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乙酸注射论文-靳仓正,朱明欣,黄玉书,张应和,梁文钊

经皮乙酸注射论文-靳仓正,朱明欣,黄玉书,张应和,梁文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皮乙酸注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癌,肝细胞的,栓塞,治疗性,经皮乙酸注射

经皮乙酸注射论文文献综述

靳仓正,朱明欣,黄玉书,张应和,梁文钊[1](2010)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A组21例行常规TACE治疗,于首次TACE治疗后,每间隔1个月重复治疗1次,共3次为一疗程;对B组22例行TACE联合PAI治疗,于首次TACE后2~3周在CT引导下行PAI治疗,每周1次,共6~9次为一个疗程。随访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并监测血清AFP,观察疗效。随访过程中若肿瘤复发,重复上述治疗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完成后1个月,两组AF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TACE、TACE+PAI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8.10%和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23.81%、9.52%,B组分别为81.82%、54.55%、3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0年01期)

张卫星,邓卫萍,黄耀[2](2009)在《经皮盐酸、乙酸肝内注射对肝组织的消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盐酸、乙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作用范围的大小、可控性和坏死程度的彻底性,并和无水乙醇作比较,评价其替代无水乙醇作为肝癌瘤内注射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A、B、C、D、E5个组。每组9只,A组为18%盐酸组,B组为9%盐酸组,C组为50%乙酸组,D组为25%乙酸组,E组为无水乙醇组。再根据注射剂量将每组9只随机分配到a、b、c叁个亚组,每亚组3只,a亚组0.5ml,b亚组为1.0ml,c亚组为1.5ml,每只动物肝脏内只进行一次药液注射。按病理结果是否完全坏死,作用范围是否局限,注射时是否溢出损伤肝包膜及腹腔脏器,肝、肾功能有无改变,超声是否能监控注射时的作用范围5个方面来评分。每个方面2分,总计10分。结果A组3个剂量每只兔子平均得分8.6(77/9),B组3个剂量平均得分8.8(79/9),明显高于C组6.6(59/9)和D组6.8(61/9)。无水乙醇对照组平均每只兔子得分5.0(45/9)。结论18%和9%的盐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肝组织坏死,比乙酸和无水乙醇更为彻底,范围也更局限,可能成为理想的瘤内注射制剂。(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周胜利,张旭,王宗盛,吴华连[3](2007)在《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分别为65.4%(17/26)和38.5%(10/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1%(19/26)、38.5%(10/20)和57.7%(15/26)、19.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张一平,王国庆,王宇宁,赵景志[4](2005)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UA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64例,年龄19岁~47岁,肌瘤直径5cm~14cm,其中肌壁间肌瘤50例,黏膜下肌瘤14例,全部行经皮穿刺插管双侧子宫动脉碘化油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栓塞后3个月彩色多普勒观察肌瘤内血流信号,有血流信号的13例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乙酸注射。结果:插管栓塞成功率100%,87.5%(56/64)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68.75%(44/64)的患者月经基本恢复正常,82.81%(53/64)的患者下腹疼痛消失。栓塞3个月后肌瘤平均缩小56%。乙酸注射后肌瘤内血流信号消失。结论:单纯子宫动脉栓塞可能出现肌瘤复发,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05年02期)

张旭,张根山,周胜利,徐文杰[5](2004)在《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皮乙酸注射 (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2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 ,病灶明显缩小 2 8个 ( 80 % ) ,其中呈囊性变的 4个 ( 11.4% )。 3例术后 3月肝动脉造影 ,未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实践初步证明乙酸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方便、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原医刊》期刊2004年23期)

张成武[6](2004)在《经皮肝穿刺瘤内乙酸注射治疗或瘤内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50%乙酸与瘤内注射乙醇在治疗肝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先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临床症状稳定后再在 CT 引导下行穿刺硬化治疗。其中,A 组12例采用瘤内注射50%乙酸,B 组18例采用瘤内注射乙醇。结果: 治疗1月3月5月后比较两组 AFP 降低程度和肿块缩小情况。A 组 AFP 原阳性下降为阴性。肿块未见增大。B 组 AFP 原阳性的下降56%,肿块附近又发现子灶的70%。结论:经皮肝穿刺瘤内乙酸注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刘亚洪,彭志康,全显跃[7](2003)在《经皮乙酸局部注射治疗小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肝穿刺对肝肿瘤行各种局部治疗是近几年来肝癌介入治疗的重大进展。其中无水酒精注射 (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 ,PEI)治疗小肝癌因其简单、方便、安全 ,费用低廉 ,疗效满意而在临床广泛开展。但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03年07期)

刘亚洪,彭志康,贾洪顺,陈运鸿,全显跃[8](2003)在《经皮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兔VX2肝种植瘤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皮乙酸注射 (PAI)的肿瘤灭活机制、疗效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 兔VX2肝多发瘤模型8只 ,超声导引下经皮穿刺病灶 ,每只兔肝内 3个瘤灶内分别一次性注射 5 0 %乙酸、无水酒精和生理盐水 ,注射剂量以超声显像病灶被药液完全浸润为度 ,观察注射后 1小时、1天、3天和 14天大体、光镜、电镜下肿瘤病理改变及 14天后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各组肿瘤均有继续增大 ,PAI组肿瘤增长率最小 (2 5 7.39%± 14 0 .6 4 % ) ,坏死率最大(4 6 .2 7%± 16 .30 % )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 (P增长率 =0 .0 36 ,P坏死率 =0 ) ,与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组织病理学改变 :PAI后 1小时肿瘤细胞即溶解坏死 ;1天、3天肿瘤中央区大片凝固性坏死 ,边缘部呈网格状坏死 ,岛样残留瘤灶内可见扩张血管腔 ,边缘部肿瘤细胞以膜性结构破坏为主 ;14天后肿瘤表现继续扩大的凝固性坏死区 ,边缘残留少量肿瘤组织 ,并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PEI组各时段、区域肿瘤组织细胞破坏坏死改变相对PAI组较轻 ,纤维、肉芽组织增生较少、较晚 ,但PEI治疗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现较明显。结论 PAI具有肿瘤灭活作用 ,其效力高于PEI。PAI肿瘤灭活效应主要是由乙酸的化学特性决定的 ,其作用途?(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刘亚洪[9](2003)在《超声导引下经皮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兔VX2肝种植瘤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已成为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其治疗相当困难。小肝癌治疗以手术切除最为有效,但临床上常因肿瘤生长部位特殊或患者肝功能情况差而不宜手术,且手术治疗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而各种肿瘤局部灭活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其中经皮酒精注射(PEI)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费用低廉而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微侵袭治疗小肝癌的方法,但酒精渗透能力有限,需较大剂量和多部位多次注射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而且部分患者对酒精过敏,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限制了PEI的临床应用。1994年,Ohnishi首先报道了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小肝癌,发现PAI治疗小肝癌肿瘤灭活效应明显大于PEI,副作用小,有望替代PEI。由于PAI治疗肝癌目前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乙酸的肿瘤灭活机理的深入研究将对PAI治疗肿瘤相关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起指导作用,PAI治疗中乙酸浓度及剂量的研究对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即以兔VX_2肝种植瘤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浓度乙酸瘤内注射治疗,旨在选择适宜的乙酸浓度,并通过PAI与PEI对照研究旨在PAI的治疗机理、疗效及可行性方面做进一步探索研究。 材料和方法 1.肝种植瘤模型制作 新西兰大白兔32只,采用剖腹包埋接种法,于肝左内叶、中央叶穿刺接种VX_2瘤株碎块,单发瘤模型接种一点共22只兔,多发瘤模型接种叁点共10只兔。10~14天后行B超和CT检查,0.5cm以上瘤灶可作实验模型。 2.不同浓度乙酸治疗对比实验 单发瘤兔模型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5%乙酸组,50%乙酸组和75%乙酸组。B超导引下瘤内一次性注射相应药物1.Oml,观察实验动物治疗后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后14天肿瘤生长情况及病理改变。3.PAI与PEI治疗对照实验 多发瘤兔模型8只,每只兔肝内3个瘤灶分别一次性注射50%乙酸,无水酒精和生理盐水,注射剂量以超声显示病灶被药液完全浸润为度。观察注射后1小时、1天、3天和14天大体、光镜、电镜下肿瘤病理改变及14天后肿瘤生长情况。 结果1.动物模型制作:V凡瘤株肝内接种成功率%.2%,肝外误种率巧.6%,腹水9.4%,切口感染率12.5%。接种后14天,肝内瘤灶平均0.90士0.25cm,B超、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血供丰富,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肿瘤呈白色结节状,鱼肉样,无包膜,肿瘤有早期发生转移的特点,转移以肺、肝内转移及腹腔淋巴结转移为主。2.不同浓度乙酸治疗实验:25%、50%、75%乙酸瘤内注射后,1天内实验兔表现有中毒症状,以75%为明显,3天后症状逐渐改善。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后1天,25%、50%乙酸组以肝功能损害为明显,75%乙酸组肝功、肾功均有显着性改变;7天后25%、50%乙酸组肝功能恢复,而75%乙酸组肾功能恢复,但肝功能指标水平仍显着高于治疗前水平。治疗后14天肿瘤增长率各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肿瘤坏死率比较50%、75%乙酸组肿瘤坏死明显,与25%乙酸组及生理盐水组有显着性差异,而50%与7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50%乙酸为适宜的治疗浓度。3.多发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50%乙酸、无水酒精治疗对照实验:一次性瘤内注射药物剂量叁组无显着性差异。PAI组肿瘤增长率最小 (257.39士140.64%),肿瘤坏死率最大(46.27士16.30%),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率二0.036,P坏死率二0.000),与PEI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改变:队I后1小时电镜下肿瘤细胞呈溶解样坏死;1天、3天肿瘤中央区大片凝固性坏死,边缘部呈网格状坏死,一3一岛状残留瘤灶内可见扩张血管,电镜下边缘部肿瘤细胞以膜性结构破坏为主,3天后胞膜、核膜消失,细胞坏死崩解,可见大量自噬体形成及纤维增生;14天后肿瘤表现大片凝固性坏死,边缘少量或残留肿瘤组织,并见大量肉芽组织增生。PEI组各时段、区域肿瘤组织细胞破坏坏死改变相对队I改变较轻,纤维、肉芽组织增生较少而且较晚,PEI治疗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现较明显,PAI组肿瘤凋亡细胞出现机会增多。 结论1.PAI具有肿瘤灭活作用,其效力高于PEI,PAI可替代PEI用于小肝癌临床治疗。2.PAI肿瘤灭活效应与肿瘤局部乙酸量有关,而大剂量高浓度乙酸注射可引起兔肝肾功能损害,50%乙酸为兔VXZ肝癌模型较适宜的治疗浓度。3.“一次性药物全瘤覆盖法”队I治疗较难达到肿瘤完全灭活,临床上对于较大的肝癌行PAI治疗可能仍需多次注射治疗才可能达到肿瘤完全灭活。而较低浓度乙酸对肿瘤血管破坏作用可能有限。4.PAI肿瘤灭活效应主要是由乙酸的特性决定的,其作用途径有:蛋白凝固,腐蚀、溶解组织细胞以及损伤破坏细胞膜性结构。5.乙酸可能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王少春[10](2003)在《超声引导一次性大剂量经皮乙酸注射治疗早期兔VX_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一次性大剂量经皮乙酸注射(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PAI)治疗早期兔VX2肝肿瘤的疗效,探讨一次性大剂量PAI应用于小儿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瘤块埋植法复制兔VX2肝肿瘤模型,接种第10天将32只荷瘤兔随机均分为4组,并按组别给予不同治疗措施,即:空白对照组、常规经静脉阿霉素化疗组、超声引导经皮阿霉素注射(percutaneous adriamycin injection,PADMI)组及超声引导一次性大剂量PAI组。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等技术观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VX2肝肿瘤的变化;观察荷瘤兔自然生存时间、体重变化;通过超声介入活检和尸解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综合对比不同疗法的疗效。结果:VX2肝肿瘤接种成功率为100%,肿瘤呈指数生长,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PAI组肿瘤治疗前后平均直径变化率、体重变化率及自然生存时间与其他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一次性大剂量PAI治疗后肿瘤滋养血流信号消失。一次性大剂量PAI治疗无明显副作用,而化疗组副作用明显。病理证实一次性大剂量PAI治疗原位肿瘤细胞坏死完全,肿瘤原位灭活率为100%,治愈率为12.5%(1/8),而其他组治疗原位均有存活的肿瘤细胞。结论:兔VX2肝肿瘤类似人类肝母细胞瘤。一次性大剂量PAI早期治疗能有效地灭活原位VX2肝肿瘤,提高荷瘤兔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并且该治疗利于肝脏修复,不存在骨髓抑制及耐药性,避免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较理想的局部治疗方法之一。一次性大剂量PAI在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中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3-05-01)

经皮乙酸注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经皮盐酸、乙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作用范围的大小、可控性和坏死程度的彻底性,并和无水乙醇作比较,评价其替代无水乙醇作为肝癌瘤内注射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A、B、C、D、E5个组。每组9只,A组为18%盐酸组,B组为9%盐酸组,C组为50%乙酸组,D组为25%乙酸组,E组为无水乙醇组。再根据注射剂量将每组9只随机分配到a、b、c叁个亚组,每亚组3只,a亚组0.5ml,b亚组为1.0ml,c亚组为1.5ml,每只动物肝脏内只进行一次药液注射。按病理结果是否完全坏死,作用范围是否局限,注射时是否溢出损伤肝包膜及腹腔脏器,肝、肾功能有无改变,超声是否能监控注射时的作用范围5个方面来评分。每个方面2分,总计10分。结果A组3个剂量每只兔子平均得分8.6(77/9),B组3个剂量平均得分8.8(79/9),明显高于C组6.6(59/9)和D组6.8(61/9)。无水乙醇对照组平均每只兔子得分5.0(45/9)。结论18%和9%的盐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肝组织坏死,比乙酸和无水乙醇更为彻底,范围也更局限,可能成为理想的瘤内注射制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皮乙酸注射论文参考文献

[1].靳仓正,朱明欣,黄玉书,张应和,梁文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

[2].张卫星,邓卫萍,黄耀.经皮盐酸、乙酸肝内注射对肝组织的消融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

[3].周胜利,张旭,王宗盛,吴华连.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

[4].张一平,王国庆,王宇宁,赵景志.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

[5].张旭,张根山,周胜利,徐文杰.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原医刊.2004

[6].张成武.经皮肝穿刺瘤内乙酸注射治疗或瘤内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C].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4

[7].刘亚洪,彭志康,全显跃.经皮乙酸局部注射治疗小肝癌[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

[8].刘亚洪,彭志康,贾洪顺,陈运鸿,全显跃.经皮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兔VX2肝种植瘤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

[9].刘亚洪.超声导引下经皮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兔VX2肝种植瘤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10].王少春.超声引导一次性大剂量经皮乙酸注射治疗早期兔VX_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

标签:;  ;  ;  ;  ;  

经皮乙酸注射论文-靳仓正,朱明欣,黄玉书,张应和,梁文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