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斜坡软弱土地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斜坡,地基,路堤,软弱,道路,工程,稳定性。
斜坡软弱土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杨万全[1](2019)在《山区斜坡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变形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区斜坡软弱地基上进行高填方路堤填筑时,高填方路堤不均匀变形和失稳破坏时有发生。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对斜坡软弱地基上高填方工程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斜坡软弱地基上填筑路堤,将在路堤下坡脚处出现较大的侧向变形;挖台阶处理时,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在路堤中部设置支挡结构效果比在路堤坡脚处设置效果要好;放缓路堤边坡及设置反压护道能较好地提高填方工程的稳定性。利用这些规律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山区斜坡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的变形与稳定性,以有效地指导实际施工。(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孙永恒,马露[2](2018)在《群桩条件下刚性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刚性群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应用还不充分问题。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刚性群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叁维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刚性桩桩距、桩身弹性模量等设计参数对桩内力、变形的影响及其对路堤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刚性群桩加固后,斜坡软弱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与无桩加固相比,路堤最大沉降值减小约1.5~1.93倍,地基的侧向变形值减小约1.46~2倍;随着刚性桩弹性模量、嵌固深度增加,刚性桩的受力状态影响不大,刚性桩最大竖向应力和最大桩身土压力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0%;桩距对刚性桩的受力状态、水平位移影响较为显着;对比分析桩距和桩弹性模量对路堤沉降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桩距是影响路堤沉降的主要因素。因此综合考虑路堤稳定性、桩身受力以及工程的经济性,本工程刚性群桩桩距选择为2 m,弹性模量选择为10 GPa。(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田龙飞,周应兵,郭瑞,刘大伟,肖世国[3](2018)在《加筋方式对斜坡软弱地基高填路堤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筋土是解决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工程变形与稳定性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深入揭示加筋方式对此类问题的影响规律,依托衢宁铁路屏南车站站场斜坡软基高填方工程,基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叁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加筋、只加长筋、只加短筋及长短筋组合共4种加筋方式对高填方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受桩基托梁挡墙影响,加筋方式对路堤变形影响较小,但对路堤边坡稳定系数与潜在滑面影响显着;在斜坡软弱地基条件下,长短组合加筋与只加长筋比不加筋时的路堤稳定系数均提高30.0%,具有良好的加筋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8年10期)
蒋鑫,梁雪娇,刘红坡,姜春亮,邱延峻[4](2018)在《考虑拉裂缝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述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研究面临的挑战性,应用极限平衡法软件Slide、有限元法软件Phase2,分别从推力线分布状况、达到临界剪切强度折减时单元拉伸屈服分布状况角度出发,探讨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中引入拉裂缝的必要性;在极限平衡法基础上,利用敏感性分析法确定拉裂缝分别在干燥和完全充水条件下的最不利深度;分析拉裂缝引入后对稳定安全系数、最危险滑面形态及条间法向力的影响,阐述拉裂缝水分充填对稳定性的不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敏感性分析法可较好地确定拉裂缝的深度;考虑拉裂缝后,滑块土条条间法向拉力消失,稳定安全系数降低,设计更趋于安全,拉裂缝完全充水将进一步加剧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安全系数的降低;滑面由上部垂线和下部圆弧共同组成,其形态更真实客观。(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田龙飞[5](2018)在《斜坡软弱地基大面积高填方路堤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堤因地基表层土软弱并存在地面横坡,在路堤自重及列车荷载作用下有产生过量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的可能,处治不当易造成路堤边坡滑塌失稳、侧向变形过大、路面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深入认识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堤变形机理与失稳破坏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依托衢宁铁路屏南车站站场大面积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堤工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斜坡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的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并给出了变形控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半无限体表面作用集中荷载的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斜坡地基路堤产生的地基中附加应力近似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其分布模式。(2)对于斜坡软基高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分层填筑厚度越大,填方体变形越大。分层厚度的增加会使斜坡岩质地基的变形幅度加剧,对斜坡岩质地基分层填筑厚度也不宜过大。填高的增加会减小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并改变其潜在滑面位置。在填高较小时潜在滑面位于斜坡软弱地基上,填较大时潜在滑面位于填方体中。(3)斜坡软弱地基高填路堤的最大水平位移一般发生在路堤中下部到坡脚位置,最大竖向沉降发生在路堤与软弱地基表面,坡脚处软弱地基层会发生竖向隆起;斜坡软基高路堤破坏模式主要为路堤内部圆弧形滑动或者软弱地层表面与路堤内部的直线-圆弧复合型滑动。(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斜坡软基几何与力学参数对高填方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的影响特征。填方边坡的变形随软基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软基弹性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对路堤变形影响均存在从敏感到不敏感的临界值。软基的厚度、弹性模量对高填方路堤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其坡度、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则有显着影响,内摩擦角、粘聚力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均存在从有到无的临界值。(5)分析了不同加筋方式对斜坡软基高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的影响。加筋能够减小路堤变形,显着增加其稳定性。加筋对沉降的控制效果好于对水平变形的控制。对于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加长筋的效果要显着好于加短筋的效果;对于斜坡岩质地基高填方,长短组合加筋对提高路基稳定性具有更显着效果。(6)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斜坡预设台阶的不同坡度、高度等方法对高填方路堤的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台阶的设置有利于减小路堤填筑过程中的侧向变形,且能明显加大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对于本依托工程,台阶坡度可取为1:10、高度宜取为0.8m。本文在斜坡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堤变形机理、失稳破坏模式及变形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与参考,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蒋鑫,刘晋南,吴朝阳,姜春亮,邱延峻[6](2016)在《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获取斜坡软弱地基变形和路堤稳定性的内在联系,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斜坡软弱地基在路堤自重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根据弹塑性变形所获的地基变形系数以及剪切强度折减法所获的稳定安全系数,结合渝怀铁路实际工点的现场测试成果,构建了兼顾"变形"与"稳定"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并论证该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出该设计体系的实际运用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兼顾"变形"与"稳定"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可更真实地反映路堤的稳定状态及变形发展趋势,有效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姜春亮[7](2016)在《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与稳定性演变的全过程颗粒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山区斜坡软弱地基分布极为广泛。鉴于其独特的断面几何特征及斜坡软弱土体属性,存在过量变形和失稳等工程安全问题。既有的关于路堤荷载作用下斜坡软弱地基的变形与稳定性研究,均忽略了岩土体介质具有强烈的非连续性这一特点,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开展分析,且未对变形与稳定性演变的全过程予以精细化描述。本文以斜坡软弱地基路堤为研究对象,基于颗粒流方法,依托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充分考虑岩土体介质的离散性,研究了路堤填筑完毕之后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竖向沉降、侧向变形如何动态演变及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分析了临界强度折减状态时水平和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动态演变规律,从细观力学角度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的设计与加固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在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双轴试验的土体宏观参数与细观参数之间的标定过程,讨论了颗粒流数值模型构建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环节,从宏观变形形态、表层软弱层位移场分布两方面的数值模型与离心模型对比入手,校验了所构建的水平软弱地基路堤、斜坡软弱地基路堤颗粒流数值模型可靠性,从而为后续基于颗粒流方法分析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演变全过程及稳定性奠定了良好基础。(2)基于颗粒流方法,求解了水平和斜坡软弱地基路堤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了路堤荷载作用下水平和斜坡软弱地基变形演变的全过程,分析了变形演变过程中地基变形系数、测点坐标、孔隙率和应力随时步的变化规律,阐释了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和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在变形演变全过程的差异性及其产生机理。(3)介绍了颗粒流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失稳判据,开展了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颗粒流强度折减法分析,讨论了达到临界强度折减状态时水平和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动态演变过程中地基变形系数、测点坐标、孔隙率和应力随时步的变化规律,比较了颗粒流剪切强度折减法与有限元剪切强度折减法、有限差分剪切强度折减法、刚体极限平衡法等其他计算方法的结果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周克专[8](2016)在《水泥土搅拌法加固斜坡软弱土地基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水泥土搅拌法对斜坡软弱土地基进行加固的相关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斜坡软弱土地基具体的构造所具有的不均匀性对于路堤基底方面的压力分布以及桩土荷载分担等有关力学响应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随下坡一侧有关软弱土层厚度方面的增加会出现一定卸载效应以及桩土之间实际压力调整加剧的有关现象。(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04期)
吴玉,蒋鑫,姜春亮,朱奇炯,邱延峻[9](2016)在《防滑铲处治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作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防滑铲处治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工作机理,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软件Slide,建立防滑铲处治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计算模型,对比有无防滑铲时可能滑动带、最危险滑动面的区别,获得稳定安全系数与地层坡度、防滑铲深度的动态变化关系,结合敏感度分析,明确土体材料参数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联合其他措施共同处治、回填材料应以重度控制为准等优化设计途径。(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新永[10](2015)在《强夯法在斜坡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强夯法对清东陵高速公路斜坡软弱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对强夯后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夯实次数与累积,以及K30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累积夯沉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增加,每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减小。强夯作业对路基承栽力提高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建养.机械)》期刊2015年12期)
斜坡软弱土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刚性群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应用还不充分问题。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刚性群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叁维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刚性桩桩距、桩身弹性模量等设计参数对桩内力、变形的影响及其对路堤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刚性群桩加固后,斜坡软弱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与无桩加固相比,路堤最大沉降值减小约1.5~1.93倍,地基的侧向变形值减小约1.46~2倍;随着刚性桩弹性模量、嵌固深度增加,刚性桩的受力状态影响不大,刚性桩最大竖向应力和最大桩身土压力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0%;桩距对刚性桩的受力状态、水平位移影响较为显着;对比分析桩距和桩弹性模量对路堤沉降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桩距是影响路堤沉降的主要因素。因此综合考虑路堤稳定性、桩身受力以及工程的经济性,本工程刚性群桩桩距选择为2 m,弹性模量选择为10 G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坡软弱土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杨万全.山区斜坡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变形及稳定性分析[J].市政技术.2019
[2].孙永恒,马露.群桩条件下刚性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田龙飞,周应兵,郭瑞,刘大伟,肖世国.加筋方式对斜坡软弱地基高填路堤稳定性影响[J].工程勘察.2018
[4].蒋鑫,梁雪娇,刘红坡,姜春亮,邱延峻.考虑拉裂缝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J].铁道学报.2018
[5].田龙飞.斜坡软弱地基大面积高填方路堤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蒋鑫,刘晋南,吴朝阳,姜春亮,邱延峻.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
[7].姜春亮.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与稳定性演变的全过程颗粒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周克专.水泥土搅拌法加固斜坡软弱土地基的应用分析[J].西部皮革.2016
[9].吴玉,蒋鑫,姜春亮,朱奇炯,邱延峻.防滑铲处治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作机理探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
[10].张新永.强夯法在斜坡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