渠道关系优化遵循的原则 |
5.4.2 实施经销商“感动计划” |
5.4.3 经销商培训 |
5.4.4 经销商档案管理 |
5.4.5 经销商进销存管理 |
5.4.6 网络优化 |
5.4.7 渠道关系优化的评价 |
5.5 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优化效果评价 |
5.5.1 定性方面 |
5.5.2 定量方面 |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大力发展容声冰箱“一县多点制”与“扫盲乡镇网络”的渠道指引 |
附录2 2011年专卖店支持政策-容声冰箱 |
附录3 容声冰箱周度促销方案 |
附录4 2012年东方冠嘉容声冰箱支持方案 |
附录5 海南分公司容声冰箱等级机直销活动方案 |
附录6 海口宏州容声冰箱内购方案 |
附录7 儋州八一农场容声冰箱促销方案 |
附录8 2011年11月海南分公司容声冰箱明星机型促销方案 |
附录9 居安思危·夯实基础·遍地开花·精耕细作 |
致谢 |
四、从二、三级市场的价格体系中寻求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大芬油画村市场研究[D]. 刘攀. 江苏大学, 2020(07)
- [2]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秦云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空间资源再定价与重构新型集体经济[J]. 杨帅,罗士轩,温铁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 [4]多主体供应住宅用地利益分配博弈研究 ——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D]. 艾西克亚尔·麦麦提(Ishqiyar MEME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5]绿色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D]. 秦芳菊. 吉林大学, 2020(08)
- [6]工贸一体化工外贸公司营销策略 ——H公司为例[D]. 陈肖夏.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基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策略反思政府土地市场调控政策[D]. 刘娜. 浙江大学, 2019(08)
- [8]基于WSR框架的城镇住宅用地出让模式分析[D]. 王平. 武汉大学, 2019(06)
- [9]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研究[D]. 罗湖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10]海信科龙公司海南区容声冰箱营销渠道模式诊断与优化设计[D]. 李智勇.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