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沙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沙,粒径,装置,污泥,颗粒,分离器,氯化钠。
泥沙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顾铭,薛银刚,程洁红,许霞,武攀峰[1](2019)在《泥沙水样中微塑料纤维的分离与泥沙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泥沙水样中分离微塑料纤维和去除泥沙的方法。选取聚酰胺6(Polyamide 6,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制备长度(1±0. 25) mm,宽度(200±30)μm的微塑料纤维;分别混合不同质量(0,0. 01,0. 05,0. 25,1. 25,6. 25 g)经30%过氧化氢消解和饱和氯化钠(1. 2 g/m L)、碘化钠溶液(1. 8 g/m L)浮选后的自然泥沙;以探究在不同泥沙质量下,静置阶段投加氯化钠颗粒对玻璃漏斗中微塑料纤维分离效率以及泥沙去除率的影响,并与不投加氯化钠和容量瓶浮选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静置阶段添加氯化钠颗粒效果较优,对3种微塑料纤维的平均分离效率和泥沙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78%和98. 33%。实验结论可为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明洋,周志强,陈开奇,王曦巍,杨正军[2](2019)在《绞吸挖泥船吹填管线泥沙分离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尼亚拉姆港疏浚及吹填项目中吹填区须进行临时围埝施工。由于当地石料价格较高,陆地砂源少,因此只能通过大型绞吸挖泥船采用水下取砂的方式进行备砂。而施工区土质为黏土混砂,且含有大量贝壳,砂层较薄,取砂效率极低。为此,研制一种管线用滤砂装置,该装置可将砂与其他废土分离,并分别吹填至不同区域。该大型绞吸挖泥船黏土与砂混挖分离施工技术,解决了砂与黏土球及贝壳分离的难题,保证了砂袋充填砂的质量,提高了充填砂袋施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任瑞雪[3](2019)在《降雨侵蚀的分离与输移过程对泥沙中有机碳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及全球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然而,坡面侵蚀发生的动力过程对有机碳流失特征的影响目前还不明确。本文基于野外小区天然降雨侵蚀事件,针对黄土高原降雨侵蚀的分离与输移过程中泥沙有机碳及其组分和颗粒分布特性的变化,从坡面尺度研究黄土高原降雨侵蚀过程演变以及坡面侵蚀产流产沙和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变化对坡面有机碳流失特征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溅蚀泥沙、片蚀泥沙及不同输移距离泥沙中有机碳特征的变化,探讨不同侵蚀过程中泥沙颗粒组成与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及组分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坡面侵蚀分离与输移过程对侵蚀表层及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机制。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侵蚀表土与溅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出SOC>MOC>POC的规律,中等雨强条件下的溅蚀泥沙SOC和MOC含量最小,小雨强溅蚀泥沙中SOC和MOC随坡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POC则相反;侵蚀表土中有机碳含量随坡度变化不明显,侵蚀表土与溅蚀泥沙中SOC、MOC、POC发生富集的规律与侵蚀土壤颗粒富集规律具有一致性。(2)小雨强条件下片蚀泥沙中SOC、MOC、POC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中雨强条件下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大雨强下,片蚀泥沙中SOC和MOC随坡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POC则先增加后减小;径流中DOC变化规律较一致,雨强较小时DOC含量在波动中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随着雨强的增加先快速减小随后缓慢增大;径流中DOC迁移通量随雨强的变化呈双峰分布的变化特征,雨强较小时,DOC迁移通量较小并缓慢增大,随后随雨强增大开始缓慢减小;侵蚀表土与泥沙中SOC、MOC、POC发生富集的规律与侵蚀土壤颗粒富集规律具有一致性。(3)不同输移过程侵蚀泥沙中SOC、POC、MOC含量整体随坡长的变化呈现一致的规律,随坡长的延长先减小,然后在波动中缓慢的增加,其中5m坡长有机碳含量最大,径流DOC质量浓度随坡长无一致性变化规律;径流中DOC迁移通量随雨强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谷峰交错的变化特征,在同一雨强条件下,径流中DOC迁移通量整体上随坡长的延长呈先减小后缓慢的增加的变化规律;侵蚀表土与泥沙中SOC、MOC、POC发生富集的规律与侵蚀土壤颗粒富集规律具有一致性。(4)同一种组分有机碳在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表层及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对SOC而言,整体呈不同输移距离>片蚀>未侵蚀表土与侵蚀表土>溅蚀,MOC含量变化规律为片蚀最大,不同输移距离次之,未侵蚀表土、侵蚀表土、溅蚀叁者MOC含量接近且最小,POC整体变化不明显;溅蚀、片蚀、不同输移过程中SOC、MOC、POC含量主要受分散前与分散后的泥沙颗粒含量影响,流失量与侵蚀量呈显着正相关;片蚀、不同输移过程径流中DOC质量浓度主要受坡度、径流量,降雨历时、E影响,迁移通量分别受径流量、雨强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范剑平[4](2016)在《生化池不同粒径细微泥沙的悬浮特性及其分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氧化沟等不设置初沉池或超越初沉池的污水处理系统,如何实现粒径<200μm细微泥沙的有效去除已成为污水处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表明,沉砂池强化除砂技术能够有效去除粒径>100μm细微泥沙,而对于粒径<100μm细微泥沙在生化池的悬浮特性以及分离去除技术尚缺乏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细微泥沙在生化池分布与归趋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发现粒径≤73μm细微泥沙易悬浮在污泥混合液中,导致活性污泥MLVSS/MLSS降低,这也是我国污水厂活性污泥MLVSS/MLSS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论文调查了我国城镇污水厂除砂系统的运行现状与生化池泥沙淤积现状;以粒径≤73μm细微泥沙为对象,研究了生化池不同粒径细微泥沙的悬浮特性;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一种适用于去除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淤沙的分离器”(发明专利:ZL 201110159013.X)的基础上,研究了细微泥沙悬浮态势对污泥淤沙分离器性能的影响,探索了活性污泥絮体中细微泥沙的释放方法,通过对污泥淤沙分离器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了与不同粒径细微泥沙悬浮特性相匹配的污泥淤沙分离集成化技术,并进行了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我国杭州QG污水厂、梧州DY污水厂等13座城镇污水厂除砂与生化池泥沙淤积现状的调研显示,污水厂沉砂池除砂效果不理想,69%的污水厂取消了初沉池或运行时超越了初沉池,生化池活性污泥MLVSS/MLSS偏低。污水厂进水中的泥沙主要由降雨径流带入,进水SS/BOD5雨季大幅高于旱季,活性污泥MLVSS/MLSS季节变化明显。目前污水厂只能根据经验调控污泥浓度MLSS,造成活性污泥MLVSS大幅波动。调研结果表明,开发沉砂池强化除砂技术、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分离技术,构建基于活性污泥MLVSS/MLSS预测的污泥浓度MLSS调控模式,具有显着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2)细微泥沙粒径越小,悬浮在污泥混合液中的细微泥沙占生化池进水中细微泥沙总量的比例(悬浮比)越大,活性污泥MLVSS/MLSS越低。细微泥沙悬浮比与粒径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y=0.996-0.010x),活性污泥MLVSS/MLSS与细微泥沙悬浮比呈显着的相关性(y=2.84/(12.27x+3.06))。基于生化池悬浮细微泥沙的物料平衡方程,论文构建了不同粒径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MLVSS/MLSS影响的预测模型,污水厂根据模型,可实现活性污泥MLSS的精确调控,有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3)进入生化池的细微泥沙,粒径和悬浮时间影响其悬浮态势。粒径>33μm的细微泥沙不易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呈现自由悬浮态势,其悬浮态势不受悬浮时间的影响;14μm<粒径≤33μm的细微泥沙初期呈现自由悬浮态势,悬浮15d后,细微泥沙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呈现卷捕附着态势;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在进入生化池后,快速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初期即呈现卷捕附着态势。(4)细微泥沙悬浮态势直接影响污泥淤沙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细微泥沙呈现自由悬浮态势,有利于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的分离;细微泥沙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后,降低了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粒径为33μm的细微泥沙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后,分离器的除沙效率、分离度分别降低了43.7%、43.3%。由于细微泥沙主要由降雨径流带入,因此降雨期及降雨后的一段时间应运行污泥淤沙分离系统,以去除活性污泥中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一方面可防止细微泥沙对污水处理系统造成长时间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避免14μm<粒径≤33μm的细微泥沙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降低了分离器的分离性能。(5)超声预处理难以释放活性污泥絮体中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这是由于超声预处理过程释放的胞内高分子聚合物促使破解污泥颗粒发生“再絮凝”,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被“再卷捕”,维持卷捕附着态势。超声预处理不能强化分离器对粒径≤14μm细微泥沙的去除,采用其它污泥预处理措施,同样难以提高分离器对该粒径细微泥沙的分离性能。因此,污泥淤沙分离器应主要去除生化池污泥混合液中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分离器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强化分离器对粒径>14μm细微泥沙的去除。(6)通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优化了污泥淤沙分离器结构,优化后的结构参数为:筒体直径为75mm、进料口尺寸为15mm、溢流管插入深度为50mm、溢流管壁厚为10mm、筒体长度为100mm、底流口直径为10mm、溢流管直径为20mm,锥角为12°。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的分离器进料压力降低了48.0%,分离器的运行能耗大幅降低,且除沙效率有一定的提高,对粒径为15μm细微泥沙的去除率提升至83%,表明优化后的分离器能够高效去除活性污泥中粒径>14μm的细微泥沙。(7)以优化后的污泥淤沙分离器为基础,开发了污泥淤沙分离集成设备,有利于污泥淤沙分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主要部件包括粗筛、储泥箱、液位控制器、污泥提升泵、污泥淤沙分离器、细筛、溢流污泥箱、振筛机等。对污泥淤沙分离集成设备的应用研究表明,分离活性污泥中的细微泥沙时,集成设备对ISS总的去除率分别为24.3%,排出的渣沙混合物含水率为49.1%,有机物含量为0.187,表明污泥淤沙分离集成设备能够有效去除活性污泥中的细微泥沙,且对排出的粗渣、细沙具有良好的脱水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杰武[5](2015)在《高含沙水泥沙分离系统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地表高含沙量应用于滴灌是世界性难题,提出适宜的高含沙水滴灌泥沙分离系统是保障引黄滴灌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旋流分离技术结合网式过滤技术对高含沙水进行泥沙分离,在Rietema公式计算出适用于高含沙水质特点的旋流器尺寸的基础上,为减小短路流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传统旋流器结构,并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采用两相流模型,对优化前后旋流器内部复杂组合螺线涡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内部流场湍动能分布特性、泥沙运动轨迹及旋流器壁进行泥沙磨损特性。并对比优化后泥沙分离系统溢流口、底流口泥沙浓度及溢流口泥沙去除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确定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旋流分离器与网式过滤器组成的多级泥沙分离系统能有效分离高含沙水,改进后的水力旋流器能更有效地提高泥沙分离系统的分离效率,增加内部流场的稳定性,减小磨损区域和磨损量,提高其使用寿命,为滴灌系统稳定有效的工作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05期)
陶洪飞,邱秀云,李巧,苏建江[6](2014)在《不同泥沙粒径下的分离鳃内部流场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泥沙粒径对分离鳃的速度场及水沙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层流模型和欧拉模型,运用PC-SIMPLE算法,对分离鳃内的水沙两相流流场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泥沙粒径d=0.0001mm时,分离鳃内的流场与其他泥沙粒径时有所不同;当0.005mm≤d≤0.035mm时,分离鳃内不同粒径泥沙水流的流场相同;当0.015 mm≤d≤0.035 mm时,分离鳃处理泥沙效果最好,且泥沙粒径越大,去除率越高,水沙分离速度就越快。(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张力,魏雷,常宝华,邢金玲[7](2014)在《高含沙量黄河水滴灌泥沙分离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含沙量黄河水不易用于滴灌的问题,应用旋流分离技术结合网式过滤技术对黄河水泥沙进行分离。根据黄河水的特征,利用Rietema公式进行理论计算,选取合适的旋流分离器。采用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混合多相流模型与有限体积法对高浓度水沙空气叁相叁维流动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内部流场,改进旋流器结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后旋流分离器与网式过滤器组成的多级泥沙分离系统能有效分离高含沙黄河水,而且耐用性强、易于维护,为滴灌系统稳定有效的工作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4年08期)
董玉萍,牟献友,文恒,郝中保[8](2013)在《斜板式水沙分离装置中泥沙水力沉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斜板式水沙分离装置中的泥沙沉降特性,设计了由3个不同斜板间距的水槽串联组成的试验装置,通过量测该模型装置溢流口的泥沙中值粒径,并结合泥沙沉降半经验公式,对装置中泥沙的群体沉速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置中每一级斜板的截留速度均比泥沙群体沉速小,泥沙均能发生沉降;每一级斜板能够分离出的最小的泥沙中值粒径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非常接近。(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3年08期)
严跃成,邱秀云,张翔,龚守远[9](2011)在《两相流分离鳃泥沙下沉通道宽度对水沙分离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定两相流分离鳃不同泥沙下沉通道宽度,对含沙水流进行泥沙沉降试验。结果表明,分离鳃的最小泥沙下沉通道宽度为1mm,否则泥沙将会发生淤堵。在通道宽度在2~5mm时,随着通道宽度的增加,泥沙沉速加快;当通道宽度>5mm时,随着通道宽度的增加,泥沙沉速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严跃成,邱秀云,张翔,龚守远[10](2011)在《两相流分离鳃泥沙运动轨迹及加速滑移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分离鳃中泥沙运动的图像,对两相流分离鳃内部水沙运动进行测试,描绘了分离鳃流场概化图像,证明分离鳃内有异重流现象发生。通过对分离鳃鳃片上的泥沙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泥沙在鳃片上的运动轨迹,研究了泥沙的沉降特性,并给出泥沙沉降条件与结构设计参数β之间的关系,从力学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前期物理试验中得出的结构优化参数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1年05期)
泥沙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肯尼亚拉姆港疏浚及吹填项目中吹填区须进行临时围埝施工。由于当地石料价格较高,陆地砂源少,因此只能通过大型绞吸挖泥船采用水下取砂的方式进行备砂。而施工区土质为黏土混砂,且含有大量贝壳,砂层较薄,取砂效率极低。为此,研制一种管线用滤砂装置,该装置可将砂与其他废土分离,并分别吹填至不同区域。该大型绞吸挖泥船黏土与砂混挖分离施工技术,解决了砂与黏土球及贝壳分离的难题,保证了砂袋充填砂的质量,提高了充填砂袋施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沙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顾铭,薛银刚,程洁红,许霞,武攀峰.泥沙水样中微塑料纤维的分离与泥沙去除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
[2].李明洋,周志强,陈开奇,王曦巍,杨正军.绞吸挖泥船吹填管线泥沙分离施工工艺[J].水运工程.2019
[3].任瑞雪.降雨侵蚀的分离与输移过程对泥沙中有机碳特征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范剑平.生化池不同粒径细微泥沙的悬浮特性及其分离技术[D].重庆大学.2016
[5].张杰武.高含沙水泥沙分离系统设计与分析[J].节水灌溉.2015
[6].陶洪飞,邱秀云,李巧,苏建江.不同泥沙粒径下的分离鳃内部流场叁维数值模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
[7].张力,魏雷,常宝华,邢金玲.高含沙量黄河水滴灌泥沙分离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
[8].董玉萍,牟献友,文恒,郝中保.斜板式水沙分离装置中泥沙水力沉速特性研究[J].人民黄河.2013
[9].严跃成,邱秀云,张翔,龚守远.两相流分离鳃泥沙下沉通道宽度对水沙分离影响的试验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
[10].严跃成,邱秀云,张翔,龚守远.两相流分离鳃泥沙运动轨迹及加速滑移的力学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