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川砖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砖茶,茯砖茶,加工技术,品质评价
四川砖茶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雪[1](2017)在《四川黑砖茶和茯砖茶的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川黑砖茶和四川茯砖茶的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为研究对象,运用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原理与方法,借鉴其他黑茶类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首先确定四川黑砖茶和茯砖茶较优的初制和压制基本工艺,然后进行加工技术优化试验,最后评价了加工过程的品质形成和成品茶样的品质特征。旨在为四川黑砖茶类和茯砖茶类的生产工艺恢复、加工技术改进和技术产品研发等提供理论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四川黑砖茶的较优基本加工工艺,并优化了关键加工技术。初制工艺Ⅰ是: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炒制→湿坯渥堆(20~22h)→初干→干坯渥堆,初制工艺Ⅱ是:鲜叶→一摇一摊→二摇二摊→揉捻→发酵→炒制(4~5h)→渥堆(14~16h)→初干→干坯渥堆;黑砖压制工艺是:毛茶拼配→复制→称茶→蒸茶→压制→冷却→退砖→修检砖→烘房作业。形成黑砖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是“渥堆”,最优的渥堆条件是:炒制揉捻叶使含水率降至55%,趁热渥堆22h,然后初烘使含水率降至30%,再日晒使含水率降至13%,进行“日晒夜露”式“干坯渥堆”,使含水率保持在12%,如超过15%,则可晒干或烘干处理。(2)四川黑砖茶加工过程中,伴随着内含物质转化,品质逐步形成。其感官品质通过初制工艺转化为黑毛茶的品质,即为条索紧结、色泽棕褐,汤色橙黄或橙红,陈香纯正持久,滋味陈醇平和,叶底黄褐或红褐;通过压制工艺形成了黑砖茶的品质,即为砖形棱角分明、黑褐色,汤色橙红尚亮,滋味醇和回甘带陈香,叶底红褐匀齐。与传统黑砖茶试样(对照)相比,感官审评表明,四川黑砖茶试样的香味更加“陈醇”;电子鼻(舌)模拟感官检测表明,二者香味能区分开(电子鼻DIDFA=98.9%,电子舌DIPCA=97.2%),与感官审评结果相互印证;游离氨基酸组分检测表明,分别检测出的21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四川茯砖茶试样的呈鲜爽味、呈甜味和呈苦味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减少4.17mg/g、0.33mg/g和0.66mg/g;儿茶素组分检测表明,四川黑砖茶试样的儿茶素总量、EGCG含量、ECG含量、酯型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减少2.48%,1.73%、0.41%、2.24%、0.24%;香气组分检测表明,分别检测出41种香气组分,相对含量≥1%的较多的共同成分有23种,均以低分子的醇、酯、醛、酮类的香气组分含量较高,四川黑砖茶试样的酯类香气组分含量减少2.94%,醇、醛、酮类的香气组分含量增加2.01%、1.52%、3.37%。(3)确定了四川茯砖茶的较优基本加工工艺,并优化了关键加工技术。初制新工艺是:鲜叶→复式萎凋→“堆放”(并筛)→揉捻→烘干(拣梗);茯砖压制工艺流程是:整理拼配→蒸茶渥堆→加茶汁→称茶→蒸茶→筑砖→发花→干燥。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是“发花”,最优的发花条件是:加茶汁后使含水率为23%~26%,称茶485g使紧压程度适中(模具规格19.0cm×9.0cm×3.5cm),发花期烘房的温度条件为28℃,湿度条件为80%,特别是发花的前期(1~7d),确定发花成熟后再进行干燥。(4)四川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伴随着内含物质转化,品质逐步形成。通过4种初制工艺可形成相应品质的毛茶,即为带白茶风味、晒青风味、带黄茶风味和黑茶风味的毛茶;通过压制工艺形成茯砖茶的品质,即为乌褐色砖形、金花茂盛,汤色橙黄或橙红尚亮,香气纯正有奶香、较高持久,滋味醇和,叶底乌褐较匀齐。与不发花砖茶试样(对照)相比,感官审评表明,四川茯砖茶试样香味更加“醇”且带特殊“菌花香”;电子鼻(舌)模拟感官检测表明,二者香味能区分开(电子鼻DIDFA=94.3%,电子舌DIDFA=77.2%),与感官审评结果相互印证;游离氨基酸组分检测表明,四川茯砖茶试样检出的17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减少了 3种,其呈鲜爽味、呈甜味和呈苦味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增加4.67mg/g、0.23mg/g和0.19mg/g;儿茶素组分检测表明,四川茯砖茶试样的儿茶素总量、EGCG含量、ECG含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减少2.48%,2.74%、0.57%、3.38%,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增加0.20%;香气组分检测表明,分别检出41种香气组分,相对含量≥1%的共同成分有24种,均以低分子的醇、酯、醛、酮类的香气组分含量较高,四川茯砖茶试样的醛、酮类的香气组分含量分别减少1.93%、1.85%,醇、酯类的香气组分含量分别增加1.65%、4.19%。(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郑云华[2](2013)在《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优势真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康砖茶的品质提高和工艺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优势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形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发现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存在优势真菌有2种霉菌和2种酵母,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以及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假丝酵母(Candida sp.)。[结论]研究可为康砖茶渥堆功效及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郑云华[3](2012)在《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菌群与氟含量分析及优势微生物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康砖茶从属于四川南路边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种类,是上千年来藏族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然而,许多康砖茶产品的氟含量较高,长期饮用已经在藏族地区造成了慢性“氟中毒”。目前化学降氟的文献已有很多,康砖茶自身微生物降氟却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四川康砖茶为研究对象,对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渥堆生产过程中菌群及氟含量情况进行分析,并筛选优势菌种进行鉴定,以期为微生物降氟研究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1.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与氟含量的相关性四川康砖茶整个渥堆过程中细菌数量和霉菌数量在渥堆初期变化不明显,从渥堆中期开始增长并达到高峰期(>107CFU/g),渥堆后期明显下降;样品渥堆过程中氟含量为749.39-780.12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高限量300mg/kg,与细菌数量,霉菌和酵母数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说明茶叶渥堆过程中的自身微生物降氟能力很弱。2.优势菌鉴定情况如下:(1)根据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分离的细菌菌落特征,结合个体形态特征,挑取优势菌株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主要优势细菌,其中形态学特征:①菌体为杆状,菌落乳白色,圆形、扁平,中等或小,表面光滑,不透明,革兰氏染色阳性,有芽孢,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基因登录号为:1534570);②球状,菌落呈淡色,圆形、扁平,中等,表面光滑,不透明,革兰氏染色阳性,鉴定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基因登录号为:1534575)(2)根据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分离的真菌菌落特征,结合个体形态特征,挑取优势菌株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主要优势真菌,其中形态学特征:①菌落平坦,较大,卵圆或椭圆,表面呈黑色,菌落反面呈褐色,质地为丝绒状,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无隔,有足细胞、顶囊呈圆形、一排小梗,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等,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基因登录号为:1534309);②菌落圆形或椭圆,较小,呈青绿色,质地为毯状,菌落背面为绿色,有“帚状分支”、分生孢子呈串状排列,圆形等,鉴定为青霉(Penicillium sp.)(基因登录号为:1534307);③菌落圆形或椭圆,较大,质地为毯状,灰绿色,蓬松,背面呈橙褐色,孢子褐绿色,菌丝分隔,顶囊多核,分生孢子梗呈辐射状,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qatus)(基因登录号为:1534305);④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奶白色,不透明,光滑、湿润,芽殖,产生卵圆形的子囊孢子,鉴定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基因登录号为:1534287);⑤菌落圆形,边缘整齐,乳白色,不透明,芽殖,有假菌丝,无子囊孢子,鉴定为假丝酵母(Candida sp.)(基因登录号为:1534278)。(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胥伟[4](2010)在《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真菌种群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康砖茶从属于四川南路边茶,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大类。四川南路边茶是一类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种类,是上千年来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渥堆是形成四川南路边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分两大学术派别,一类认为是由于渥堆过程中高温高湿的湿热作用促进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表成果体现在雅安茶厂创建的“加温保湿渥堆”法,另一类则认为是由于渥堆过程中存在的复杂的微生物体系所形成的一个生物酶系统促进物质转化,代表成果体现在普洱茶生产的“微生物接种渥堆”法。渥堆过程中通过适当提高原料嫩度辅以接种微生物降低黑茶氟含量亦见报道。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则主要偏向微生物作用学说。在渥堆过程中,适应于渥堆环境的微生物大量,并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释放的胞外酶催化作用下,使内含物成分发生转化、降解等,从而形成黑茶特殊的品质。四川康砖茶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但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的鉴定鲜见报道,其研究成果亦为传统的菌落形态观察。本文以四川康砖茶渥堆样为材料,按照五点取样法,分别从渥堆样中离堆表5cm、20cm、40cm、80cm处取样,通过感官审评和部分品质成份的测定选择在渥堆过程中品质转化最佳的深度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将分离纯化的真菌进行显微制片,用于真菌形态学分类的研究。并将分离纯化的各个菌株进行茶汤耐受性试验、高温耐受性试验、产有机酸试验、液态发酵试验确定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的优势菌株。将鉴定得出的优势菌株进行进行液态培养,将培养所得菌丝团进行DNA的提取,利用通用引物对真菌基因组DNA的ITS序列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送至生物公司进行ITS序列的测定,将测定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真菌种群分类学地位。通过微生物种群的鉴定及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的优势种群,以期为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1.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各个深度品质转化不一致,,中部40-80厘米深度品质转化较优。此区域茶多酚含量较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品质感官表现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陈香浓郁。2.四川康砖茶渥堆样中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存在曲霉属、毛霉属、枝霉属、根霉属四大类真菌的12种真菌。3.优势真菌鉴定显示,各真菌菌种在富含茶汤的固体、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量均不一致。存在部分产有机酸菌株,且产酸结果不一致。各真菌菌株生物学上限温度低于65℃。初步鉴定出5株优势菌株。查阅各优势菌株资料,分析品质形成机理可能为:黑曲霉产多种胞外酶,从各个角度促进品质转化;塔宾曲霉、炭黑曲霉、米根霉产胞外果胶酶促进果胶转化,丰富水浸出物;米根霉、总状毛霉产胞外蛋白酶促进蛋白分解形成氨基酸。4.ITS序列鉴定结果显示,5株优势真菌菌株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总状毛霉(Mucor rouxianus)、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米根霉(Rhizopus oryzae)。5.四川康砖茶渥堆样中检出真菌与赵振军普洱茶鉴定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可能不同黑茶种类其渥堆样中环境条件不一致,对真菌种群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真菌种群的不一致,同时对品质转化存在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品质特征的不一致。(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邓佳云,杨小静,周定友,陈敬,梁代华[5](2009)在《四川藏区居民饮用砖茶中氟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四川省藏区市售各种品牌砖茶氟含量。方法2006年在10个藏族集聚县的100个乡镇中,采集居民饮用的砖茶品种,并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结果24个品牌632份砖茶氟含量为367.00~1671.20mg/kg,平均为875.9mg/kg,云南大理下关砖茶氟含量最低,雅安市荥经县产砖茶氟含量最高,在四川境内以平武县和都江堰市产砖茶氟含量相对较低。结论藏族居民饮用砖茶氟含量严重超标,是当地居民氟中毒危害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病伤》期刊2009年05期)
胥伟,齐桂年,刘晓,夏建冰,徐甜[6](2009)在《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真菌种群的ITS-PCR方法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康砖渥堆过程中的真菌种群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ITS-PCR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发现在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存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9-26)
刘春芳,包文臻,郭瑞芳[7](2009)在《低氟砖茶带来健康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低氟砖茶,将于近日出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市场上。饮用这种低氟砖茶,可完全避免饮茶型氟中毒发生。 低氟砖茶选用云南省大叶种茶叶加工制成,每次用量仅为普通砖茶的叁分之一,可熬制出“茶汤似葡萄酒色,奶茶似砖红色”的绿色健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09-04-10)
付润华,齐桂年[8](2008)在《四川康砖茶的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分离、鉴定四川康砖渥堆产生的优势菌,除鉴定出已在其他产区黑茶所发现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假丝酵母属(Candidasp.),还鉴定出放线菌属(Actinomyce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毛霉属(Mucor)。本研究可为提高四川康砖茶品质、提高渥堆功效和工艺改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张莹[9](2008)在《四川砖茶加工的降氟材料筛选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砖茶是我国重要茶类之一,但由于茶树具有吸收和聚积氟元素的生理特性,许多砖茶产品氟含量较高,长期饮用砖茶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慢性“氟中毒”。本论文以四川砖茶原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絮凝、物理吸附和水体处理等相关学科知识,针对饮用四川砖茶所导致的“氟中毒”现象进行系统筛选并评价四川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的降氟材料的技术和理论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筛选、评价了9种常见的化学絮凝降氟材料,各种化学絮凝降氟材料的降氟率普遍较高且它们的降氟效果差异极显着(F=55.37>F_(0.01(8,40))=2.99,P<0.01),它们的降氟能力大小顺序为钙盐1号>镁盐1号≈铝盐3号>铝盐1号>铁盐2号>铝盐2号>钙盐2号>铁盐1号≈铁盐3号,在实验范围内它们的最大降氟率分别为35.12%、27.66%、26.97%、25.68%、23.67%、13.48%、9.53%、8.92%和8.92%。再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测定、稳定性实验,最终确定钙盐1号是理想的化学絮凝降氟材料。当钙盐1号的添加量在10%~15%范围内时,可在有效降低四川砖茶原料茶中的氟含量(降氟率为35.39~40.55%)的同时对茶汤品质没有影响(感官审评的得分为87~89),并且增加的成本(0.50~0.75元)在可控制范围内,并且添加了钙盐1号的砖茶熬煮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而且熬煮时不适宜加碱加盐熬煮。(2)系统筛选、评价了9种常见的固体吸附降氟材料,这9种固体吸附降氟材料均有一定的降氟效果,各种固体吸附降氟材料的降氟能力差异极显着(F=49.75>F_(0.01(8,40))=2.99,P<0.01),其降氟作用大小顺序为磷酸钙>氧化镁>氧化铝>活性炭>人造沸石>骨炭>珍珠粉>硅藻土≈重质钙粉,在实验范围内其最大降氟率分别为40.09%、38.41%、34.57%、20.46%、20.39%、18.36%、12.43%、9.64%和8.54%。再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测定、稳定性实验,最终确定磷酸钙是理想的固体吸附降氟材料。当磷酸钙的添加量在10%~15%范围内时,可在有效降低四川砖茶原料茶中的氟含量(降氟率为18.92~22.17%)的同时对茶汤品质没有影响(感官审评的得分为88~89),并且增加的成本(0.14~0.20元)在可控范围内,并且添加了磷酸钙的砖茶熬煮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而且熬煮时不适宜加碱熬煮但可以适量加盐熬煮。(3)系统筛选、评价了162种生物质降氟材料,生物质降氟材料的降氟率普遍不高。结合降氟率的大小及取材的广泛、安全、价廉因而选择了枇杷叶、竹叶、茉莉花渣、玉米叶、麦冬和麦梗进行系统深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6种生物质降氟材料均能显着降低砖茶中氟含量(F=15.90>F_(0.01)(5,25))=3.85,P<0.01),其降氟作用大小顺序为茉莉花渣>麦梗>麦冬>竹叶≈玉米叶>枇杷叶,在实验范围内它们的最大降氟率分别为16.09%、14.72%、13.78%、11.61%、9.23%和8.69%。再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测定、稳定性实验,最终确定茉莉花渣是理想的固体吸附降氟材料。当荣莉花渣的添加量在10%~15%范围内时,可在有效降低四川砖茶原料茶中的氟含量(降氟率为0.34~11.20%)的同时对茶汤品质没有影响(感官审评的得分为94-95),并且添加了茉莉花渣的砖茶熬煮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而且熬煮时可以适量加碱加盐。(4)饮用实验表明,饮用含氟量越低的茶汤其尿液中排泄的氟就越少,且代谢率就越低,并且饮用氟含量较低的茶汤可明显降低人群体内吸收积累氟,从而预防或减缓氟中毒症状。即饮用低氟砖茶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人群口服摄入氟量,还能减少氟在体内的积累,从而预防氟中毒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石玉霞[10](2000)在《四川阿坝与内蒙古陈旗砖茶中氟含量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四川阿坝与内蒙古陈旗砖茶中的氟含量,了解砖茶氟含量水平。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结果53份砖茶氟含量均值为748.5mg/kg,其中四川阿坝与内蒙古陈旗的砖茶氟含量均值为741.5mg/kg、756.8mg/kg,二者差异无显着意义( P>0.05);水煮法检测的氟含量占酸浸法的 77. 1%;砖茶氟含量是其它茶叶的 4. 4倍;不同环节、不同产地的砖茶氟含量差异无显着意义(P>0. 05)。结论砖茶氟含量高于其它茶叶,应制订砖茶氟含量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四川砖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康砖茶的品质提高和工艺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优势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形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发现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存在优势真菌有2种霉菌和2种酵母,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以及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假丝酵母(Candida sp.)。[结论]研究可为康砖茶渥堆功效及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川砖茶论文参考文献
[1].钟晓雪.四川黑砖茶和茯砖茶的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7
[2].郑云华.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优势真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3
[3].郑云华.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菌群与氟含量分析及优势微生物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2
[4].胥伟.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真菌种群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0
[5].邓佳云,杨小静,周定友,陈敬,梁代华.四川藏区居民饮用砖茶中氟含量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
[6].胥伟,齐桂年,刘晓,夏建冰,徐甜.四川康砖茶渥堆过程中真菌种群的ITS-PCR方法鉴定[C].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7].刘春芳,包文臻,郭瑞芳.低氟砖茶带来健康生活[N].内蒙古日报(汉).2009
[8].付润华,齐桂年.四川康砖茶的微生物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
[9].张莹.四川砖茶加工的降氟材料筛选及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8
[10].石玉霞.四川阿坝与内蒙古陈旗砖茶中氟含量的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