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包括由连接件与车辆纵梁构成固定连接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防撞梁与下防撞梁分别通过上安装支架及下安装支架连接于连接件上,且下安装支架对应于车辆纵梁布置,并对应于上安装支架,于连接件和车辆纵梁之间设有具有溃缩梁的传力结构,且溃缩梁包括梁本体,并沿梁本体的长度方向构造有间隔布置的若干溃缩槽\/溃缩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通过设置上防撞梁可具有较好的低速碰撞安全性,而有效保护行人,而设置下防撞梁则可具有较好的高速碰撞安全性;另外,设置具有溃缩梁的传力结构,可提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吸收效果,从而使得本双防撞梁结构能够较好的保护行人和车辆。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连接件与车辆纵梁(6)构成固定连接的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所述上防撞梁(1)与所述下防撞梁(3)分别通过上安装支架(2)及下安装支架(4)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下安装支架(4)对应于所述车辆纵梁(6)布置,并对应于所述上安装支架(2),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车辆纵梁(6)之间设有具有溃缩梁(5)的传力结构,且所述溃缩梁(5)包括梁本体,并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构造有间隔布置的若干溃缩槽\/溃缩孔(501)。
设计方案
1.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连接件与车辆纵梁(6)构成固定连接的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所述上防撞梁(1)与所述下防撞梁(3)分别通过上安装支架(2)及下安装支架(4)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下安装支架(4)对应于所述车辆纵梁(6)布置,并对应于所述上安装支架(2),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车辆纵梁(6)之间设有具有溃缩梁(5)的传力结构,且所述溃缩梁(5)包括梁本体,并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构造有间隔布置的若干溃缩槽\/溃缩孔(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支架(2)为吸能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撞梁(1)的横截面为“口”字形,并于所述上防撞梁(1)内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所述上防撞梁(1)长度方向延伸、且随形于所述上防撞梁(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撞梁(3)的横截面呈“口”字形,且所述下防撞梁(3)由扣合固连于一起的前板体(301)和后板体(302)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撞梁(3)中部的高度大于两端,并于所述下防撞梁(3)的中部设有透孔(303),所述透孔(303)沿所述下防撞梁(3)宽度方向设置,并环所述透孔(303)的边沿封闭有连接于两侧的所述前板体(301)与所述后板体(302)之间的筒体,且所述筒体由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前板体(301)和所述后板体(302)上的环形凸起(304)拼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支架(4)包括与所述连接件相连的连接板(403),以及一端固连于所述连接板(403)上的连接支架,所述下防撞梁(3)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支架具有平行于所述车辆纵梁(6)布置的第一支架(401),以及靠近于所述连接板(4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01)固连、另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401) 向所述下防撞梁(3)的端部一侧外倾设置的第二支架(40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梁(5)的一端对应于所述上安装支架(2)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传力结构还具有相对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溃缩梁(5)的另一端相连的前减震器塔(8),以及相对于所述溃缩梁(5)、位于所述前减震器塔(8)另一侧的悬置安装座(7),且所述悬置安装座(7)与所述前减震器塔(8)及所述车辆纵梁(6)分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减震器塔(8)内,对应于两侧的所述溃缩梁(5)与所述悬置安装座(7)设有传力加强梁(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至所述车辆纵梁(6)的方向,所述溃缩槽\/溃缩孔(501)的尺寸渐小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与车架纵梁固连的水箱安装支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防撞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防撞梁结构,在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时的安全性较差,同时,其对碰撞力的传递吸收效果也较差,从而导致对行人及车辆的保护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其具有较好的低、高速碰撞安全性,并对碰撞力具有较好的传递吸收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包括由连接件与车辆纵梁构成固定连接的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所述上防撞梁与所述下防撞梁分别通过上安装支架及下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下安装支架对应于所述车辆纵梁布置,并对应于所述上安装支架,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车辆纵梁之间设有具有溃缩梁的传力结构,且所述溃缩梁包括梁本体,并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构造有间隔布置的若干溃缩槽\/溃缩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安装支架为吸能盒。
进一步的,所述上防撞梁的横截面为“口”字形,并于所述上防撞梁内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所述上防撞梁长度方向延伸、且随形于所述上防撞梁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防撞梁的横截面呈“口”字形,且所述下防撞梁由扣合固连于一起的前板体和后板体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下防撞梁中部的高度大于两端,并于所述下防撞梁的中部设有透孔,所述透孔沿所述下防撞梁宽度方向设置,并环所述透孔的边沿封闭有连接于两侧的所述前板体与所述后板体之间的筒体,且所述筒体由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前板体和所述后板体上的环形凸起拼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下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连接件相连的连接板,以及一端固连于所述连接板上的连接支架,所述下防撞梁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支架具有平行于所述车辆纵梁布置的第一支架,以及靠近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连、另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向所述下防撞梁的端部一侧外倾设置的第二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溃缩梁的一端对应于所述上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传力结构还具有相对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溃缩梁的另一端相连的前减震器塔,以及相对于所述溃缩梁、位于所述前减震器塔另一侧的悬置安装座,且所述悬置安装座与所述前减震器塔及所述车辆纵梁分别连接。
进一步的,于所述前减震器塔内,对应于两侧的所述溃缩梁与所述悬置安装座设有传力加强梁。
进一步的,沿至所述车辆纵梁的方向,所述溃缩槽\/溃缩孔的尺寸渐小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车架纵梁固连的水箱安装支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通过设置上防撞梁可具有较好的低速碰撞安全性,而有效保护行人,而设置下防撞梁则可具有较好的高速碰撞安全性;另外,设置具有溃缩梁的传力结构,可提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吸收效果,从而使得本双防撞梁结构能够较好的保护行人和车辆,而有着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上安装支架采用吸能盒,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3)上防撞梁的横截面设置为“口”字形,可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4)下防撞梁由扣合固连于一起的前板体和后板体构成,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5)通过将下防撞梁中部的高度设为大于两端,并于下防撞梁的中部设有透孔,可有效提高下防撞梁的整体美观性。
(6)将第二支架向下防撞梁的端部一侧外倾设置,可在车辆发生斜碰时,有利于斜碰力向车辆后部的传递,从而可有效保护行人和车辆。
(7)通过在传力结构中设置前减震器塔和悬置安装座,可延长碰撞力的传递路径,从而可提高对碰撞力的吸收效果。
(8)设置传力加强梁,可进一步提高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9)沿溃缩槽\/溃缩孔沿车辆纵梁的方向渐小设置,可使得溃缩梁的前段快速溃缩吸能,从而可渐小碰撞力向车辆后部的传递,进而可有效保护车辆其他部件。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双防撞梁结构于车辆上的装配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防撞梁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安装支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防撞梁,2-上安装支架;
3-下防撞梁,301-前板体,302-后板体,303-透孔,304-环形凸起;
4-下安装支架,401-第一支架,402-第二支架,403-连接板,404-连接螺栓;
5-溃缩梁,501-溃缩孔;
6-车辆纵梁,7-悬置安装座,8-前减震器塔,9-安装框架,10-加强梁,11-支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双防撞梁结构,如图1中所示,其包括由连接件与车辆纵梁6构成固定连接的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上防撞梁1与下防撞梁3分别通过上安装支架2及下安装支架4连接于连接件上,且下安装支架4对应于车辆纵梁6布置,并对应于上安装支架2,于连接件和车辆纵梁6之间设有具有溃缩梁5的传力结构,且溃缩梁5包括梁本体,并沿梁本体的长度方向构造有间隔布置的若干溃缩孔501,如此设置,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得本双防撞梁结构快速传递碰撞力,并可使得溃缩梁5高效溃缩吸能,从而可有效保护行人和车辆。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仍由图1中所示,沿至车辆纵梁6的方向,溃缩孔501的尺寸渐小设置,以此可使得溃缩梁5前部分的溃缩力度大于溃缩梁5的后部分,从而可有效减小碰撞力向车辆后部的传递,进而可有效保护车辆的其他部件。此外,值得说明的是,除了采用在溃缩梁5上构造溃缩孔501的形式,也可在溃缩梁5上构造溃缩槽,其也可实现溃缩梁5的溃缩吸能效果。
本实施例的上防撞梁1的具体结构由图2和图3中所示,其中,为了提高该上防撞梁1的结构稳定性,其横截面具体被构造成“口”字形。基于此结构,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上防撞梁1可由扣合固连于一起的前、后两个板体构成。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上防撞梁1的结构强度,由图3中所示,于上防撞梁1内设有加强板,且加强板沿上防撞梁1长度方向延伸、并随形于上防撞梁1设置。
上述的上安装支架2具体为吸能盒,且其结构如图4中所示,该吸能盒包括与上防撞梁1相固连的盒体,以及相对于上防撞梁1固连于盒体另一端的安装板,并于该安装板上构造有若干供螺栓等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
本实施例的下防撞梁3的具体结构由图5中所示,为了提高下防撞梁3的结构强度,其截面具体被设为“口”字形,并具体由图6中所示的前板体301和图7中所示的后板体302扣合固连于一起构成。另外,为了提高下防撞梁3的整体美观性,下防撞梁3中部的高度大于两端,且于下防撞梁3的中部设有沿下防撞梁3的宽度方向设置的透孔303。且为了提高下防撞梁3的溃缩吸能效果,本实施例的透孔303具体被构造成腰型孔。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障下防撞梁3的结构强度,环透孔303的边沿封闭有连接于两侧的前板体301和后板体302之间的筒体。基于此结构,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制造,结合图5及图6和图7中所示,筒体具体由分别一体成型于前板体301和后板体302上的环形凸起304拼接而成。当然,也可将筒体单独制作后,再与前板体301和后板体302分别固连也可。
本实施例的下安装支架4的具体结构由图5结合图8和图9中所示,其主要包括连接板403,以及一端固连于连接板403上的连接支架,其中,下防撞梁3相对于连接板403固连于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为了提高连接效果,本实施例的连接板403具体被构造成梯形,如此设置,可在便于该连接板403与下述的水箱安装支架9连接的同时,尽可能减轻连接板403的重量。而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403除了被构造成梯形,其也可被设为三角形、矩形或圆形等其他结构。
为了提高使用效果,连接支架至少具有平行于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支架401,以及靠近于连接板403的一端与第一支架401固连、另一端相对于第一支架401向下防撞梁3的端部一侧外倾设置的第二支架402,如此设置,可使得车辆发生斜碰时,便于碰撞力沿第二支架402传递至车辆后部,从而可降低车辆损伤。而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加工成本,由图8和图9中所示,连接支架仅由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构成。且为了提高对斜碰力的传递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401与第二支架402之间所夹的角度为锐角,且如此设置,也可提高连接支架的结构稳定性而提高连接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的截面均设为“口”字形,以提高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的结构强度,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的重量而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的截面除了设为“口”字形,其也可设为“日”字形、“U”字形等其他结构。
此外,为了便于下安装支架4于车辆上的安装,结合图5和图8中所示,于连接板403上设有以构成与上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且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连接部具体包括设于连接板403上的连接孔,及穿设于连接孔中的螺栓。其中,本实施例的连接孔优选设为分布于连接板403各顶角处的四个,当然,当连接板403的具体形状改变发生时,连接孔的数量也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
仍由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具体为与车辆纵梁6固连的水箱安装支架,其主要包括安装框架9和加强梁10;其中,安装框架9固定设置于车架的前端,且安装框架9的底部与两侧的车辆纵梁6相连,并于安装框架9上设有水箱安装点。
且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并降低安装框架9的整体重量,本实施例的安装框架9具体被构造成矩形,并包括中部镂空的框架主体,以及于镂空位置设置的加强杆。当然,安装框架9除了被构造矩形,其也可被构造为“n”形、“m”形等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轻安装框架9的重量,框架主体由嵌套设置的内框架、外框架,以及连接于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的多个支撑板构成。另外,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水箱安装点具体为构造于安装框架9上的若干安装孔。
此外,为了提高水箱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由图1结合图4中所示,上述的加强梁10具体为对应于两侧的车辆纵梁6设置的两个,且各加强梁10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框架9顶端的中部,其另一端与设置于相应侧的车辆纵梁6上的前减震器塔8相连。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箱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于各加强梁10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梁11,且支撑梁11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框架9的端部,另一端也与对应侧的前减震器塔8相连。
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双防撞梁结构,通过设置上防撞梁1可具有较好的低速碰撞安全性,而有效保护行人,而设置下防撞梁3则可具有较好的高速碰撞安全性;另外,设置具有溃缩梁5的传力结构,可提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吸收效果,从而使得本双防撞梁结构能够较好的保护行人和车辆,而有着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9846.1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479612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B60R 19/26
专利分类号:B60R19/26;B60R19/34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发明人:张帅;李楠;秦可新;赵征;孙志伟;陈康成;田秀梅;孙印飞
第一发明人:张帅
当前权利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雷莹
代理机构:13126
代理机构编号: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实用新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