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温度计检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最低温度计检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一、检定最低温度表方法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靳萍[1](2021)在《基于水下平台CTD性能试验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下平台温盐深剖面仪(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filer),是一种基于水下观测平台对海水温盐深水文信息变化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剖面仪。CTD作为海洋的“感官”,利用其获取的深度、温度和电导率可衍生出海水的盐度、密度和声速等能反映出海洋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为海洋探索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鉴于我国现有支撑观测系统建设和创新研究对CTD的性能试验评价能力不足,水下平台CTD现有性能试验评价方法单一、局限和指标混淆的问题,本课题基于不同水下平台CTD观测方式和温盐水文参数的变化特点,通过OSM(Objective-StrategyMeasurement)模型和AHP(Analytical Hieracrchy Process)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水下平台的CTD性能试验评价方法体系,即通过梳理CTD业务化应用流程:实验室检定→海上试验,依次从静态特性和海上应用特性(实际海上应用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两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性能评价方法,同时基于海试应用背景场的不同,分别采用AHP评分法则、深水稳定层的技术规范要求,建立CTD横向、纵向对比时的评价准则,以实现对温盐深测量仪的综合、客观性评价。水下平台CTD性能评价体系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威海褚岛试验海域的同批感应传输CTD均具有很好的测量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国产水下滑翔机用CTD具有较好的测量准确性、可靠性,但多剖面长期测量一致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此次南海1000m以浅海试为国产Glider CTD首次搭载水下滑翔机开展的海上应用评估试验,长期稳定性技术尚且处于不太成熟阶段,需对稳定性进一步优化改进。

柳丽娜[2](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沈璐[3](2020)在《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气象观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气象仪器服务于气象、环保、交通、国防等国家重要部门,在灾害预报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探空仪是高空气象探测中最主要的仪器,它被探空气球带上高空,利用无线电遥测和定位方法,综合探测从地面至高空30公里范围内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为气象部门天气分析提供依据,是气象综合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探空仪作为国防业务的重要仪器自然开始受到重视。我国探空仪的发展走的是“引进、仿制、自主研发”的道路,其中,59型探空仪和GTS1型探空仪的成功研制对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发展起着里程碑的作用。1963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59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通过生产定型,并在全国气象台站进行了装备,维持了我国三十多年的高空探测业务稳步发展。随着59型电码探空仪的广泛应用,我国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空探测系统,高空气象探测水平在国际上属于中高水准。2001年,由上海无线电23厂研制的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成功通过设计定型,这标志着我国高空探测体制跨过了一个新的里程碑。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采用了全电子传感器和副载波二进制数字代码遥测的方法,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实现了数字化、模块化,整体性能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同类先进水平。建国以来,我国探空仪的发展之路曲折又徘徊。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探讨探空仪的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段的思想、技术、运作机制等综合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同时59型、GTS1型技探空仪的技术更新对气象探测学以及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型转筒式探空仪和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探空仪的发展背景、国内政治、经济需求等方面具体分析59型、GTS1型探空仪的立项经过、工程实施、技术难题以及探空仪的改型换代对气象探测学、气象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

张久山,苗凤梅,张殿芳[4](2012)在《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文中指出对门头沟气象站2004—2009年不同温度传感器(自动和人工)在地温测量中得到的日极值差值序列的特征分析发现:地面最高温度月均差值在-2.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波动,平均差值超标率为17.5%,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地面最低温度月均差值在-0.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变化,平均差值超标率为3.8%。分析了铂电阻温度表和玻璃液体温度表仪器自身误差和土壤状态、降水等因素对差值的影响。由地温表接触的土壤环境、安装状态、太阳辐射强度、天气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误差比仪器自身原因引起的误差要显着;外部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通过规范安装、改良土壤环境等方法减小或消除。提出了降低人为误差的具体建议,为观测人员正确维护地温表、提高观测质量提供参考。

陈征[5](2009)在《省级专业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气象探测业务的飞速发展,气象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气象计量检定业务的内容和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论文以省级气象计量所检定综合业务管理实际需求为依据,结合授权机构考核标准的新要求,针对大量自动化探测仪器检定与校准的新业务需求,设计并开发了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送检仪器收发、收费管理、检定过程可视化管理、检定数据处理与存储、检定结果判定、自动编制和打印检定证书、计量器具管理、综合查询、权限控制、岗位工作量化统计等检定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该平台是局域网环境下集中式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典型应用。考虑到各用户终端涉及较为复杂的业务处理和各类证书、表格的套打,检定业务终端还需要与检定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采集,平台选用C/S架构,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C/S程序提供数据访问的接口。设计力求实现对复杂业务的逻辑处理和控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易用性、可维护的要求。系统部分采用了SmartClient(智能客户端)技术,实现了客户端自动升级。

郝帅[6](2007)在《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客观的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体现森林改善环境的作用,增强人们保护和合理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本研究从2006年5月至9月,在天山生态站选取3个观测点,采用对林内和林外小气候定位观测的试验方法,分别对大气温度、辐射强度、土壤温度、大气湿度、光照强度、蒸发量、风速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得出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如下:1.大气温度林内低于林外,大气温度日较差林内小于林外,7月份林内外温度最高,且林内外温差最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有下降的趋势。2.总辐射强度林内显着小于林外,辐射强度在7月份最大,并且林内外辐射强度差值也最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辐射强度有增加的趋势。3.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林内均比林外低,而且土壤温度越高,林内外温差越大。林内外地表温度日变化明显,有一个明显的最高点,而其他深度的土壤温度,尤其是深层土壤温度变化则不明显。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林内显着小于林外,7月份林内外地面温度差异最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小。4.大气湿度林内高于林外,差值最大月份出现在7月份。日变化林内外相同,早晚湿度高于中午,14:00达到最小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湿度呈现增加的趋势。5.光照强度林内显着小于林外。日较差林内小于林外,林内光照变化比较平缓。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光照强度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6.蒸发量林内小于林外,月变化幅度亦小于林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林内外蒸发量呈现出降低的趋势。7.风速林内小于林外,风向受地形影响比较大,而且比较固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风速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容军[7](2004)在《EXCEL VBA程序设计及在气象计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并结合EXCELVBA的特点进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原始数据报表以及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康玲玲,吴卿,罗中伟,王云璋,陈发中[8](2004)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变化的生态要素,确定了土壤理化性质、水质、植被度和小气候各要素的监测站网布设和监测内容,并提出了监测方法和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改善了局地小气候。

张玉存[9](2003)在《气象仪器检定标准装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测试和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前言根据国军标GJB/J2749《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编写要求的《补充说明》,结合气象计量的实际情况,制定军事气象计量本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军事气象二级计量单位,包括以下标准装置:

王兰君,武春爱,盛高山[10](2003)在《气象仪器计量检定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文中指出

二、检定最低温度表方法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定最低温度表方法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下平台CTD性能试验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TD静态特性指标与评价方法
        1.2.2 CTD海上应用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水下平台CTD观测理论基础
    2.1 水下平台CTD分类
    2.2 水下平台CTD观测方式及水文变化特点分析
        2.2.1 水下定点平台CTD
        2.2.2 水下移动平台CTD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下平台CTD评价方法构建
    3.1 水下平台CTD性能指标搭建
    3.2 水下平台CTD评价方法构建
        3.2.1 静态特性评价方法
        3.2.2 静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
        3.2.3 海上应用特性评价方法
        3.2.4 多剖面长期一致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平台CTD性能试验评价体系设计
    4.1 试验方法设计
        4.1.1 水下定点平台CTD
        4.1.2 水下移动平台CTD
    4.2 数据处理
        4.2.1 噪声平滑
        4.2.2 数据预处理
    4.3 评价准则建立
        4.3.1 横向对比-相同背景场
        4.3.2 纵向对比-不同背景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平台CTD评价体系的应用分析
    5.1 国产感应耦合传输CTD评价
        5.1.1 准确性评定
        5.1.2 稳定性评定
        5.1.3 可靠性评定
    5.2 国产水下滑翔机用CTD评价
        5.2.1 准确性评定
        5.2.2 稳定性评定
        5.2.3 可靠性评定
    5.3 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 乡村教育
        (二) 乡村小学校
        (三) 现代教育
        (四) 教育现代转型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1 科学仪器史的发展
        2.2 气象仪器的发展
        2.3 探空仪的发展
    3.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主要研究内容
    4.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以来气象仪器的发展
    1.1 建国初气象仪器的初步发展
        1.1.1 观测方法的统一
        1.1.2 地面观测仪器
        1.1.3 高空探测仪器
        1.1.4 气象仪器的检定
    1.2 改革开放后气象仪器的快速发展
        1.2.1 地面观测仪器
        1.2.2 高空探测仪器
    1.3 探空仪的发展
        1.3.1 探空仪简介
        1.3.2 国外探空仪
        1.3.3 中国探空仪
第二章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2.1 仿制苏式探空仪
        2.1.1 背景
        2.1.2 探空仪的型号选择
        2.1.3 试制仿苏式P3-049探空仪
    2.2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2.2.1 研制背景
        2.2.2 59型探空仪的研发
        2.2.3 59型探空仪的整顿与定型
        2.2.4 59型探空仪与国外探空仪的比较
    2.3 59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2.4 小结
第三章 GTS1型探空仪——新世纪的改型换代
    3.1 59型探空仪的落后
    3.2 电子探空仪的研究
        3.2.1 仿制PK3-1型电子探空仪
        3.2.2 GZZ3型电子探空仪
        3.2.3 GZZ3-1型改进
        3.2.4 GZZ7型电子探空仪
    3.3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诞生
        3.3.1 国际通报
        3.3.2 研讨与决策
        3.3.3 选择与试验
    3.4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4.1 工作原理
        3.4.2 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3.4.3 探空仪的转换器和发射机
        3.4.4 探空仪的技术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性能评估
    4.1 性能评估方法
    4.2 GTS1型、59型、RS80型探空仪误差对比
        4.2.1 100hPa位势高度误差情况
        4.2.2 100~30hPa厚度误差情况
    4.3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和影响
        4.3.1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4.3.2 GTS1型探空仪对气象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李吉明工程师访谈录
附录二 李敏娴老师访谈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2 误差来源
    2.1 仪器自身产生的误差
        (1) 玻璃液体温度表的误差来源。
        (2) 铂电阻温度表的误差来源。
        (3) 仪器自身误差的大致范围。
    2.2 可能引起观测误差的外部因素
        (1) 仪器安装不规范引起的误差。
        (2) 降水对差值的影响。
        (3) 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表的影响。
        (4) 有积雪时的特殊差值。
3 结论和建议

(5)省级专业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项目开发的意义
    1.4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气象计量相关知识及项目开发环境介绍
    2.1 气象仪器计量检定与校准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介绍
    2.2 计量标准传递系统
    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2.4 系统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简介
        2.4.1 SQLServe12005简介
        2.4.2 VisualStudi02008开发环境简介
        2.4.3 C#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省级气象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业务流程分析
        3.1.2 各工作流程涉及的信息流分析
        3.1.3 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性能需求
    3.3 系统总体结构
    3.4 选用C/S模式实现软件架构
    3.5 系统功能设计
    3.6 数据库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级气象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实现
    4.1 关键业务流程
        4.1.1 收检流程
        4.1.2 检定流程
    4.2 角色管理模块设计和实现
    4.3 类图及说明
    4.4 与数据库连接
    4.5 有关系统编号生成规则
    4.6 数据库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级气象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测试
    5.1 建立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单元测试
        5.2.2 集成测试
        5.2.3 功能及界面测试
        5.2.4 窗体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平台中需生成的各类表格和证书
        1. 平台中需生成的各类表格
        2. 平台中需生成的各类证书
    附录B 类的主要框架代码说明

(6)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技术路线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森林小气候研究发展概况
    2.2 森林小气候主要研究项目
    2.3 森林小气候观测方法
    2.4 森林小气候观测常用仪器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植被概况
    3.3 社会经济条件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试验观测点的选择
    4.2 试验方法
    4.3 仪器布设
    4.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大气温度观测结果及分析
    5.2 太阳辐射强度观测结果及分析
    5.3 土壤温度观测结果及分析
    5.4 大气湿度观测结果及分析
    5.5 光照强度观测结果及分析
    5.6 蒸发量观测结果及分析
    5.7 风速观测结果及分析
    5.8 不同观测点小气候要素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EXCEL VBA程序设计及在气象计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表计量检定工作流程
    1.1 各种温度表的外观检查和性能试验
    1.2 示值检定
    1.3 读数
    1.4 记录整理
    1.5 检定结果的处理和检定周期
2 EXCEL电子表格的设计与应用
    2.1 标准表修正值的存放与引用
    2.2 示值检定读数的输入、存放以及平均值、修约值的计算
    2.3 修正值的分段处理
    2.4 检定证书的打印
5 结束语

(8)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径流监测
    1.1 监测布设
        1.1.1 径流小区监测布设
        1.1.2 对比沟监测布设
    1.2 监测方法
        1.2.1 径流小区监测
        1.2.2 对比沟监测
2 水质监测
    2.1 监测布设
        2.1.1 布设原则
        2.1.2 监测点布设
        (1) 监测站网布设。
        (2) 采样断面布设。
        (3)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2.2 监测内容
    2.3 水样采集方法
        (1) 采集量与保存方法。
        (2) 采样频次。
        (3) 采样方法。
3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
    3.1 监测布设
        3.1.1 布设原则
        3.1.2 监测点布设
    3.2 监测内容
        3.2.1 项目区基本情况监测
        3.2.2 土壤基础条件监测
        3.2.3 土壤物理性质
        3.2.4 土壤化学性质
    3.3 样品采集方法
4 植被监测
    4.1 监测布设与监测内容
    4.2 监测方法
        (1) 监测样方。
        (2) 林地郁闭度监测。
        (3) 草地盖度监测。
        (4) 灌木盖度监测。
        (5) 乔、灌、草混合体系的覆盖度监测。
5 小气候变化监测
    5.1 监测布设
        5.1.1 监测点分类
        5.1.2 选点原则
        5.1.3 监测点选定
    5.2 监测项目
    5.3 观测时间与仪器
    5.4 监测方法
        5.4.1 温度、湿度监测方法
        5.4.2 降水监测的方法
        5.4.3 风的监测方法
        5.4.4 天气现象的监测方法
6 监测结果
    6.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6.2 植被变化
    6.3 小气候变化[7]
        6.3.1 气温变化
        6.3.2 天气状况变化
7 结 语

四、检定最低温度表方法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下平台CTD性能试验评价方法研究[D]. 靳萍.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2021(01)
  •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D]. 沈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J]. 张久山,苗凤梅,张殿芳. 气象科技, 2012(05)
  • [5]省级专业检定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6]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 郝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7]EXCEL VBA程序设计及在气象计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容军. 广西气象, 2004(03)
  • [8]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J]. 康玲玲,吴卿,罗中伟,王云璋,陈发中. 水土保持通报, 2004(03)
  • [9]气象仪器检定标准装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测试和评定方法[A]. 张玉存. 压力计量服务和测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10]气象仪器计量检定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J]. 王兰君,武春爱,盛高山. 计量技术, 2003(07)

标签:;  ;  ;  

最低温度计检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