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赵岩(辽宁朝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1220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8-0227-02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外周静脉导管与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中应用对照研究。方法将20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50例前臂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针患者为A组,150例PICC置管患者为B组,A组年龄15至72岁,男32例,女18例。B组18至80岁。男60例女90例。记录比对穿刺一次成功率、化学性静脉炎、疼痛及、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等。结果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5%A组留置时间1至5天平均2.5天,B组留置时间30至315天平均136天;A组化学性静脉炎率55%,B组化学性静脉炎率为0;机械性静脉炎为3%。A组疼痛率42%,B组疼痛率2%;A组并发症率36%,B组并发症率3%;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结论通过两组对照研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外周静脉PICC肿瘤化疗对照
癌症是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相对较长,静脉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刺激性大,如不慎漏出血管,轻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引起皮肤及组织损伤,甚至影响下一疗程治疗,建立安全可靠、经久耐用的静脉通道显得十分重要。,我科肿瘤病人在化疗或胃肠外营养支持时,应用PICC置管,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对这类病人产生的局部毒副反应,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在对200例肿瘤患者静脉化疗过程中,分别采取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两种途径输注并进行了观察比较,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50例,B组为(PICC)观察组组150例。
1.2操作方法备齐PICC用物,推车至病床旁,严格无菌操作环境,测量定位(测量时手臂外展90°),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在局麻下行深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退出导引套管,撤出导引钢针,确定回血和封管,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贴,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留置针与头皮针选择前臂弹性好,粗直的血管,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进针,退出针芯,固定针头以便输液。
2结果
2.1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5%.A组留置时间1至5天平均2.5天,B组留置时间30至315天平均136天。均做导管末留置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拔管后端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2.2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两组静脉炎发生比对,B组3例静脉炎发生于置管后第9天,沿导管走向出现轻微疼痛,皮肤发红,我们确定为机械性静脉炎。经温毛巾湿敷局部,穿刺点涂百多邦软膏,5天后症状消失。A组静脉炎发生于化疗1~3天内,均给予拔管重置,其中Ⅰ、中发生渗漏所致,经封闭、冷敷、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换药及加用抗生素处理,20日愈合(局部留有色素沉着)。B组机化学性静脉炎为0,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3%,A组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5%,机械性静脉炎为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2.3两组疼痛情况B组疼痛率为4%,A组疼痛率为4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疼痛率差异有显著性。疼痛程度方面,B组只有轻度疼痛2例,A组重度疼痛15例,还有中度疼痛4例,轻度疼痛3例,两组轻度疼痛B组除轻度疼痛1例外用50%MgSO4湿敷后好转,A组中、重度疼痛遵医嘱使用了镇痛剂及外用药膏湿敷。
2.4两组输液导致液体外漏。B组一例在尾翼连接处,因导管壁较薄且柔软,患者活动时不小心由坚硬物碰撞所致。将渗漏处导管消毒后以无菌剪将破裂段剪去,再接上连接器,不影响导管的使用A组18例导管渗漏,10例脱落均发于化疗完毕输注大输液患者活动时不小心致导管移位;4例堵塞是头皮针与肝素帽分离,因发生于晚上睡眠中,未能及时发现而引起导管堵塞,均给予拔管并再次行静脉留置针。4例在化疗中去厕所引起渗夜导致皮肤坏死,请外科植皮给予治疗,患者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10例导管脱落后,局部用A组并发症率为50%MgSO4湿敷后好转,未引起皮肤及组织损伤。两组液体外漏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2.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B组穿刺部位在肘部,不限制臂部活动,可以带管回家,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清洁等一系列基本活动正常,而A组穿刺部位在前臂,一系列基本活动均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A组。
3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对照研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PICC导管是经外周插管的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较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留管时间长等优点。导管不被使用时,三向瓣膜关闭,阻止气体进入。由于导管腔内没有血液,无须使用肝素封管,这对于高凝肿瘤患者来说更为适宜。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化疗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增加,疗程间隔时间缩短,保护血管日趋重要。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保留近1年[2],置管后的PICC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化疗药物通直接注入中心静脉,既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组织外渗性损伤,又消除了每次化疗的静脉穿刺痛苦,而且PICC导管还可为部分血液检查提供标本[3],减少对静脉的破坏,减少穿刺疼痛,减少局部感染,减轻患者紧张心理,护理技术满意度大大提高。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留在血管内塑料套较短,最长达2.5cm,肢体活动较剧可溢出,引起炎症反应[1],头皮针更易出现上述不适,限制了肢体活动,而PICC导管穿刺点位于肘关节处,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0cm,且无液体外溢等情况出现,由于导管软,异位导管短时可自行恢复[3],日常活动不受限制[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真正体现。PICC管生物相溶性极佳[7],不易与血管内物质融合发生反应,因此凝血及细菌感染发生率极低,穿刺全程导管在X线下可显影[2],总之,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及头皮针相比,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安全可靠,不需要麻醉及缝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患者痛苦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受影响。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及头皮针,且不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216-217.医学240(6):361.362.
[2]李洁,江丽萍.PICC和CVC置管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05,40(6):361.362.
[3]潘蓉,魏巍.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