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细胞因子,细胞,颗粒,小鼠,黄栌,胸腺肽。
免疫细胞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全胜,朱海平,杜永基[1](2019)在《乌司他丁、奥曲肽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疗效、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效果以及对免疫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免疫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细胞升高,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观察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联合应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疗效显着,还能改善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2期)
卫丽,穆志龙,高颖[2](2019)在《miR-192-3p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R-192-3p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HSP40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将RAW264.7+HSP40(10μg/mL)组(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组(转染anti-miR-192-3p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miR-NC组(转染miR-NC)、RAW264.7+miR-192-3p组(转染miR-192-3p mimics)、RAW264.7+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RAW264.7+anti-miR-192-3p组(转染anti-miR-192-3p)、RAW264.7+HSP40(10μg/mL)+pcDNA3.1组(转染pcDNA3.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pcDNA3.1-AKT1组(转染pcDNA3.1-AKT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si-NC组(共转染anti-miR-192-3p和si-NC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si-AKT1组(共转染anti-miR-192-3p和si-AKT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用脂质体法转染至RAW264.7细胞;qmiR-506法检测细胞中miR-192-3p的表达;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中IL-16、IL-18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KT1的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细胞的荧光活性。结果与RAW264.7相比, HSP40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miR-192-3p的表达显着升高,AKT1的蛋白表达、IL-16、IL-18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抑制miR-192-3p、过表达AKT1可明显下调HSP40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L-16、IL-18含量;miR-192-3p可抑制野生型AKT1细胞的荧光活性,并负向调控AKT1的表达。抑制AKT1可逆转抑制miR-192-3p对RAW264.7细胞的炎性因子IL-16、IL-18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192-3p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其机制可能与直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将可为肺炎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杨文娟,夏仲尼,王晓栋,应茵[3](2019)在《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管腔内的血液回流受阻。DVT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较高的经济负担。由于缺乏合适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目前DVT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长期以来,DVT被认为是血液凝固障碍,DVT的预防主要涉及凝血系统,包括针对凝血酶(达比加群)、活化FXa(利伐沙班)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华法林)。然而,正常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机制重迭性较大,针对凝血系统的抗凝剂治疗窗窄,易引起出血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了DVT的启动,并在DVT的形成过程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研究认为DVT为免疫和炎症相关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凝血因子依赖性的血栓形成过程。其中,与DVT形成密切相关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因子主要包括P-选择素、补体激活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白介素等。此外,活性氧、髓样相关蛋白-14等也参与了DVT的形成。局部静脉血流停滞引起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在内皮表面发生聚集,最终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炎症细胞因子则涉及到上述各个过程中,它与免疫细胞在DVT的形成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分别综述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在DVT形成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瑛,袁鹤立,张博,袁楠,郭建魁[4](2019)在《肠内营养对行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术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细胞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开滦总医院肝胆外科接受TACE治疗的90例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案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流食、半流食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EN;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14、21 d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CD3+、CD4+、CD8+水平;观察2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24个月生存状态。结果 2组患者术后7、14 d血清IL-1、IL-6、TNF-α及CRP水平显着高于术前(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IL-6、TNF-α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增高(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IL-1水平与术前比较显着增高(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14、21 d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及术后21 d血清IL-1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后7 d(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IL-1、IL-6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后14 d(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21 d血清IL-1、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后7 d(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21 d的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显着低于术后14 d(P <0. 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血清IL-1、IL-6、TNF-α及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4、21 d,观察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CD8+、CD4+/CD8+及术后14 d CD8+、CD4+/CD8+和术后21 d CD3+、CD8+与术前比较显着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显着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 d CD3+、CD4+/CD8+及术后21 d CD4+/CD8+与术前比较显着升高(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14 d CD3+、CD4+、CD8+、CD4+/CD8+及术后21 d CD4+、CD4+/CD8+显着高于术后7 d,观察组患者术后14 d CD3+、CD4+/CD8+及术后21 d CD3+、CD4+、CD8+、CD4+/CD8+显着高于术后7 d (P <0. 05)。与术后14 d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21 d CD3+显着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21 d CD3+、CD4+、CD8+CD4+/CD8+与术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CD3+、CD4+、CD8+、CD4+/CD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4、21 d观察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 67%(20/48)、21. 43%(9/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5. 347,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7. 92%(47/48)、81. 25%(39/48)、56. 25%(27/48)、37. 50%(18/48),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 00%(42/42)、88. 10%(37/42)、73. 81%(31/42)、59. 52%(25/42),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rankχ2=4. 964,P <0. 05)。结论 EN可以降低TACE治疗术后PLC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细胞水平,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生存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胡榕,张小清,何益华,李宏云,沈咏梅[5](2019)在《抗感颗粒对手足口病患儿外周免疫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感颗粒(儿童装)对手足口病患儿外周免疫细胞以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感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及治疗后5 d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以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外周血炎性因子的水平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 <0. 05);治疗后3 d及5 d,治疗组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免疫细胞的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抗感颗粒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促进疾病恢复。(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周荣生,柯旭[6](2019)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自然流产及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自然流产及免疫因子水平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稽留流产孕妇89例和同期正常妊娠孕妇63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中的HCMV-DNA,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HCMV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根据孕妇HCMV感染的检测结果,将152例孕妇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ELISA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免疫相关因子IL-1、IL-6和IFN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发生自然稽留流产孕妇的HCMV感染阳性率(32. 58%)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的孕妇(9. 52%),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 05); HCMV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FN、IL-1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 05);针对两组孕妇的血清免疫细胞因子IL-1、IL-6和IFN的表达水平与HCMV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FN、IL-1、IL-6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0,则说明血清IFN、IL-1、IL-6水平与HCMV感染存在正相关,孕妇血清中的IFN、IL-1、IL-6表达水平越高,孕妇发生HCMV感染的概率越高。结论:孕妇发生HCMV感染可以增大胚胎感染的风险,进而导致自然流产的发生,而IL-1、IL-6和IFN等免疫反应相关因子与HCMV感染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孕妇HCMV感染的辅助血清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覃桦,吴英林,陈强[7](2019)在《乌司他丁与胸腺肽联合应用于脓毒症对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胸腺肽联合应用于脓毒症对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88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评分(MODS)、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免疫细胞(CD4~+、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APACHE-Ⅱ:(10.23±2.47)分vs (15.06±2.82)分,MODS:(3.09±0.63)分vs(5.12±0.84)分](t_(APACHE-Ⅱ)=8.546,t_(MODS)=12.824,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CD4~+和CD4~+/CD8~+水平上升,且实验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以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IL-6)=8.431,t_(IL-10)=8.770,t_(TNF-α)=12.843,t_(CD4+)=5.127,t_(CD4+/CD8+)=7.337,P<0.05)。结论乌司他丁与胸腺肽联合有利于提高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27期)
叶志惠,兰新财,欧彬,赵丽丽,麻军法[8](2019)在《两种中药颗粒剂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芪贞增免颗粒和人参茎叶总皂苷颗粒两种中药颗粒剂对正常小鼠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ICR小鼠为试验动物,将芪贞增免颗粒和人参茎叶总皂苷颗粒通过口服给药,观察其对小鼠的临床表现、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对其血清IL-2、IL-4、TNF-α及INF-γ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种中药颗粒剂均能够显着提高小鼠血清IL-2、IL-4、IFN-γ和TNF-α的分泌,对雌性小鼠的作用尤为显着。表明该两种中药颗粒剂具有显着提高小鼠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大伟[9](2019)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黄栌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黄栌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传染科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观察组口服恩替卡韦和复方黄栌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应答率(91.67%)、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88.33%)显着高于对照组(78.33%,73.33%),且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HBV-DNA转阴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和HBV-DNA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21、IL-10、IL-22水平均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IL-21水平高于对照组,而IL-10、IL-2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均显着增加,CD8~+水平水平显着降低,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黄栌口服液治疗CHB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HBV-DNA载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肝功能状态和肝组织学炎症,提高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19年04期)
Lu,Xu,刘武刚[10](2019)在《为抵御猪瘟病毒接种C株疫苗对猪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猪瘟病毒C株弱毒疫苗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减毒疫苗之一。然而,对C株疫苗接种后宿主的免疫应答却知之甚少。采集接种猪的血样,评价接种C株疫苗后免疫细胞数量、特异性CSFV(经典猪瘟病毒)抗体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C株疫苗可诱导Th2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疫苗病毒的复制水平很低。C株疫苗的复制与TLRs的表达密切相关,TLRs会启动先天免疫系统的过表达去清除疫苗毒,同时免疫系统表达的ILs诱导B细胞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本文来源于《今日养猪业》期刊2019年04期)
免疫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miR-192-3p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HSP40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将RAW264.7+HSP40(10μg/mL)组(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组(转染anti-miR-192-3p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miR-NC组(转染miR-NC)、RAW264.7+miR-192-3p组(转染miR-192-3p mimics)、RAW264.7+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RAW264.7+anti-miR-192-3p组(转染anti-miR-192-3p)、RAW264.7+HSP40(10μg/mL)+pcDNA3.1组(转染pcDNA3.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pcDNA3.1-AKT1组(转染pcDNA3.1-AKT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si-NC组(共转染anti-miR-192-3p和si-NC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RAW264.7+HSP40(10μg/mL)+anti-miR-192-3p+si-AKT1组(共转染anti-miR-192-3p和si-AKT1并用10μg/mL HSP40处理),用脂质体法转染至RAW264.7细胞;qmiR-506法检测细胞中miR-192-3p的表达;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中IL-16、IL-18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KT1的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细胞的荧光活性。结果与RAW264.7相比, HSP40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miR-192-3p的表达显着升高,AKT1的蛋白表达、IL-16、IL-18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抑制miR-192-3p、过表达AKT1可明显下调HSP40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L-16、IL-18含量;miR-192-3p可抑制野生型AKT1细胞的荧光活性,并负向调控AKT1的表达。抑制AKT1可逆转抑制miR-192-3p对RAW264.7细胞的炎性因子IL-16、IL-18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192-3p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其机制可能与直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将可为肺炎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细胞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全胜,朱海平,杜永基.乌司他丁、奥曲肽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疗效、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分析[J].北方药学.2019
[2].卫丽,穆志龙,高颖.miR-192-3p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9
[3].杨文娟,夏仲尼,王晓栋,应茵.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9
[4].王瑛,袁鹤立,张博,袁楠,郭建魁.肠内营养对行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5].胡榕,张小清,何益华,李宏云,沈咏梅.抗感颗粒对手足口病患儿外周免疫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9
[6].周荣生,柯旭.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自然流产及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7].覃桦,吴英林,陈强.乌司他丁与胸腺肽联合应用于脓毒症对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9
[8].叶志惠,兰新财,欧彬,赵丽丽,麻军法.两种中药颗粒剂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9
[9].王大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黄栌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食品与药品.2019
[10].Lu,Xu,刘武刚.为抵御猪瘟病毒接种C株疫苗对猪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今日养猪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