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尹君锋,石培基,张韦萍,才文顺,李昕阳,李雅丽[1](202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及空间格局——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2)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西高东低,2013年以后逐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创新发展指数方向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锁定性。(3)创新发展热点区域集中在河西地区张掖市、武威市及金昌市,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南部民族地区;极冷点区和极热点区数量减少,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差距在减小。(4)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农业发展政策等通过内外因素结合创新发展供需两侧作用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时空演化。
张东伟[2](2021)在《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概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2021版)主要成果介绍》文中提出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编研的《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报告》是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系列的2021年度成果。该书以甘肃农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包含总报告和"改革篇""开放篇""特色篇"3个专篇,共18篇研究报告。全书回溯了甘肃省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系统研究了深化农村改革与扩大农业开放的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提出了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是对这部着作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介绍。
仇冬[3](2021)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乡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关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基层设施的建设,培育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乡村建设标准上,对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对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但对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尤其是镇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泾河川地的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项目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等出发,研究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社会、文化、居住、设施五个方面的现状问题,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泾河川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乡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选取三种类型的乡村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村民访谈记录和调研问卷法,对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三种类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带动服务型的乡村、园区依附型的乡村以及农业发展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均呈现出不同现实问题的研究结论。最后,结合现状调研与指标量化分析,提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框架思路,并分析不同类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发展类型方向与整治模式,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整治规划思路。
刘思琪[4](2021)在《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文化旅游部成立之后,正式将文化旅游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及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因此,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弘扬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裕等问题,导致我国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长期处于被动阶段。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交通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目前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榆中生态创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根据这些分析总结出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定位,并对其总体规划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为顺应我国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热潮,本文结合现行规划,提供了一套适合榆中县的文化旅游规划方案,为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研究对象,对榆中生态创新城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五点:(1)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等优点,并发现其现状交通条件较为薄弱、缺少水资源等劣势,结合其机遇及挑战确定规划思路,以发挥优势、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最终选择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型城镇。城镇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发掘目前城镇存在的问题以及劣势,通过城镇规划弥补这些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文化旅游型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案,使榆中生态创新城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将成为首选重点方案之一。(3)根据规划方案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加强生态保护,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众多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生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确保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未来的社会需要,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增建医院、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常驻人口,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城镇规划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升质量,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带动城镇发展,激发城镇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加定居人群数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榆中生态创新城内拥有多条铁路线,未来将建设夏官营机场,丰富的交通线路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可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程度,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支持。
宋博[5](2021)在《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县级政府来说,如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能否及时转变经济发展职能,是县级政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怎样不断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上应该怎样履行政府职能,如何行使工作职能,履行什么样的工作职能,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县级政府深入研究。临泽县作为甘肃省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政府因为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的原因,导致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临泽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职能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围绕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剖析原因,提出了改进策略与建议。本文总体由四部分组成,围绕县级政府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作为一个县级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履行好经济发展职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除绪论部分外,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及职能转变的内涵和目标,重点分析了相关理论,以及理论对县域经济发展职能优化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方面所做的工作,提出对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在对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的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访谈情况分析了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方面的问题和原因。问题包括:公共服务不充分;产业发展层次低;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发展环境不足。主要原因包括: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等。第四部分根据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临泽县经济发展职能转变优化的措施。包括:转变行政理念;提升履职能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屈鹏[6](2021)在《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关键。县域城镇化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以县城为中心的就近城镇化和县域外异地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过程,是国家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域,增强县域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和提升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及管理水平是高台县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中心任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做了具体案例研究。在梳理了县域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理论、内涵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目标,调查发现了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些提高高台县城镇化水平的路径和提升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对策。本文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和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范围;本文对高台县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案例;本文对高台县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路径和质量提升策略的探索,对促进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高台县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做案例研究,可以为西部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具有相近人口规模和地域特点的县域政府提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顾玉鹏[7](2021)在《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地农业经常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极大的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发展。农业保险是目前规避当前农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甘肃省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并且发挥了良好的成效。(1)本文对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甘肃当地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史进行回顾,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了相关定量分析,并对当地独特模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获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2)本文对当前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保费规模、赔付支付、保障水平、保险产品等方面来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据潜在的不足,借助实例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问题成因进行了研究和总结。(3)本文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详细应对策略。立足保险实践,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提出了从提高农业保险推广与普及力度;增强服务能力及其水平;改进与完善运作机制;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构建;健全保障机制。
刘锐,邓辉,王翠云[8](2020)在《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度甘肃省各县域现代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耦合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考察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238 6、0.243 6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18 6、0.121 2和0.114 7;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152 9、0.124 4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85 1、0.142 9和0.144 6。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均值分别为0.335 9、0.316 0和0.353 6,标准差分别为0.168 3、0.158 5和0.141 1;县域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介于0.316 0~0.353 6,河西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陇东、陇南地区。2002年、2008年、2016年3个年份的协调发展度Global Moran′s I值均为正值,全局冷热点区和局部冷热点区同步变动程度不大。[结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西北—东南"阶梯式降低特征,且时空分异明显,河西地区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陇东、陇南地区水平最小。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协调发展度时空分异显着,基本形成了以河西地区高水平的集聚区和陇南地区的低水平集聚区,陇东地区零星分布有较高水平县域单元;协调发展成长空间呈现与协调发展度相反的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越高的县域其协调度成长幅度却小;协调发展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空间发展格局,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辐射范围大致呈现沿河西走廊的条带状分布,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圈层扩散过程,主要呈现以陇南为中心向周边县域扩散的团块状分布。
岳立,雷燕燕[9](2020)在《新时期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活力、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制度深化四个层面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就其地理空间特征,划分为:中部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河西干旱内陆区、甘南山地高原区、陇南山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区五大地理区,并结合指标测度结果,探讨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以期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也为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处于中低水平,省内各区(县)间发展差异大、不平衡问题突出,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态和制度等方面。五大地理区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河西区>陇东区>中部区>陇南区>甘南区,从各县指标排名来看,兰州市所辖红古区、榆中县、永登县位列前五,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环境改善和生态稳定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进一步说明,生态脆弱、敏感区要实现经济有效发展,应秉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依托现代化政府管理体制,以市场要素激活、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成果全民共享、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稳定为导向,合力共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依依[10](2020)在《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学的研究尺度也随之向着县、乡域的微观尺度转移,县域经济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涵盖理论研究、特征研究、结构研究、战略研究以及问题研究,尤其在理论基础方面的成果颇多,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和针对特定类型县域的研究却很少涉及。针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特定类型县域,研究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并丰富国内县域经济理论体系。张家川县作为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69.4%,且经济发展十分落后,2018年全县GDP只有29.13亿元、人均10000元左右,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在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均具有代表意义。文章首先依据大量已有成果资料、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县域经济相关理论。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张家川县2011-2018年统计数据,系统地总结出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再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张家川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把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分为七个,分别为:资源、区位条件、环境、科技新创、教育、投资和市场,并建立六个子系统,分别为:资源子系统、交通区位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子系统。再运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动力模型,根据模型仿真结果得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市场动力。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与市场主要推动力,探索出促进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为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二、浅谈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及空间格局——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农业农村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1.2.2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综合得分测算 |
1.2.3 趋势面分析 |
1.2.4 冷热点分析 |
1.3 数据来源 |
2 结果分析 |
2.1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分析 |
2.2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全局趋势分析 |
2.3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冷热点分析 |
2.4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
2.4.1 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是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 |
2.4.2 农业发展政策是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
2.4.3 多元资本投入是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
2.4.4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
2.4.5 农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是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基本保证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2)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概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2021版)主要成果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的成就 |
2 甘肃省深化农业改革开放的条件和机遇 |
2.1 独特的自然条件 |
2.2 巨大的发展潜力 |
2.3 良好的产业基础 |
2.4 广阔的市场前景 |
3 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 |
3.1 农产品市场变数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3.2 结构性改革有待突破,现代农业体系仍需健全 |
3.3 二元性结构难以化解,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 |
3.4 国内外贸易环境剧变,对外开放不确定性陡增 |
3.5 制度创新支撑力不足,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更新 |
4 甘肃省深化农业改革开放展望 |
4.1 完善粮食产业保护政策,全力保障食物有效供给 |
4.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
4.3 补齐基础设施服务短板,切实加快城乡融合进程 |
4.4 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统筹促进农业开放发展 |
4.5 创新制度释放政策红利,全面推进陇原乡村振兴 |
(3)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更高要求 |
1.1.2 学科背景:黄土高原泾河川地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急待完善 |
1.1.3 实践背景: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受城镇化影响明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空间范围与对象界定 |
1.4.1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1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
2.1.2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析 |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现状特征研究 |
3.1.1 区域空间资源特征 |
3.1.2 自然生态资源特征 |
3.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1.4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
3.2 四十里铺镇乡村现状特征研究 |
3.2.1 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
3.2.2 乡村建设空间特征 |
3.2.3 乡村配套设施现状特征 |
3.3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
3.3.1 典型村的选择 |
3.3.2 典型村自然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3 典型村社会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4 典型村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5 典型村居住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6 典型村设施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4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 |
3.4.1 典型村一——清街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2 典型村二——马坊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3 典型村三——军张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1.2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4.2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价 |
4.2.1 问卷描述性分析 |
4.2.2 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
4.2.3 村民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
4.2.4 村民对乡村设施环境的满意度 |
4.2.5 结果分析 |
4.3 乡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策制度影响 |
4.3.2 规划发展影响 |
4.3.3 内生动力及外部驱动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与实证研究 |
5.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
5.1.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1.2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1.3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
5.2.1 区域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
5.2.2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2.3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2.4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证 |
5.3.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清街村实证 |
5.3.2 园区依附型乡村——马坊村实证 |
5.3.3 农业发展型乡村——军张村实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2.1 研究区域创新 |
6.2.2 研究层次创新 |
6.2.3 研究方法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一:村民走访调研 |
附录二:村委会走访调研 |
附录三:实地调研概况 |
致谢 |
(4)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2 产业融合理论 |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文化旅游产业 |
1.5.2 文旅融合 |
1.5.3 区域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
1.5.4 文化旅游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
3.1 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政府政策 |
3.1.3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
3.2 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
3.2.1 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
3.2.2 国家产业政策利好,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 |
3.2.3 休闲需求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
3.2.4 对产品类型和产品品质的需求层次更丰富多元 |
3.2.5 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
3.2.6 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发展并行发展 |
3.3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
4.1 自然概况 |
4.2 生态环境 |
4.3 榆中县社会及经济状况 |
4.4 现状建设情况 |
4.4.1 榆中县城现状 |
4.4.2 原三角城乡现状 |
4.4.3 夏官营镇现状 |
4.4.4 现状土地利用 |
4.4.5 现状综合交通 |
4.4.6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
4.4.7 现状产业布局 |
4.5 现状文化旅游设施 |
4.5.1 旅游资源分类 |
4.5.2 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乡村 |
4.5.3 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 |
4.6 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 |
4.7 榆中生态创新城SWOT分析 |
4.7.1 优势分析 |
4.7.2 劣势分析 |
4.7.3 机遇分析 |
4.7.4 威胁分析 |
4.8 榆中生态创新城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 |
4.8.1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等级普遍不高 |
4.8.2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
4.8.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 |
4.8.4 文旅企业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小 |
4.8.5 经济实力薄弱,文旅投入偏低 |
4.8.6 土地利用不合理 |
4.8.7 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 |
4.8.8 既是国家通道节点,也是主城飞地,与主城联系待强化 |
第五章 效益预测 |
5.1 规划范围 |
5.2 游客量分析及预测 |
5.3 交通流量分析 |
5.5 人口预测分析 |
5.5.1 常驻人口及预测 |
5.6 旅游市场分析 |
5.6.1 市场结构分析 |
5.6.2 游客现状特征分析 |
5.7 生态分析 |
5.7.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
5.7.2 河流廊道边界分析 |
5.7.3 水土流失强度分析 |
5.7.4 土地生态敏感分析 |
5.7.5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
5.7.6 生态功能区分析 |
5.8 客源市场分析 |
5.9 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规划思路与总体方案 |
6.1 规划思路 |
6.1.1 发展定位 |
6.1.2 发展目标及策略 |
6.1.3 具体措施 |
6.2 总体方案 |
6.2.1 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
6.2.2 文旅产业规划 |
6.2.3 生态规划 |
6.2.4 特色风貌营造 |
6.2.5 服务设施体系 |
6.2.6 增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
6.3 文化旅游开发时序 |
6.3.1 投资估算 |
6.3.2 综合指标体系 |
6.4 榆中生态创新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7.1 结果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职能 |
2.1.2 政府经济职能 |
2.1.3 政府经济管理的作用 |
2.2 县级政府及职能 |
2.2.1 县级政府概述 |
2.2.2 县域经济 |
2.3 国内政府职能理论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2.3.1 毛泽东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2 邓小平的政府职能理论 |
2.4 国外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2.4.1 自由主义的政府理论 |
2.4.2 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4.3 选择性干预理论 |
2.5 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与县域经济 |
2.5.1 县级政府职能 |
2.5.2 县级经济运行 |
第三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
3.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实施 |
3.1.3 调查结论 |
3.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成效 |
3.2.1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2.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
3.3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 |
3.3.1 优化政府职能 |
3.3.2 改善发展环境 |
3.3.3 完善公共服务 |
3.3.4 培育产业体系 |
第四章 临泽县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问题与分析 |
4.1 临泽县政府经济职能履行方面存在问题 |
4.1.1 公共服务不充分 |
4.1.2 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 |
4.1.3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
4.1.4 经济服务组织不足 |
4.2 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转变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 |
4.2.2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 |
4.2.3 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 |
4.2.4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 |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 |
5.1.1 日本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
5.1.2 美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
5.2 国内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 |
5.2.1 怀来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
5.2.2 静宁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
5.3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借鉴 |
5.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
5.3.2 准确转变政府职能 |
5.3.3 准确履行政府职责 |
第六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路径 |
6.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的原则与思路 |
6.1.1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原则 |
6.1.2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思路 |
6.2 加快提升履职能力 |
6.2.1 优化履职能力 |
6.2.2 提升公共服务 |
6.2.3 优化部门职责 |
6.3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1 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
6.3.2 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
6.3.3 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 |
6.4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
6.4.1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
6.4.2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
6.4.3 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 |
6.5 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
6.5.1 创新金融服务 |
6.5.2 完善公共服务 |
6.5.3 优化行政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主要访谈人员情况表 |
附录3:访谈记录 |
附录4:调查问卷 |
致谢 |
(6)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县域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 |
2.1.2 新型城镇化 |
2.1.3 县域和小城镇 |
2.1.4 县域城镇化 |
2.2 县域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
2.2.1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城市规划理论 |
2.2.4 田园城市理论 |
2.2.5 公共治理理论 |
2.3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
2.3.1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
2.3.2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
2.3.3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
2.3.4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
第三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客观条件与目标分析 |
3.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现状 |
3.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
3.1.2 交通条件通达便利 |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
3.1.4 社会发展环境良好 |
3.1.5 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
3.1.6 县域经济基础良好 |
3.1.7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3.1.8 城乡建设成果显着 |
3.1.9 文教卫体发展良好 |
3.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
3.2.1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提出的目标 |
3.2.2 张掖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目标 |
3.2.3 高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
第四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产业支撑动力不足 |
4.1.2 半城市化问题突出 |
4.1.3 土地城镇化问题严重 |
4.1.4 县城规划建设水平不高 |
4.1.5 县城城市治理水平不高 |
4.1.6 城乡休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4.1.7 城乡老弱妇幼留守问题突出 |
4.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县域经济动力不足 |
4.2.2 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
第五章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
5.1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
5.1.1 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 |
5.1.2 美国小城镇建设经验 |
5.1.3 澳大利亚小城镇建设经验 |
5.1.4 日本小城镇建设经验 |
5.2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概括 |
5.3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
第六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对策 |
6.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原则 |
6.1.1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
6.1.2 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
6.1.3 集约精细化原则 |
6.1.4 特色创新原则 |
6.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路径 |
6.2.1 教育培训人才发展路径 |
6.2.2 特色主导产业培育路径 |
6.2.3 公共管理职能优化路径 |
6.3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发展对策 |
6.3.1 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 |
6.3.2 促进公共管理职能优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台县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表 |
附录 B:高台县探明储量矿产地分布统计表 |
附录 C:高台县县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
附录 D:高台县县城景观风貌规划图 |
附录 E:高台县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研究 |
1.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及供给研究 |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和经营模式研究 |
1.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研究 |
第二章 农业保险的相关概念 |
2.1 农业保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
2.1.1 农业保险的定义 |
2.1.2 农业保险的特点 |
2.1.3 农业保险的分类 |
2.2 农业保险的可保风险 |
2.2.1 种植险的可保风险 |
2.2.2 养殖险的可保风险 |
2.2.3 林业险的可保风险 |
第三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 甘肃省自然灾害概况 |
3.2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 |
3.2.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回顾 |
3.2.2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历史 |
3.3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 |
3.3.1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
3.3.2 赔付支出平稳增加 |
3.3.3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
3.3.4 保险产品不断增加 |
第四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农户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2 政府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 保险公司层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
4.3.1 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
4.3.2 保险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研究 |
5.1 发展空间 |
5.2 发展定位 |
5.2.1 在救灾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 |
5.2.2 在保险能力上,实现“两个增强” |
5.2.3 在农村金融上,实现“一个突破” |
5.3 发展对策 |
5.3.1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 |
5.3.2 提高服务能力 |
5.3.3 优化运行机制 |
5.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3.5 健全保障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指标体系构建 |
2.2.2 综合发展指数 |
2.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2.2.4 空间自相关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 |
3.1.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3.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3.2 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时空特征 |
3.2.1 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
3.2.2 协调发展的成长空间格局 |
3.3 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空间聚类特征与演化 |
3.3.1 全局自相关 |
3.3.2 局部自相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1)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
(2)推行“极化”带动战略。 |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 |
(4)加强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9)新时期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框架 |
(一)文献综述 |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确立 |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1. 加权TOPSIS法 |
2. 障碍度诊断 |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
四、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 |
(一)研究区概况 |
(二)研究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
1. 经济活力 |
2. 社会进步 |
3. 生态文明 |
4. 制度深化 |
(三)研究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障碍因子识别 |
(四)研究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改进路径 |
五、结论与讨论 |
(10)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基本范畴界定 |
2.1 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
2.1.1 县域经济 |
2.1.2 县域经济发展 |
2.2 动力和动力机制 |
2.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
2.4 西部欠发达地区 |
3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3.1 区域经济理论 |
3.1.1 增长极理论 |
3.1.2 梯度推移理论 |
3.1.3 点轴开发理论 |
3.2 产业发展理论 |
3.2.1 产业结构理论 |
3.2.2 产业组织理论 |
3.3 区域系统理论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5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 |
4 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4.1 县域概况 |
4.2 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
4.2.1 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
4.2.2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
4.2.3 社会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
4.2.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
4.3 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
4.3.1 经济总体水平低 |
4.3.2 自主增长能力弱 |
4.3.3 投资拉动效应弱 |
4.3.4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4.3.5 产业特色不突出 |
4.3.6 需求拉动乏力 |
4.3.7 城镇化提升不力 |
5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构建 |
5.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 |
5.2 系统动力学介绍 |
5.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建立 |
5.3.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的系统边界的确定 |
5.3.2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的确定 |
5.3.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存量流量图 |
5.3.4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仿真分析 |
6 促进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
6.1 培育县域经济活力 |
6.1.1 优化产业结构 |
6.1.2 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
6.1.3 培育特色品牌 |
6.1.4 提升城镇化速度与质量 |
6.2 优化县域市场环境 |
6.2.1 优化营商消费环境 |
6.2.2 增加融资手段 |
6.2.3 加大营销力度 |
6.3 培养优秀人才队伍 |
6.3.1 重视教育投资 |
6.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6.3.3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及空间格局——以甘肃省为例[J]. 尹君锋,石培基,张韦萍,才文顺,李昕阳,李雅丽.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2]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概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2021版)主要成果介绍[J]. 张东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9)
- [3]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D]. 仇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D]. 刘思琪. 兰州大学, 2021(11)
- [5]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D]. 宋博. 兰州大学, 2021(12)
- [6]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屈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7]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D]. 顾玉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8]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 刘锐,邓辉,王翠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2)
- [9]新时期甘肃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J]. 岳立,雷燕燕.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20(05)
- [10]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张家川县为例[D]. 杨依依. 西华大学, 2020(01)
标签:榆中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业论文; 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