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_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雄[1](2018)在《铁基超导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继铜氧化物超导体之后的第二类高温超导体,2008年发现的铁基超导体迅速引发了新一轮超导研究热潮。与铜氧化物类似的是,铁基超导体同样具有层状结构。理论计算表明,该结构中很难形成较强的电声子耦合,不能很好地解释铁基超导体中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并且,铁基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往往在反铁磁序消失的边缘达到最大,暗示了铁基超导体中通过自旋涨落实现电荷玻色化配对的可能。同时,中子散射实验在几乎所有的铁基超导材料中都发现了自旋共振峰的存在。基于自旋涨落配对的相互作用势为排斥势,会造成反铁磁波矢连接的空穴型和电子型费米面上超导序参量相位相反,即为s±配对对称性。然而铁基超导体是一个多带体系,随着载流子掺杂浓度的变化,费米面构型会发生严重改变,不同费米面构型下s±配对对称性是否仍然适用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如何统一理解铁基超导体中不同费米面结构下配对对称性,对全面理解和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便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希望找到铁基超导体中超导序参量的结构信息。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判定重度电子掺杂的(Li1-xFex)OHFeSe超导体的双能隙特征及强耦合超导电性。作为一种基于FeSe层的新型铁基超导体,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表明其只存在一套电子型费米面。然而我们的隧道谱测量发现了两个超导能隙,分别为14.3 meV和8.6 meV,利用大能隙值(14.3 meV)带入计算发现2△/kBTC≈8.7,该比值远大于弱耦合极限下BCS电声子耦合常数3.53,证明了该超导体的强耦合配对特征。并且,为了分辨隧道谱上所发现的两个超导能隙的起源,我们利用准粒子相干散射进行了进一步测量,甄别出了内外两套费米面,并与双能隙结构联系起来。其中内套费米面主要由dxx/dyz轨道构成,对应着小超导能隙,而外套费米面主要由dxy轨道构成,对应着大超导能隙,解决了这类FeSe基超导体中的双能隙问题。(2)空穴型费米面缺失的(Li1-xFex)OHFe1-yZnySe超导体的超导能隙相位相反的实验证据。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已经证明了(Li1-xFex)OHFeSe存在着内外两套电子型费米面,但由于空穴型费米面的缺失,s±配对对称性是否仍然适用是理解铁基超导机理问题的重要依据。我们通过隧道谱测量到了可能为掺杂Zn原子诱导的能隙内束缚态。通过加磁场发现该束缚态能量并未改变,推论该杂质为无磁或者弱磁性。因此,该杂质诱导的能隙内束缚态暗示该材料中超导序参量存在着相位相反。进一步地借助超导相位敏感的准粒子相干散射分析发现,在该类只有电子型费米面的铁基超导体中,其超导能隙仍然存在着相位反转,统一了有和没有空穴型费米面的铁基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问题。(3)FeS超导体中的强耦合超导电性与配对对称性研究。在铁基超导体中FeSe具有最简单的晶体结构,却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物理性质。2015年发现的FeS超导体具有和FeSe超导体相同的晶体结构和相似的能带结构,研究FeS对理解FeSe基超导体的配对机制显得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对FeS的隧道谱拟合发现,单带的各向异性s波以及双带的s + d波都能很好地解释数据,表明FeS的超导能隙存在着高度的各向异性,甚至可能存在着能隙节点。并且,将拟合的最大能隙代入可得2△max/kBTC ≈ 4.65,该值大于弱耦合极限下BCS理论的预言值3.53,表明了该体系中的强耦合超导机制。我们还在FeS样品表面观测到了分别位于Fe位和S位的两类杂质。其中,Fe位杂质几乎不影响超导电性,而S位杂质却表现出零能束缚态。(4)重度空穴掺杂的CsFe2As2超导体的磁通研究。磁通态是第二类超导体的典型特征。由于磁通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当钉扎作用较弱时,磁通倾向于形成六角格子。在CsFe2As2超导体中我们发现,当增加磁场时,磁通格子发生了从六角相到四方相的转变。我们基于磁通间相互作用的计算定性上支持了该实验结果。并且,我们也研究了磁通芯子态,发现磁通束缚态能量在零附近并不随着空间演变。通过对磁通束缚态进行分析,我们推断CsFe2As2某些能带上的费米能可能很小。
邓乾春[2](2007)在《银杏种仁清蛋白功能因子GAP2a活性构象的微环境效应及一级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活性蛋白质(active proteins)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和植物种子等部位中。银杏种仁含有约10%的蛋白质,但目前为止仅有少量关于银杏种仁抗菌蛋白的研究,对于这个巨大的宝库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实验室前期研究得到了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银杏种仁清蛋白,新蛋白GAP2a为银杏种仁清蛋白主要的抗氧化活性功能因子之一,分子量为29248Da,由两条分子量接近和氨基酸序列相似的肽链连接而成,在得到该蛋白肽质量酶谱的基础上,测定了其中肽段(2470)和肽段(1911)两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以β-折叠或卷曲结构为主,a-螺旋结构含量较少,分子中的Trp残基暴露于分子表面或处于疏水内核。本文旨在尝试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和近代分析鉴定技术,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银杏种仁清蛋白中各级分的特性和抗氧化活性,以进一步确定银杏种仁蛋白中功能因子。功能因子GAP2a纯化方法的优化及鉴定、一级结构的进一步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溶液构象及与其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等则是本研究的三个方面重点。同时还对GAP2a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现代免疫学和药理实验方法,从整体动物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全面了解GAP的免疫调节药理作用,并从体外评价了了GAP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AP的级分分析及活性成分筛选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并控制洗脱条件从GAP中分级得到了GAP1-1、GAP1-2、GAP1-3和GAP2四个级分,经SDS-PAGE电泳、RP-HPLC和理化特性分析表明,四个级分中的蛋白差异较大,非蛋白成分集中在缓冲溶液洗脱级分GAP1-1中,GAP2中蛋白含量最高,组分最少,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4.4kD-20.1kD范围,且巯基和二硫键含量也最高,表面疏水性最小,蛋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结构稳定性,同时GAP2还具有理想的氨基酸组成和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因此通过分级得到了一种可利用性好的蛋白级分GAP2,其次为GAP1-3。2.GAP2纯化方法的优化及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的研究经过GAP2纯化方法的优化,减少了蛋白质在DEAE-Sephadex A50层析柱上的停留时间,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和天然结构,得到了级分GAP2a和GAP2b。通过SDS-PAGE电泳、Native-PAGE电泳、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扫描谱图鉴定表明GAP2a为单一蛋白组分,分子量大小和氨基酸组成与黄文得到的GAP2a为同一种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GAP2a在GAP中的含量为3.8%,具有优良的溶解性,纯度高达94.53%,完全可用于理化特性的研究和序列测定;GAP2a分子中含有2对二硫键,两条肽链由二硫键连接而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GAP和GAP2,初步研究表明GAP2a还具有较好的体外免疫调节功能,体外对S180肿瘤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论文同时还对GAP2b的理化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也进行了分析。3.GAP2a一级结构研究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本论文从GAP2a两条肽链的拆分、N端氨基酸序列、部分酶解肽段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GAP2a一级结构的新内容。GAP2a经过SDS-PAGE和PVDF转模后拆分为两条肽链,采用蛋白质测序仪得到的N端氨基酸序列,轻链为(K,N,D)-A-D-S-V-T-V-A-F-(V,F),重链为(D,H,S)-A-(A,V)-(N,T)-V-(G,V)-(T,I)-V-(F,L,A)-(V,F);采用ESI-MS/MS方法测定了蛋白酶解物中四条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质量数2353.98Da的肽段为两条链共有,氨基酸序列为:AVVVDNSTWTSRNVPMNDGHR;轻链中质量数为1486.66Da的肽段序列为:STEMNTGESLQYK;重链中质量数为1574.04Da的肽段序列为:LVGNAAELGNPTCTSK。(已完成蛋白58%质量数序列的测定)还原法拆开两条肽链后在RP-HPLC色谱柱上进行了分离,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利用ExPASy网站上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AP2a的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和鉴定;结果表明,GAP2a为一种新蛋白,可能位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非膜蛋白,亲水性强,结构稳定,二级结构中主要为折叠结构,而螺旋结构含量较少;其三维结构同酸性蛋白酶和铁氧化还原蛋白较为相似。4.GAP2a溶液构象及与其抗氧化活性关系研究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DSC手段研究了GAP2a的溶液构象,并对GAP2a在环境pH值和温度处理下的去折叠过程以及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 GAP2a的最佳激发波长为283nm和290nm,Trp残基微环境位于蛋白质中一个低介电常数的折叠分子结构区域中,其疏水区主要位于分子结构内部。二级结构主要以B折叠为主(65.9%),a螺旋结构含量较少(7.1%),无转角结构存在。GAP2a在固体状态下的热变性具有较大程度的可逆性,而液体状态是不可逆的,在液体状态和3K/min的加热速率下,变性温度为75.72℃,变性焓变为148.58kJ/mol,熵变为0.43 kJ·mol-1·K-1,其热变性为一熵驱动过程。(2)环境pH值对GAP2a溶液构象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在酸性条件下,变性过程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N(pH7时的天然态)→UA(pH5时的酸致变性态)→A(pH1-pH3范围内熔球体状态),而在碱性条件下的变性为一序变过程,在强碱性环境中,蛋白分子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去折叠作用,诱导蛋白质分子形成了更多的a螺旋结构。GAP2a的热变性过程则遵循Lumry-Eyring三态模型:N→U→D(即天然态→可逆变性中间态→不可逆变性态)。(3)根据pH环境和温度对GAP2a溶液构象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可知,GAP2a的抗氧化作用主要由以下两点决定的:①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Trp、Tvr和Phe等)和含硫氨基酸残基(Met和Cys),在分子去折叠后这些残基的暴露使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增强;②GAP2a的a螺旋结构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具有正相关性,提示a螺旋结构可能为该蛋白质的优势活性构象。上述两个因素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只有到达一个平衡点时GAP2a的抗氧化活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5.GAP的免疫药理调节活性研究以正常小鼠、模型衰老小鼠、自然衰老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和辐射损伤小鼠为研究对象,在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三个方面并结合抗氧化功能和造血功能评价指标,从体内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并探讨了GAP的免疫药理活性。结果表明,GAP能提高动物体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增强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能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刺激Con A活化的脾细胞分泌IL-2,并显着提高L3T4+细胞、Lyt2+细胞百分率及L3T4+/Lyt2+细胞比值,促进小鼠体内血象的恢复,从而较为全面的起到免疫调节作用,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天然植物蛋白免疫增强剂。6.G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GAP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AP对不同体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GAP在邻苯三酚-鲁米诺、硫酸亚铁-鲁米诺、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和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脱氧核糖核酸化学发光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活性氧作用和保护DNA免受损伤功能;但在硫酸亚铁-鲁米诺-双氧水和双氧水-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中则表现出“促氧化”作用。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样品和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而导致的。GAP经碱性蛋白酶酶解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增强。正是由于GAP具有优良的清除体外活性氧的作用,使之其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均对S180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谢清连,陆晓,黄国华[3](2005)在《在折叠模型下对双Λ超核(ΛΛ6He)和(ΛΛ10Be)基态结合能的计算》文中研究说明在集团模型和少体理论基础上,采用折叠模型方法和相同的Λ-Λ势和Λ-α势,给出了各集团间的相互作用势,并计算了双Λ超核Λ6ΛHe和Λ10ΛBe的基态结合能和集团间的均方根半径,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谢清连,黄国华,陈名贤[4](2004)在《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用集团结构模型、折叠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从基态结合能和集团间的均方根半径方面研究了13ΛC超核的基态结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谢清连[5](2001)在《对超核∧∧~6 He、∧~9 Be、∧∧~(10) Be和∧~(13) C的基态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将近五十年的超核研究中,人们用壳模型和α集团模型研究了各种超核。在壳模型中,用统一的相互作用势研究了核子数A=5-17的超核的基态结合能,有部分超核计算值拟合实验值,有的偏离较大。在α集团模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A,He超核计算中出现过紧束缚问题,并且在从6He和;Be的变分计算中,若采用拟合√He结合能实验数据所得的(?)高斯势,则理论计算A?Be结合能呈现束缚过紧;反之,采用拟合发Be结合能实验数据的AA三高斯势,计算√He的结合能又偏小。三体力的引入亦没有明显地改善此相互作用的不协调性。 我们用A,He结构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从基态结合能和集团间的方均根半径出发研究了AA6He、A9Be、A?Be和?C这四个超核的基态结构,并与文献中用壳模型和α集团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我们采用的(?)势是通过拟合AA6He基态结合能的实验值而得到;(?)·α势是通过选取(?)-质子散射的实验值数据较好的(?)-核子定域势、以4He核的密度分布作折叠积分得到;α-α势符合低能α-α散射实验及SBe的基态共振能量。(?)、α与A5He间的相互作用势采用折叠模型求出。其中M6He的基态结合能为10.87MeV,A9Be为4.62MeV,岩Be(两体)为15.8MeV,;Be(三体)为17.75MeV,?C为11.62MeFV。这样,在AA6He和A?Be超核中(?)相互作用的不协调性消除了。从集团的均方根距离和这几个超核的基态结合能计算值来看,除了A9Be和岩Be两体结构外,我们所采用的A,He结构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得到肯定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_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_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铁基超导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BCS理论基础描述 |
1.2 高温超导体 |
1.2.1 铜氧化物超导体 |
1.2.2 铁基超导体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 |
2.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
2.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测量模式 |
2.2.1 形貌像 |
2.2.2 微分电导谱 |
2.2.3 微分电导成像 |
2.2.4 准粒子相干散射 |
2.2.5 功函数 |
2.3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极端实验条件 |
2.3.1 超高真空技术 |
2.3.2 低温技术 |
2.3.3 强磁场技术 |
第三章 重度电子掺杂(Li_(1-x)Fe_x)OHFeSe超导体双能隙结构及强耦合超导配对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Li_(1-x)Fe_x)OHFeSe单晶生长及物性表征 |
3.2.2 样品表面原子形貌表征及隧道谱测量 |
3.2.3 隧道谱与温度的依赖关系以及Dynes模型拟合 |
3.2.4 准粒子相干散射测量 |
3.2.5 带内散射 |
3.2.6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i_(1-x)Fe_x)OHFe_(1-y)Zn_ySe超导序参量存在相位相反 |
4.1 引言 |
4.2 实验数据及讨论 |
4.2.1 (Li_(1-x)Fe_x)OHFe_(1-y)Zn_ySe的制备及表征 |
4.2.2 (Li_(1-x)Fe_x)OHFe_(1-y)Zn_ySe样品Fe位杂质隧道谱研究 |
4.2.3 准粒子相干散射测量 |
4.2.4 单个杂质周围QPI测量 |
4.2.5 证明超导能隙存在着相位相反 |
4.2.6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eS超导体能隙各向异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样品形貌测量以及能隙不均匀性 |
5.2.2 超导能隙和配对对称性研究 |
5.2.3 杂质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sFe_2As_2的磁通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CsFe_2As_2的隧道谱研究 |
6.2.2 磁通格子的结构相变 |
6.2.3 磁通束缚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银杏种仁清蛋白功能因子GAP2a活性构象的微环境效应及一级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银杏种仁蛋白的研究进展 |
2. 蛋白溶液构象的研究进展 |
2.1 维系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
2.2 蛋白质的变性 |
2.2.1 变性理论 |
2.2.2 变性因素 |
2.2.3 折叠态和去折叠态 |
2.3 研究蛋白质溶液构象的方法 |
2.3.1 蛋白质在溶液中三级结构的研究 |
2.3.2 蛋白质在溶液中二级结构的研究 |
2.3.3 蛋白质基团微环境研究 |
2.3.4 热特性研究 |
2.3.5 其他研究手段 |
3. 本课题的选题思想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银杏种仁清蛋白的级分分析及GAP2A的纯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银杏种仁清蛋白GAP的分级与分析 |
2.4.2 GAP2a的纯化 |
2.4.3 GAP2a纯度鉴定 |
2.4.4 GAP2a理化特性分析 |
2.4.5 RP-HPLC分析 |
2.4.6 GAP2a生物活性测定 |
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AP级分分析 |
3.1.1 GAP在DEAE柱上的分级 |
3.1.2 级分分子量分布 |
3.1.3 级分紫外扫描图谱 |
3.1.4 级分化学成分 |
3.1.5 级分中S-S键和-SH含量 |
3.1.6 氨基酸组成分析 |
3.1.7 表面疏水性测定 |
3.1.8 RP-HPLC分析 |
3.1.9 抗氧化活性 |
3.2 GAP2a纯化方法的优化 |
3.3 GAP2a纯度的鉴定 |
3.3.1 SDS-PAGE分析 |
3.3.2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 |
3.3.3 紫外光谱特征 |
3.4 GAP2b和GAP2a的理化特性分析 |
3.4.1 化学组成 |
3.4.2 巯基和二硫键含量 |
3.4.3 氨基酸组成 |
3.4.4 表面疏水性 |
3.4.5 RP-HPLC分析 |
3.4.6 等电点 |
3.5 GAP2a和GAP2b的生物活性分析 |
3.5.1 抗氧化活性及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3.5.2 GAP2a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
3.5.3 GAP2a体外对S18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银杏种仁清蛋白GAP2A的一级结构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N端序列分析 |
2.4.2 ESI-MS/MS测定GAP2a部分序列 |
2.4.3 GAP2a双链的拆分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AP2a的N端序列分析 |
3.2 GAP2a部分蛋白序列分析 |
3.3 GAP2a肽链的拆分 |
3.4 GAP2a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 |
3.4.1 理化特性 |
3.4.2 理论疏水性/亲水性分析 |
3.4.3 亚细胞定位 |
3.4.4 预测蛋白质序列的跨膜区 |
3.4.5 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4.6 蛋白质的鉴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银杏种仁清蛋白GAP2A的溶液构象及微环境效应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一节 GAP2A的溶液构象及溶液环境PH值对蛋白质构象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荧光光谱 |
2.3.2 圆二色谱 |
2.3.3 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GAP2a的热特性 |
2.3.4 GAP2a在不同pH值溶液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2.3.5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荧光光谱 |
3.1.1 GAP2a在水溶液中的内源荧光光谱 |
3.1.2 pH值对GAP2a内源荧光的影响 |
3.1.3 ANS荧光探针研究pH值对GAP2a构象的影响 |
3.1.4 荧光各向异性 |
3.2 圆二色谱分析 |
3.3 DSC研究GAP2a在不同pH值下热力学特性的变化 |
3.3.1 GAP2a的热力学特性 |
3.3.2 GAP2a在不同pH值环境中的热力学特性 |
3.4 化学发光法研究在不同pH值下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3.4.1 化学发光测定体系的筛选 |
3.4.2 邻苯三酚-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pH环境对GAP2a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温度场对GAP2A蛋白质溶液构象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试验设备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内源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各向异性 |
2.3.3 ANS外源荧光 |
2.3.4 园二色谱 |
2.3.5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2.3.6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内源荧光光谱研究 |
3.2 荧光各向异性研究 |
3.3 ANS外源荧光研究 |
3.4 园二色谱研究 |
3.5 抗氧化活性研究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银杏种仁清蛋白的免疫药理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正常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 |
2.2 仪器 |
2.3 细胞、实验动物及实验场所 |
2.4 GAP的急性毒性实验 |
2.4.1 灌胃给药 |
2.4.2 腹腔给药: Horn法 |
2.5 GAP的免疫原性研究 |
2.6 碳粒廓清实验 |
2.7 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 |
2.8 半数溶血值(HC50)实验 |
2.8.1 腹腔注射给药 |
2.8.2 灌胃给药 |
2.9 半体内半体外实验 |
2.9.1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2.9.2 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9.3 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
2.9.4 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2.9.5 脾脏T细胞亚型的测定 |
2.10 数据统计 |
3. 结果及分析 |
3.1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
3.2 银杏种仁清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
3.3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3.4 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5 对半数溶血值(HC50)的影响 |
3.6 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7 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8 对IL-2活性的影响 |
3.9 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10 对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和药品 |
2.2 仪器 |
2.3 实验动物及实验场所 |
2.4 方法 |
2.4.1 对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2.4.2 对脾脏T、B淋巴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
2.4.3 对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2.4.4 对脾脏分泌IL-2能力的影响 |
2.4.5 骨髓有核细胞数测定 |
2.4.6 骨髓DNA含量测定 |
2.5 数理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模型小鼠表观情况的影响 |
3.2 对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3.3 对模型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4 对模型小鼠脾脏ConA活化和未活化的T淋巴细胞、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5 对模型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 对模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7 对模型小鼠脾脏分泌IL-2能力的的影响 |
3.8 对模型小鼠血象的影响 |
3.9 对模型小鼠强化后骨髓有核细胞和DNA含量的影响 |
3.10 对模型小鼠强化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衰老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场所 |
2.5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建立和指标的测定 |
2.6 自然衰老小鼠外观及脏器影响实验 |
2.7 自然衰老小鼠碳粒廓清能力影响实验 |
2.8 自然衰老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影响实验 |
2.9 自然衰老小鼠半数溶血值(HC50)影响实验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AP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外观的影响 |
3.2 GAP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体重和脏器的影响 |
3.3 对衰老模型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对衰老模型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
3.5 对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6 对衰老模型小鼠白细胞的影响 |
3.7 对自然衰老小鼠外观的影响 |
3.8 对自然衰老小鼠体重和脏器的影响 |
3.9 对自然衰老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3.10 对自然衰老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11 对自然衰老小鼠半数溶血值(HC50)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2.4 辐射条件 |
2.5 对亚急性辐射损伤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
2.6 对亚慢性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
2.7 对辐射损伤小鼠脏器指数、血清SOD活性 |
2.8 辐射后脏器一般病理观察 |
2.9 碳粒廓清实验 |
2.10 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 |
2.11 血清溶血素实验 |
2.1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辐射损伤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
3.2 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
3.3 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4 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
3.5 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DNA含量的影响 |
3.6 对辐射小鼠脏器病理结构的影响 |
3.7 对辐射损伤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3.8 对辐射损伤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9 对辐射损伤小鼠半数溶血值得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银杏种仁清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化学发光法评价银杏种仁清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及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 |
2.2 仪器 |
2.3 方法 |
2.3.1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2.3.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3.3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2.3.4 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2.3.5 化学发光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3.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2.1 硫酸铜-邻菲啰啉-抗坏血酸-双氧水化学发光体系 |
3.2.2 硫酸亚铁-鲁米诺-双氧水的化学发光体系 |
3.2.3 硫酸亚铁-鲁米诺的化学发光体系 |
3.3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3.4 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3.5 对鲁米诺-双氧水体系和硫酸亚铁-鲁米诺-双氧水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的生物酶解及其肽的抗氧化活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3.2 酶种类的确定 |
2.3.3 水解条件单因素分析试验 |
2.3.4 正交试验确定(验证)最佳水解条件 |
2.3.5 银杏种仁肽抗氧化活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酶活力测定结果 |
3.2 最佳酶种类的确定 |
3.3 银杏种仁清蛋白水解单因素分析 |
3.3.1 温度对GAP氨基酸态氮生成率的影响 |
3.3.2 酶浓度对GAP氨基酸态氮生成率的影响 |
3.3.3 底物浓度对GAP氨基酸态氮生成率的影响 |
3.3.4 pH对GAP氨基酸态氮生成率的影响 |
3.3.5 水解时间对GAP氨基酸态氮生成率的影响 |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 银杏种仁肽的抗氧化活性 |
3.5.1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5.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试验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S180肿瘤的抑制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场地 |
2.5 银杏种仁清蛋白对S180肿瘤的抑制作用 |
2.5.1 动物体内实验 |
2.5.2 细胞体外实验 |
2.6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S180肿瘤小鼠的体内抑制作用 |
3.2 对S_(180)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一、作为第一作者发表 |
二、非第一作者发表 |
致谢 |
(4)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计算方法与模型参数 |
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4 结 语 |
(5)对超核∧∧~6 He、∧~9 Be、∧∧~(10) Be和∧~(13) C的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理论方法 |
1. 核结构模型 |
2. 相互作用势 |
3. 计算方法 |
3.1 _(ΛΛ)~6He两体系统 |
3.2 _(Λ)~ 9Be两体系统 |
3.3 _(ΛΛ)~(10)Be两体系统 |
3.4 _(ΛΛ)~(10)Be三体系统 |
3.5 _(Λ)~(13)C三体系统 |
三、 计算结果和分析 |
四、 结束语 |
附录A |
致谢 |
文献 |
四、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_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基超导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D]. 杨雄. 南京大学, 2018(09)
- [2]银杏种仁清蛋白功能因子GAP2a活性构象的微环境效应及一级结构研究[D]. 邓乾春.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3]在折叠模型下对双Λ超核(ΛΛ6He)和(ΛΛ10Be)基态结合能的计算[J]. 谢清连,陆晓,黄国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 [4]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J]. 谢清连,黄国华,陈名贤.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5]对超核∧∧~6 He、∧~9 Be、∧∧~(10) Be和∧~(13) C的基态结构的研究[D]. 谢清连. 广西师范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