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味药论文_殷鸣,丁继存

导读:本文包含了酸味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酸味,山茱萸,脾虚,药理学,方剂,述评,荨麻疹。

酸味药论文文献综述

殷鸣,丁继存[1](2019)在《酸味药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荨麻疹作为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情顽固、治疗效果差、易复发等特点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单一,复发率高,而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的思想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缩短了疾病的病程,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复发,优势显着。本文通过分析酸味药的归经、性味、功效及配伍应用,确定酸味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优势。(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5期)

赵惠琴,王中琳[2](2014)在《论酸味药之敛与散》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医经典文献所述,运用中医理论对具有"敛"、"散"双重功效的酸味药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酸味药"酸散"的作用机理,并例举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体现酸味药"酸敛"、"酸散"并用的临床验案,为更全面的认识酸味药的功效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4年04期)

张慧玲,张恒[3](2013)在《浅析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医家多认为酸味药具收涩之性,甚至把酸味药与涩味药并提合论,也有少数医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酸味与涩味不宜相提并论,认为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本文通过阐述具有代表性的几味药物,说明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3年12期)

朱红梅,胡成明[4](2011)在《酸味药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近十年来酸味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讨论了酸味药"收"、"散"双重功效,以及酸味药的配伍规律,并指出酸味药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思路,为指导临床运用酸味药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李花,刘旺华,刘建新[5](2010)在《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大鼠胃窦D细胞及NO与ET-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大鼠胃窦黏膜D细胞和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山茱萸临床等效剂量组、山茱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和山茱萸水煎液灌胃。连续给药9周后,进行胃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窦D细胞数,放射免疫法测血浆ET-1含量,硝酸还原法测血清NO含量。结果低、中、高剂量组逐渐出现大鼠活动减少、倦卧嗜睡、食量减少、便溏、体质量减轻等中医脾虚症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浆ET-1含量、D细胞数及强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升高,胃黏膜白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加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中、高剂量组血清NO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窦D细胞增多以及ET、NO含量升高,可能为过食酸味药导致脾虚的内在病理机制,为《内经》"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李花,刘旺华,刘建新[6](2010)在《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中医“脾”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中医"脾胃"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山茱萸水煎液。连续给药9周后,取胃液测pH值,NaOH滴定法测总酸度,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逐渐出现活动减少,倦卧嗜睡,食量减少,便溏,体重减轻等脾虚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①中、高两个剂量组的胃液pH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MTL值明显增高(P<0.05);②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胃液总酸度、血清GA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③各组PGE2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正常大鼠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后体重下降,进食减少,出现"脾虚"症状,同时胃酸分泌过多,GAS、MTL分泌增高,可能为过食酸味药导致脾虚的内在病理机制,为《内经》"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0年02期)

杨丽华,周海虹[7](2008)在《酸味药的气味配伍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与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药物配伍,虽变化无穷,然总不离气味的组合,现就酸味药的气味配伍运用规律探讨如下。1酸味药的主要功效及运用酸味药能收能敛,主要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之得当,可收敛正气,治脏腑虚弱、元气不固所致的气血津液耗散滑脱诸证。如久咳虚喘,(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08年10期)

李洪皎[8](2007)在《仝小林教授防治糖尿病临床常用苦味、酸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师仝小林教授基于整体观与治未病观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强调肥、糖、络整体治疗法则,着眼糖尿病全程,重在辨证论治,建立了开郁清胃、苦酸制甜、活血通络等治法,(本文来源于《第十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期刊2007-06-30)

罗眈,范卫红,彭睿[9](2007)在《浅议酸味药的配伍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习医者皆明白,药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与辛甘(淡)苦酸咸。五味各有其用,若合而用之,则变化无穷,正如王冰所云:“抚掌成声,沃土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五味之作用,因配伍之不同而异。下面就酸味药的配伍应用浅述如下。1酸甘化阴这是一种将酸味与甘味药物相(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07年02期)

丁舸,吴云娟[10](2006)在《酸味药在方剂中配伍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酸味药性多收敛,方剂中配伍此类药,既发挥其功效,针对性病情的需要,用以治疗滑脱失散之证,故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固方之制,固其泻也。如久嗽为喘,气泄于上者,宜固其肺;久遗成淋而精脱于下者,宜固其肾;小水不禁者,宜固其膀胱;大便失禁者,宜固其肠(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06年12期)

酸味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中医经典文献所述,运用中医理论对具有"敛"、"散"双重功效的酸味药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酸味药"酸散"的作用机理,并例举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体现酸味药"酸敛"、"酸散"并用的临床验案,为更全面的认识酸味药的功效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味药论文参考文献

[1].殷鸣,丁继存.酸味药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9

[2].赵惠琴,王中琳.论酸味药之敛与散[J].中医药信息.2014

[3].张慧玲,张恒.浅析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J].中医临床研究.2013

[4].朱红梅,胡成明.酸味药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5].李花,刘旺华,刘建新.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大鼠胃窦D细胞及NO与ET-1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6].李花,刘旺华,刘建新.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中医“脾”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

[7].杨丽华,周海虹.酸味药的气味配伍规律初探[J].中医杂志.2008

[8].李洪皎.仝小林教授防治糖尿病临床常用苦味、酸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C].第十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07

[9].罗眈,范卫红,彭睿.浅议酸味药的配伍应用[J].广西中医药.2007

[10].丁舸,吴云娟.酸味药在方剂中配伍举隅[J].江西中医药.2006

论文知识图

6-归经统计图表7-归经统计表五味统计柱状图甘肃不同药味药用种子植物随海拔梯度...药物药性频数频率分布图17药物五味各占比例饼状图5.2...归经频次统计

标签:;  ;  ;  ;  ;  ;  ;  

酸味药论文_殷鸣,丁继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