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体裁特点提升人物形象

把握体裁特点提升人物形象

——以《三顾茅庐》一文谈谈历史故事教学的策略

王永辉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212300

《三顾茅庐》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改编的课文。教学这一类文章,要把握体裁本身的特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提升人物形象,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笔者就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借《三顾茅庐》一文谈谈此类文章教学的策略。

一、体会环境描写的“真”含义:一切景语皆情语

环境主要可以分为社会、自然环境两类。

《三顾茅庐》一文主要有以下几处: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溽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景物)

2.冬去春来(景物)

3.社会环境主要隐含在一、四两个自然段中。

策略:

景物描写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品读感悟其美。从“蜿蜒起伏”“卧龙”“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解词入手,感受山岗、松林、溪流、竹林其特点,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二是联系人物体会“真”含义。写景皆写人,不防设问:“这么美的环境里,住着谁呀?”联系诸葛亮,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否有一种“高雅之人隐居,世外高人”,结合“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更能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真目的。

“冬去春来”亦如此,是不是有种“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语),也就点明了此时刘备三顾茅庐将会成功。

而社会环境,对主人公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作用。《三顾茅庐》的社会环境隐含于第一段中,可结合文中的“统一大业”“群雄纷争”,交流、补充“东汉末年、豪强四起、兴复汉室”“徐庶进曹营,推荐诸葛亮”及水镜先生的论段,“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卧龙乃诸葛孔明,凤雏乃庞士元”等资料,感受此时的刘备是心怀大志、求贤若渴。

二、体验情节变化的“真”过程:明暗两线交替前行

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重点写的是第三次,此为明线;再读之,还有一条暗线,即诸葛亮怎样甘心成为刘备的谋士的过程。

策略:

明暗两线教学一般遵循“明线——暗线——明线”,由浅入深,围绕突出人物形象而展开,本文的明线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而暗线则展现的是诸葛亮的谨慎、雄才大略。

第一,明线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在哪里?”为教学主问题,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层层深入,感受刘备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二,暗线教学则反问“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里?”

第三,教学回归明线,“诸葛亮这么做,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烘托出刘备的人格魅力。

三、体悟人物形象的“真”性情: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顾茅庐》出现五个人物(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其中刘备是主要人物,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主要段落集中在2、3自然段。

策略:

1.剖析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小说往往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刻画生动而细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特点,也是教点。要抓重点字词,字斟句酌,设置情景,多形式朗读等教法,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如“冬去春来”、“第三次”等词语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特别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草堂”等词句,可组织讨论:“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刘备的诚心诚意。

2.补充必要的文章空白

(1)背景的空白。课文经过改编,部分失去了原著的精彩。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如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一位47岁的首领(皇帝的叔叔,位于权力的高端),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子如此动作,还“一个站一个还躺着”?为什么?

(2)想象的空白。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想象刘备可能会对张飞、关羽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态度?

还可进行适时的猜测:诸葛亮真的睡着吗?展开讨论。

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刘备、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何启示?

标签:;  ;  ;  

把握体裁特点提升人物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