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液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位素,同位素组成,闪锌矿,成矿作用
热液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伦,刘盛遨,薛春纪,李丹丹[1](2019)在《低温热液矿床Zn-Cd-S同位素:对细菌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细菌与矿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在低温矿床成矿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广泛关注。前人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来判别细菌是否参与了成矿作用,也就是与金属离子反应沉淀出硫化物的还原性硫是否来自细菌硫酸盐还原过程(Sim et al., 2011)。虽然这个过程所产生的S同位素分馏能很好地指示细菌参与成矿作用,但是无法确定细菌及其活动在热液系统中对金属物质的影响。锌(Zn)和镉(Cd)不仅是闪锌矿的直接矿化金属元素,也是生物敏感元素,它们的同位素在有生物参与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王晓媛,国坤,曾志刚[2](2019)在《浅海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深入开展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热液流体循环过程、热液成因机制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内外浅海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浅海热液流体及气体的来源;浅海热液系统模式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浅海热液活动对人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3](2019)在《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地质过程对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以实测和收集的多波束资料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南部多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热液区地形地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部热液区均为海底火山成因地貌,不同热液区的海底地貌分属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的产物:D海丘受岛弧和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双重影响,A海丘群由岛弧为主的多源岩浆作用产生,C海丘和B海丘群属于琉球火山岛弧,雨花海丘形成于造山期后地壳伸展导致的岩浆上涌。冲绳海槽中央地堑与琉球火山岛弧的交汇处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岩浆和地热活动。琉球火山岛弧的岩浆活动存在时空迁移,与海槽构造演化过程中由分散式裂陷向中心式裂陷的转换有关。唐印热液区的存在表明台湾北火山带在槽底北缘及陆坡区仍具有较强的岩浆和地热活动性,是未来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调查的重要靶区之一。(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齐立平,宋国正,杨志全[4](2019)在《焦家断裂带寺庄金矿构造热液活动、蚀变矿化与成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金矿成矿区、重要金矿产区,矿床类型主要为"焦家式"金矿,即破碎带蚀变岩型。最近一个找矿高峰期,探矿深度由之前的600m以浅增加至600m~2000m、探矿目标由主破碎蚀变岩带至穿越该带并进入其下范围。本文据最近探矿高峰期第一个寺庄金矿深部找矿突破项目测取的大量一手资料,从花岗岩石仅迭加热液蚀变作为突破口,逐步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岩石经历构造破碎、再迭加热液蚀变,主带内岩石破碎、蚀变特点,主带内及其下岩石破碎与金矿化,成矿后迭加一次强烈构造积压活动等,建立成矿作用,复原:岩石→构造→热液→成矿的过程,取得了本区金矿成矿作用经历了两次引张作用、两次热液活动、一次压扭性活动较为符合实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1期)
贾琦,范德江,杨守业[5](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底原位测试技术及取样手段的不断提高,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集中于热液活动性质和产物方面,包括热液流体组成与演变、热液硫化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等方面,而对于热液活动所形成的大范围热液异常信息反而被忽视。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超慢速扩张脊,海底热液活动广泛发育,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型的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场所(German et al.,2016)。对该热液活动区海域底质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杨斌,侯林,郭阳,王子正,周邦国[6](2018)在《云南武定地区核桃箐铁铜矿热液活动特征及其与迤纳厂铁铜矿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箐铁铜矿位于滇中武定断陷盆地内,与迤纳厂铁铜矿同属于滇中地区的IOCG型矿产。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虽与迤纳厂铁铜矿有一定相似性,但富集的成矿元素类型和蚀变特征等方面却与迤纳厂不同。核桃箐矿区主要的赋矿地层为落雪组(Pt_2l),成矿元素只大量富集Fe元素,局部富集Cu元素,没有富集Au元素。矿石类型以致密块状磁铁矿石为主,围岩蚀变类型较少但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是硅化。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从围岩到蚀变岩,核桃箐矿区内主要的迁入元素是SiO_2、Al_2O_3、MnO和Na_2O,主要的迁出元素是CaO、MgO、H_2O和CO_2,表明核桃箐矿区内的硅化与去碳酸盐化是同时进行的,而钠化则与其同步或者稍晚于硅化。岩矿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核桃箐含矿围岩的n(SiO_2)/n(Al_2O_3)> 3. 6,n(Al)/n(Al+Fe+Mn)> 0. 5,n(Al_2O_3)/n(Al_2O_3+Fe_2O_3)=0. 12~0. 36,反映其形成于拉张环境、成岩时海水深度较浅的成岩特征。(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王国槐,李传顺,杜德文,张海桃[7](2018)在《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硫化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扩张速率、水深以及热液硫化物的矿物组成与金属品位等特征进行探讨。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区以活动型热液区为主,受扩张速率的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20~60 mm/a地区;水深分布规律主要受所处构造单元的水深特征控制,而非由热液硫化物区的形成特征所决定;研究区内的热液产物主要为富Zn-Cu、富Ba-Zn以及富Fe-Cu型硫化物;热液硫化物中冲绳海槽具有最高的Ag、Pb含量,劳海盆具有最高的Zn含量,马努斯海盆和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槽具有较高的Au含量,北斐济海盆具有最高的Cu含量。本研究将进一步为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地区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与潜在资源量的估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蔡宗伟,翟世奎,于增慧,国坤,王淑杰[8](2018)在《冲绳海槽中、南部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近(2014年)采自冲绳海槽南部Yonaguni Knoll IV热液活动区和中部伊平屋热液活动区的金属硫化物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两个不同热液活动区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热液成矿的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热液区分布有两种金属硫化物,分别为富Fe-Zn型硫化物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相较于大洋中脊和其它弧后盆地的热液硫化物,研究区硫化物中Pb的含量明显较高,而Cu和Fe的含量相对较低,这与冲绳海槽存在较厚的沉积盖层有关;无论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还是稀土元素(REE),其含量和相关的特征值都变化较大,表明研究区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富Fe-Zn型硫化物是在高温热液活动阶段形成的,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则形成于热液喷出海底与海水混合的过程中,成矿温度较低;即使在同一热液活动区,成矿环境也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成矿温度的波动上;研究区热液硫化物中REE的配分模式特征表明硫化物中REE的物源相同,但经历的过程(REE的迁移和富集)有所不同,反映了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热液成矿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海槽南部的成矿温度较中部低,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南部热液区硫化物的Pb含量较中部高,表明其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源于沉积物。(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王清斌,刘立,牛成民,臧春艳,郝轶伟[9](2019)在《渤中凹陷北部陡坡带热液活动及其对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北陡坡带沙一段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及相关的混积岩类油藏,探明储量超亿方,产量高,埋深超过3 200~3 800 m.分析表明:湖相碳酸盐岩段及混积岩段发生了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强,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可超过25%.早期研究认为生屑的溶蚀是储层物性改善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上述因素外,储层还受到了深部热流体的影响.通过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证实,储层中存在大量含CO2、N2、H2S、H2的包裹体,CO2最高含量超过70%;研究区多个构造富含CO2,碳同位素及氦同位素显示其为幔源成因;对储层中大量的自生黄铁矿分析表明,大部分黄铁矿Co/Ni比值大于1,显示了热液成因;在缝洞及大孔隙内沉淀典型微晶鞍形白云石,具弧形晶面,波状消光,扫描电镜下鞍形白云石内见密集的生长纹.综合分析表明,富CO2深部幔源热液侵位时间为3 Ma以来,侵位后造成了白云石晶间残余方解石的大量选择性溶解;酸性流体对粒内长石也产生了强烈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砾石及岩屑的铸模孔并沉淀高岭石,流体上述溶解作用对储层段物性改善起到了决定性影响.随着方解石及长石的溶解,流体PH值的升高,盐度的增加,储层出现明显的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白云石的较高的均一温度及鞍形白云石证实了深部热液对白云岩化的贡献.幔源流体主要来自深大断裂及早期火山后期的排气、排液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玉祥,曾志刚,殷学博,李禾,齐海燕[10](2018)在《冲绳海槽海底热液区附近浮岩气孔充填沉积物中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冲绳海槽伊平屋北热液区附近两个站位(HOBAB2-T3和HOBAB2-T6)的浮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充填沉积物的浮岩(T3-D、T6-D)和去除沉积物的浮岩(T3-C、T6-C)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浮岩气孔充填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冲绳海槽内碎屑沉积物的混入,其中气孔较小的T3浮岩中充填的沉积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和石英,而气孔较大的T6浮岩中充填的沉积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长石,代表了海槽内沉积物的一般矿物组成。邻近热液区的T3浮岩气孔中的沉积物含有异常高含量的Pb(>101μg/g)、Zn(>196μg/g)、Cu(>47μg/g)等金属元素,代表强烈的热液活动信号;距热液区稍远的T6浮岩气孔中沉积物也表现出Pb、Cu等元素含量的异常特征,可能代表较弱的热液活动信号。这说明海底热液区附近的浮岩气孔中充填的沉积物可以记录热液活动的信息,这对寻找浮岩分布区新的热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热液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深入开展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热液流体循环过程、热液成因机制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内外浅海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浅海热液流体及气体的来源;浅海热液系统模式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浅海热液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液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孟伦,刘盛遨,薛春纪,李丹丹.低温热液矿床Zn-Cd-S同位素:对细菌活动的响应[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晓媛,国坤,曾志刚.浅海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及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2019
[3].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4].齐立平,宋国正,杨志全.焦家断裂带寺庄金矿构造热液活动、蚀变矿化与成矿作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5].贾琦,范德江,杨守业.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杨斌,侯林,郭阳,王子正,周邦国.云南武定地区核桃箐铁铜矿热液活动特征及其与迤纳厂铁铜矿的异同[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8
[7].王国槐,李传顺,杜德文,张海桃.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硫化物特征[J].海洋科学.2018
[8].蔡宗伟,翟世奎,于增慧,国坤,王淑杰.冲绳海槽中、南部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2018
[9].王清斌,刘立,牛成民,臧春艳,郝轶伟.渤中凹陷北部陡坡带热液活动及其对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J].地球科学.2019
[10].张玉祥,曾志刚,殷学博,李禾,齐海燕.冲绳海槽海底热液区附近浮岩气孔充填沉积物中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