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原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西语,心理,安徒生。
心理原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德利[1](2019)在《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陕西宝鸡叁寺村人信仰心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寺村位于宝鸡西山,每年春节游演武二杀嫂、斗杀西门庆的"快活"。化妆师运用魔术技法造型,通过刀劈斧砍、剑刺凳扎、利剑穿腹的装扮,表现血腥的"杀人"场面。血社火命名"快活",不仅表达了除暴安良的主题,而且区别了它与传统社火的类型。"快活"开演的第一项是化妆"探马"并到庙里烧香祭拜,最后一项是在寺庙卸妆,这个完整的游演程式显示出叁寺村人的心意信仰和行为寓意:借神灵的威力抑恶扬善保平安。血作为一种生命象征,沉积在人类的信仰心理成为挥之不去的意象原型。叁寺村血社火游演犹如一个庞大的血祭仪式,以西门庆、潘金莲和打手的形象作为祭祀的牺牲,血祭神灵,祈望神灵赐福保佑叁寺村人"通过"年关平安幸福。(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陈麒任[2](2019)在《童话心理分析: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的体现——用荣格的观点分析安徒生《野天鹅》》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荣格~(1)于1948年在苏黎世的库斯纳赫特(Kusnacht)成立荣格学院后,该学院成为培育荣格派分析心理学家的大本营。「他几乎把他的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Archetypes)的研究和着述之中。」~(2)荣格所论之原型,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谈到: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分别是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自性(The self)等。(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4期)
史天舒[3](2018)在《电影《功夫》中的心理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这样一个人制作的电影:初次看觉得是轻松、搞笑和热闹;后来看觉得是记忆、回味和情怀;现在看觉得是感动、沉重和领悟。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动作喜剧类电影《功夫》,几乎横扫了当年港台地区所有的电影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一代武术家,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流氓改邪归正的故事。宣传海报中的棒棒糖和斧头,代表了周星驰讲的梦想和现实。(本文来源于《心理与健康》期刊2018年12期)
王姝[4](2018)在《从心理原型到外部原型——浅析电影中的神化影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故事片、科幻故事片、以及宗教故事片,虽然这些电影中存在着超自然、超现实的特殊影像,但它们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们的一般现实逻辑,甚至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原型与神化影像系统中的超能力、虚幻中的美好以及不死的原型相契合,进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5期)
李希平[5](2018)在《少年派的心理原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第四部小说,一经出版便迎来一片赞誉,获得众多奖项,包括2002年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成为一部迷茫的现代人寻找方向和目的的经典巨着。关于这部作品的文论更是百花齐放,各个方面挖掘其深刻的含义。然而鲜有从心理原型的角度剖析的文论,所以笔者拟从荣格理论之个性化、阴影、面具人格叁个方面展对小说展开探讨,以期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4期)
熊乙婷[6](2018)在《西班牙语心理致使动词原型探究及教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班牙语心理致使动词。这类动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词汇型、形态型及句法型致使动词。在句法上,存在形式主语与逻辑主语不一致,常见句式为"感受者-动词-主语"和"主语-感受者-动词"等特点;在语义上,致事体可以是人、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受事体是在句子中不具备行为主动性的人或生命体。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心理致使动词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将原型理论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此类动词的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5期)
章艳萍[7](2017)在《八月之光——《八月之光》莉娜人生的心理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四种原型意象: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做了详尽的论述。该理论为剖析人物角色的心理历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该理论,文章对莉娜人格发展过程所展现的四种原型进行解读,发现莉娜的自性原型协调了人格面具和阴影的矛盾,并激发她无意识内存在的阿尼姆斯原型。自性对无意识各原型的整合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能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成为幽暗的八月之光源。(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欧胜虎[8](2017)在《电影《七月与安生》心理原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七月与安生》含有丰富的心理学象征意义及隐喻,影片表面上讲述的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角的故事,真正隐喻的却是她们象征了我们人格中两种典型的不同人格面具,她们是个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体现,呈现了自身的阴影,并不断进行人格整合,最终实现了个体的自性化。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影片主要角色结合人格面具等关键心理原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相关象征和隐喻进行了揭示。(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7年07期)
赵丹凤[9](2017)在《神话原型心理剧模型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索了神话原型心理剧模型的具体内容并对其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神话原型心理剧的叁阶段九步骤模型,其中一、二、叁、四步为呈现阶段;第五、六、七步为干预阶段;第八、九步为分享阶段。本研究由此面获得的资料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大学生成长小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社会人员成长小组的、社会人员工作坊的、以及个案资料。总计154名参与者。经过对参与者对神话原型心理剧的回馈资料(包括访谈)49425字进行质性研究,得出如下神话原型心理剧的效果:(1)轻松愉悦的氛围;(2)呈现和觉察;(3)修复关系;(4)体验人际支持;(5)提升认知和领悟。(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周莉[10](2016)在《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心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郎特在其短暂一生中写的唯一一部小说。本文试图从荣给的原型理论角度,分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心理特征,从而探讨她走向悲剧的内在根源。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心理进行解读,指出凯瑟琳的悲剧主要是其自身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阴影等心理原型的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论文的主体分为叁部分,分别从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阴影这叁个心理原型入手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凯瑟琳的人格面具原型。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其作用在于协调个体与外界的关系,使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凯瑟琳为了获得画眉山庄文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从一个纯真、野性、自由、奔放的女孩变成一位接受人格面具﹑屈从于人格面具﹑最后彻底卸下人格面具的不幸贵妇。第二部分分析凯瑟琳的阿尼姆斯原型。荣格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异性的某些特质,阿尼玛是男性中的女性一面,阿尼姆斯是女性中的男性一面,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凯瑟琳性格中具有男性气质的一面,但是凯瑟琳在婚后为了融入画眉山庄文明社会,试图掩盖自己性格中不符合文明社会的一面,期待自己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于是过度沉湎于自已扮演的角色,人格面具占据了上风,并因此压抑了她的阿尼姆斯,这导致她的心理无法和谐平衡。第叁部分主要探究凯瑟琳内心的阴影及其破坏力。荣格认为,阴影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凯瑟琳的自私,贪婪,残酷以及报复心使得她自己陷入了人生的混沌之中而浑然不自知;在这些阴影的作用下,凯瑟琳无意识地破坏了她与周围人的正常关系,也使得凯瑟琳自己沦为了一个隐形的复仇者,这种比较隐蔽的极端复仇的手段是其走向自我毁灭的最后一步。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向我们提供分析凯瑟琳悲剧原因的新视角。人具有社会性,人格面具让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使自己更融洽和谐地与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相处,使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的更加惬意;人是社会中的人,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选择和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尼姆斯原型对女性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阴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阴暗面,它既有创造力也有破坏力。要意识到并处理好自己的阴影,让自己的阴影成为我们个体结构中充满动力和活力的一面而非人格中具有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叁个重要原型,只有这样,我们在主观上才会自觉的去调整这叁个心理原型,使他们彼此和谐共存,这样我们每个个体在心理上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生活。(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12-18)
心理原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荣格~(1)于1948年在苏黎世的库斯纳赫特(Kusnacht)成立荣格学院后,该学院成为培育荣格派分析心理学家的大本营。「他几乎把他的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Archetypes)的研究和着述之中。」~(2)荣格所论之原型,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谈到: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分别是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自性(The self)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原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陕西宝鸡叁寺村人信仰心理探析[J].民俗研究.2019
[2].陈麒任.童话心理分析: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的体现——用荣格的观点分析安徒生《野天鹅》[J].中华辞赋.2019
[3].史天舒.电影《功夫》中的心理原型[J].心理与健康.2018
[4].王姝.从心理原型到外部原型——浅析电影中的神化影像系统[J].戏剧之家.2018
[5].李希平.少年派的心理原型分析[J].北方文学.2018
[6].熊乙婷.西班牙语心理致使动词原型探究及教学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
[7].章艳萍.八月之光——《八月之光》莉娜人生的心理原型解读[J].文山学院学报.2017
[8].欧胜虎.电影《七月与安生》心理原型分析[J].电影文学.2017
[9].赵丹凤.神话原型心理剧模型效果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10].周莉.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心理特征分析[D].南昌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