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重建论文_刘邦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土地,矿山,迹地,云南,多样性,环境污染。

生态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刘邦瑜[1](2019)在《论矿山土地复垦技术与生态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类矿产资源和矿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矿物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相应的资源埋藏地点也是相对固定的,为了减少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矿山的开采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开采的区域也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采矿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增加工业产值,但是随着矿山开采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想实现采矿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将矿山开采同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相结合,尽可能的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本文就主要围绕矿山土地复垦技术与生态重建等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3期)

刘经伦,陈文华,汪建云,刘荣建[2](2019)在《云南松林火灾生态影响及灾后生态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内的大西山山林火灾为背景,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监测时间为2014—2016年,为期3年,共设立了6个20 m×20 m的乔木样地及多个灌木和草本样地。监测数据表明,一定程度的火灾对植物短期的生物多样性是有利的,只是物种的增加和变化会以热带性质和入侵性质的物种为主,相比原来的生态系统从组成及性质上会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曾小星,廖翔[3](2019)在《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问题严重,对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重建是减轻与减缓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该文基于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现状,提出了矿山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外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为成功的一些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工作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8期)

吕凯,李雪飞,智颖飙[4](2019)在《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露天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以及其导致的植被受损、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文失调和地质变化,已成为恢复生态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露天煤矿生态环境的恢复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主要以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和植物修复为主要手段;(2)目前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作为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土地复垦应考虑生态效果;(3)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作为生态恢复持续进行的关键,强调土壤基质改良、适宜性强的生物种类筛选、环境因子调控措施的技术耦合.(4)通过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重建技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9年05期)

武爱娜,汤士勤,彭双,王韶霞[5](2019)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过度开采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对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在矿山多目标遥感发现的生态问题基础上,对矿山周围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恢复生态学理论引导下,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矿山生态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秦宏飞[6](2019)在《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土地资源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对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相关内容,展开了分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5期)

贺秀斌,鲍玉海[7](2019)在《叁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消落带对库岸稳定性、入库泥沙和水库水质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侵蚀等过程复杂,治理与保护难度大,缺乏高效简便的治理技术。作者基于水文资料、调查数据和长期野外土壤侵蚀观测数据,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叁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现状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侵蚀模数高达9万4 887 t/(km2·a),比周围环境高出16倍,但土壤侵蚀强度在近年来减弱。研究影响消落带土壤侵蚀主要因素为波浪冲蚀。梳理陡坡固土挡护、坡面植生护坡、平缓坡地快速排水等土壤基质稳固与整治途径,概述抗旱耐淹且具护坡效应的乔灌草等适宜植物选育进展和品种组配模式,提出不同生态型植被的海拔分区配置模式,凝练自然恢复、景观植被生态恢复、分区固土护岸、生态湿地拦沙截污、季节性环境友好利用、生态渔业饲草种植等6种叁峡水库土质消落带生态治理综合模式,并展望消落带急需开展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任禹,荆韬然[8](2019)在《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各个矿区由于遭到了规模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资源开采活动,导致其矿区范围内与周边地域,在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小觑的恶化现象。在此前提下,只有全面利用现代的土地复垦技术和生态重建方法与观念并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各个矿区的进一步恶化进行阻止,并且保护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9年08期)

周亚伟,张晋芳,吴晓利,李兵霞[9](2019)在《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治使将土地原有的系统打破,之后再重新组建的过程。在打破以及组建的过程中,会受到整治区域的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水源、土壤、植被以及大气、动物等因素都会对土地整治活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文章对土地整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并阐述重新组建的具体过程。总之,有效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21期)

郭启明[10](2019)在《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及生态重建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强调了我国开展矿山废弃土地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探寻做好矿山废弃土地复垦工作的生态构想,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3期)

生态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内的大西山山林火灾为背景,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监测时间为2014—2016年,为期3年,共设立了6个20 m×20 m的乔木样地及多个灌木和草本样地。监测数据表明,一定程度的火灾对植物短期的生物多样性是有利的,只是物种的增加和变化会以热带性质和入侵性质的物种为主,相比原来的生态系统从组成及性质上会发生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刘邦瑜.论矿山土地复垦技术与生态重建[J].建材与装饰.2019

[2].刘经伦,陈文华,汪建云,刘荣建.云南松林火灾生态影响及灾后生态重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曾小星,廖翔.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作探析[J].科技资讯.2019

[4].吕凯,李雪飞,智颖飙.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技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9

[5].武爱娜,汤士勤,彭双,王韶霞.矿区生态重建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属通报.2019

[6].秦宏飞.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南方农机.2019

[7].贺秀斌,鲍玉海.叁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8].任禹,荆韬然.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J].地球.2019

[9].周亚伟,张晋芳,吴晓利,李兵霞.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10].郭启明.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及生态重建构想[J].南方农机.2019

论文知识图

汶川县震前影像图汶川县震后影像图矿区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重建Fig....门头沟区的位置示意图花江地区年降水量分配图河岸带滩地植被生态重建系统设计...

标签:;  ;  ;  ;  ;  ;  ;  

生态重建论文_刘邦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