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讨并验证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能力、成人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应用班级整群随机抽样,调查赣州市517名心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得分为(59.54±9.83)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成显著负相关(r=-0.164,-0.276,P均<0.01),与共情能力成显著正相关(r=0.210,P<0.01);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依恋焦虑成显著正相关(r=0.235,P<0.01),与依恋回避成显著负相关(r=-0.236,P<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在成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中,情绪体验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80%和18.01%。结论: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培养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情绪觉察和体验的能力,降低依恋焦虑和回避,从而促进其共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体验;成人依恋;共情能力;赣州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在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或基本状况下做出的情感反应,是未来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咨询技术[1-3]。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前人研究发现不同依恋水平影响共情能力的表达,如依恋中低回避和高焦虑的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更高[4-5]。情绪体验是指个体经历并丰富自己情绪情感的心理过程[6]。国内大学生群体调查显示,大学生情绪体验的水平越高,则整体移情能力越高[7]。情绪体验与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都密切相关,日常情绪体验变化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个体情绪调节与情绪能力的发展变化[8]。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不同情绪体验下会产生不同的注意倾向,在情感体验、识别、控制与调节上均存在着差异性[9]。但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成人依恋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影响机制以及情绪体验在其中的作用目前鲜有研究,故本研究拟探讨并验证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成人依恋、共情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17年9月-12月,通过班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其中,男生共188人,女生共329人;大一189人,大二190人,大三101人,大四37人。
一是完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岗位职责、责任大小、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突出“三倾斜四挂钩”,即向主营生产岗位倾斜、向一线苦脏累险工种倾斜、向优秀职工倾斜;与绩效考核结果和目标成本控制挂钩、与劳动强度和服务质量挂钩、与岗位和技能等级挂钩、与公司重点工作和荣誉整合挂钩,通过做精考核体系、强化用人机制、细化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对于寡这个词,我们岭北周村的人是有一番见解的。用在特定的女人身上,那是真正的寡,守寡的寡。但用在寡这个寡那个的时候,就代表坑蒙拐骗了。所以,我们岭北周村人管坑蒙拐骗的人也叫寡子。周老相公讲的就是寡子,现在这个寡子是女的,她叫常爱兰。
1.2 研究方法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IRI-C) ,共4个维度(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及个人痛苦)22个项目[10]。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很不恰当到非常恰当分别为1-5分,共情性关心得分越高,共情能力越强。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信效度较好。
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男女在共情能力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8<0.05);不同年级的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大四学生的共情能力得分最高(61.46分),见表2。
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情绪体验总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4,-0.267(P均<0.01);与共情能力成显著正相关(r=0.210,P<0.01)。依恋回避与共情能力呈负相关(r=-0.236,P<0.01)、与依恋焦虑成显著正相关(r=0.235,P<0.01)。
调查对象的成人依恋总分均值为131.49分,标准差为20.09,每题得分均值为3.65分,处于中等水平;依恋焦虑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依恋回避每题得分均值低于理论中值4,处于中等水平。情绪体验各题项的理论中值为2.5,每题得分均值为2.8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共情能力每题得分均值为2.71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观点采择因子均分为3.10分,高于各题项的理论中值,其他3个因子分处于中等偏下,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情绪体验问卷》(RDEES)有情绪体验范围和情绪体验区分性2个维度共14个项目[7],采用5级评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赋值1-5分,得分越高,说明情绪体验能力水平越高。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78。
2结果
2.1 调查对象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总体得分情况
摘 要: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情况,在分析“互联网+”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述并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多方面对策,希望能对今后“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所有帮助。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学专业学生依恋焦虑对情绪体验有负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0.164(P<0.001),对共情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0.235(P<0.001);当依恋焦虑和情绪体验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共情能力的预测作用增强,回归系数为0.277(P<0.001),说明情绪体验在依恋焦虑对共情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总体得分情况(n=517)
M(分)S项目数每题均分(分)成人依恋131.4920.09363.65依恋焦虑66.0112.92183.67依恋回避65.4813.21183.64情绪体验40.316.37142.88共情能力59.549.83222.71观点采择15.513.6153.10想象力15.553.4962.59共情性关心15.933.1162.66个人痛苦12.553.7752.51
2.2 共情能力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3)另有研究发现,水稻籽粒细胞中pH基本稳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2 共情能力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n=517)
组别人数得分(x±s) t/F值P性别3.1610.018 男性18861.34±9.80 女性32958.52±9.71年级3.37<0.001 大一18960.72±11.21 大二19059.25±9.20 大三10157.21±8.26 大四3761.46±8.22
2.3 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相关分析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包含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36个项目[11]。项目采用7点计分,其中项目3,15,22,25,27,29,33为反向计分,其他项目均为正向计分。其中回避维度的α系数达到0.94,焦虑维度的α系数为0.9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4 成人依恋、共情能力在情绪体验上的中介作用检验
2.3 冠心病组血浆E2水平与CRP、Lp-a及FIB水平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组的血浆E2水平与CRP(r=-0.133,P<0.05)、Lp-a(r=-0.128,P<0.05)、FIB(r=-0.105,P<0.05)水平呈负相关。
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依恋回避对情绪体验、共情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267、-0.236(P均<0.001);当依恋回避和情绪体验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共情能力的预测作用增强,回归系数变为-0.194(P<0.001),说明情绪体验在依恋回避对共情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见表4。
3讨论
3.1 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内部结构不平衡,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存在差距,且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本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与李亚真、张瑞彬的研究结果一致[12]。可能由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均接受过心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践操作,学校对共情能力的培养加深了学生对共情内容的理解。但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呈现出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共情能力因子中观点采择能力优于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表现出认知共情能力优于情感性共情能力,这种状况下学生虽会对他人的痛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关注及听取个体观点,但同时易产生焦虑和不适,抗压能力相对较弱,产生助人行为的反应力可能降低[13-14]。个体悲伤可能激发个体产生退缩与倒退的动机,且共情因子中个人痛苦情感偏高时不能有效预测亲社会行为[15]。高共情应该涵盖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及行为反应,能够理解来访者、指导并提供行动措施。但当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多停留于认知层面,情感与行动的共情层面较为欠缺,共情能力水平与咨询师应有的咨询技巧要求存在差距[5,16]。
表3 依恋焦虑与情绪体验在共情能力上的中介检验
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R2SEβtP第一步Y=0.235x0.0540.0330.2355.494<0.001第二步M=-0.164x0.0250.021-0.164-3.781<0.001第三步Y=0.277x+0.255m0.0540.0320.2776.604<0.001 0.0650.2556.078<0.001
表4 依恋回避与情绪体验在共情能力上的中介检验
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R2SEβtP第一步Y=-0.236x0.0540.032-0.236-5.513<0.001第二步M=-0.269x0.0700.020-0.267-6.294<0.001第三步Y=-0.194x+0.158m0.0540.033-0.194-4.414<0.001 0.0680.1583.591<0.001
前人从自陈量表、生理机制和脑电机制等方面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共情能力方面没有差异或女性高于男性[17],而本研究发现男性的共情能力高于女性。差异来源可能为对象的选择上,谭东等人研究发现心理学专业的情绪低落状况女性高于男性[18],女性情绪调控能力相对男性较弱,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结果有所差异[19];而高小芬研究发现高情绪智力(即个体的情绪识别、管理与调控等能力)越高,个体的共情能力越强[20]。本研究中心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共情能力最高,与李亚真的研究结果一致[12]。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将得到更高更深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共情能力也随之加强。
3.2 情绪体验、成人依恋是影响共情能力的重要因素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成人依恋(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和共情能力中起着中介作用。即心理学专业大学生除了通过成人依恋影响其共情能力之外,还通过情绪体验间接影响共情能力。依恋焦虑直接影响共情能力,这与Jerry T的研究一致[4],高依恋焦虑的个体由于其之前的焦虑体验,更容易理解并给予他人更多共情;但是,这与Mikulincer等研究存在差异,其认为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需要和个人痛苦,当遇到他人的悲伤时易沉浸于自身过往创伤中,影响了对他人的共情[21-22]。这一差异可从本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进行理解,张丽宏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敏感性显著高于常模、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但通过理论讲授、模拟训练与督导等实验培训发现该群体心理咨询技能(包含共情能力技巧)与方法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3]。即该群体自身虽有心理创伤,但专业训练会使其具备自我调节策略,从而降低自我关注,促进其共情能力的发展。此外,依恋焦虑通过情绪体验间接影响共情能力,表现为依恋焦虑越高的人,情绪体验越低,共情能力则越差,但是依恋焦虑对共情能力的主效应显著,这与刘伟等人研究基本一致。依恋焦虑高的人可能由于早年经历中父母的忽视或者不够敏感的反应,使其在知觉他人行为活动中诱发早年强烈的情绪体验而提高对他人行为反应的敏感度,更加敏锐地感受到来访者的内在情感,激发情感共情。
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技巧的临床实践,增强其共情能力水平,从而促进其结构合理发展与总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学专业学生个人体验与个人督导,关注情绪体验对共情能力的积极保护作用,注重改善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的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提升情绪体验的广度与区分度,增强共情能力,从而促进未来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推动心理健康领域工作务实发展,为构建和谐幸福社会做出相应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菲.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恩正模型的构建、验证与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余皖婉.大学生共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
[3]石晓磊.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4]TRUSTY J, Ng K M, WATTS R E. Model of effects of adult attachment on emotional empathy of counseling students[J].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5,83(1): 66-67.
[5]刘伟,申荷永,王晓寅,等.心理咨询师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552-559.
[6]FELDMAN, BARRETT L. Discrete emotions or dimensions? The role of valence focus and arousal focu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8, 12(4): 579-599.
[7]李哲.情绪体验与移情反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学,2005.
[8]邓欣媚,王瑞安,桑标.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与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9]刘涛.不同情绪体验下依恋风格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7.
[10]詹志禹. 年级、性别角色、人情取向与同理心的关系[D]. 台湾: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7.
[11]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12]李亚真,张瑞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以高等医学类院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2):25-29.
[13]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5):964-972.
[14]韩文超, 叶明, 冷玥. 中国大陆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S1):47-52.
[15]VIGNEMONT F D , SINGER T.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6,10(10):435-441.
[16]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7]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等.共情的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23-1434.
[18]谭东,董效信,张芹,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7,25(10):1540-1544.
[19]吴月苹,杨秋霞,吕小柯,等.学业拖延在河南省某高校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8,31(9):66-68.
[20]高小芬,李光兰,邬维娜.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水平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9):703-706.
[21]SHAVER M P R . Attachment Security, Compassion, and Altruism[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14(1):34-38.
[22]DIAMOND L M, FAGUNDES C P, BUTTERWORTH M R. Attachment Style, Vagal Tone, and Empathy During Mother-Adolescent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2,22(3):165-184.
[23]张丽宏,崔光成,姜晶.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实践能力训练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4):123-124.
AnalysisofMediationEffectofEmotionExperiencebetweenAdultAttachmentandEmpathyAbilityAmongPsychologicalStudentsinGanzhou
Liu Xiaozhen et al
DepartmentofPsychology,GannanMedic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s:To explore and valid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adult attachment and empathy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tudents. Methods: A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of the clas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517 psychological students in Ganzhou.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test,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esults. Results: The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score was(59.54±9.83), high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P<0.05), and the senior students had higher scores in empathy ability score than other grades(P<0.05).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achment anxiety and the attachment avoidance of the psychology students (r=-0.164, -0.276, P<0.01), bu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pathy ability (r=0.210,P<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mpathy ability and attachment anxiety of psychology students (r=0.235,P<0.01), which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dult avoidance (r=-0.236,P<0.01). The result of intermediate effect showed that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plays a partial mediation in adult attachment anxiety,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empathy,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ed for 17.80% and 18.01% of the total effec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cultivation of empathy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emotion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reducing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voidanc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development of empathy.
KeyWordsEmotion Experience; Adult Attachment; Empathy; Ganzhou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3/j.yxysh.2019.10.02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编号为EEA170454;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编号为JD17154
通讯作者:唐 宏,psyth@163.com
(收稿日期2019-05-09)
(编辑 张晓莉 吴其)
标签:能力论文; 情绪论文; 心理学论文; 焦虑论文; 专业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医学与社会》2019年第10期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 编号为EEA170454 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编号为JD17154论文; 赣南医学院心理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