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噪声论文_罗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轮轨噪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噪声,钢轨,种群,车轮,轨道,列车,高速铁路。

轮轨噪声论文文献综述

罗震[1](2019)在《高速道岔钢轨不平顺对轮轨噪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有限元-边界元方法的轮轨冲击噪声预测模型,首先在时间域内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道岔不平顺作用下的轮轨相互作用力时程,耦合模型中采用刚性质量点模拟车轮,并将钢轨视为Timoshenko梁;建立轮对及轨道有限元模型,将轮轨相互作用力频谱输入其中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车轮、轨道振动速度谱;以此为边界条件在边界元模型中计算轮轨噪声辐射。实测我国某高速铁路道岔区轨面不平顺,分析对比道岔区不平顺和普通区域轨面不平顺特征,并根据所建立模型计算得到两种区域轮轨振动辐射噪声功率。研究发现,道岔区不平顺幅值高于非道岔区,进而引起明显高于非道岔区的轮轨噪声;声学打磨过程中应注意0.16~1 m波长范围及20 mm附近范围波长的控制。在300 km/h行车速度情况下,需要限速78 km/h才能使道岔区轮轨声辐射不超过普通区段。(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张迅,阮灵辉,曹智扬,周小刚,李小珍[2](2019)在《轨道交通U形梁对轮轨噪声的遮蔽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轨噪声是列车在中低速运行时的主要噪声源之一。U形梁为下承式结构,其两侧的腹板可看作低矮的声屏障,能够对轮轨噪声起到一定的遮蔽效应,进而达到降噪效果。以箱形梁为对比,采用边界元分析方法就U形梁对轮轨噪声的遮蔽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对一简单障碍物的遮蔽效应进行分析,验证边界元仿真分析的精度。接着,采用类似的方法建立U形梁和箱形梁的二维边界元模型,以实测列车声源作为声源输入,并定义遮蔽损失为任意受声点在箱形梁和U形梁情况下的声级差。然后,讨论地面声反射和声源的频谱特性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研究U形梁的上翼缘宽度、腹板高度和腹板倾角对遮蔽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面声反射效应对遮蔽损失指标的影响不大;距线路中心30 m处,受声点在不高于轨面高程时,遮蔽损失可达8~10 dB(A);腹板高度是影响遮蔽损失的首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苏朋,王安斌,鞠龙华,高晓刚[3](2018)在《轮轨噪声发展机理的材料硬度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MS-2A型微机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双轮对滚实验,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摩擦磨损过程中轮轨噪声与轮轨状态(材料硬度、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车轮材料的硬度对于轮轨噪声具有显着影响。虽然硬度匹配不同时轮轨噪声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声压级上却存在明显差异。轮轨硬度比越大,其轮轨噪声声压级越大。因此,对轮轨材料硬度的研究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轮轨磨损量、延长轮轨的使用寿命外,还对研究降低列车运行时的噪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6期)

杨逸航,李金良,王军平,刘吉华[4](2018)在《轮轨耦合振动行为下高速轮轨噪声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铁路轮轨运输系统中轮对系统与轨道系统并非孤立存在的,二者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对轮轨耦合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地反映铁路轮轨系统的本质。现如今,高速轮轨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乘坐列车舒适性,但高速轮轨噪声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措施对轮轨噪声进行控制。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轮轨耦合振动行为下高速轮轨噪声理论研究综述了轮轨耦合振动行为下的高速轮轨噪声的研究机理及其预测方法,同时对高速轮轨噪声控制对策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于高速轮轨噪声已经较为成熟,但轮轨耦合振动行为下轮轨噪声研究还只是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22期)

徐俊杰[5](2018)在《高速铁路轮轨粗糙度噪声影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铁路大规模的建设和运营,噪声影响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开展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轮轨粗糙度是影响轮轨噪声的重要因素,并且影响车轮镟修和轨道养护。国外在轮轨粗糙度试验研究及仿真方面早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制定了欧洲的轮轨粗糙度限值谱。而我国在轮轨粗糙度测量及对噪声影响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大量系统性试验数据,并且没有适用于我国轨道及车轮的粗糙度限值谱。本文针对以上背景进行的研究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总结国内外轮轨噪声及轮轨粗糙度研究现状。对轮轨振动和声辐射计算涉及到的结构振动学理论、模态分析理论和基于边界元的声辐射理论进行阐述。建立了轮轨垂向激励模型,对轮轨接触刚度特性和轮轨接触滤波特性进行了分析。(2)介绍车轮粗糙度测试设备及方法,对国内主典型动车组车轮粗糙度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车轮粗糙度频谱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镟修可以有效降低车轮短波段(30mm以下)粗糙度水平。车轮总体粗糙度水平受各个波段粗糙度水平的综合影响,一个镟修周期的不同时段主导波段不同。同时,风沙等极端天气对轮轨粗糙度也会产生显着影响。根据对多列动车组车轮镟修前后多个周期表面粗糙度的跟踪测试结果,参照BS EN ISO 3095:2005《铁路专用标准-声学-轮轨系统引起的噪声测量》标准,结合轮轨辐射噪声仿真计算,初步给出了我国动车组车轮表面粗糙度限值谱建议值。(3)介绍轨道粗糙度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对国内主要高速铁路干线钢轨粗糙度进行长期跟踪测量与统计分析,得出不同线路区段的轨道表面粗糙度水平。并对多条干线进行了钢轨振动模态测试及钢轨动态衰减特性分析。对不同地区的钢轨粗糙度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华中地区短波段(63 mm以下)轨道粗糙度水平较低,华东地区中长波段(100 mm以上)轨道粗糙度水平较低。根据对多条线路多个打磨周期轨道粗糙度的跟踪测试结果,参照BS EN ISO 3095:2005《铁路专用标准-声学-轮轨系统引起的噪声测量》标准,结合轮轨辐射噪声仿真计算,初步给出了我国钢轨粗糙度限值谱建议值。(4)建立车轮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车轮模态分析得到车轮的固有频率及振型。采用模态迭加法进行车轮频响计算,得出名义接触点处施加单位力径向激励下,车轮的踏面径向响应、轮辋轴向响应和轮辐轴向响应。并基于轮轨噪声模型,采用直接边界元法求解车轮外声场的声辐射特性,分析轮轨粗糙度对轮轨辐射噪声的影响,为车轮粗糙度限值谱和轨道粗糙度限值谱制定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8-06-30)

赵姣[6](2018)在《基于轮轨噪声的钢轨裂纹故障诊断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是通过研究列车通过时的钢轨裂纹噪声信号,运用信号处理算法和智能算法结合的方法,提取其中包含的噪声信号特征,建立能够真实反映钢轨裂纹噪声信号的数学模型,进而实现对钢轨健康状况的实时动态检测,从而提高我国列车运输安全的检测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高性能采集实验平台。该平台以MEMS麦克风为基础,结合运算放大电路,以NI公司的USB-6210高性能数据采集卡为核心,在Labview环境下,可以完成复杂声音信号的采集和储存。针对基本遗传算法改进的小波包分解算法收敛速度低、容易早熟、故障诊断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种群熵和种群方差理论对基本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变异算子进行改进,之后,选用最优保存策略优化选择算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总收敛概率比基本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分别高34.9%和9.5%,最优适应度的方差最小且所用时间最少。但该算法的收敛代数需要人为设定,因此提出多种群理论对此算法进一步优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二次改进算法的总收敛概率比基本遗传算法最多高51%,比初次改进的遗传算法最多高6%,并且稳定性更好,迭代次数更少,最大的不超过70代,没有停滞现象,同时不受固定迭代次数的限制。在实验室搭建了噪声采集系统,对不同尺寸的横向裂纹信号进行了采集;在对钢轨裂纹信号特征进行深入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同时考虑时域和频域信息的故障判据函数和代价函数,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提取。对不同尺寸的横向裂纹信号进行在线故障诊断,考察了本文所提出的两种算法的诊断准确率,并与基本遗传算法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算法类型相同时,横向裂纹尺寸越大,平均检测准确率越高;当横向裂纹尺寸不变时,平均检测准确率按照基本遗传算法、初次改进算法、二次改进算法的顺序递增;二次改进算法的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95.33%,与其他两种算法相比有明显提升,这说明二次改进算法更易检测出裂纹故障,具有更强的检测优势。(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卫孝聪,奚小欧[7](2018)在《集装箱岸桥轮轨箱梁噪声的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装箱在码头前沿的装卸过程中,岸桥是主要的装卸机械,其上有小车运行,完成搬运装卸作业,在此过程中,会伴随着噪声,该噪声主要发生在轮轨桥梁。相关人员要建立相关的研究模型,找到噪声的控制参数和影响因素,最后制定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钟庭生[8](2018)在《高速铁路板式轨道轮轨振动噪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噪声污染备受关注。作为铁路噪声的主要声源,轮轨噪声的预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以高速列车车轮和高速铁路轨道为研究对象,考虑车轮的轴对称性和旋转效应,建立车轮振动声辐射预测模型;考虑轨道的无限长、周期性和轮轨力的移动效应,建立轨道振动声辐射预测模型;考虑轮轨高频相互作用和轮轨粗糙度谱激励,建立轮轨振动噪声预测模型。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2.5D有限元/2.5D声学边界元法相结合,建立旋转车轮振动声辐射预测模型,并与商业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推导及相关程序的有效性。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讨论车轮的旋转速度对车轮振动声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的旋转将车轮轮轨接触点垂向位移导纳、标准点声压级、辐射声功率级的大部分峰值分为较小的两个峰值,且旋转速度越大,分离的峰值偏离的越大,频率越高,分离的峰值偏离的越大。车轮的旋转速度对车轮的指向性和各部分贡献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计算高速旋转的车轮的高频振动和声辐射时,有必要考虑车轮的旋转效应。(2)采用基于薄板理论的模态迭加法建立了弹性地基上轨道板振动预测模型。采用商业软件验证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方法,2.5D声学边界元法和瑞利积分公式相结合,建立的轨道振动声辐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验证好的模型讨论轮轨力移动速度对轨道振动声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轨力的移动速度对钢轨和轨道板振动和声辐射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计算高速移动轮轨力作用下的轨道高频振动声辐射时,有必要考虑轮轨力的移动。(3)采用移动粗糙度谱激扰模型计算轮轨粗糙度谱激励下的轮轨力,进而建立轮轨振动噪声预测模型。利用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比较了车轮、钢轨和轨道板的振动响应和辐射噪声,讨论了车轮的旋转、车速和轮轨结构参数对轮轨振动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车轮的旋转,会低估轮轨系统和车轮噪声总值,而高估钢轨和轨道板噪声总值;车轮、钢轨和轨道板振动和噪声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噪声增大速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车轮、钢轨和轨道板;对标准点C处噪声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车轮噪声、钢轨噪声、轨道板噪声。(4)采用Matlab编制高速铁路轮轨相互作用及噪声预测软件HWTINS。(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金,杨新文,练松良[9](2018)在《摩擦因数对轮轨曲线啸叫噪声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摩擦因数为常数时是否会出现曲线啸叫,并探讨摩擦因数对轮轨接触特性和曲线啸叫噪声强度的影响,建立详细的轮轨曲线啸叫噪声预测模型,包括轮轨弹性振动模型、时域相互作用模型和声辐射模型,并用CONTACT软件验证了相互作用模型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因数为常数时,也会出现曲线啸叫。摩擦因数对曲线啸叫频率没有影响,轮对横移量为5 mm、横向蠕滑率为-0.01时,啸叫频率总是与车轮的0节圆3节径轴向模态频率相近;摩擦因数越大,曲线啸叫噪声强度越大;可以用横向力级峰值的个数判断是否会出现黏滑振荡,用接触区域内滑动区所占比例的变化程度表示黏滑振荡的激烈程度,用横向力级最大值或声功率级最大值对应频率预测曲线啸叫频率;提出两个临界摩擦因数:摩擦因数小于0.20时不会出现曲线啸叫,大于等于0.24时会出现啸叫,介于0.20和0.24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曲线啸叫。(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自励[10](2017)在《轮轨运行状态对轮轨噪声及振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噪声的重要参数是轻轨垫板刚度与阻尼、轨顶踏面是否存在波磨。论文总结了车轮和钢轨对轮轨噪声的影响,并对轮轨系统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20期)

轮轨噪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轮轨噪声是列车在中低速运行时的主要噪声源之一。U形梁为下承式结构,其两侧的腹板可看作低矮的声屏障,能够对轮轨噪声起到一定的遮蔽效应,进而达到降噪效果。以箱形梁为对比,采用边界元分析方法就U形梁对轮轨噪声的遮蔽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对一简单障碍物的遮蔽效应进行分析,验证边界元仿真分析的精度。接着,采用类似的方法建立U形梁和箱形梁的二维边界元模型,以实测列车声源作为声源输入,并定义遮蔽损失为任意受声点在箱形梁和U形梁情况下的声级差。然后,讨论地面声反射和声源的频谱特性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研究U形梁的上翼缘宽度、腹板高度和腹板倾角对遮蔽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面声反射效应对遮蔽损失指标的影响不大;距线路中心30 m处,受声点在不高于轨面高程时,遮蔽损失可达8~10 dB(A);腹板高度是影响遮蔽损失的首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轮轨噪声论文参考文献

[1].罗震.高速道岔钢轨不平顺对轮轨噪声的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迅,阮灵辉,曹智扬,周小刚,李小珍.轨道交通U形梁对轮轨噪声的遮蔽效应研究[J].铁道学报.2019

[3].苏朋,王安斌,鞠龙华,高晓刚.轮轨噪声发展机理的材料硬度试验[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4].杨逸航,李金良,王军平,刘吉华.轮轨耦合振动行为下高速轮轨噪声研究综述[J].内燃机与配件.2018

[5].徐俊杰.高速铁路轮轨粗糙度噪声影响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8

[6].赵姣.基于轮轨噪声的钢轨裂纹故障诊断算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卫孝聪,奚小欧.集装箱岸桥轮轨箱梁噪声的控制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8

[8].钟庭生.高速铁路板式轨道轮轨振动噪声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8

[9].王金,杨新文,练松良.摩擦因数对轮轨曲线啸叫噪声的影响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8

[10].王自励.轮轨运行状态对轮轨噪声及振动的影响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论文知识图

轮轨噪声频谱轮轨噪声模型原理图轮轨噪声预测示意图轮轨噪声声压级谱轮轨噪声轮轨噪声与列车运行速度的关系

标签:;  ;  ;  ;  ;  ;  ;  

轮轨噪声论文_罗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