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备课管理的“双赢”之策

寻找备课管理的“双赢”之策

张学序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265300

学校哪项工作投入巨大、收效最低?恐怕非教案莫属。教师每学期至少要用两本备课笔记,或消耗大量的打印纸。教师却想方设法应付:手写备课的,抄旧教案或别人的教案;打印教案的,或从网上下载,或找出电脑中的旧教案修改日期打印。花费虽大,稍作调查不难发现,多半老师在上课时并不依据教案,备课本根本不带,或带了也很少看。

有人说,如果一个梨坏了,那是梨的问题;一筐梨坏了,就是筐的问题。套用一下,如果一两个教师抄教案,那是师德问题;近乎所有的教师都抄教案,无疑是教案制度问题。抄教案而不用,说明教案已成“鸡胁”,但为什么“食之无肉”的教案,领导却感觉“弃之有味”呢?

教案问题的本质,是领导和教师的对立,致使教案变成了领导和教师间的“猫鼠游戏”。领导力图控制备课效果,让教师备好课再上课,这当然没错。但为了便于检查(毕竟,写在课本上的“文本教案”和在老备课本上二次备课不利于检查),就规定教师必须课课有教案,未免有些过了而个别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就上课,更给了学校领导“严格备课管理”的口实。领导担心如不加大检查力度,备课不充分现象就有“星火燎原”之势。为了便于检查,甚至规定本不适合写传统教案的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也必须有教案。当然,详细规定教案的格式甚至页数,就不仅仅是控制备课效果了,恐怕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显示本校“规范”管理的成果。而在教师看来,我已经把课研究透了,何必多此一举?即使写,也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在哪儿方便讲就应该写在哪儿,自然视正规教案为累赘。况且,抄一份旧教案也需要30分钟,每次备一个新教案需要多长时间啊。不要忘了,教案只是教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如此大的工作量,教师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应付教案(也许还包括应付其他工作)就成为必然选择。于是,检查项目越来越细,教师的“对策”也越来越多,教案总在学校领导的“新政策”和教师的“新对策”中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悲喜剧。

可见,教案问题的背后是领导和教师间缺乏互信。重建互信,需要双方均付出艰苦努力。如何既能控制备课质量,又能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备课的重要性勿须赘言,教案也确是各种备课形式的物质归宿。但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传统教案,也可以是几张卡片,或是备在书上的“文本教案”,甚至是经修改的旧教案,重要的是备在脑中。规定了格式的“八股教案”,只是有利于检查。应当明确,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备课。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备教材,不仅要广泛、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体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渗透的教育思想;备学生,就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这恰恰是传统教案很难体现的),不是过多地关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学生怎样学;备教法,就要选择适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开启思维,培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新的学术成果,并提取加工,为我所用。要准备的内容众多,却不一定要在教案上反映出来,有些也无法反映。

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衡量备课质量的标准是课堂教学。实用的教案,只是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几个分杈而已,写在纸上,也就是一页半页的。至于花朵枝叶,那是课堂上自然产生的,要靠教师的机智及时捕捉,用不着也不可能一一都设想好。教案不可能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每个问题都预设好,更不必把导入语、过渡语都一一写出。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从宏观到微观都要烂熟于胸、高屋建瓴。

那么,学校领导应如何控制备课质量呢?

一是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提高备课质量。

教师提前备课,教研时,备课组长可以临时确定每一课时的中心发言人,详细说课、分析,将备课成果展现在同组教师面前,通过全组教师讨论,取长补短,充实完善自己的备课。

二是利用好推门听课,通过不定期查上课达到检查备课的目的。

不管承认与否,确有少数教师不愿意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效率低下。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可以有效防止备课不充分就上课的现象。“推门听课”是一种极富争议的教学管理活动,笔者认为,“推门听课”并非上课后才推开门进教室,而是教学领导上课前几分钟再通知教师,与教师一起进教室。对比检查教案,检查上课意义更大。因为“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上课效果好,不管教案形式如何,均可视为备课充分。反之,教学效果差,又无教案,即可视为“不备课就上课”,或“备课不充分”,在备课考核中扣分。检查上课还可以克服备课笔记检查中始终存在的“只备知识不备教法”、“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总之,解决教案悖论,需要教师和领导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就学校领导而言,要为教师创造成长环境,放弃无谓劳动;对教师而言,也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素质。

标签:;  ;  ;  

寻找备课管理的“双赢”之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