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观念,道德,恩格斯,康德,丰都,儒家,安康。
道德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谢伟铭[1](2019)在《儒家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道德观念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的主体,从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儒家道德观念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儒家道德观念在今天依然涵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并且为新时期构筑中国精神、凝心聚力提供道德滋养。(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6期)
丁雪枫[2](2019)在《康德纯粹的道德观念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众道德活动中,杂多的普通理性导致道德理论的浅薄、任性的价值准则导致道德规律的遮蔽、对立的主体行为导致道德生活的纠结等。鉴于杂拌的道德观念的诸多困难,康德构建了纯粹的道德观念,试图以绝对的善良意志、普遍的形式原则、尊重的主体责任等价值合理性,颠覆杂拌的道德观念的缺陷,促使道德理论的深刻、道德规律的确立与道德生活的和谐。真正德性论的创立、罗尔斯抽象契约论的建构以及当代人们观念中的纯粹道德情结的产生等从不同方面表明,康德纯粹的道德观念对现代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9年06期)
吴家华,施钰[3](2019)在《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悖论”及其消解——以佩弗、尼尔森为中心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念与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存在一种阐释悖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扭曲性与无产阶级道德的合法性的矛盾。佩弗通过切割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来为无产阶级道德观念辩护,虽然其得出道德不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因此不必被拒斥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已经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尼尔森意图在承认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前提下重新定义意识形态,但其对道德观念的语境主义阐释又滑向了道德相对主义,由而从另一个层面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消解这一"悖论"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认识误区,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层次内涵并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道德批判之维,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作出正面辩护,并以历史辩证法呈现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关系演变的具体样态。(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雷劲[4](2019)在《转变观念,改变课堂——谈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学生观与教材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6年9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以来,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作为一线教研员,笔者听取了大量道德与法治课,迫切感受到只有高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得到发展。那么,高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呢?笔者认为他们在学生观、教材观上都应该有鲜明的特质。(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9年43期)
杨明贵[5](2019)在《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的公民道德观念及现代启示——以安康传统家训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倡导忠实践行公民道德,是中华传统家庭的核心美德。本文以安康境内留存下来的传统家训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公民道德作了概括归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蕴涵的进步的公民道德观念,是现实针对性强、道德引领作用突出的文化建设工程;从中华优秀传统家庭美德中汲取思想琼浆,涵养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公民道德观念,对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运生[6](2019)在《谈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人民警察忠诚观念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培育人民警察"对党忠诚"观念这一工作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养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其中"修身"是根本,"以上化下"是关键,"教化"是途径,"慎独"是目的。只要抓住根本和关键,确定目标和标准,找到方法和途径,就能够把人民警察培育成为一心为公、执法为民的忠诚卫士。(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唐隽菁[7](2019)在《从“我—你”走向他者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观念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他者,不单单有利于我们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主动承认他者有利于我们从具有唯我性的个人主体转向具有他者性的共生主体。自第八次课程改革起,品德课堂教学就一直强调"我—你"的关系。教材中的内容也在体现着"我—你"关系,例如:"有多少人为了我……",告诉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公共汽车上",让学生分辨公共场所的文明或不文明行为;"怎样与人相处",让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我—你"关系,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进行了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9年16期)
彭姣,杨婷[8](2019)在《浅谈重庆丰都民间传说承载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殷墟的甲骨文字中有关于"礼"、"德"、"孝"等文字的记载,说明早在商代就已制定道德规范。丰都民间传说是丰都人民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立足于丰都当地人民口传、《丰都县志》记载的民间传说基础上,探究其中承载的伦理道德观。(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夏秀[9](2019)在《“怨刺”观念源流辨析——兼论古典诗学中的道德批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怨"与"刺"是两个独立概念,到汉代二者并用,"怨刺"观念正式形成。"怨刺"观念的形成有丰富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现实基础,先秦时期以《诗》陈抒"怀抱"和用《诗》"谏上"的传统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当时政教失序、世风衰败、社会凋敝的客观现实是其共同社会现实基础。《毛诗序》从理论上将"怨"与"刺"进行了总结,并为"怨刺"观念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怨""刺"都与社会秩序的乱废有关,所以"怨刺"在事实上就与"变风""变雅"发生了关联,但在理论上,关于二者关系却历来意见不一。"怨刺"观念在汉代确立并经过唐代孔颖达的阐释之后,在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源自先秦时期的"谏"的传统虽在,但附加其上的道德批评色彩日浓,因而在形式上主要朝着"怨而不怒"的婉曲方向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微言讽喻"替代"怨刺"成为传统儒家诗学推崇的观念,在这一时期的诗论中,"怨刺"一词逐渐被"讽喻""托讽"等用语替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8期)
王鲁宁[10](2018)在《中国儒家的“德福一致”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探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思想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儒家道德与幸福一致的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是一座需要深入挖掘的宝库。"孔颜之乐""仁者无忧"是儒家"德福一致"思想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命题。儒家的德性幸福观与儒家价值观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儒家的"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展开并体现于儒家的"德福一致"具体观念及与之相涉的关系问题中。"义以为上"等价值观可以视为构建儒家德性幸福观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儒家"义以为上"价值观的基本命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为儒家幸福观主要命题的"孔颜之乐",正是作为儒家"义以为上"价值观基本命题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内涵的延伸和体现。(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道德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众道德活动中,杂多的普通理性导致道德理论的浅薄、任性的价值准则导致道德规律的遮蔽、对立的主体行为导致道德生活的纠结等。鉴于杂拌的道德观念的诸多困难,康德构建了纯粹的道德观念,试图以绝对的善良意志、普遍的形式原则、尊重的主体责任等价值合理性,颠覆杂拌的道德观念的缺陷,促使道德理论的深刻、道德规律的确立与道德生活的和谐。真正德性论的创立、罗尔斯抽象契约论的建构以及当代人们观念中的纯粹道德情结的产生等从不同方面表明,康德纯粹的道德观念对现代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谢伟铭.儒家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哲学史.2019
[2].丁雪枫.康德纯粹的道德观念及其影响[J].理论探讨.2019
[3].吴家华,施钰.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悖论”及其消解——以佩弗、尼尔森为中心的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雷劲.转变观念,改变课堂——谈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学生观与教材观[J].福建教育.2019
[5].杨明贵.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的公民道德观念及现代启示——以安康传统家训为考察对象[J].安康学院学报.2019
[6].张运生.谈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人民警察忠诚观念的培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7].唐隽菁.从“我—你”走向他者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德育.2019
[8].彭姣,杨婷.浅谈重庆丰都民间传说承载的伦理道德观念[J].北方文学.2019
[9].夏秀.“怨刺”观念源流辨析——兼论古典诗学中的道德批评传统[J].社会科学战线.2019
[10].王鲁宁.中国儒家的“德福一致”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探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思想视角[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