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冰期,烷烃,同位素,遥感,日本海,池州市。
植被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韩平,蒋伟峰,韩伟杰,白如山[1](2019)在《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池州市植被时空动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是作为研究植被状况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常被用来研究区域植被的时空演化。首先下载池州市2006年—2018年的TM、OLI影像以及进行预处理操作,然后利用NDVI公式得出池州市的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得出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参照有关部门对植被覆盖度的分类标准,对池州市的植被覆盖度情况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池州市2006年—2018年植被状况变化明显,一方面NDVI在空间上东南数值高于西北,时间上年NDVI平均值在经历下滑后逐渐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较大,裸地、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有明显增多,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减少。总体来说池州市2006年—2018年的植被生物总量增多,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雯雯[2](2019)在《区域地表植被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反映矿区地表环境的关键因子之一,为研究地下采煤对地表环境的影响,选取植被指数作为地理环境因子,利用西咸新区2010-2016年的遥感影像计算出植被的生长季,提取矿区中植被生长较好的五个月的植被指数,统计出植被的退化情况并做分析。基于Arcgis软件对上述结果进一步分析,计算植被覆盖度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七年大佛寺矿区地表植被有一定的演化特征,其中植被改善及退化比重变化幅度较大,彬长区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大佛寺矿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矿区开采影响了地表植被生长。(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崔琳琳,胡建芳,王旭[3](2019)在《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演化的研究开展得较少,且C_3/C_4植被演化的主要影响机制也不明确.这有碍于全面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C_3和C_4植物竞争机制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也不利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C_3/C_4植被的影响.事实上,区域尺度C_3/C_4植被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重建中国南方地区C_3/C_4植被的演化历史并理清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选取了长江以南地区的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泸沽湖、星云湖、鄱阳湖、龙感湖、白马湖、东钱湖和梵净山九龙池等8个湖泊以及定南、南屯、袍烈和铭爱村等4个泥炭沉积记录系统地开展了高碳数正构烷烃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析,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方地区C_3/C_4植被的时空演化,并结合已有的古气候记录试图探讨影响研究区C_4植物丰度变化的气候要素.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星云湖和泸沽湖3个钻孔岩芯和定南泥炭样品的高碳数(C_(27)~C_(33))正构烷烃δ~(13)C均值的集成结果表明:从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C_4植物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从21%升高到34%,而到全新世中期C_4植物比例显着降低,最低达到10%.在空间上,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C_4植物丰度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全新世大暖期则出现相反的空间变化趋势,这体现了C_4植物空间分布由温度调控转变为降雨调控的结果.该研究表明在中国南方温度是C_4植物分布的主控因素,而在温度条件合适时降雨的增多会降低C_4对C_3植物的竞争优势.因此,温度与降雨季节性分配的组合关系是决定C_3/C_4植被比例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在未来温度升高降雨增多的前提下, C_4植物竞争优势的降低可能会对中国农业生产有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吴铸,刘阳飞,袁荷娟[4](2019)在《滇中高原楚雄州近17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地处红河与金沙江水系一级分水岭地带的生态敏感脆弱区,植被对于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SI NDVI数据,结合最大值合成、趋势线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2001—2017年楚雄州NDVI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近17年来楚雄州NDVI介于0.78~0.80波动,呈现上升趋势,增速为0.019/10 a,局部年份受干旱气候影响大。季节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遵循州内降雨量时间分布特征,年内月份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3月NDVI处于最低值,8月达到峰值;(2)水平空间上,州内NDVI值总体稳定,中等波动变化区占56.61%,低值区主要分布楚雄市辖区、北部元谋县及永仁县东南部。同时州内53.59%区域植被覆盖呈现轻度改善趋势,14.01%呈轻度退化趋势,24.52%变化不显着;(3)垂直空间上,NDVI在高程上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趋势,NDVI在海拔1 070~1 210 m落到最小值,于海拔2 700 m处达到最大值,海拔2 550~3 200 m地区为区内植被覆盖最好部位。总之,滇中高原楚雄州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其结果能够为区域植被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张慧娟,杨桂芳,陈正洪[5](2019)在《银川盆地35.0ka以来古植被演化的类脂分子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类型及其演化规律,利用气相色谱仪对银川盆地冰沟剖面河湖相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其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_(15)~C_(34),奇碳优势明显,以C_(29)或C_(31)为主峰的单峰型为主,但少量样品也出现双峰型分布模式。通过对冰沟剖面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碳优势指数CPI和L/H(∑C_(21-)/∑C_(22+))指标的详细分析,得知其有机质来源以陆生高等植物占主导优势。结合年代数据、有机碳同位素、长链正构烷烃平均链长ACL和C_(33)/(C_(33+)C_(27))值,重建出35. 0ka以来银川盆地植被类型以C_3植物为主,并且C_3和C_4植物的相对比例变化主导受温度制约,而木本和草本植被的演化主要受控于水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1期)
沈兴艳[6](2018)在《中中新世以来中亚干旱和C4植被演化在日本海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46航次在日本海西南部钻取的U1430站位的沉积岩芯样品,通过粒度、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粘土矿物、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和黑炭碳同位素组成)等手段,约束了15 Ma以来U1430站位沉积物的主要源区,进而重建了中中新世以来(~15 Ma)中亚内陆干旱演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新世以来中亚内陆干旱区域C3-C4植被的演化历史及其与构造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站位沉积物酸不溶组分的粒度主要由叁个端元组成,其中最细粒级沉积物EM1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环流所搬运的中亚细粒粉尘物质和日本岛弧河流所搬运的岛弧火山物质风化产物共同组成;中等粒级EM2沉积物则主要来自低空东亚冬季风搬运的中亚风尘;最粗粒的EM3端元则由硅藻等生物硅和日本海周边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粗粒火山碎屑的直接贡献共同组成,但是与生物硅相比,火山物质只是EM3端元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粘土矿物以及Sr-Nd-Pb同位素组成进一步确认了U1430站位最细粒级的沉积物主要由中亚风尘物质和日本岛弧河流悬浮物质混合而成。同位素二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中亚风尘物质是研究站位粘土粒级沉积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中亚内陆干旱区域的风尘平均占U1430站位粘土粒级沉积物的77%以上,并且随着时代变新,中亚风尘物质对U1430站位沉积物的贡献逐渐增加。其中中亚内陆干旱区域通过大气环流的方式为研究站位提供富伊利石、高~(87)Sr/~(86)Sr而低εNd(0)的风尘物质,而日本岛弧端元则通过河流悬浮物质的方式为研究站位贡献了富蒙脱石、低~(87)Sr/~(86)Sr而高εNd(0)的火山化学风化产物。U1430站位粘土粒级硅酸盐矿物的伊利石/蒙脱石的比值以及εNd(0)值被用于追踪15 Ma以来中亚风尘输入日本海的强度变化,进而指示源区干旱程度演化历史。风尘指标显示,在11.8 Ma、8 Ma、3.5 Ma以及1.2 Ma左右中亚风尘物质向日本海的输入呈现阶段性增强的特征,指示中亚内陆源区的干旱程度在这几个时期有所增强。在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共同作用下,中亚内陆区域的干旱程度在以上几个阶段呈现出加剧的现象:其中11.8 Ma左右的中亚干旱受到了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控制;中亚在8Ma左右的干旱增强事件则主要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3.5 M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虽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隆升,但是该时期全球急剧变冷事件超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成为导致这一时期中亚区域剧烈干旱的最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站位的黑炭碳同位素组成(δ~(13)C_(BC))变化被用于重建其源区C4植被长期演化历史。黑炭颗粒的形貌和能谱结果以及其碳同位素组成排除了日本岛弧对U1430站位黑炭的重要贡献,同时确认了U1430站位的黑炭主要由大气环流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盆地、黄土高原等中亚重要风尘区域输送到日本海区域。自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初期以来,U1430站位的黑炭碳同位素比值显着升高,揭示了包括中国西北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在内的广泛中亚干旱区域的C4植被在该时期显着扩张。在中亚C4植被显着扩张的同时,代表火活动频率和强度的黑炭含量和黑炭通量却显示出明显下降的特征,说明火活动频率和强度增强不是导致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初期以来中亚区域C4植被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火活动频率和强度下降可能指示随着干旱加剧,广泛中亚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导致形成的黑炭含量和通量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可能也暗示该时期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主要源自C3植被的相对量和绝对量均显着下降。全球C4植被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的扩张呈现非常显着的不同步性,表明大气CO_2浓度下降不是驱动C4植被扩张的因素,而区域水文气候条件的变化可能才是导致中亚这一显着C4植被扩张的最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冬季西风水汽含量下降以及东亚夏季风降雨同时增强导致的气候干旱程度和季节性同时增强是驱动广泛中亚区域C4植被自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初期以来显着扩张的最重要因素。从晚中新世开始,西风水汽源区干旱程度逐渐增加,到了晚中新世末期位于西风水汽传输路径上的山脉发生隆升,与此同时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发生碰撞并使二者之间的水汽通道关闭。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初期通过西风携带到中亚区域的水汽通量急速下降,导致中国西北内陆区域干旱加剧;而在黄土高原区域,在其所接受的冬季西风降水急剧下降的同时,东亚夏季风降雨却有所增加,在这二者的共同影响下,黄土高原区域的干旱程度和季节性同时增强,创造了更适宜C4植被生长的环境,并最终驱动包括中国西北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在内的广泛中亚干旱区域C4植物显着扩张。研究首次揭示了中新世以来中亚干旱区域古气候与古植被在日本海的沉积记录,并探讨了构造事件尺度上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对中亚干旱加剧的影响,强调冬季西风降水变化对晚中新世以来中亚气候和植被的演化的关键作用,冬季西风水汽与夏季风降雨之间的竞争关系对于亚洲生态系统中的C3-C4植被的相互转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12-01)
潘霞,高永,汪季,任昱,候亚东[7](2018)在《植被指数遥感演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植被指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卫星遥感作为监测全球植被指数变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内涵深意还不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作为已经具有多年发展史且用途广泛的植被指数来说,截至目前,还缺乏一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归纳与总结。鉴于此,该研究旨在针对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主要植被指数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其中,重点探讨了植被指数的类型及其发展史、不同植被指数的遥感数据类型及来源、植被指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领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提高其普适性和熟知度。(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0期)
张继效,徐海,William,D,Gosling,蓝江湖[8](2018)在《云南腾冲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在气候上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因此在末次冰期期间,该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中国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例如MIS 3期间,中国东南地区气候较为暖湿,而西南地区却表现为冷湿的特点。目前已有若干以地球化学指标和孢粉等生物指标为基础,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气候和古植被的研究,然而仍然存在分辨率不够高或者时间尺度不够大等缺陷,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也不够充(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8-10-21)
温小洁,姚顺波[9](2018)在《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动态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及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的趋势,且存在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的分界线.(2)退耕还林前后植被退化区占研究区域的3.65%,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市辖区;植被改善区域占研究区域的31.12%,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南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不变的区域占65.22%.总体来说,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但生态恢复与生态恶化并存.(3)植被覆盖状况与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呈现出较为同步的动态演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顾芳,Hermann,Behling,Kamaleddin,Alizadeh[10](2018)在《第四纪以来伊朗北部赫卡尼亚原始森林植被演化及该区古气候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With the oldest civilization in western Asian,Iran as one the important regions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connecting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d Europe,therefore,it is of great research importance to explore the past climate dynamics of this region.In northern Iran,the Hyrcanian forest,is an ancient original forest with natural mixed forest,dominated by broadleaf species,including Alnus glutinosa,Fagus orientalis,Carpinus betulus,and Persian iron(Parrotia persica),etc.It is a hotspot of biodiversity,located in the narrow and excessive zonebetween the coastal plains of the Caspian Sea and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Alborz and Talysh mountains.Due to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this ecosystem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limate changes,providing ideal archives for the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we are using multiproxy of paleontology analysis and modern genetics methods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northern Iran by applying pollen/spore,modern pollen rain,geochemistry and metabarcoding analysis.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leoclimate changes,sea level changes in Caspian Sea,geological tectonic event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 on ecosystems of Hyrcanian forest in northern Iran since the Quaternary.(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植被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是反映矿区地表环境的关键因子之一,为研究地下采煤对地表环境的影响,选取植被指数作为地理环境因子,利用西咸新区2010-2016年的遥感影像计算出植被的生长季,提取矿区中植被生长较好的五个月的植被指数,统计出植被的退化情况并做分析。基于Arcgis软件对上述结果进一步分析,计算植被覆盖度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七年大佛寺矿区地表植被有一定的演化特征,其中植被改善及退化比重变化幅度较大,彬长区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大佛寺矿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矿区开采影响了地表植被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韩平,蒋伟峰,韩伟杰,白如山.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池州市植被时空动态演化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9
[2].李雯雯.区域地表植被演化特征分析[J].甘肃科技.2019
[3].崔琳琳,胡建芳,王旭.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4].吴铸,刘阳飞,袁荷娟.滇中高原楚雄州近17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9
[5].张慧娟,杨桂芳,陈正洪.银川盆地35.0ka以来古植被演化的类脂分子记录[J].地质与勘探.2019
[6].沈兴艳.中中新世以来中亚干旱和C4植被演化在日本海的沉积记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7].潘霞,高永,汪季,任昱,候亚东.植被指数遥感演化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8
[8].张继效,徐海,William,D,Gosling,蓝江湖.云南腾冲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8
[9].温小洁,姚顺波.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动态演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顾芳,Hermann,Behling,Kamaleddin,Alizadeh.第四纪以来伊朗北部赫卡尼亚原始森林植被演化及该区古气候变化(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