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脚轮,包括:车轮体廓,所述车轮体廓由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配合而成,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轮廓外凹槽,所述轮廓外凹槽的圆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中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槽,槽内部设置有圆环形的车轴承,所述车轴承内环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车轴孔,通过安装配合式的结构,组成一个脚轮的车轮体廓,将胶质车轮安装到车轮体廓上进行使用,当长时间使用后胶质车轮发生磨损,需要进行跟换时,直接的进行胶质车轮的跟换,无需跟换整个车轮,有效的降低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脚轮,包括:车轮体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体廓由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配合而成,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轮廓外凹槽,所述轮廓外凹槽的圆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中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槽,槽内部设置有圆环形的车轴承,所述车轴承内环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车轴孔;所述第一车轮廓包括:第一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一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圆环状第一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一车轮廓内端面圆心中部还设置有凸起的圆盘状第一车轮廓凸块,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与第一车轮廓凸环之间设置有第一车轮廓凹槽,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上端面上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的第一车轮廓车轴孔,第一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二车轮廓包括:第二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二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凸起的圆环状第二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内,第二车轮廓外板上圆心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二车轮廓的第二车轮廓车轴孔,所述第二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脚轮,包括:车轮体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体廓由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配合而成,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轮廓外凹槽,所述轮廓外凹槽的圆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中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槽,槽内部设置有圆环形的车轴承,所述车轴承内环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车轴孔;
所述第一车轮廓包括:第一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一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圆环状第一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一车轮廓内端面圆心中部还设置有凸起的圆盘状第一车轮廓凸块,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与第一车轮廓凸环之间设置有第一车轮廓凹槽,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上端面上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的第一车轮廓车轴孔,第一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第二车轮廓包括:第二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二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凸起的圆环状第二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内,第二车轮廓外板上圆心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二车轮廓的第二车轮廓车轴孔,所述第二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通过螺纹连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的直径与高度与第一车轮廓凹槽的直径与深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体廓上嵌套有胶质车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外凹槽内还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一端连接车轮廓外板内壁一端连接设置有车轴承的圆柱体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脚轮。
背景技术
脚轮是个统称,包括活动脚轮和固定脚轮。脚轮大多使用到工业、商业、医疗器械以及机械、物流运输、环保清洁用品、家具行业、美容器械、食品机械、五金生产等各行业。
目前的脚轮大多用于安装到推车上,但是当脚轮在长时间使用的时,脚轮会发生磨损,现有的交流只能将整个脚轮进行跟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脚轮,包括:车轮体廓,所述车轮体廓由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配合而成,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轮廓外凹槽,所述轮廓外凹槽的圆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中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槽,槽内部设置有圆环形的车轴承,所述车轴承内环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的车轴孔;
所述第一车轮廓包括:第一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一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圆环状第一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一车轮廓内端面圆心中部还设置有凸起的圆盘状第一车轮廓凸块,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与第一车轮廓凸环之间设置有第一车轮廓凹槽,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上端面上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的第一车轮廓车轴孔,第一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第二车轮廓包括:第二车轮廓外板,所述第二车轮廓外板内端面设置有凸起的圆环状第二车轮廓凸环,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内,第二车轮廓外板上圆心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二车轮廓的第二车轮廓车轴孔,所述第二车轮廓车轴孔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通过螺纹连接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的直径与高度与第一车轮廓凹槽的直径与深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轮体廓上嵌套有胶质车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轮廓外凹槽内还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一端连接车轮廓外板内壁一端连接设置有车轴承的圆柱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安装配合式的结构,组成一个脚轮的车轮体廓,将胶质车轮安装到车轮体廓上进行使用,当长时间使用后胶质车轮发生磨损,需要进行跟换时,直接的进行胶质车轮的跟换,无需跟换整个车轮,有效的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车轮体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车轮廓与第二车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胶质车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轮廓外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车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车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轮体廓,2、第一车轮廓,3、第二车轮廓,4、胶质车轮,5、车轮廓外板,6、轮廓外凹槽,7、加强筋,8、车轴承,9、车轴孔,21、第一车轮廓外板,22、第一车轮廓凸环,23、第一车轮廓凹槽,24、第一车轮廓凸块,25、螺纹孔,26、第一车轮廓车轴孔,31、第二车轮廓车轴孔,32、第二车轮廓凸环,33、螺纹通孔,34、第二车轮廓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脚轮,包括:车轮体廓1,所述车轮体廓1由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配合而成,所述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的外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轮廓外凹槽6,所述轮廓外凹槽6的圆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中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槽,槽内部设置有圆环形的车轴承8,所述车轴承8内环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的车轴孔9;
所述第一车轮廓2包括:第一车轮廓外板21,所述第一车轮廓外板21内端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圆环状第一车轮廓凸环22,所述第一车轮廓2内端面圆心中部还设置有凸起的圆盘状第一车轮廓凸块24,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24与第一车轮廓凸环22之间设置有第一车轮廓凹槽23,所述第一车轮廓凸块24上端面上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车轮廓2的第一车轮廓车轴孔26,第一车轮廓车轴孔26两侧设置有螺纹孔25;
所述第二车轮廓3包括:第二车轮廓外板34,所述第二车轮廓外板34内端面设置有凸起的圆环状第二车轮廓凸环32,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32内,第二车轮廓外板34上圆心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二车轮廓3的第二车轮廓车轴孔31,所述第二车轮廓车轴孔31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33。
所述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通过螺纹连接配合,螺丝穿过第二车轮廓3的螺纹通孔33连接到第一车轮廓2的螺纹孔25上,使得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通过螺丝紧密连接。
所述第二车轮廓凸环32的直径与高度与第一车轮廓凹槽23的直径与深度相同,从而通过第二车轮廓凸环32卡入到第一车轮廓凹槽23内,使得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更加紧密的连接。
所述车轮体廓1上嵌套有胶质车轮4,胶质车轮4嵌套在第一车轮廓凸环22上,胶质车轮4具有良好的耐磨效果。
所述轮廓外凹槽6内还设置有加强筋7,加强筋7一端连接车轮廓外板5内壁一端连接设置有车轴承8的圆柱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胶质车轮4嵌套在第一车轮廓2上,而后通过第二车轮廓凸环32与第一车轮廓凹槽23的镶嵌配合,同时通过螺纹配合,将第一车轮廓2与第二车轮廓3配合到一起形成车轮体廓1,从而将车轮体廓1安装到推车上进行使用,在长时间使用后,胶质车轮4发生磨损,直接的将车轮体廓1卸下,而后将车轮体廓1拆开,将胶质车轮4卸下,而后将胶质车轮4进行跟换,无需更换整个车轮体廓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1077.4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05341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B60B 33/00
专利分类号:B60B33/00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何浩森
第一申请人:何浩森
申请人地址: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岗底涌西路兰兴巷21号
发明人:何浩森
第一发明人:何浩森
当前权利人:何浩森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