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崇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别探讨

西藏崇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别探讨

一、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冷成彪,陈喜连,张静静,马晓花,田丰,郭剑衡,张乐骏[1](2020)在《斑岩型Cu±Mo±Au矿床的勘查标志: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指标》文中研究指明斑岩型矿床作为全球Cu、Mo等金属的主要来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一直是矿业公司的重点勘查目标。本文从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两方面,综述了有关斑岩矿床成矿潜力评价与矿体定位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相应的勘查指标,以期促进该类矿床的找矿突破。研究证实,成矿岩体一般为富H2O、高氧逸度的浅成中酸性斑岩体,发育角闪石-磁铁矿-榍石等矿物组合,显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如高Sr、低Y和Yb、Eu异常不明显等)。斑岩体Al2O3/TiO2、Sr/Y、La/Yb、V/Sc和Sr/MnO等比值可以用来反映其成矿潜力。黑云母中Cu的含量、Cl/F比值以及特殊结构的石英(如UST、石英眼)等也可作为成矿潜力评价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副矿物的化学组成被广泛用来评价岩浆的温度、压力、氧逸度以及H2O含量,进而反映其成矿潜力。此外,某些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参数还是岩浆成矿专属性的灵敏指标。斑岩矿床独特的蚀变-矿化-元素分带模式是找矿勘查的基本准则。针对不同蚀变带发育的特征矿物(如钾化带的金红石、青磐岩化带的绿泥石和绿帘石、绢英岩化带的绢云母等)开展原位微区成分分析和(或)短波红外光谱分析,不仅能够明确勘查方向,还有助于确定主矿体的位置。鉴于不同矿区成矿母岩的成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蚀变分带模式等可能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找矿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各项找矿指标,进而提升发现新矿产的能力和效率。

谢富伟[2](2019)在《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冈底斯成矿带发育晚泥盆世-中新世岩浆作用,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演化、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欧大陆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动力学过程,并伴随着侏罗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三期主要的成矿事件。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的岩浆响应,东西绵延上千公里,但与之相关的矿化目前仅发现雄村矿集区内的多个形成于侏罗纪的斑岩型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现已查明Cu金属量200余万吨,Au金属量200多吨,证实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带存在巨量Cu、Au成矿元素的堆积。查明控制侏罗纪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建立含矿岩体的识别标志对完善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演化历史、实现俯冲期成矿作用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以拉萨地块南缘中段的侏罗纪含矿斑岩及非含矿火山-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背散射、CL、EPMA、LA-ICP-MS、SHRIMP II、XRF、ICP-MS等分析技术手段,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的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磷灰石、榍石、锆石、金红石原位微区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机制,重塑了新特提斯洋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查明了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及结晶历史,评价了侏罗纪岩浆岩的含矿性,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含矿岩体判别标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岩为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侵入岩构成的连续演化的岩浆岩系列,成岩年龄峰值集中在192-156 Ma,花岗岩岩石类型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少量为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源岩为新生的中-高钾(少量为低钾)玄武质下地壳岩石,源区残留矿物以辉石为主,母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不同程度的俯冲洋壳±俯冲沉积物熔体±洋壳出熔流体的交代。结合前人数据,本文认为侏罗纪岩浆岩的动力学机制受控于洋内岛弧的平板俯冲和陆缘弧的陡俯冲并存的“双俯冲”模式,含矿岩体与洋内岛弧俯冲体系有关。(2)提出了联合磷灰石的饱和温度、Sr、REE、δEu、Cl、F,锆石的饱和温度、结晶温度、δ18O、Hf、ΣREE、Th、U、Pb、Nb、Th/U、Ce/Sm、Yb/Gd,榍石的结晶温度、REE、δEu、Sr,可以有效反映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副矿物结晶顺序以及早期流体出溶,可用于示踪岩浆岩成因差异。(3)利用磷灰石、锆石、榍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对侏罗纪岩体的氧逸度、S含量、H2O含量、Cu含量、挥发分进行了评价。含矿岩体从岩浆演化早期的磷灰石、榍石矿物结晶相到更晚期的锆石结晶相,共存熔体的氧逸度逐渐升高,锆石结晶时共存岩浆熔体具有富H2O、富S的特征,岩浆熔体整体具有更高的Cu、Cl。提出了上述条件是导致了成矿物质在岩浆结晶晚期发生富集的关键因素。(4)初次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岩浆岩的含矿性判别标志。含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更高的Cu、更低的MnO、Y;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l、MnO、Pb,更低的LREE/HREE、U/Yb、La/Ce、La/Sm;榍石具有更高的TiO2;金红石具有更高的Zr、Nb、Sb、Sc、V、Hf、Ta、W,更低的Mo、Cr、Sr、Fe、Pb、Th、ΣREE以及金红石Cu、Au的协同变化可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含矿岩体的判别标志。

龚安州[3](2019)在《西藏白容-厅宫地区斑岩型铜矿产定量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大地构造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南缘,南部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本文选取岗讲为典型矿床,通过对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要素,结合成矿地质背景,提取成矿要素。结合对研究区物探、化探、遥感特征的研究,将面上开展的各种方法工作信息成果进行分析,确定矿产预测的方法要素。基于成矿要素和方法要素厘定矿产预测要素,根据矿产预测要素构建圈区模型和算量模型,从而圈定并优选最小预测区,并对研究区进行矿产定量预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厘清了区内的建造特征及其赋矿特征。结合区内矿产分析,赋矿建造为酸性岩建造和中酸性岩建造。(2)通过对典型矿床的研究。岗讲矿区主要赋矿岩体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要的赋矿岩石,其次赋存花岗闪长斑岩,结合区域上矿产、岩体分布特征、典型矿床(点)空间上关系与岗讲铜钼矿的形成过程可知,岗讲矿区斑岩型铜矿分布与规模中酸性岩体关系密切。通过区内构造与矿产的分布关系研究发现,在断裂交汇部位,有矿床出现。由于断裂在区内非常发育,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笔者认为中酸性复合岩体具有指示矿产分布的排他性标志,可作为矿产预测的成矿要素,而构造可作为本次预测的有利因素参考。(3)通过对物探、化探、遥感特征的研究,分析找矿方法信息的有效性,确定矿产预测方法信息要素。(4)基于成矿要素、方法要素,厘定了预测要素为矿产显示、蚀变组合、规模中酸性岩体影响、小型/隐伏岩体、小型磁性体、物探、化探、遥感。(5)根据矿产预测要素建立圈区模型,圈定和优选了49个最小预测区,其中最小预测区分为A级(5个)、B级(18个)、C级(26个)三类。构建资源量估算模型,预测白容-厅宫预测工作区铜资源量为1416万吨,已控制铜资源量320万吨,扣除已控制的铜资源量(333以上资源量)为1096万吨。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良好。

唐攀[4](2018)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多金属矿床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文中指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带之一。尽管该带在勘查和综合研究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成矿作用空间分带规律、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成矿元素运移沉淀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尚较为薄弱。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镜下鉴定,应用EPMA等测试方法,开展冈底斯成矿带不同成矿背景、不同矿化类型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床中不同产出状态的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研究,揭示成矿作用的有利条件。此外,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阐述不同矿化类型岩浆源区的形成机制。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1、不同矿化类型的岩浆热液系统可以形成具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黑云母。其中,岩浆黑云母具有较高的Ba O和Ti O2,Ba O含量一般大于0.1%,Ti O2含量一般大于3%;而热液黑云母的Ba O和Ti O2含量与之相反。邦铺矿床存在两套成分不同的热液黑云母,即钼(铜)矿化系统中的热液黑云母和铜(钼)矿化系统中的热液黑云母。雄村矿床Ⅰ号矿体中的热液黑云母和Ⅱ号矿体中的热液黑云母成分明显不同。2、碰撞伸展背景下的斑岩铜钼矿(邦铺、甲玛、驱龙、拉抗俄)中岩浆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为金云母或镁质黑云母,富Mg,低Fe、Mn和Cl;而雄村岛弧型斑岩铜金矿中热液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但靠近铁质黑云母区域,富Cl,Mg含量偏低,Mn和Fe含量偏高。3、黑云母的矿物成分能有效地确定斑岩矿床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温度、氧逸度、卤素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碰撞伸展背景产出的斑岩铜钼矿形成时的氧逸度高(NNO),log(fHF/fHCl)高,log(fH2O/fHF)偏低,热液黑云母的形成温度高;而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形成时的氧逸度偏低(QFMNNO),log(fHF/fHCl)偏低,log(fH2O/fHF)较高,热液黑云母的形成温度偏低。4、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可以有效地示踪岩石成因,制约成矿作用。综合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前人的工作研究表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斑岩铜钼矿床含矿斑岩为I型花岗岩,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岩浆源区为壳幔混源;从邦铺→拉抗俄→甲玛→驱龙→雄村矿床,岩浆侵位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的量逐渐降低,幔源物质逐渐增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的F和Cl含量及氧逸度制约Cu、Mo、Au等成矿元素在熔体或流体相中的分配和运移。高氧逸度、富F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有利于钼的聚集和运移;高氧逸度、富Cl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有利于铜的聚集和运移;偏低的氧逸度、富Cl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有利于金的聚集和运移。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压力降低、p H升高、氧逸度变化是成矿元素沉淀的重要因素。岩浆源区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F、Cl含量是造成冈底斯成矿带斑岩矿床矿化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5、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可以有效地指导斑岩矿床的找矿勘查。在冈底斯成矿带上,与斑岩铜(金、钼)矿有关的黑云母为金云母或镁质黑云母,富镁(Mg/Fe>1),具有较高的挥发分(F或Cl)。黑云母中的挥发分组成与斑岩矿床的矿化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与斑岩铜金矿有关的黑云母富Cl,与斑岩钼(铜)矿有关的黑云母富F,与斑岩铜钼矿有关的黑云母富F和Cl。

郭峰[5](2017)在《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铜矿床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文中研究指明岩浆氧逸度和水含量对于斑岩铜矿的形成至关重要,朱诺斑岩铜矿床为冈底斯西段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矿区岩浆作用发育,主要包括成矿前约50Ma石英斑岩,成矿期1315Ma二长花岗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包体等,成矿晚期1012Ma花岗斑岩。本文通过锆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黑云母等方法研究朱诺各阶段岩浆的氧逸度和含水性,并与冈底斯东段的矿床进行区域对比。朱诺成矿期包体锆石Ce4+/Ce3+比值为372919,据角闪石成分的ΔFMQ为+1.2+3.0,水含量为4.04.3 wt%,据斜长石成分的水含量为3.54.2 wt%;二长花岗斑岩锆石Ce4+/Ce3+比值为142364,据角闪石成分的ΔFMQ为+2.6+3.4,水含量为3.23.9 wt%,据斜长石成分的水含量为2.73.4 wt%;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Ce4+/Ce3+比值为45182,据角闪石成分的ΔFMQ为+2.8+3.7,水含量为2.93.7 wt%,据斜长石成分的水含量为2.93.1 wt%;闪长玢岩锆石Ce4+/Ce3+比值为3195,ΔFMQ为+2.7+3.3。二长花岗斑岩和包体的氧逸度、水含量明显高于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因此,包体或者含包体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斑岩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朱诺成矿前石英斑岩锆石Ce4+/Ce3+比值为328959,水含量小于2.8wt%,较成矿期的岩石具有高氧逸度低含水性的特征。成矿后花岗斑岩锆石Ce4+/Ce3+比值为39196,水含量小于3.0wt%,较成矿期岩石具有低氧逸度和低含水性的特征。本文对冈底斯东西段矿床氧逸度和含水性的对比发现,拉抗俄成矿岩体Ce4+/Ce3+比值为492.25,达布成矿岩体Ce4+/Ce3+比值为398.37,冲江成矿岩体Ce4+/Ce3+比值为263.83,朱诺成矿岩体Ce4+/Ce3+比值为249.24;驱龙成矿斑岩、甲玛成矿岩体的(Ce/Nd)/Y的比值大于0.01,1000(Eu/Eu*)/Y比值大于1,Eu/Eu*比值大于0.4;朱诺的成矿岩体的锆石(Ce/Nd)/Y比值小于0.01,1000(Eu/Eu*)/Y比值小于1,Eu/Eu*比值小于0.4。朱诺斑岩铜矿床较东段的斑岩铜矿床具有更低的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暗示冈底斯西段受到更多印度陆壳物质的混染。

罗茂澄[6](2017)在《斑岩铜钼矿床流体演化与沉淀机制 ——以邦铺和甲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篇博士论文围绕斑岩型矿床钼铜差异性富集的主题,系统总结中国斑岩型铜矿床与斑岩型钼矿床在地质特征及成因演化上的异同;在识别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基础上,精细厘定邦铺、甲玛矿床钼铜矿化流体的特征;实验模拟斑岩型矿床石盐饱和-金属沉淀过程。中国斑岩铜矿床的斑岩体具有高的Mg#、TiO2、Al2O3、CaO和P2O5含量,高Sr、中-低Rb的特征,具有较高硫化度和氧化度,部分斑岩铜矿床的含矿岩体显示埃达克岩的特征。矿床最高温的钾化蚀变矿物组合主要包括黑云母、石英及少量磁铁矿和硬石膏,钾化蚀变带脉体中铜铁硫化物品位较低;绢云母化阶段普遍发育沸腾包裹体群,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多含黄铜矿子晶,指示该阶段铜-铁硫化的沉淀机制可能主要是温度压力的骤降。斑岩型钼矿床的含矿岩体分异程度较斑岩型铜矿高,斑岩侵位深度比斑岩型铜矿大,具有低Mg#及高Rb/Sr、K2O特征,Ba、Eu元素显示较强负异常,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岩体与埃达克岩有明显区别。引起钾化蚀变的流体也为岩浆流体并含大量CO2,主要蚀变矿物是钾长石;绢云母化蚀变带中高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子晶类型通常只有石盐。斑岩型矿床成矿岩浆岩源区的氧化还原条件可影响Cu、Mo、S元素从岩浆岩源区向岩浆房的分配,从而使硅酸盐岩浆具有不同的Cu/Mo比;斑岩型矿床成矿岩体发生侵位的深度不同,可导致水饱和时出溶挥发分成分上的差异,随之改变铜钼金属在硅酸岩浆与挥发分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最终造成斑岩矿床浅部的Cu、Mo的差异性富集。邦铺矿床Qtz-Mol脉体中辉钼矿的沉淀可能是成矿流体达到石盐饱和、石盐发生沉淀的直接结果,石盐饱和与沉淀的发生可能是流体温度压力同时降低的结果。邦铺矿床Qtz-Mol脉体的石英中记录了两期减压-相分离-石盐饱和-矿化事件,第二期事件发生于373°C和128bars的条件下,单相岩浆流体发生相分离形成液相流体含盐度为38wt%;当温度降低至320°C流体发生石盐饱和,在此过程中钼金属发生5倍富集并开始随温度的降低开始沉淀,至300°C时,流体中97%的钼金属已经发生沉淀。甲玛矿床角岩型及斑岩型的铜矿化,很可能是富铜金属的单相流体通过降温作用沉淀铜铁硫化物的结果。成矿流体在382°C时,含盐度约为5wt%,流体中的平均铜金属含量约1900 ppm;流体随后发生冷却,温度降至350°C,压力降低约80 bars,大约96%的铜金属发生沉淀,此时成矿流体中剩余的未发生沉淀的铜金属含量约为75ppm,成矿流体含盐度约降至2wt%。邦铺、甲玛矿床与钼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斑岩体下部的岩浆房,其侵位部位在上地壳以下。斑岩型铜矿床中普遍发育的以石盐子晶消失达到均一的流体包裹体可能不是单一相流体在高压力环境下捕获的结果,这类流体包裹体应是石盐饱和及发生在低压力环境下气-液-固三相线(区)内不均一捕获的结果。成矿流体中的石盐饱和以及随后的沉淀可能会直接导致斑岩型矿床中铜金属发生沉淀。对于以石盐子晶消失达到均一的流体包裹体,其捕获压力的重建较难实现。

顾春进[7](2017)在《西藏厅宫-岗讲斑岩铜矿预测工作区找矿前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系统搜集、消化冲江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及科研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解剖典型矿床,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确定成矿要素和矿产预测成矿要素;将面上开展的各种方法工作信息成果与典型矿床勘查成果对比研究,确定矿产预测方法要素,构建预测模型,圈定找矿靶区,明确找矿前景,得到以下认识:矿产预测成矿地质要素确定:通过系统分析厅宫-岗讲预测工作区内成矿地质特征,笔者认识到,小型中酸性复合岩体具有指示矿产分布的排他性标志,可作为矿产预测成矿地质要素。矿产预测方法要素确定:笔者对厅宫-岗讲预测工作区既有方法信息成果指示矿产分布的有效性开展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工作区矿产地质调查所获的矿化信息,为直接的矿产预测方法要素;水系沉积物测量的Cu异常、Cu-Mo-W组合异常、Cu-Pb-Zn-Au组合异常基本能够指示矿床产出,可以作为预测方法要素;综合区调、矿调矿产勘查和中低温遥感蚀变信息而得热液蚀变组合信息,具有指示矿产分布的排他性标志,可选作为预测要素。预测模型构建:最终构建以中酸性小岩体、化探异常、高-中-低温矿物蚀变组合3大预测要素构成预测模型。基于构建的预测模型,在预测工作区内圈定及优选出2处A级靶区、5处B级靶区、4处C级靶区,研究结果显示,预测工作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王佳奇,曲晓明,马旭东,范淑芳,宋扬[8](2016)在《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西藏雄梅铜矿床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新发现的一处斑岩铜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使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真正具备了"带"的概念,大大地拓宽了找矿远景。文章通过对雄梅铜矿区斑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发现矿区存在2套斑岩:一套是前人测定的年龄为106.7 Ma的含矿斑岩;另一套是本文测定的非含矿斑岩,3个年龄分别是(121.8±2.3)Ma(MSWD=0.32)、(122.8±2.1)Ma(MSWD=1.16)、(121.5±2.5)Ma(MSWD=0.54)。两套斑岩的岩性虽然都是花岗闪长斑岩,但非含矿斑岩比含矿斑岩含有更多的钾长石,矿化强度大大减弱。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两套斑岩虽然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共同特征,但在岩浆源区和成因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然而前者源区组成为杂砂岩,后者源区则以泥质岩为主。岩浆分异过程中,含矿斑岩受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控制,非含矿斑岩则受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

崔美娟[9](2015)在《承德南部与铜钼有关的燕山期含矿中酸性岩体地球化学识别标志》文中提出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承德南部燕山台褶带范围,该区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非常发育,并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及断裂。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规模及影响巨大,形成了大量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这些中酸性岩体与内生贵金属、多金属矿床有直接联系,已成为冀北地区寻找铜钼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然而,前人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单个中酸性岩体上,缺乏从整体上对区内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含矿性进行分析研究,影响了找矿效果。此次研究为更好的扩大找矿思路与提高找矿效果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更系统的研究承德铜钼多金属矿床富集区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本次通过对寿王坟、小寺沟、太平村等含矿岩体及矿石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测试数据的多方面分析研究,将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对比,建立与铜钼矿床有关的中酸性岩体含矿性地球化学识别标志:与铜矿相关的岩体以中酸性为主,SiO2多位于60%-70%之间,岩石中钾含量略低于钠元素含量;地幔源参与较多;Eu负异常程度显着减弱。而与钼矿有关的岩体岩性以酸性为主,岩石SiO2一般大于70%,且岩石以富集钾元素为特征;地幔源参与较少,以下地壳重熔为主;具显着的Eu负异常。同时,联合参数SiO2-Al2O3/(K2O+Na2O+CaO)、成矿元素含量及变异系数、单矿物黑云母含镁系数(MF)、含铁系数(F)均可作为识别岩体含矿性的判别标志。根据所建立的含矿岩体识别标志对承德南部燕山期中酸性岩体进行含矿性识别,得出五凤楼、刘巴店、马家沟、洼子店、水帘洞、西厂沟、张家沟和三座店岩体形成Cu-Mo-Au多金属及贵金属矿床的潜力较大。另外,通过将研究区燕山期中酸性岩体与国内典型含矿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成矿条件可知:本区具有形成钼矿的成矿有利条件,而形成铜矿的成矿条件较弱。

孙振明[10](2015)在《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提出班公湖-怒江铜成矿带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的怒江源一带,区域上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开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闭合等一系列构造事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潜力巨大,但与西藏境内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和藏东玉龙铜成矿带相比,发现较晚,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本文选取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找矿突破最大,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不杂、波龙、荣那和拿若等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相关岩浆成因等研究,确定了区内铜金矿床的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成矿系列,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多龙矿集区内代表性中酸性侵入体的成岩时代集中于115128Ma,具有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正的Hf(t)值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结合班-怒带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本文认为多龙矿集区内铜金矿床(点)形成于班-怒洋盆向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物质应具有壳幔混源的性质。2.通过区内代表性斑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首次提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产物;含矿斑岩的LaN/YbN值和钾质含量明显大于非含矿斑岩,岩浆演化程度最高,K、Cu和Au元素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与富集,有利于形成钾质含量高的铜金矿体。3.对多龙矿集区内8个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荣那和色那矿床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其他矿床均为斑岩型矿床;初步将区内已知铜金矿床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①斑岩型(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等);②斑岩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荣那、色那)。4.成矿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金属硫化物的S和Pb同位素、脉石矿物的C-H-O同位素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还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尕尔勤矿床等个别矿床中可能有少量变质水参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但不同矿床略有不同,如:多不杂和波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下地壳,拿若和色那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上地壳。5.将多龙矿集区内铜金成矿过程概括为:早白垩世,班-怒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俯冲板片流体上涌导致加厚的岩石圈发生局部的伸展和减薄作用,引起了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携带大量Cu、Au等成矿物质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中酸性岩浆,沿着区内近EW向、NE向与NW向三组断裂侵位形成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岩浆演化后期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沿次级构造裂隙上升局部减压沸腾,在地壳浅部成矿金属物质沉淀、富集,形成矿集区内铜金矿床。6.通过分析矿集区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以及成矿系列研究,总结了成矿时空规律;结合矿集区内地、物、化、遥资料,总结了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找矿标志,进一步提出色那矿床南、地堡那木岗矿床北、荣那矿床与色那矿床深部3个预测远景区。

二、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斑岩型Cu±Mo±Au矿床的勘查标志: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成矿潜力评价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指标
    1.1 岩石化学指标
    1.2 矿物指标
        1.2.1 黑云母
        1.2.2 石英
        1.2.3 磁铁矿
        1.2.4 锆石
        1.2.5 磷灰石
        1.2.6 榍石
2 斑岩矿床找矿勘查的矿物化学指标
    2.1 金红石
    2.2 绿泥石
    2.3 绿帘石
    2.4 绢云母类矿物
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浆岩含矿性研究
        1.2.2 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成矿事件
第3章 雄村矿集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床特征
        3.4.1 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
        3.4.2 矿化特征
    3.5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实验测试方法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锆石Lu-Hf同位素
        4.2.3 锆石原位O同位素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5 矿物电子探针
        4.2.6 矿物微量 LA-ICP-MS 分析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副矿物地球化学
    5.1 岩浆岩特征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副矿物地球化学
        5.3.1 锆石
        5.3.2 磷灰石
        5.3.3 榍石
        5.3.4 金红石
第6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1 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
    6.2 Lu-Hf同位素
    6.3 岩石成因及意义
        6.3.1 岩石组合及成因类型
        6.3.2 岩石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3.3 副矿物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4 岩浆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意义
        6.4.1 时空分布与演化
        6.4.2 动力学机制
        6.4.3 构造演化历史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岩浆岩含矿性判别
    7.1 岩石地球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 副矿物矿物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1 锆石
        7.2.2 磷灰石
        7.2.3 榍石
        7.2.4 金红石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西藏白容-厅宫地区斑岩型铜矿产定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区勘查与研究现状
        1.1.4 论题的确定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技术路线
        1.2.2 方法技术
        1.2.3 研究内容
    1.3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2.2 研究区成矿地质矿产特征
        2.2.1 沉积建造及赋矿特征
        2.2.2 侵入岩建造及赋矿特征
        2.2.3 火山岩建造及赋矿特征
        2.2.4 变质岩建造及其赋矿特征
        2.2.5 构造
    2.3 研究区矿产勘查现状
        2.3.1 勘查工程控制情况
        2.3.2 勘查工程分析样统计
        2.3.3 资源量控制
    2.4 小结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典型矿床选取
    3.2 矿床地质
        3.2.1 矿区地质
        3.2.3 矿体地质
        3.2.4 矿化特征
    3.3 矿床成因探讨
        3.3.1 矿床成因
        3.3.3 成岩时代
        3.3.4 成矿时代
        3.3.5 成矿作用
    3.4 成矿要素
        3.4.1 成矿要素
        3.4.2 成矿要素提取
第4章 方法要素研究
    4.1 方法要素特征
        4.1.1 地球物理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1.3 遥感特征
    4.2 方法要素提取
第5章 预测要素确定
    5.1 预测要素厘定思路
        5.1.1 厘定思路
        5.1.2 厘定方法
    5.2 实体类预测要素的厘定
        5.2.1 矿产显示
        5.2.2 蚀变组合
        5.2.3 规模中酸性岩体影响
        5.2.4 小型/隐伏岩体
        5.2.5 小型磁性体
    5.3 物、化、遥预测要素厘定
        5.3.1 物探预测要素厘定
        5.3.2 化探预测要素厘定
        5.3.3 遥感预测要素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区矿产定量预测
    6.1 定量预测思路
        6.1.1 基本思路
        6.1.2 方法程序
    6.2 最小预测区圈定原则与方法
        6.2.1 最小预测区圈定原则
        6.2.2 最小预测区圈定模型构建
        6.2.3 最小预测区圈定
    6.3 资源量估算模型构建
        6.3.1 预测资源量模型构建基本思路
        6.3.2 预测模型构建
    6.4 预测成果
        6.4.1 算量范围
        6.4.2 资源量估算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多金属矿床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1.2.2 黑云母对成岩成矿指示的研究现状
    1.3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蚀变
        3.1.5 矿体特征
    3.2 拉抗俄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热液蚀变
        3.2.4 脉体特征
        3.2.5 流体包裹体特征
    3.3 邦铺、驱龙和雄村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3.3.1 邦铺钼(铜)矿床
        3.3.2 驱龙铜(钼)矿床
        3.3.3 雄村铜金矿床
第4章 典型矿床成岩成矿作用
    4.1 典型矿床成年成矿时代精确厘定
        4.1.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4.1.2 拉抗俄铜钼矿床
    4.2 典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4.2.2 拉抗俄铜钼矿床
    4.3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浅析
第5章 典型矿床黑云母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5.1 邦铺钼(铜)矿床
    5.2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5.3 驱龙铜(钼)矿床
    5.4 拉抗俄铜钼矿床
    5.5 雄村铜金矿床
    5.6 典型斑岩矿床黑云母对比研究
    5.7 小结
第6章 黑云母对岩石成因及岩浆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指示
    6.1 黑云母对岩石成因的指示
    6.2 黑云母对岩浆热液系统温度的指示
    6.3 黑云母对岩浆热液系统氧逸度的指示
    6.4 典型斑岩矿床岩浆热液系统卤素化学特征
        6.4.1 邦铺钼(铜)矿床
        6.4.2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6.4.3 驱龙铜(钼)矿床
        6.4.4 拉抗俄铜钼矿床
        6.4.5 雄村铜金矿床
        6.4.6 典型斑岩矿床岩浆热系统卤素化学对比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黑云母矿物化学对斑岩成矿作用的制约
    7.1 对成矿元素运移、沉淀机制的约束
    7.2 对斑岩矿床矿化类型差异机制的约束
    7.3 对斑岩矿床不同岩浆热液系统的约束
        7.3.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7.3.2 邦铺钼(铜)矿床
        7.3.3 雄村铜金矿床
    7.4 斑岩铜多金属矿黑云母矿物化学的勘查评价准则
    7.5 小结
结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铜矿床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岩浆氧逸度、含水性与斑岩型铜成矿
        1.2.2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岩浆氧逸度、含水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情况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矿产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矿体特征
    3.5 岩浆演化序列
第4章 朱诺岩浆氧逸度、含水性特征
    4.1 朱诺岩浆氧逸度特征
        4.1.1 锆石
        4.1.2 角闪石
        4.1.3 黑云母
        4.1.4 磁铁矿-钛铁矿
    4.2 朱诺含水性特征
        4.2.1 锆石
        4.2.2 角闪石
        4.2.3 斜长石
    4.3 磷灰石成分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冈底斯东西段成矿特征对比
    5.1 冈底斯东西段氧逸度对比
        5.1.1 锆石
        5.1.2 角闪石
    5.2 冈底斯东西段含水性对比
    5.3 冈底斯东西段磷灰石成分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斑岩铜钼矿床流体演化与沉淀机制 ——以邦铺和甲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流体包裹体组合(FIA)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中国斑岩型矿床成矿斑岩与流体包裹体
2.1 前言
2.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
2.3 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2.3.1 类型
    2.3.2 时空分布
    2.3.3 储量和品位
    2.3.4 热液蚀变与矿化
    2.3.5 围岩和矿体
    2.3.6 蚀变与脉体
    2.3.7 矿物组合
2.4 斑岩型矿床岩浆岩
    2.4.1 主量元素
    2.4.2 微量元素
2.5 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
    2.5.1 流体包裹体类型
    2.5.2 温度、盐度
    2.5.3 金属元素含量
    2.5.4 成矿压力
    2.5.5 氢氧同位素
2.6 讨论
    2.6.1 斑岩型矿床
    2.6.2 铜钼矿化多样性的来源
2.7 小结 3 斑岩型钼铜金属沉淀:以邦铺钼(铜)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为例
3.1 前言
3.2 区域地质
3.3 矿床地质
    3.3.1 邦铺钼(铜)矿床
    3.3.2 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3.4 测试方法
3.5 流体包裹体及显微测温、LA ICP-MS结果
    3.5.1 邦铺矿床
    3.5.2 甲玛矿床
3.6 熔融包裹体及LA ICP-MS结果
3.7 讨论
    3.7.1 铜钼差异性富集
    3.7.2 铜钼金属来源
3.8 小结 4 斑岩型矿床中以石盐子晶消失达到均一流体包裹体:气-液-固三相线(区)上的不均一捕获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
    4.2.2 自然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
4.3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及显微测温数据
4.4 自然样品及显微测温数据
    4.4.1 邦铺、甲玛斑岩矿床
    4.4.2 Bingham、El Teniente、Questa、Bajo de la Alumbrera斑岩矿床及Captian岩体
4.5 讨论
    4.5.1 气-液-固三相线上的石盐饱和
    4.5.2 斑岩矿床中石盐饱和与金属沉淀
4.6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7)西藏厅宫-岗讲斑岩铜矿预测工作区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1.3 论题确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方法技术
        1.2.3 研究内容
    1.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预测工作区地质矿产概况
    2.1 预测工作区的确定
    2.2 大地构造
    2.3 地层
    2.4 侵入岩
    2.5 火山岩
    2.6 构造变形
    2.7 矿产特征
第3章 成矿要素研究
    3.1 典型矿床选定
        3.1.1 原则
        3.1.2 依据
    3.2 矿床地质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地质
    3.3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作用
        3.3.1 成岩时代
        3.3.2 成矿时代
        3.3.3 成矿地质作用
    3.4 成矿要素与矿产预测成矿要素
        3.4.1 成矿要素
        3.4.2 矿产预测成矿要素
第4章 方法要素研究
    4.1 找矿方法信息成果与矿产预测方法要素
        4.1.1 找矿方法信息特征
        4.1.2 矿产预测方法要素
第5章 找矿前景
    5.1 预测思路
        5.1.1 原则
        5.1.2 程序
    5.2 找矿预测模型
    5.3 找矿靶区圈定
        5.3.1 靶区圈定
        5.3.2 靶区优选与分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斑岩体的锆石U_Pb年龄
    3.1 锆石LA_ICP_MS测试方法
    3.2 非含矿斑岩体U_Pb年龄
4 矿区斑岩岩石地球化学
    4.1 常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5 讨论
    5.1 岩浆源区
    5.2 岩浆形成条件
    5.3 分离结晶过程
    5.4 成矿构造环境
6 结论

(9)承德南部与铜钼有关的燕山期含矿中酸性岩体地球化学识别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区酸性岩体及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中酸性岩体及Cu、Mo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1.1 中酸性岩体分类
        1.2.1.2 中酸性岩体分类中酸性岩体与多金属矿床关系
        1.2.1.3 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Cu、Mo矿床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含矿岩体鉴别研究现状
        1.3.1 含矿性岩体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研究现状
        1.3.2 含矿性岩体副矿物及挥发分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部位及单元划分
    2.2 地层
        2.2.1 变质结晶基底
        2.2.2 盖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三章 承德南部燕山期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鉴别标志
    3.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差别
        3.1.1 地质特征差别
        3.1.2 岩石类型差别
    3.2 岩石化学成分对成矿的控制
        3.2.1 常量元素分析
        3.2.2 岩体酸碱度分析
        3.2.2.1 岩体中K,Na含量对含矿性的控制
        3.2.2.2 岩体中K,Na含量对矿种的控制
    3.3 稀土元素分析
        3.3.1 含矿岩体REE特征
        3.3.2 研究区酸性岩体与埃达克岩特征比较
    3.4 微量元素分析
        3.4.1 岩体形成环境分析
        3.4.2 岩体含矿性分析
    3.5 成矿元素分析
        3.5.1 岩体中成矿元素分布特征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5.2 含矿岩体黑云母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6 含矿岩体同位素特征分析
        3.6.1 岩体铷-锶同位素演化及组成
        3.6.2 岩体壳幔混合比例
    3.7 岩体中卤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含矿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1 承德南部钼矿与东秦岭钼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鉴别
        4.1.1 地球化学特征差别
        4.1.1.1 常量元素特征
        4.1.1.2 稀土元素特征
        4.1.1.3 微量元素特征
        4.1.2 岩体成因差别
        4.1.2.1 锶同位素特征
        4.1.2.2 硫氧同位素特征
        4.1.2.3 铅同位素特征
    4.2 承德南部燕山期含矿中酸性岩体与西藏玉龙含矿斑岩体的鉴别
        4.2.1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差别
        4.2.1.1 地质特征差别
        4.2.1.2 全岩地球化学差别
        4.2.2 岩体成因差别
        4.2.2.1 构造环境差别
        4.2.2.2 岩体成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岩体含矿性鉴别标志
    5.2 岩体含矿性判别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10)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进展与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集区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
    2.3 矿集区地质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3.1 多不杂矿床
    3.2 波龙矿床
    3.3 荣那矿床
    3.4 拿若矿床
    3.5 尕尔勤矿床
    3.6 铁格龙矿床
    3.7 地堡那木岗矿床
    3.8 色那矿床
    3.9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1 成矿相关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2 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演化
    4.3 岩浆源区与构造背景
    4.4 小结
第5章 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5.3 区域成矿作用
    5.4 小结
第6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分析
    6.1 控矿地质条件
    6.2 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演化规律
    6.3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4 成矿系列
    6.5 区域找矿标志
    6.6 进一步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斑岩型Cu±Mo±Au矿床的勘查标志:岩石化学和矿物化学指标[J]. 冷成彪,陈喜连,张静静,马晓花,田丰,郭剑衡,张乐骏. 地质学报, 2020(11)
  • [2]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D]. 谢富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3]西藏白容-厅宫地区斑岩型铜矿产定量预测[D]. 龚安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多金属矿床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D]. 唐攀.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5]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铜矿床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D]. 郭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6]斑岩铜钼矿床流体演化与沉淀机制 ——以邦铺和甲玛为例[D]. 罗茂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西藏厅宫-岗讲斑岩铜矿预测工作区找矿前景[D]. 顾春进.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8]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J]. 王佳奇,曲晓明,马旭东,范淑芳,宋扬. 矿床地质, 2016(03)
  • [9]承德南部与铜钼有关的燕山期含矿中酸性岩体地球化学识别标志[D]. 崔美娟.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5(07)
  • [10]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铜金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孙振明.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西藏崇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别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