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生物量,迹地,土壤,荒漠,入渗,溢洪道。
特征恢复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1](2019)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岩溶山地林草植被结构明显改善,研究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对岩溶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采用盘式入渗法在不同植被覆盖(荒草、灌草丛和乔木)下分别测定不同负压水头(-0.5,-3,-6,-15 cm)的水分入渗特征,计算不同负压下非饱和导水率、土壤孔隙分布常数、各孔隙级别对水流的贡献率,明确不同植被覆盖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头条件下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的土壤稳渗率均随负水头增大而递增,且碳酸盐岩红土入渗达到稳渗状态所需时间较长(约120 min),在低水头下荒草地土壤稳渗率最大(0.17 mm/min),而在高水头下乔木地最大(9.17 mm/min);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差异极显着(P<0.01),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达到最大(4.62 mm/min),而K_3、K_6、K_(15)和Gardner α差异不显著,碳酸盐岩红土饱和导水率K_s仅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控制;乔木地土壤大孔隙数量及其占比显着大于灌草丛与荒草地(P<0.05),碳酸盐岩红土导水性能主要受土壤大孔隙对水流的作用控制(>70%)。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恢复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郝云庆,穆小琴,吴军佑,王祎凡,李伟[2](2019)在《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西南山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迎风坡及背风坡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了人工干预及自然恢复对受创坡面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土壤有机碳、叁种氮、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显着高于自然恢复,但叁种氮的含量都低于土壤本底值,且人工和自然作用对无机磷的恢复效果较总磷的明显;迎风坡的平均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均高于背风坡,硝态氮含量则是背风坡稍大于迎风坡。迎风坡、背风坡的土壤总磷和无机磷相差不大;土壤全钾含量为迎风坡稍大于背风坡,且上下层土壤无明显差异。干物质含量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含水率与全钾显着正相关(p<0.01),有机碳和无机磷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Jesse,Dillon,Michael,Rogers,Ted,Craddock,Mike,Driller,Mark,Strahm[3](2019)在《奥罗维尔坝溢洪道事故——碾压混凝土对恢复结构设计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简介奥罗维尔坝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羽毛河(Feather River)上。土堤高234.7 m,是美国最高的坝。奥罗维尔湖的蓄水量为43亿m~3,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水库,为南至洛杉矶的城市供水。奥罗维尔坝、水库(奥罗维尔湖)和水电站设施是加州水利项目(SWP)的旗舰工程,该项目的所有者和运营方是加利福尼亚州水资源部(DWR)。2016-2017年的冬季风暴给北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山脉(含羽毛河流域)带来了创(本文来源于《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1)
代军[4](2019)在《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物种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物种组成特征,选取刺槐林地、榆树林地、灌木林地(紫穗槐)、混交林地(刺槐×榆树)、荒草地、耕地(玉米地)6种复垦植被为研究对象,对植被类型恢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混交林中,榆树与刺槐混交比例为1∶0.67.四个林地的树高最大值为6.14m,最小值为2.31m,变异系数的最大值为9.52%,最小值3.34%,属于弱变异性;胸径最大值为6.53cm,最小值为4.02cm,变异系数最大值为15.29%,最小值为3.68%;树冠冠幅最大值为3.92m,最小值为1.56m,变异系数最大值为17.28%,最小值为1.03%.混交林内榆树的重要值为49.14%,刺槐的重要值为50.86%,刺槐林中榆树的重要值为27.73%,刺槐重要值为72.27%.除了耕地以外的其他样地的植被覆盖度均在95%以上,其中刺槐林植被覆盖度最高,为99%,榆树林地的植被覆盖度最低,为96%.(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卞莹莹,陈林,柳博文,王建明,王家锐[5](2019)在《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未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和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为对象,分别测定各类样地0~5cm、5~10cm、10~20cm及20~40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并分析其含量特征、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样地0~40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显着(P<0.05),其中20~40cm土层差异显着(P<0.05),土壤氮素的矿化效果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0~40cm土层氮素的有效性无显着差异,但在5~10cm、10~20cm、20~40cm土层有极显着差异(P<0.01),土壤氮素的有效性表现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表明人工栽植中间锦鸡儿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耕华,刘煜,李益,王可健,刘佶鑫[6](2019)在《落水初期叁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叁峡库区不同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随水位高程的变化特征,为叁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叁峡库区水田坝、香溪河口、万古寺、汉丰湖、石宝镇和渠口镇6处典型人工植被修复消落带,分别于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 m区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随着水位升高,植物生物量增大,个体数量分布趋于均匀,生物多样性增高,植物优势情况趋于不明显。对比6处人工恢复消落带,发现在消落带中下部,石宝镇和香溪河口生物多样性较高;在消落带上部,汉丰湖生物多样性较高。[结论]从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出发,搭配对应人工恢复措施应对长期、反复淹没的逆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可为叁峡消落带的人工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齐清,刘晓伟,佟守正,张冬杰,张洺也[7](2019)在《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模式下苔草草丘生态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哈尔滨太阳岛草丘湿地为对象,对比了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下苔草草丘个体和种群的生态特征,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苔草植株生长随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8月),初期(5—6月)生长迅速,6月达到峰值.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苔草草丘个体和种群特征差异显着:自然恢复下苔草叶面积、叶宽、单株鲜重、单株干重、丘墩高度、直径、丘顶面积、丘墩表面积、丘墩体积等苔草草丘个体特征均显着高于人工恢复,人工恢复下苔草草丘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种群特征显着高于自然恢复,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土壤含水量、水深、草丘密度、丘间距离是导致2种恢复模式下苔草草丘生长差异的主要因素,自然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水深、间距均显着高于人工恢复区,对草丘个体的形成和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人工恢复区高移栽密度是导致草丘密度、盖度、生物量高于自然恢复区的主要因素.建议未来开展苔草草丘湿地恢复和保护时,应参考自然恢复湿地中草丘的分布特点,适当调整丘间距离(54.22~117.89 cm)和种群密度(1.9~3.1墩·m~(-2)),同时采取干旱区春季适当补水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水深,促进苔草草丘的生长发育和快速恢复,维持其种群长期健康稳定.(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宁宁,谭凯亮,亢福仁,刘普灵[8](2019)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裸地为对照,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分别种植于1960s,1970s,1980s的樟子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丰缺度。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现象,即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2)随着林龄的增加樟子松林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存在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3)相比于裸地,研究区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于缺乏水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何潇,曹磊,徐胜林,李海奎[9](201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物量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中火烧、采伐干扰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进程,研究其林分生物量特征,确定林分、地形和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建立林分生物量通用模型,进行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方法】利用野外实测的胸径和树高推算生物量。采用方差分析确定林分、地形和气候因子以及恢复时间、干扰类型等对林分生物量有无影响,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建立林分生物量的多元线性模型,比较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在不同生境下林分生物量特征。【结果】(1)不同恢复阶段的林分生物量差异明显,森林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有所不同,生物量最大比重多出现在4~8 cm、14 cm和18~26 cm径阶。(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干扰类型、林分优势树种、海拔对林分生物量恢复有显着性影响,而气候因子或气候因子的2个主成分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都不显着,2个林分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在0.85以上,可以用来预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物量。【结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森林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径阶分配受到干扰类型和恢复时间影响。林分生物量与时间和海拔成正比,干扰方式与林型会影响林分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预测以及森林碳库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瑞东,高永,党晓宏,蒙仲举,张格[10](2019)在《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希拉穆仁围封区域荒漠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不同类型群落地表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探讨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地表土壤风蚀粗粒化差异及特征,从而为该地区草原地表粗化程度评估和植被群落稳定、草地退化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16年的以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银灰旋花(Convoloulus ammannii)、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羊草(Leymus chimensis)、洽草(Koeleria glau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i))6种植物为优势种的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地表0~2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探讨风蚀颗粒频率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粒度组成均以砂粒、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除克氏针茅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呈单峰分布外,其余群落基本呈双峰或多峰分布。研究区近自然状态下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10~250μm。因此,当地应继续坚持长期围封,防止草原土壤向粗粒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特征恢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西南山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迎风坡及背风坡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了人工干预及自然恢复对受创坡面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土壤有机碳、叁种氮、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显着高于自然恢复,但叁种氮的含量都低于土壤本底值,且人工和自然作用对无机磷的恢复效果较总磷的明显;迎风坡的平均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均高于背风坡,硝态氮含量则是背风坡稍大于迎风坡。迎风坡、背风坡的土壤总磷和无机磷相差不大;土壤全钾含量为迎风坡稍大于背风坡,且上下层土壤无明显差异。干物质含量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含水率与全钾显着正相关(p<0.01),有机碳和无机磷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郝云庆,穆小琴,吴军佑,王祎凡,李伟.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3].Jesse,Dillon,Michael,Rogers,Ted,Craddock,Mike,Driller,Mark,Strahm.奥罗维尔坝溢洪道事故——碾压混凝土对恢复结构设计特征的影响[C].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代军.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物种组成特征[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卞莹莹,陈林,柳博文,王建明,王家锐.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19
[6].吴耕华,刘煜,李益,王可健,刘佶鑫.落水初期叁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齐清,刘晓伟,佟守正,张冬杰,张洺也.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模式下苔草草丘生态特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19
[8].张宁宁,谭凯亮,亢福仁,刘普灵.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何潇,曹磊,徐胜林,李海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物量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10].王瑞东,高永,党晓宏,蒙仲举,张格.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