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贵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院137500)
【摘要】慢性肾衰是临床疑难重症疾病,临床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是慢性肾衰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国内仍未形成系统的中医治疗标准和体系,导致慢性肾衰临床中医治疗难度较大。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的报道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275-0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多种病因作用引发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难以发挥基本功能,并累及周身系统,是一种以代谢产物潴留、电解质和酸碱失调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通常临床也称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可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功能障碍,且并发多种严重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溺毒”、“呃逆”、“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中医病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中正虚多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而夹邪多为湿热、风燥、风动、水气、疲血、湿浊等,病症主要位于脾、肾、肝等三脏,后期进展可累及心脏、肺部等[1]。
1.慢性肾衰临床治疗论述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以控制原发病、保护残余肾单位功能为原则,西医治疗方法包括内科疗法、血液透析疗法以及肾移植术等治疗方法,其中血液透析疗法和肾移植术是后期慢性肾衰治疗的最佳方法,且此类疗法能使部分患者病情减轻或完全缓解,但由于这些疗法价格昂贵,供肾来源有限,往往不为大部分患者接受。当前临床西药仅有少数对症药物能缓解病情进展,至今尚无针对病因病理治疗的药物,因此临床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恢复肾功能,被视为“慢性进行性不可逆转病变”。近年来,据相关医学报道,国内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多数仅应用在慢性早期阶段患者的治疗中,而针对晚期则需要借助透析或肾移植术的方法治疗。据临床实践研究显示,中早期慢性肾衰患者运用中医治疗可实现肾功能全部或部分逆转,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观点产生及演变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分型治疗,即是依据中医诊断,区分不同病症和类型,采取辨证方法治疗。关于慢性肾衰中医分型的标准,中医药学会在全国会议上曾先后两次制定。1983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首次被提出和拟定,具体标准如下:慢性肾炎分为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等3个阶段,其中慢性肾衰是指肾劳和肾衰两个阶段。而肾劳阶段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等5类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两种。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第二次拟定是在1987年9月的天津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其中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5型及邪实8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其中正虚5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8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疲血、风动、风燥。同时还初步拟定了不同分型的中医诊治特征及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明确了《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脾肾气(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疲血)。2002年郑筱萸[1]等编著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5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5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疲血、风动。
3.慢性肾衰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辨证标准制定比较晚,由于各个医家实践研究具有差异性,其对肾衰分型理解各不一样,以下结合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简要分析各个分型的内涵:
(1)六经辨证:时振声[3]认为慢性肾衰按六经辨证可分为三型,即厥阴少阳俱病证、逗撅阴阳虚浊逆证、厥阴阳虚浊疲互结证。
(2)阴阳辨证:李俊彪[4]认为慢性肾衰寒热虚实错杂,但有主次缓急之分、标本之异,应采用阴阳辨证分型,临床应以阴虚、阳虚进行辨证诊治,并随病症加减,执简驭繁。
(3)因辨证:郭铭信[5]从病因分型,将证型分为风热郁表、水湿停滞、湿热内阻、疲血阻滞湿浊壅滞等。
(4)脏腑辨证:徐大基、孙升云等[6]脾肾为核心,将慢性肾衰分为5种证型:湿浊蕴热、阻滞中焦;湿浊化热、血络疲阻;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肾两虚、阴阳俱虚等,应当结合病理表现进行辨证论治。郑平东[7]认为,本病可分为:①肾病及脾,浊气上逆;②肾病及肝,肝风内动;③肾病及心,阳竭邪陷;④肾病及肺,肺肾两衰。
(5)分期辨证:屠立茵、何立群[8]认为慢性肾衰可进行分期辨证,包括:①病变初期:以正虚为主,可分为脾肾气阳虚、脾肾气阴虚、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俱虚;②病变中期:延续初期病症,可分为夹湿浊、夹水湿、夹湿热、夹瘀血;③病症后期:病变累及多脏器,其病机为湿浊水毒储留,可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脾阳虚弱湿浊阻滞、脾肾阳虚水气不化等。
(6)本虚辨证:许家松[9]认为本虚为慢性肾衰之本,可分为为脾虚型和肾虚型;而程惠学[10]根据本虚辨证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
(7)邪实辨证:张天秀[11]认为慢性肾衰是不可逆过程,治本亦不能逆转,然而会增加残存肾的负荷,故指标应以祛邪为主。可分为下焦湿热、寒热错杂、血虚血瘀、脾肾气虚血疲、血疲水停、阳虚浊阻、血疲浊停、毒雍浊积等8型。
(8)本虚标实结合辨证:时振声[3]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结合分型,在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肾阴阳两虚之中,兼以湿浊、水湿、湿热、疲血或风热。
4.结束语
近年来,临床进行大量的研究,但仍然难以彻底攻克慢性肾衰,目前慢性肾衰依然是临床疑难危重疾病,极大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中医辨证分型是基于病症分期、特点、病因等不同而采用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其临床治疗结合患者原发疾病、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采用中药内调,改善患者肾残存肾体的功能,达到控制病症进展的目的。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慢性肾衰辨证分型为主的治疗机理如下:①中医辨证论治从内调节机体系统平衡,比如提高体内氮质的再利用,或直接增加氮质代谢产物的排出等,改善患者机体循环系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②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其他慢性肾衰并发症,对延缓肾衰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中医辨证论治能激发造血器官的活性,提高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促进患者机体内各项系统的循环,增强患者机体防御能力[12]。
当然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还有诸多的不相容性,加上临床研究尚且缺乏大量的病例验证,不能单纯的相信实验室的结果。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其治疗过程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但中医治疗起效比较缓慢,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当寻找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探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的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进展。比如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等科研原则以及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循征医学知识等,并在临床扩大范围研究,才能得出有效的具体方法。目前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本病中医辨证论治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思维认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其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加上本病呈动态发展,分型并非一成不变,且临床中医辨证治疗多以经验为主,按照标准实施治疗的比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中医治疗体系。因此,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体系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石宏,侯国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论治[J].山西中医.2006(01)
[2]郑筱萸.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3]时振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83,15(4):75-78.
[4]沈维增.李俊彪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12):15-16.
[5]郭铭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治现状[J].中医杂志.1986,27(11):58-60.
[6]徐人基.孙升云.慢性肾衰中医一体化治疗的思路与体会[J].现代中医西结合杂志,2002,11(20):208-209.
[7]郑平东.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论治经验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人学学报,1999,13(01):30-31.
[8]屠立茵、何立群.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J].中国医刊.2001,36(06):55-56.
[9]许家松.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J].中医杂志.1991,32(11):12-14.
[10]程惠学.何学红.郭平.益气健脾通腑化浊法治疗慢性肾衰3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18):27-28.
[11]张天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采用重标轻本法的经验[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2,15(03):15-16.
[12]李慧.慢性肾衰的中医分型论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12(06):21-22.
[13]王丽萍,杜建.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初探[J].福建中医药,2003,12(0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