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累积疲劳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损伤,寿命,点焊,裂纹,磨耗,核电厂。
累积疲劳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吴佰建,唐一萌,李兆霞[1](2018)在《钢混厂房结构多层次模拟与疲劳损伤累积的循环块更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钢混厂房结构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并且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疲劳损伤累积方法。针对传统疲劳损伤累积方法的不足,考虑了循环块间应力幅更新的影响,并通过钢混厂房的多层次数值仿真模型实现了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的模拟。(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11期)
刘安兵,南丽华,常大伟,程占全[2](2018)在《钻铤涡动模拟和钻铤接头累积疲劳损伤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的钻铤接头失效归因于弯曲振动引起的累积疲劳,其中旋转钻铤偏心引起的涡动是最重要的弯曲振动之一。钻铤和井壁之间的接触引起极度有害的反向涡动,甚至是无序涡动。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集中质量模型表示钻铤,采用修正Karnopp摩擦模型模拟BHA的黏滑旋转振动。基于涡动时域响应,使用雨流计数法将连续弯曲应力历史分解为若干个应力范围,计算了相关的循环次数,并采用Miner方法评估了累积疲劳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增大稳定器间隙可能会引起钻铤侧向振动和动力学模拟的不稳定;如果稳定器间隙超过一定值,钻铤会无序侧向间歇撞击井壁;振动是接头疲劳的重要原因,当考虑黏滑振动时,稳定的正向涡动变为无序侧向振动,甚至在较低钻速下,黏滑振动都可能会引起无序侧向振动;在240 h内,无序侧向振动引起钻铤接头累积损伤达1.9%;虽然每小时损伤率仅为0.008%,但如果考虑其他恶劣井下环境,该值可能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缓解钻铤疲劳损伤。(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8年08期)
周宇,木东升,韩延彬,黄旭炜,张聪聪[3](2018)在《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下钢轨裂纹萌生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考虑荷载作用次序的损伤曲线法与考虑荷载相互作用的疲劳损伤法相结合,修正了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提出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的钢轨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并与其他线性和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计算的累积损伤高于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结果,其中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得到的损伤累积最大,相应的裂纹萌生寿命最小;对U75V热处理钢轨来说,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为车轮通过次数约2.58×105次,裂纹萌生于钢轨次表面,距离钢轨表面深度约2.12mm,平均磨耗发展率为2.90μm/万次;Miner线性疲劳累积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接近现场观测值的上限,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接近观测结果中值.(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亚良[4](2018)在《基于疲劳损伤熵的点焊接头累积损伤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锈钢车辆结构是实现车辆轻量化,进而实现现代轨道交通运输高速、重载、节能、安全的有效途径。采用不锈钢与碳钢异种材料点焊的连接方法,既能综合利用二者优势,又能克服传统薄板电弧焊因焊接变形大而导致接头强度降低的问题。而有关点焊接头特别是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的抗疲劳设计标准、损伤及寿命评估方法等,均是由金属材料或典型焊接接头如对接接头等借鉴而来,没有针对点焊接头的特点及其疲劳问题的特殊性形成一种可靠方法。本文从轨道车辆点焊结构疲劳寿命预测和累积损伤评估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焊接结构学、热力学、金属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温度-能量-熵-损伤变量”为主线,以疲劳过程中温度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将热力学的方法引入到点焊结构的疲劳寿命和损伤评估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疲劳损伤熵的焊接结构疲劳性能表征与累积损伤评估方法。以期为实现在役焊接结构实时、在线、全场疲劳寿命监测和累积损伤评估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升斜率转折点预测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疲劳极限的方法。借助红外热像仪监测到4mm+4mm板厚组合的SUS301L-Q235B点焊接头在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SUS301L不锈钢侧熔核及塑性环表面热点表现出“四个阶段”的温度演化特征,随着载荷水平的升高,疲劳温升的峰值逐渐升高,且温度变化率即单位周次升高的温度越大。利用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的疲劳极限为5.569kN,采用传统阶梯法试验获得的疲劳极限为5.875kN,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误差为5.2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实现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疲劳极限的快速预测。2.研究了异种材料点焊接头在疲劳过程中的温度演化规律与能量耗散之间的关系,并将与材料属性等相关的物理参数统一整合为一个SUS301L-Q235B点焊接头疲劳过程能量特征系数Ef。证明了在给定的点焊工艺参数下,当点焊接头几何尺寸一定时,能量特征系数Ef为一个定值,进而建立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SUS301L-Q235B点焊接头疲劳寿命快速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疲劳寿命预测值与相应的疲劳寿命试验值之间的误差均在20%以内,且预测误差最大值仅为16.98%,疲劳寿命的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SUS301L-Q235B点焊接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有效性。3.提出了焊接结构疲劳损伤熵的概念,参考广义热力学熵的构建法则,将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疲劳过程的温度演化规律与能量耗散过程相结合,分别以温度和能量作为强度量和广延量,建立了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的疲劳损伤熵模型。在给定的点焊工艺参数下,对于同一规格的点焊接头几何参数,当发生疲劳断裂时,其累积的疲劳损伤熵是一个定值,且这个数值与载荷水平、加载频率、疲劳寿命等无关。在此基础上,从连续损伤力学以及损伤变量构建法则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疲劳损伤熵的异种材料点焊接头累积损伤评估模型。根据所建立模型得到的疲劳寿命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15%以内,证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评估SUS301L-Q235B异种材料点焊接头多级加载情况下的疲劳损伤程度并有效地预测其疲劳寿命,为焊接结构疲劳累积损伤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4.从分析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出发,将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引入到焊接结构疲劳可靠性评估领域,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焊接疲劳数据分析模型,并将其用于点焊接头疲劳损伤熵各影响因素的研究,考察了疲劳寿命、载荷频率、板厚、熔核直径、温升斜率和相对温升等参量对于点焊接头疲劳损伤熵的影响程度。其中,包含载荷水平对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的温度效应,对于疲劳损伤熵起决定性作用,这同时也验证了本文由温度演化规律入手,上升到能量耗散理论,然后将二者有效结合建立疲劳损伤熵模型这一整体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从传统的疲劳S-N曲线方法出发,以名义应力、结构应力和网格不敏感结构应力叁者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影响应力状态分布的各决策属性的信息分摘,研究应力集中、板厚与载荷类型等因素对焊接结构疲劳破坏的定量贡献,从而验证了基于信息熵的焊接疲劳数据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5)
侯晓丹[5](2018)在《撕裂型点焊件的非线性累积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点焊由于其加工效率高、经济实用、便于操作及自动化的焊接方式,普遍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铁路车辆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通常点焊构件所处的工作环境往往是多轴应力及随机荷载居多,而拉剪点焊由于承载能力高,获得较多研究者们的关注。但是由于T型撕裂拉伸试件承载能力低,受力复杂,在构件中通常较易发生疲劳破坏,因此,对此种几何形式的点焊疲劳研究不能忽略。本文使用ST12钢材料的T型撕裂拉伸点焊试件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线性法则和非线性法则下的累积损伤和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并将载荷水平的影响考虑入内。论文主要内容:1.对T型撕裂拉伸点焊件进行静力拉伸试验,确定其力学性能。通过静力试验结果设计不同载荷水平的点焊恒幅疲劳试验,探究疲劳寿命随着最大载荷、应力幅、载荷比改变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了不同载荷水平对T型点焊试件裂纹断裂路径的影响。2.对T型撕裂拉伸点焊试件采用两级低-高、高-低加载方式模拟变幅载荷,运用线性Miner理论分析疲劳试验数据,观察载荷次序以及两级载荷差异对累积损伤的影响,并将两级载荷水平差异引入修正Miner理论对第二级载荷下疲劳寿命进行预测。使用四种典型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试验中第二级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预测。并将两级载荷水平的影响作为影响因子引入进Chaboche非线性模型中对第二级加载下点焊寿命进行预测。并通过试验数据拟合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中的指数,并与两级载荷水平进行关联,观察两级不同载荷水平对指数的影响。3.对恒幅加载的两种点焊试件采取有限元分析来预测疲劳寿命。首先使用实体单元进行几何网格建模,并依据应力集中系数与最大主应力、应力幅叁者之间关系,建立最大主应力与疲劳寿命预测方程,并利用此方程进行点焊疲劳寿命预测。之后介绍等效结构应力法的原理,区别于缺口应力应变方法、名义应力法、断裂力学等寿命预测方法对网格敏感的特性,比较该方法对两种点焊类型疲劳寿命预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明,张庆伟,景嘉骅[6](2017)在《基于累积残余应变和刚度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疲劳损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共设计了6根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通过等幅疲劳试验分析了钢纤维体积率和钢纤维类型等因素对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受压边缘混凝土累积残余应变及刚度的影响,并利用梁受压边缘累积残余应变和刚度分别定义了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的疲劳损伤,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梁的疲劳损伤曲线,并根据疲劳循环不同时期的累积残余应变判断其损伤状态。研究及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受压边缘混凝土累积残余应变逐渐增大,而试件的抗弯刚度逐渐减小,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钢纤维有效降低了梁受压边缘混凝土累积残余应变发展速率和刚度的衰减速率,抑制了梁疲劳损伤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彭兆春[7](2017)在《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的结构寿命预测与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海洋、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机械装备正逐步向大型化、高速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许多机械装备关键零构件或结构的服役环境复杂,运行条件恶劣,导致各类破坏事故频繁发生。腐蚀、磨损和疲劳是机械结构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疲劳破坏尤为突出。针对长期承受交变循环载荷作用的机械结构,疲劳断裂是其最主要的失效模式,占机械结构失效总数的50%~90%。疲劳破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破坏前无明显的征兆,对机械装备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发生破坏易于造成重大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机械装备零构件或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其可靠性是制约装备整机寿命和系统可靠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精确地预测和评估机械结构的寿命和可靠性,是确保其在服役期内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合理制定维修决策和健康管理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使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抗疲劳设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疲劳失效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传统的寿命预测理论和可靠性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和不足。针对此,本文以有限寿命设计方法和疲劳损伤累积理论为基础,深入开展疲劳损伤失效机理、寿命预测技术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采用机械装备关键零构件的金属材料试件和焊接结构件的疲劳试验数据进行模型和方法验证,使现有疲劳分析理论日臻完善,拓展其应用范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疲劳损伤等效法则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针对变幅加载载荷历程效应的复杂性以及Miner法则的内在缺陷,从损伤累积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载荷加载顺序及载荷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根据疲劳失效的“二元判据”,引入了疲劳损伤状态的概念定性地表征材料的受损程度。针对传统损伤等效方法的缺陷,提出了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疲劳损伤等效法则。在此基础上,结合韧性耗散模型,建立了改进型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能综合考虑载荷顺序及载荷间交互作用对损伤发展和疲劳寿命的影响。(2)提出了基于疲劳驱动能损伤参数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针对传统损伤变量在描述上难以揭示失效过程能量耗散的本质,以疲劳驱动力模型为基础,运用能量准则,提出了一种描述疲劳失效全过程的驱动能损伤参数。从失效的能耗过程出发,建立了以驱动能耗散为状态参量的疲劳损伤定量方法和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损伤等效原理,推导出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表达式以及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改进模型,并通过试验设计研究了两种模型的典型非线性特征。(3)提出了基于动态剩余S-N曲线与材料记忆性能退化的修正线性损伤累积准则。针对非线性损伤理论计算量大的缺陷以及Miner法则在工程应用上的优势,从剩余寿命和S-N曲线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动态剩余S-N曲线和材料记忆性能的退化规律,通过引入材料记忆退化参数定量地表征动态剩余S-N曲线的斜率比,提出了一种修正的线性损伤累积准则。该准则保留了传统Miner法则形式上的简易性,便于疲劳损伤定量分析和寿命估算。通过对比叁种线性损伤模型并结合试验设计,详细阐述了四种模型存在的共有属性以及线性损伤增长行为。(4)提出了基于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概率模型以及时变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疲劳失效是一个损伤不断累积的动态过程,传统的基于静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体现载荷历程的时变特征,而基于动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失效过程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的两阶段特性。针对此,以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为依据,分别在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下,构建了概率损伤累积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基于“累积损伤-临界损伤”时变可靠度模型,实现了疲劳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度预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13)
陈银强,徐元东,龚怒,张峰[8](2017)在《核电厂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线性损伤准则、双线性损伤准则、非线性损伤准则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各累积损伤模型的理论依据及计算流程,并通过试验数据比较验证,提出各损伤准则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今后开发适合于核电厂准确评价疲劳寿命的损伤模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7年02期)
王祥秋,谢文玺,JIANG,Ruinian[9](2016)在《高速铁路隧道线路底部结构累积疲劳损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侧向双轴拉-压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建立隧道线路底部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基于MIDAS GTS NX叁维有限元分析平台,以武广高速铁路某双线隧道线路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围岩-隧道衬砌结构-线路底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隧道线路底部结构轨道板、混凝土支承层以及仰拱填充层动力响应特征与疲劳损伤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振动荷载在隧道线路底部结构内产生的动应力属于侧向双轴拉-压应力状态;隧道线路普通段底部结构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轨道板,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使用年限要求,而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的疲劳寿命则同时取决于轨道板和仰拱填充层,其疲劳寿命均少于60 a,达不到线路设计使用年限要求;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是隧道使用寿命设计的关键性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江南[10](2016)在《计及疲劳累积效应的IGBT模块焊料层失效机理及疲劳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电动汽车驱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中电能转换的关键单元,IGBT功率模块逐步成为全球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点,其安全可靠性为解决能源短缺和降低碳排放量提供重要保证。焊料层是构成IGBT模块内部电气连接、机械支撑以及散热通道的重要部分,其可靠连接保证了功率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面对各种复杂、严苛的工作环境,焊料层的热疲劳损伤是模块失效的主要模式之一,因此,充分了解焊料层疲劳失效机理、探究焊料层损伤在IGBT模块中产生的影响,对提高IGBT模块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封装模块焊料层的疲劳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但主要侧重于从表面检测或外部电参量来分析焊料层的失效状态,缺乏从物理机制方面来深入探究焊料层失效机理。此外,大多数研究忽略了焊料层累积损伤对IGBT模块疲劳失效的影响,造成目前IGBT模块的在线监测、寿命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此,本文以SKM50GB12T4型号的IGBT模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结合理论分析以及老化实验,开展了对IGBT模块焊料层的失效机理分析和疲劳损伤研究。文章考虑了焊料层的损伤累积效应,研究成果为更准确地进行IGBT模块可靠性评估和状态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目前单一的电-热或热-力仿真模型无法同时考虑电、热和机械特性对IGBT模块疲劳失效的影响,文章建立了考虑焊料层粘塑性效应的电-热-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对IGBT模块的失效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IGBT模块的等效Foster热网络模型,计算芯片在额定电流下产生的功率损耗。其次,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14.5,建立了IGBT模块的等比例有限元模型,综合Foster热网络模型结果对IGBT模块进行电-热-应力耦合分析。最后,针对焊料层的粘塑性力学行为,对其随时间发生的疲劳失效机制进行详细研究。(2)焊料层疲劳寿命模型以应力应变相关参数作为输入值,每次寿命评估前都需要进行耗时的有限元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温度参量代替应力应变参数,提出一种焊料层疲劳失效评估模型。首先,基于现有疲劳寿命模型选取了能表征焊料层疲劳失效的力学指示参数,分析功率循环中结温波动、最小结温、功率循环周期对焊料层疲劳指示参数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规律。之后,基于得到的影响规律和仿真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温度变量与焊料层疲劳指示参数之间的曲面函数。(3)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是焊料层最主要的失效模式之一,但目前对IGBT模块及焊料层的寿命预测和失效评估研究往往忽略了裂纹损伤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分析了裂纹损伤模块的失效机制,并提出计及疲劳累积效应的焊料层失效评估模型。首先,基于裂纹扩展的物理机制,在ANSYS中建立IGBT模块的裂纹损伤有限元模型,分析功率循环下损伤模型内部的热-应力场特点,详细探究了裂纹长度对IGBT模块热阻的影响规律。其次,通过对比相同结温波动载荷在损伤模型和完整模型中产生的老化效果,提出了包含损伤因子的焊料层疲劳失效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加速老化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定性的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累积疲劳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多数的钻铤接头失效归因于弯曲振动引起的累积疲劳,其中旋转钻铤偏心引起的涡动是最重要的弯曲振动之一。钻铤和井壁之间的接触引起极度有害的反向涡动,甚至是无序涡动。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集中质量模型表示钻铤,采用修正Karnopp摩擦模型模拟BHA的黏滑旋转振动。基于涡动时域响应,使用雨流计数法将连续弯曲应力历史分解为若干个应力范围,计算了相关的循环次数,并采用Miner方法评估了累积疲劳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增大稳定器间隙可能会引起钻铤侧向振动和动力学模拟的不稳定;如果稳定器间隙超过一定值,钻铤会无序侧向间歇撞击井壁;振动是接头疲劳的重要原因,当考虑黏滑振动时,稳定的正向涡动变为无序侧向振动,甚至在较低钻速下,黏滑振动都可能会引起无序侧向振动;在240 h内,无序侧向振动引起钻铤接头累积损伤达1.9%;虽然每小时损伤率仅为0.008%,但如果考虑其他恶劣井下环境,该值可能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缓解钻铤疲劳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累积疲劳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佰建,唐一萌,李兆霞.钢混厂房结构多层次模拟与疲劳损伤累积的循环块更新算法[J].工业建筑.2018
[2].刘安兵,南丽华,常大伟,程占全.钻铤涡动模拟和钻铤接头累积疲劳损伤评估[J].石油机械.2018
[3].周宇,木东升,韩延彬,黄旭炜,张聪聪.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下钢轨裂纹萌生预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
[4].刘亚良.基于疲劳损伤熵的点焊接头累积损伤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
[5].侯晓丹.撕裂型点焊件的非线性累积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8
[6].张明,张庆伟,景嘉骅.基于累积残余应变和刚度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疲劳损伤规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
[7].彭兆春.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的结构寿命预测与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8].陈银强,徐元东,龚怒,张峰.核电厂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对比研究[J].压力容器.2017
[9].王祥秋,谢文玺,JIANG,Ruinian.高速铁路隧道线路底部结构累积疲劳损伤特性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
[10].江南.计及疲劳累积效应的IGBT模块焊料层失效机理及疲劳损伤研究[D].重庆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