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排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基因重排,T淋巴细胞,抗病毒药
重排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熊芳,马艳品,鲍旭丽,闾军[1](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T淋巴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水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胸腺五肽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恩替卡韦和胸腺五肽治疗48周。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REC的水平,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REC的变化;并分析TREC的水平与HBV DNA、HBeAg和HBsAg变化的相关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样本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做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联合治疗48周,24例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3例患者获得HBeAg阴转。治疗后TREC水平为(10. 61±2. 08)拷贝/103PBMC,高于治疗前(6. 03±1. 71)拷贝/103PBMC(t=9. 32,P <0. 000 1)。病毒学应答组患者治疗后TRE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1. 21±1. 71)拷贝/103PBMC vs (5. 79±1. 84)拷贝/103PBMC,t=10. 57,P <0. 000 1];病毒学未应答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TRE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21±2. 08)拷贝/103PBMC vs (7. 03±0. 28)拷贝/103PBMC,t=1. 38,P=0. 20]。病毒学应答组和病毒学未应答组比较,治疗前PBMC中TRE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组PBMC中TREC水平明显高于未应答组(t=3. 69,P=0. 001)。患者治疗前后TREC含量与HBsAg、HBeAg水平、HBV DNA载量以及基线到48周的下降幅度均无相关性(P值均> 0. 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的胸腺输出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潘鑫艳,杨丽琳,宋蜀伶,冯强,崔静[2](2019)在《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Ig/TCR基因重排、EB病毒及免疫表型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的Ig/TCR基因重排、免疫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为鉴别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地区5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CD8、TIA-1、CD5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EBER2); BIOMED-2引物系统PCR扩增检测Ig/TCR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 50例NK/T细胞淋巴瘤LCA、CD3、CD45RO、TIA-1、CD56、CD8和CD5阳性率分别为100%、76%、96%、98%、84%、28%和82%,CD79α和CD20均(-);原位杂交EBER阳性率为84%;基因重排检测Ig均为(-),TCR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16%。结论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少部分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16%);NK/T细胞淋巴瘤中大部分病例CD56为(+);EBER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提示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通过组织形态学、基因重排、免疫表型、EB病毒检测联合可以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任超超[3](2019)在《A型流感病毒重排分子机制及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重排是流感病毒变异与演化的方法之一,不同流感病毒之间基因片段的重排可以产生更适应于宿主的新型病毒,历史上造成流感大流行的毒株多数是基因重排产生的病毒,但是影响流感病毒重排的分子因素尚不是十分清楚。最近,在蝙蝠中发现了H17N10与H18N11两种新型的蝙蝠流感病毒。研究表明,蝙蝠流感病毒与A型流感病毒的演化关系最近,蝙蝠流感病毒之间,即H17N10与H18N11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排,但是它们很难和普通的A型流感病毒之间发生重排。本研究以蝙蝠H17N10与H9N2流感病毒作为模型,研究影响流感病毒基因重排的分子因素及其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影响禽类作为A型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之一,蝙蝠流感病毒是否对禽类存在威胁,在禽类体内的适应能力、感染能力和传播特性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以H17N10或H18N11病毒的内部基因作为骨架,成功拯救了两株重组蝙蝠流感病毒cH9cN2/H17和cH9cN2/H18,其中HA和NA基因除包装信号来源于蝙蝠流感病毒表面基因,其ORF序列来源于H9N2病毒的表面基因,以及重组病毒的全部内部基因序列均是来源于蝙蝠流感病毒。我们比较了重组蝙蝠流感病毒cH9cN2/H17、cH9cN2/H18与H9N2野生型病毒(H9N2-wt)在禽细胞中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与H9N2-wt相比,cH9cN2/H17和cH9cN2/H18在禽细胞中的复制能力较差。本研究系统评估了这叁株病毒在鸡体内的复制与水平传播能力,结果显示H9N2-wt可以在禽体内有效复制与水平传播,而cH9cN2/H18与cH9cN2/H17在鸡体内的复制水平较低,cH9cN2/H18可以在鸡之间进行水平接触传播,而cH9cN2/H17不能发生接触传播。Mini-genome assay结果显示H17N10与H18N11的核糖核蛋白体(viral ribonucleoproteins,vRNPs)的聚合酶活性在禽细胞中显着低于H9N2-wt的vRNPs。禽IFN-β启动子激活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在禽细胞中,H9N2病毒NS1蛋白抑制禽IFN-β启动子激活的能力强于两株蝙蝠流感病毒的NS1蛋白,而H18N11的NS1蛋白抑制禽IFN-β激活的能力强于H17N10的NS1蛋白,上述结果说明重组蝙蝠流感病毒对禽的适应性差于H9N2-wt,而H18N11内部基因适应禽类能力可能强于H17N10病毒。为进一步了解影响蝙蝠流感病毒与A型流感病毒重排的分子因素,利用构建的重组cH9cN2/H17和H9N2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互相替换单个基因片段拯救病毒,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蝙蝠流感cH9cN2/H17病毒与H9N2流感病毒基因组之间不能重排。已有研究显示位于流感病毒基因片段两端的包装信号区域对流感病毒基因组选择性包装至关重要,本研究也发现,将H9N2的HA与NA基因的包装信号区域替换为H17N10或者H18N11表面基因的对应区域后,均可成功拯救出重组流感病毒(cH9cN2/H17与cH9cN2/H18),说明包装信号区域对流感病毒重排,特别是对于表面基因而言非常重要。为进一步研究包装信号序列对蝙蝠流感病毒与H9N2病毒内部基因重排的影响,分别将两种病毒的NP基因的包装信号区域进行替换,相互替换包装信号的NP基因不能与两种病毒发生重排,说明对于内部基因而言,除包装信号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病毒重排。包装信号区域包含了5’与3’端流感病毒基因启动子区域,此区域是vRNPs识别并开始转录子代病毒基因组的重要区域,为了进一步研究包装信号区域影响流感病毒重排的分子机制,我们构建了含有蝙蝠流感病毒与H9N2的PB2、PB1、PA、HA、NA、NP基因启动子的mini-genome聚合酶活性检测系统,评估了H17N10与H9N2的vRNPs对不同来源启动子的识别转录效率。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基因而言,两种病毒vRNPs识别自身来源启动子的效率高于异源启动子,对启动子识别的效率差异可能是影响蝙蝠流感病毒与H9N2病毒重排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流感病毒8个RNA基因片段之间存在通过碱基互补介导的互作网络,这对病毒选择性包装8个基因片段至关重要。为进一步研究基因之间互补序列对病毒不同基因片段选择包装的影响,利用重组蝙蝠流感病毒作为模型,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其8个基因序列之间的互补序列,发现不同基因片段之间存在数量不等的互补序列。为验证互补序列对病毒基因片段包装的影响,将NP基因上与其他片段之间存在的互补序列进行同义突变,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突变病毒失败,说明互补序列对病毒的拯救至关重要。为了说明突变NP是否影响病毒对基因片段的包装效率,利用real time RT-PCR与病毒包装出芽实验,将表达突变NP与含有其他7个基因的反向遗传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上清中包装出芽的病毒颗粒,分析病毒颗粒中8个基因片段的含量。结果显示,与NP未突变病毒比较,NP突变后,包装出芽的NP突变病毒颗粒中PB1、NP、NS叁个基因片段的含量明显少于其他基因,说明NP基因中存在的与其他基因的互补序列对病毒基因组的包装至关重要。为了拯救到活病毒,将NP分成3个区域分别进行突变并拯救病毒,可以拯救到叁个NP突变病毒。接下来real time RT-PCR与病毒出芽实验结果显示NP分成3个区域突变后仍然可以影响不同基因的包装效率,尤其是NP本身基因的包装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对于含有相同TCID_(50)病毒滴度的3个NP突变病毒粒子中包装的8个基因片段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两个NP突变病毒包装的8个基因片段显着多于野生型病毒,可能由于NP突变影响了病毒对不同片段的包装效率,导致出芽病毒中基因组“残缺型”增多,含有8个基因片段的有活性病毒粒子少于野生型病毒,所以在相同TCID_(50)病毒滴度下,NP突变病毒含有比野生型病毒更多的病毒粒子以及更多的基因片段。总而言之,重组蝙蝠流感病毒不同基因之间的互作序列对其选择性包装8个基因片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重排发生后,子代病毒应该更倾向于重排与自身基因片段存在更强互作能力的基因。流感病毒的vRNPs主要负责流感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不同来源流感病毒的聚合酶蛋白之间的兼容性不同,影响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排。然而影响不同聚合酶蛋白之间兼容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根据已经解析的蝙蝠流感病毒RNPs蛋白间的互作关系与功能区域,我们研究了vRNPs蛋白之间的兼容性对病毒重排的影响。利用mini-genome方法,发现H17N10与H9N2病毒的NP蛋白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互换后对聚合酶影响较小。然而互换PB2、PB1、PA蛋白后导致聚合酶水平显着下调,说明这叁个聚合酶蛋白的兼容性影响H17N10与H9N2病毒之间的重排。为了揭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我们选择PB1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系列H17N10与H9N2的PB1杂合基因,mini-genome结果显示PB1 N端与PA蛋白的互作区域对两种病毒聚合酶之间兼容性有较大的影响。另外,PB1的vRNA与cRNA结合区、聚合酶“finger”区域对两种病毒聚合酶之间的兼容性也存在较大的影响,这可能与H17N10与H9N2基因片段的启动子序列存在差异有关。综上所述,启动子序列、包装信号、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互作、聚合酶蛋白之间互作以及vRNPs识别病毒基因启动子的效率都是影响不同病毒基因片段之间重排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陈凯云,文兆海,翟少华,周海莹,胡远[4](2019)在《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探究了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RV)弱毒疫苗株能否刺激小鼠产生RV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了其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免疫剂量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选取28只体重(20±3)g、35日龄左右的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为7组:第1组为低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2组为中等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3组为高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4组为低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5组为中等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6组为高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7组为口服对照组:复合佐剂300μL+SRV9亲本毒株300μL,分别于0、7、14d进行免疫,采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各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G水平进行检测,免疫期结束后取各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RV抗体IgG;肌内注射免疫产生的抗体速度较口服免疫快,但肌内注射免疫会导致小鼠发病死亡;600μL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100、300μL口服免疫组及亲本毒株SRV9对照组(P<0.05),说明适当加大口服免疫剂量会使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增加,并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口服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的形态结构较为正常,未发生病变,表明基因重排RV疫苗株口服免疫副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本试验结果为研制新型口服疫苗开辟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1期)
石坤,林祥梅,吕继洲,邓俊花,吴绍强[5](2019)在《布尼亚病毒基因重排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施马伦贝格病等的发生引起人类对布尼亚病毒的广泛关注。布尼亚病毒是一类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负链RNA病毒。由于其基因组的分段性质,使它的病毒成员之间易发生基因重排,产生致病力增强和宿主范围增加的新病毒,对人类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从自然界中的布尼亚病毒重排现象、布尼亚病毒的基因重排机理以及基因重排的潜在致病危害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的重排机制研究及疫苗研究提出展望,旨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伟峰[6](2018)在《流感病毒裂解片段的重排用于减毒疫苗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种。流感病毒基因组的区段7(M)和8(NS)编码可裂解成表达两种不同病毒蛋白的mRNA转录物。作者描述了使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形成叁种不同的重组流感A/Puerto Rico/8/1934(PR8) H1N1病毒,其含有单独的M或NS病毒区段或组合修饰的M或NS病毒区段,这些区段结合在修饰的M区段的基(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7](2018)在《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究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其遗传稳定性,为后期制备狂犬病口服弱毒活疫苗奠定基础。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纯化后的全长重组质粒与4个辅助性表达质粒共转染BSR细胞;通过RT-PCR技术、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第6~15代病毒液均可扩增出狂犬病病毒N基因、G基因、PM基因、L基因,与预期结果相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出现了大量的荧光灶点,空白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证明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拯救成功,且遗传稳定性良好。本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可以将弱毒疫苗株Srv9的毒力进一步减弱,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免疫原性,突破了制备新型狂犬病口服减毒疫苗的瓶颈。(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梅明珠,龙腾,张琼,赵静,田钦[8](2017)在《狂犬病病毒HEP-Flury P基因重排对病毒表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狂犬病病毒P蛋白对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性至关重要。我们操纵狂犬病病毒HEP-Flury的感染性cDNA克隆,将P基因从其野生型的基因2位移到1位,3位或者4位,同时我们保持病毒的其他核酸序列不变。病毒拯救成功后,我们对病毒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生长动力学,对乳鼠的毒力以及对成鼠的保护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病毒的复制与N蛋白的绝对水平相关,且N蛋白的水平受P蛋白调节。病毒对乳鼠的毒力与PmRNA在一次完整转录中的比例呈正比。病毒对成鼠的保护力与接种后第5周的抗体水平相关,这个可能由G蛋白调节。此外,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和病毒在细胞中的扩散不仅与病毒的复制相关还与相关基因的比例有关,这受基因位置影响。这些发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狂犬病病毒表型与P基因型重排,而且有助于狂犬病疫苗候选株的构建。(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狂犬病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07)
孙怡朋,孙洪磊,孔维立,刘立涛,曲艺[9](2015)在《H1N1/2009和H9N2重排流感病毒在火鸡和鸡中的感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首先以pHl1N1病毒为背景骨架,单基因片段替换H9N2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再以H9N2病毒为骨架,单基因片段替换pH1N1的8个基因片段,共成功拯救出16个单基因片段替换的重组病毒,并评价这些病毒在火鸡和鸡的生物学特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H9N2病毒的PB2基因,H9N2病毒的其它7个基因单独引入pH1N1病毒,均可增强pH1N1病毒在火鸡和鸡的感染性和传播性;而在H9N2病毒背景下,除了pH1N1的HA基因,pH1 N1的其它单基因几乎都不影响H9N2病毒在火鸡和鸡的复制性和传播性。而且,在这16株重组病毒中有13株病毒拥有从火鸡到鸡的传播性。我们的结果表明火鸡和鸡均对pH1 N1-H9N2之间的重组病毒表现出敏感性,因此不同禽品种间的混合饲养会促进这些重组病毒的种间传播。(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11-06)
孙国根[10](2015)在《抗体基因重排对杀伤MERS病毒有重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应天雷课题组与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周同庆课题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阐明了对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具有极强杀伤力的候选药物“m336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5-10-20)
重排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的Ig/TCR基因重排、免疫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为鉴别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地区5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CD8、TIA-1、CD5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EBER2); BIOMED-2引物系统PCR扩增检测Ig/TCR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 50例NK/T细胞淋巴瘤LCA、CD3、CD45RO、TIA-1、CD56、CD8和CD5阳性率分别为100%、76%、96%、98%、84%、28%和82%,CD79α和CD20均(-);原位杂交EBER阳性率为84%;基因重排检测Ig均为(-),TCR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16%。结论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少部分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16%);NK/T细胞淋巴瘤中大部分病例CD56为(+);EBER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提示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通过组织形态学、基因重排、免疫表型、EB病毒检测联合可以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排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熊芳,马艳品,鲍旭丽,闾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T淋巴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水平的变化[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潘鑫艳,杨丽琳,宋蜀伶,冯强,崔静.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Ig/TCR基因重排、EB病毒及免疫表型的检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3].任超超.A型流感病毒重排分子机制及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陈凯云,文兆海,翟少华,周海莹,胡远.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9
[5].石坤,林祥梅,吕继洲,邓俊花,吴绍强.布尼亚病毒基因重排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9
[6].郑伟峰.流感病毒裂解片段的重排用于减毒疫苗的开发[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
[7].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8
[8].梅明珠,龙腾,张琼,赵静,田钦.狂犬病病毒HEP-FluryP基因重排对病毒表型的影响[C].2017中国狂犬病年会论文集.2017
[9].孙怡朋,孙洪磊,孔维立,刘立涛,曲艺.H1N1/2009和H9N2重排流感病毒在火鸡和鸡中的感染性研究[C].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论文集.2015
[10].孙国根.抗体基因重排对杀伤MERS病毒有重大作用[N].中国医药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