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红叶斑病论文-游春平,孙辉,向梅梅,张云霞,罗碧霞

一品红叶斑病论文-游春平,孙辉,向梅梅,张云霞,罗碧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品红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品红(Euphorbia,pulcherrima),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axonopodis)

一品红叶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游春平,孙辉,向梅梅,张云霞,罗碧霞[1](2013)在《广州地区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州地区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YPH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好氧生长,在KB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在YDC平板上菌落呈黄色,在33℃下可生长,其16S rDNA序列(1 461 bp,GenBank登录号:KC841470)与GenBank中8株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序列相似性达99.7%以上;将这些相关细菌构建系统发育树,该病原菌与7株地毯草黄单胞菌在同一分支上,故将其初步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X.axonopodis).(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肖爱萍,游春平,向梅梅,张云霞,曾永叁[2](2012)在《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是一品红上重要的病害,严重威胁着一品红的生产和销售。现介绍了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寄主范围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2年16期)

张慧丽,张建成,顾建锋,徐瑛,李斌[3](2011)在《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其综合风险值R为2.18,具有高度危险性。[结论]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李斌,邱文,余山红,张慧丽,谢关林[4](2008)在《我国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一品红销量的增长势头迅猛,已成为花卉市场的抢手货。但近年来一种新的细菌性叶斑病正威胁着我国一品红等林木花卉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一品红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是世界性的重要林木花卉病害,自1951年在印度首次发生以来,已相继在新西兰、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可可群岛、委内瑞拉、意大利以及德国发生。根据传统的经典细菌学分类方法基本将各地的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都鉴定为油菜黄单胞菌一品红致病变种,然而世界菌种协会1995年根据DNA同源性重新分类黄单胞属时发现不同来源的一品红细菌性叶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并据此将它们分别归入到地毯草黄单胞,巴豆黄单胞菌和栖树黄单胞3个不同的种中。为明确我国不同地区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特别是该病原菌的分子特征,为该病害的治理提供可行的依据,我们通过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以及16S rDNA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序列比较将杭州、海南等地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黄单胞菌属;部分碳源利用测定进一步显示2005年海南分离的菌株与2004年海南报道的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存在差异,但与杭州地区报道的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基本一致;生理生化测定和BOX-PCR分析发现浙江菌株与国际标准菌株在表型和遗传型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利用与黄单胞菌模式种典型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杭州菌株与地毯草黄单胞菌菌株单独聚合成群;而海南菌株则与巴豆黄单胞菌菌株及地毯草黄单胞菌菌株聚合成群,其中与巴豆黄单胞菌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由于当前国内外苗木贸易正日渐频繁,进一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菌株间及其与国外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生物学与遗传关系将有助于揭示我国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的起源及其传播途径,从而为预防该病害在我国其它地区林木花卉上的发生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李斌,王笑,余山红,徐丽慧,张慧丽[5](2008)在《海南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海南省近几年发生的一品红细菌性叶部病害的病原菌特别是该病原菌的分子特征,为该病害的治理提供可行的依据,本文描述了2005年海南省部分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并通过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和16S rDNA序列比较将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部分碳源利用测定进一步显示2005年海南分离的菌株与2004年海南报道的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存在差异,但与杭州地区报道的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基本一致。利用黄单胞菌模式种典型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3个海南菌株与巴豆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odiaei)和地毯草黄单胞菌(X.axonopodis)单独聚合成群,其中与巴豆黄单胞菌亲缘关系最近。(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斌[6](2005)在《一品红叶斑病病原学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花卉特别是一品红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盆一品红上市。然而,2003年10月份以来,浙江萧山和上海等地温室和花卉市场的一品红植株上出现了两种症状不同的病害,已经对这些地区保护地栽培的一品红生产和销售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病害田间发病症状以及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显微镜观察、形态和培养性状以及基本的生理生化特性将引起浙江和上海温室和市场上的一品红病害的病原分别鉴定为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细菌-油菜黄单胞一品红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oinsettiicola),其中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为国内首次报道。引起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3个细菌菌株的碳源利用能力(Biolog)图谱仅能将它们归类到黄单胞属,而难以在种的水平上加以鉴别;虽然它们的脂肪酸分析(FAME)图谱都显示了和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最大的相似度,但相似值仍难以确定种。而完整的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3个中国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的系统位置在黄单胞菌的rRNA簇1内。 16S-23S rRNA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成功地区分了中国分离的3株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和黄单胞属rRNA簇1内的其它菌株,3株中国一品红叶斑黄单胞菌和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的菌株聚集成簇而被认为是同一种。但比较了3株中国一品红叶斑病菌和国际致病模式菌株LMG849(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poinsettiicola)在中国一品红上的致病性,生理生化特性以及采用BOX-AlR引物进行的Rep-PCR扩增图谱后发现它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中国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与其它已知黄单胞菌菌株的ITS序列差异设计的引物BLSP-R和BLSP-F能够检测该病菌,但引物的专化性仍有待提高。 通过离体双培养法,从一品红、蔬菜和甜瓜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21株一品红真菌叶斑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细菌,包括17株产荧光假单胞菌和4株已知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比利时温室中以绿豆为测试植物采用菌液浸种和土壤浇灌两种处理方法评价了一品红叶斑病菌拮抗细菌对引起一品红等许多温室作物线虫病害的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3株细菌(B7,5a-4和Y3-1)显示了最好的病害控制和植物促生,但它们的混合使用与单一使用相比没有显着的提高控制效果。 离体测定了17株产荧光假单胞菌对枯萎病菌的拮抗能力,其中7株对甜瓜枯萎病菌和其它5种其它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拮抗细菌的无菌培养滤液抑制甜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蛋白酶K处理对滤液的拮抗活性无明显影响,但70%硫酸铵沉淀得到的蛋白粗提物仅有很弱的抑菌能力,这显示了可能主要是一些抗生素而非蛋白在生物控制中起作用。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Biolog系统等将3株防效最好的拮抗细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它们比化学农药-瓜枯灵能更有效地保护设施栽培甜瓜免于枯萎病的侵染。这3株枯萎病拮抗细菌被进一步在营养缺乏的土壤琼脂培养基上重复培养,得到的衍生物比原始菌株显着提高了在以植物根部浸出物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的生长能力及在温室条件下的生物防治效果,显示了接种条件在生防细菌的最优化使用时应当被考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5-01)

李斌,谢关林,Jean,Swings,Jef,Coosemans[7](2004)在《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油菜黄单胞引起的一种新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2003年以来,浙江省萧山地区一品红生产和引种基地出现了一种新的细菌病害,严重影响了一品红的质量和市场价值,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一品红生长旺盛的晚秋时期,引起与一品红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oinsettiicola)相似的症状。感染初期,叶片出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并在叶表快速扩大成黄褐色区;小的斑点经常结合形成大的病斑,枯斑区被黄色的晕圈所环绕;病斑经常沿着叶脉和中脉扩展,有时延伸(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一品红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是一品红上重要的病害,严重威胁着一品红的生产和销售。现介绍了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寄主范围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品红叶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游春平,孙辉,向梅梅,张云霞,罗碧霞.广州地区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鉴定[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3

[2].肖爱萍,游春平,向梅梅,张云霞,曾永叁.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J].北方园艺.2012

[3].张慧丽,张建成,顾建锋,徐瑛,李斌.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4].李斌,邱文,余山红,张慧丽,谢关林.我国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研究[C].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5].李斌,王笑,余山红,徐丽慧,张慧丽.海南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8

[6].李斌.一品红叶斑病病原学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

[7].李斌,谢关林,Jean,Swings,Jef,Coosemans.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油菜黄单胞引起的一种新病害[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  ;  

一品红叶斑病论文-游春平,孙辉,向梅梅,张云霞,罗碧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