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模块论文和设计-徐辰二

全文摘要

一种感光模块,是可设置于一电子装置内,用以接收穿过电子装置内的一镜头的一光线,感光模块包括:一基底组件、一感光元件、一第一塑胶件与一透明板。基底组件包含一基板,且基板具有一包含金属材质的本体。感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邻近基板的本体。第一塑胶件连接基底组件并用以保护感光元件。透明板设置于第一塑胶件上。当感光模块接收来自穿过镜头的光线时,光线是穿过透明板至感光元件。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光模块用以接收穿过一镜头的一光线,且包括:一基底组件,包含一基板,且该基板具有一包含金属材质的本体;一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组件上且邻近该基板的该本体;一第一塑胶件,连接该基底组件并用以保护该感光元件;以及一透明板,位于该第一塑胶件上;其中当该感光模块接收来自穿过该镜头的该光线时,该光线穿过该透明板至该感光元件。

设计方案

1.一种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光模块用以接收穿过一镜头的一光线,且包括:

一基底组件,包含一基板,且该基板具有一包含金属材质的本体;

一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组件上且邻近该基板的该本体;

一第一塑胶件,连接该基底组件并用以保护该感光元件;以及

一透明板,位于该第一塑胶件上;

其中当该感光模块接收来自穿过该镜头的该光线时,该光线穿过该透明板至该感光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感光元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底组件还包含一第一绝缘层、一线路层与一第二绝缘层,其中该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线路层之间,该线路层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该第二绝缘层暴露该线路层的至少一个电性连接点,该电性连接点电性连接该感光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各具有一开口,且该导热胶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并通过所述开口接触该感光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件具有至少一贯穿的通孔,且该第一塑胶件具有一矩形结构,该通孔位于该矩形结构的一侧壁并贯穿该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通孔具有一外开孔与一内开孔,该外开孔较该内开孔远离该感光元件,且该外开孔较该内开孔靠近该基板的一表面参考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其中该透明板位于该第一塑胶件与该第二塑胶件之间,且被该第一塑胶件与该第二塑胶件所夹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引线组件,连接该感光元件与该基底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件包覆该引线组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件与该基底组件形成一容纳空间,且该感光元件与该引线组件位于该容纳空间中。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连接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外侧,该第二塑胶件承载该透明板,其中该引线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外侧,并被该第二塑胶件所包覆且不与该第一塑胶件接触。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连接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内侧,该第二塑胶件承载该透明板,其中该引线组件被该第二塑胶件所包覆且不与该第一塑胶件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焊接组件,连接该感光元件与该基底组件,且从该光线入射的方向观察,该焊接组件重叠于该感光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上,其中该透明板位于该第一塑胶件与该第二塑胶件之上,并设置于该第二塑胶件上且不与该第一塑胶件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一线路子基板,其中该线路子基板具有一穿槽,该基板的该本体设置于该穿槽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与该线路子基皆具有金属材质,且该本体与该线路子基板具有的金属材质不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一线路子基板,其中该线路子基板具有一穿槽,该感光元件设置于该穿槽中且被该线路子基板所围绕,且该基板的该本体覆盖该穿槽。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震动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上并用以驱动该透明板,其中从该光线入射的方向观察,该震动组件至少部分与该感光元件重叠。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震动组件包含至少两个震动子件,为一第一震动子件与一第二震动子件,两者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上并用以驱动该透明板;

其中该第一震动子件驱动该透明板于一第一方向运动,该第二震动子件驱动该透明板于一第二方向运动,且该第一方向不同于该第二方向。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透明板,所述透明板沿该光线的入射方向排列设置,且该震动组件驱动较远离该感光元件的所述透明板的其中之一。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感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捕捉件,设置于该第一塑胶件的外侧且邻近于该透明板,用以捕捉通过该震动组件将该透明板上所震动下来的粉尘。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感光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一透明板和感光元件的感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甚或配置有双镜头模块,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享受。当使用者使用配有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时,可能会有晃动的情形发生,进而使得镜头模块所拍摄的影像产生模糊。然而,人们对于影像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故镜头模块的防震功能亦日趋重要。

此外,镜头模块内的感光元件,由于作动时有会大量的热量产生,而像素越高的感光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也越高,使得整个镜头模块的温度急遽上升,如此可能造成模块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是损坏。而现今人们亦追求小型化,期望体积更小、更轻薄的电子产品,以获得更丰富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设计出更优质的产品,是一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感光模块,是可设置于一电子装置内,用以接收穿过电子装置内的一镜头的一光线,感光模块包括:一基底组件、一感光元件、一第一塑胶件与一透明板。基底组件包含一基板,且基板具有一包含金属材质的本体。感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邻近基板的本体。第一塑胶件连接基底组件并用以保护感光元件。透明板位于第一塑胶件之上。当感光模块接收来自穿过镜头的光线时,光线是穿过透明板至感光元件。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感光模块还包括一导热胶,设置于基板与感光元件之间。基底组件还包含一第一绝缘层、一线路层与一第二绝缘层,其中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基板与线路层之间,线路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第二绝缘层暴露线路层的至少一个电性连接点,电性连接点电性连接感光元件。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各具有一开口,且导热胶设置于此些开口内,并通过此些开口接触感光元件。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塑胶件具有至少一贯穿的通孔,且第一塑胶件具有一矩形结构,通孔位于矩形结构的一侧壁并贯穿该侧壁。通孔具有一外开孔与一内开孔,外开孔较内开孔远离感光元件,且外开孔较内开孔靠近基板的一表面参考面。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感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其中透明板位于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之间,且被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所夹设。感光模块还包括一引线组件,连接感光元件与基底组件,第一塑胶件包覆引线组件。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塑胶件与基底组件形成一容纳空间,且感光元件与引线组件位于容纳空间中。感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连接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外侧,第二塑胶件承载透明板,其中引线组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外侧,并被第二塑胶件所包覆且不与第一塑胶件接触。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感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连接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内侧,第二塑胶件承载透明板,其中引线组件被第二塑胶件所包覆且不与第一塑胶件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感光模块还包括一焊接组件,连接感光元件与基底组件,且从光线入射的方向观察,焊接组件重叠于感光元件。感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塑胶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上,其中透明板位于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之上,并设置于第二塑胶件上且不与第一塑胶件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基板还包含一线路子基板,其中线路子基板具有一穿槽,基板的本体设置于穿槽中。本体与线路子基皆具有金属材质,且本体与线路子基板具有的金属材质不相同。于一实施例中,感光元件设置于穿槽中且被线路子基板所围绕,且基板的该本体覆盖穿槽。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感光模块还包括一震动组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上并用以驱动透明板,其中从光线入射的方向观察,震动组件至少部分与感光元件重叠。震动组件包含至少两个震动子件,为一第一震动子件与一第二震动子件,两者设置于第一塑胶件上并用以驱动透明板,其中第一震动子件驱动透明板于一第一方向运动,第二震动子件驱动透明板于一第二方向运动,且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感光模块还包括多个透明板,沿光线的入射方向排列设置,且震动组件驱动较远离感光元件的其中之一透明板。感光模块还包括一捕捉件,设置于第一塑胶件的外侧且邻近于透明板,用以捕捉通过震动组件将透明板上所震动下来的粉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与一光学驱动机构搭配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光学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感光模块的爆炸图。

图4A~图4G是表示感光模块的工艺流程图。

图5是表示图4G中沿线段5-5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6B是表示图6A中沿线段6B-6B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图7A中沿线段7B-7B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8B是表示图8A中沿线段8B-8B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0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0B是表示图10A中沿线段10B-10B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2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2B是表示图12A中沿线段12B-12B的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3B是表示图13A中沿线段13B-13B的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4B是表示图14A中沿线段14B-14B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8、100、200、300~感光模块;

10~~基板;

101~本体;

102~线路子基板;

1021~穿槽;

20~第一绝缘层;

201~开口;

30~线路层;

40~第二绝缘层;

401~开口;

50~导热胶;

60~引线组件;

60’~焊接组件;

70~第一塑胶件;

80、85~透明板;

90~第二塑胶件;

900~光学驱动机构;

901~基座;

902~框架;

903~承载件;

B~捕捉件;

C1~线圈;

C2~平板线圈;

D1~方向;

E~弹性体;

G~基底组件;

H~外壳;

I~连接件;

M~磁性元件;

MC~电磁驱动组件;

N~震动组件;

N1、N2~第一震动子件、第二震动子件;

O~光线入射方向(或光轴);

Q~通孔;

Q1~外开孔;

Q2~内开孔;

R~簧片组件;

R1、R2~上簧片、下簧片;

S~弹性组件;

SP~容纳空间;

5-5、6B-6B、7B-7B、8B-8B、10B-10B、12B-12B、13B-13B、14B-14B~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光学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申请,并非用以局限本申请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一般技艺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请参阅图1,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1搭配一光学驱动机构900的示意图。感光模块1设置于光学驱动机构900下方,光学驱动机构900则可用以驱动与承载一光学元件(例如镜头),两者可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例如相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的内部。当来自外界的光线(入射光)进入光学驱动机构1时,入射光沿着光线入射方向O(或称光轴)穿过设置于其中的光学元件,并至感光模块1上的感光元件,以获取影像。以下先说明与感光模块1搭配的光学驱动机构900的结构。

参阅图2,光学驱动机构900包含一基座901、一框架902、一承载件903、一电磁驱动组件MC、一簧片组件R、一弹性组件S与一外壳H。外壳H设置于基座901上并形成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前述框架902、承载件903、电磁驱动组件MC、簧片组件R与弹性组件S。承载件903可用以承载一光学元件(例如镜头),框架902则设置于承载件903外。电磁驱动组件MC包含多个磁性元件M(例如磁铁)、一线圈C1和一平板线圈(plate coil)C2,其中,线圈C1套设在承载件903上,磁性元件M设置在框架902上且围绕承载件30设置并面向线圈C1,而平板线圈C2设置在基座901上。簧片组件R包含一上簧片R1与一下簧片R2,活动地连接承载件903与框架902,使得承载件903可相对于框架902活动。

当通过一外部电源(未图示)对线圈C1施加驱动信号(例如驱动电流),可与磁性元件M之间产生磁力,以带动承载件903相对于框架902移动,以达光学对焦或晃动补偿的目的。此外,在施加驱动信号之前,上、下簧片R1、R2可让承载件903相对框架902保持在一初始位置。本实施例中的电磁驱动组件MC为动圈式,于其他实施例中则可为动磁式。

前述弹性组件S具有四个长条弹性体,设在基座901的四个角落处,并连接基座901与框架902,使框架902可相对于基座901活动。前述平板线圈C2可与磁性元件M相互对应,如同前述线圈C1通过施加驱动信号而可使其与磁性元件M之间产生磁力进而带动承载件903的方式,通过施加驱动信号至平板线圈C2,其可与磁性元件M之间产生磁力,进而带动承载件903(与设在其中的光学元件)、框架902移动(例如在XY平面上位移),以达到偏移补偿以及防震的效果。于其他实施例中,弹性组件S亦可使用一个弹性体并搭配适当的导引机构(例如滑轨)或是其他数量(例如两个或三个)的弹性体。

前述基座901可设有一磁场感测元件,用以感测磁性元件M的磁场变化。具体而言,前述磁场感测元件可为一霍尔效应检测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性元件M则可为一永久磁铁,霍尔效应检测器可通过检测永久磁铁的磁场变化,以判断永久磁铁的位置,借此可检测承载件903与设于其中的光学元件因震动而产生相对基座901的位置偏移。于另一实施例中,磁场感测元件亦可使用其他类型的感测元件,例如磁阻感应器(MagnetoresistiveSensor,MRS)或是光学感测器(Optical Sensor),以感测承载件903、框架902与基座901的相对位置。

本申请提供数个实施例的感光模块,如以下感光模块1~8、100、200、300,可各别与前述光学驱动机构900搭配而构成一摄像模块。以下将说明前述感光模块1~8、100、200、300的详细结构。

实施例1

请参阅图3,感光模块1可用以接收穿过光学驱动机构900的光学元件(如镜头)的光线,其包括一基板组件G(包含一基板10、一第一绝缘层20、一线路层30和一第二绝缘层40)、一导热胶50、一感光元件IM、一引线组件60、一第一塑胶件70、一透明板80与一第二塑胶件90。其中,基板10的一本体101包含金属材质,第一绝缘层20是设置于基板10与线路层30之间,而线路层30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0与第二绝缘层40之间。第一绝缘层20可用以阻隔线路层30与其下方(Z轴)的基板10电导通,避免线路发生短路,第二绝缘层40则可用以防止其他机构内的电路或是位于其上方(Z轴)的电路板组件与线路层30电导通而发生短路问题。

在基板10上设有前述导热胶50,其例如可为一导热树脂,详细而言,导热胶50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0与第二绝缘层40的开口201、401内,并通过开口201、401与感光元件IM接触,而下方是接触基板10的本体101,如此一来,感光元件IM即可通过导热胶50、基板10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提升感光模块1的散热效率。

引线组件60具有多个引线,围绕感光元件IM设置,并电性连接感光元件IM与被第二绝缘层40所暴露出的线路层30的多个电性连接点,而第一塑胶件70是包覆引线组件60以作保护。第二塑胶件90是用以将透明板80固定于第一塑胶件70上并可对透明板80保护,其中透明板80是可为红外线滤波片(infrared filter)或低通滤波片(low-pass filter),可用以阻挡不必要的热度或红外线。第一、第二塑胶件70、90皆具有中空结构,当来自外界的光线穿过光学驱动机构900中的镜头,并至感光模块1时,光线是按序穿过感光模块1的透明板80而至感光元件IM。另外,一连接件I设置于基底组件G上于,其是电性连接线路层30的暴露的电性连接点,可作为连接感光模块1外部的元件的用。

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热胶50使其与感光元件IM接触,可帮助整个感光模块1散热并大幅提升散热效率,让整体拍摄系统可更稳定,而通过第一、第二塑胶件70、90稳固和保护住电性连接结构与透明板80,可提升模块信赖度。此外,使用具有金属材质的基板10作为基底(base),因其具备良好的平整度,除可提降低感光元件IM相对于基板10设置的歪斜程度之外,亦可利于设置其他电子元件(例如连接件I)于基板10上,借此简化整体的线路,以达小型化的效果。

图4A~图4G显示感光模块1的工艺流程图。如图4A所示,提供一基板10,其本体101具有金属材质,并覆盖一第一线路层20,其中第一线路层20留有一开口201以暴露出部分的基板10的本体101。参阅图4B,一线路层30覆盖第一线路层20,一第二绝缘层40覆盖线路层30,且第二绝缘层40亦具有一开口401,对应前述第一线路层20的开口201,以暴露出部分的基板10本体101,且第二绝缘层40亦暴露出线路层30的多个电性接点。参阅图4C,将一导热胶50设置于基板10上,且通过前述第一、第二绝缘层20、40所留的开口201、204以接触基板10,并将一光学元件IM接触导热胶50。

参阅图4D,提供一引线组件60以电性连接光学元件IM与线路层30的多个电性连接点。参阅图4E,将一第一塑胶件70设置于引线组件60外围并对其包覆以作保护。参阅图4F,将一透明板8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上,再将一第二塑胶件9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和透明板80上并且环绕透明板80,使透明板80夹设于第一、第二塑胶件70、90之间借此固定,且透明板80的高度低于第二塑胶件90的高度(Z轴方向),如此可避免或降低外围元件或零件撞击透明板80的情形。参阅图4G,一连接元件I设置于基板10上并与线路层30的电性连接点连接,以作连接外部元件\/零件的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4G与图5的剖视图所示,第一塑胶件70具有多个贯穿的通孔Q,大致位于第一塑胶件70的矩形结构的四个角落处,或是分别位于矩形结构的侧壁上,并贯穿侧壁。通过通孔Q可使感光元件IM与透明板80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接,如此可避免在其他加工工艺时的高热高压而造成感光模块1内部封闭空间的空气因膨胀而变形或是破坏。此外,通孔Q具有一外开孔Q1与一内开孔Q2,外开孔Q1是较内开孔Q2远离感光元件IM,且外开孔Q1的高度位置是低于内开孔Q2的高度位置(Z轴方向),即外开孔Q1较内开孔Q2靠近基板10的一表面参考面。通孔Q的方向如方向D1所示,即通孔Q具有一朝感光模块1内部或朝感光元件向上倾斜的斜率,如此可确保在工艺时避免或大幅减低异物进入内部的机会。

实施例2

参阅图6A-图6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2。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2与前述感光模块1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塑胶件70设置于引线组件60的外围但不与其接触。第一塑胶件70与基板10(或基底组件G)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SP,感光元件IM与引线组件60位于容纳空间中SP。第二塑胶件9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上并承载透明板80,且透明板80的高度亦低于第二塑胶件90(Z轴方向),如此可降低透明板80受到撞击的几率。

实施例3

参阅图7A-图7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3。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3与前述感光模块1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塑胶件70设置于引线组件60的内侧且不与其接触,而第二塑胶件9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外围而连接并承载透明板80,因第一塑胶件70设置于第二塑胶件90的开口内侧,使其具有优良支撑第二塑胶件90的功用,借此强化整体机械强度。透明板80的高度低于第二塑胶件90(Z轴方向),降低透明板80受到撞击的几率。

实施例4

参阅图8A-图8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4。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4与前述感光模块1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塑胶件70设置于引线组件60的外侧且不与其接触,而第二塑胶件9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内侧并承载透明板80,并通过第二塑胶件90包覆住引线组件60。通过第一塑胶件70支撑第二塑胶件90,借此强化整体机械强度。此外,前述透明板80的高度亦低于第二塑胶件90(Z轴方向),降低透明板80受到撞击的几率。

实施例5

参阅图9,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5。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5与前述感光模块1主要的差异在于:感光模块5不具有引线组件60,而包括一焊接组件60’,其具有多个焊接点,感光元件IM是通过焊接组件60’连接至线路层30。从光线入射的方向O观察,焊接组件60’重叠于感光元件IM,并通过第一塑胶件70包覆焊接组件60’和感光元件IM,以强化机械结构。由于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5不具备任何引线,可再进一步降低整体模块的厚度,以达小型化。

实施例6

参阅图10A-图10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6。本实施例的感光模块6与前述感光模块1主要的差异在于:透明板80放置于第二塑胶件90上且不与第一塑胶件70直接接触,即与实施例1的透明板80夹设于第一、第二塑胶件70、90不同,本实施例的透明板80,可在第二塑胶件90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上之后,再放置于第二塑胶件90上,如此可简化工艺程序,且因透明板80是与第二塑胶件90接触而不与第一塑胶件70,也能够减低组装公差。

实施例7

参阅图11,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7。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0可定义出:一本体101与一线路子基板102,线路子基板102具有一穿槽1021,本体101是设置于穿槽1021中。本实施例的本体101是可用于散热感光元件IM,线路子基板102则可用于在其上铺设线路。而线路子基板102局部有对应到感光元件IM的部分(于Z轴方向上有重叠的部分)是电性独立。由于有穿槽1021,使得线路子基板102与感光元件IM对应的面积减少,如此仅需控制此些局部对应的面积的平整度,即可避免或大幅降低感光元件IM相对于基板10的倾斜程度,以简化工艺程序即提升模块信赖度。此外,设置于穿槽1021的本体101的厚度可小于线路子基板102的厚度。另外,本体101与线路子基板102两者可包含不同材质的金属,举例而言,本体101包含有具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例如铝铜合金,而线路子基板102包含有加工容易的金属,例如铜。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线路子基板102则可为一般的塑胶电路板,即非金属制成的电路板。

实施例8

参阅图12A-图12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8。与实施例7中的感光模块7的差异在于,感光元件IM是被线路子基板102所围绕,即感光元件IM容纳于穿槽1021中,并通过导热胶50连接至完全覆盖住电路子基板102的穿槽1021的本体101。如此一来,通过感光元件IM设置在穿槽1021中可降低感光模块8的整体厚度(Z轴),且从图12A也可看到,本体101面积大于实施例7的图11中的基板10本体101,此有助于提升散热效果。

实施例9

参阅图13A-图13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100。感光模块100还包括一震动组件N,其可为一致动器,设置于第二塑胶件90上,用以驱动或震动透明板80,且从光线入射方向O观察,震动组件N至少部分与感光元件IM重叠。由于在工艺中或是环境关系而可能造成有异物附着在透明板80上,通过震动组件N(例如其可电性连接设置于电子装置中的一震动马达),使透明板80产生震动以将异物去除,以提升拍摄品质。此外,在透明板80下方设有一弹性体E,其连接透明板80与第二塑胶件90,可用以稳固且保护震动时的透明板80。

实施例10

参阅图14A-图14B,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200。感光模块10与图13中的感光模块9的差异在于,震动组件N包含多个(本实施例为两个)震动子件N1、N2,两者设置于第二塑胶件90上,用以驱动透明板80,且从光线入射方向O观察,两者皆至少部分与感光元件IM重叠,其中,震动子件N1、N2驱动透明板80的运动方向不相同。举例而言,震动子件N1是驱使透明板80在X轴向震动(第一方向),而震动子件N2则驱使透明板80在Y轴向震动(第二方向),如此可大幅提升去除异物的效果。此外,在第一塑胶件70的外侧设置一捕捉件B,邻近基板10和透明板80,用以搜集透明板80震动后掉落的粉尘或异物。

实施例11

参阅图15,其是表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光模块300的剖面图。感光模块11与图13中的感光模块100的差异在于,感光模块包括多个透明板80、85,沿光线方向O排列设置,其中透明板85是设置于第一塑胶件70上,透明板80则设置于第二塑胶件90上。于本实施例中,透明板85是位于透明板80与感光元件IM之间,且透明板80完全遮蔽透明板85。透明板85固定于第一塑胶件70上,而透明板80仍可通过震动组件N而震动,即驱动较远离感光元件IM的透明板80,如此一来,仅需震动最外部的透明板80,即可将异物或粉尘移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光模块,其是可设置于一电子装置内,用以接收穿过电子装置内的一镜头的一光线,感光模块包括:一基底组件、一感光元件、一第一塑胶件与一透明板。基底组件包含一基板,且基板具有一包含金属材质的本体。感光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邻近基板的本体。第一塑胶件连接基底组件并用以保护感光元件。透明板位于第一塑胶件上。当感光模块接收来自穿过镜头的光线时,光线是穿过透明板至感光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导热胶使其与感光元件接触,并通过具金属材质的基板,可提升感光模块的散热效率,且通过第一、第二塑胶件稳固和保护住电性连接结构与透明板,可提升模块信赖度。此外,使用具有金属材质的基板作为基底,因其具备良好的平整度,除可提降低感光元件相对于基板设置的歪斜程度之外,亦可利于设置其他电子元件于基板上,借此简化整体的线路,以达小型化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通过上述的描述实施本申请所公开的装置,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构思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变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设计图

感光模块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6757.3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345253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H04N 5/225

专利分类号:H04N5/225

范畴分类:39C;

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桃园市

发明人:徐辰二;宋欣忠

第一发明人:徐辰二

当前权利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郑特强;刘潇

代理机构:72003

代理机构编号: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US62/644,869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感光模块论文和设计-徐辰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