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路径,新闻记者,模型,加载,能力,延性。
应变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王婷婷,庄新村[1](2019)在《Chaboche混合硬化模型在大应变-变路径加载条件下的参数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Chaboche混合硬化模型在大应变-变路径加载条件下的待定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标定方法。首先,针对Al2024-T351铝合金设计了单轴等应变幅值拉压循环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通过推导混合硬化模型主控方程进行实验数据拟合,获得了随动硬化规律。随后,基于光滑圆棒料(SRB)单向拉伸试验的流动应力曲线和外推模型,将应力-应变关系外推至大应变范围。最后,利用保留前述随动硬化规律的Chaboche模型对大应变范围内的SRB流动应力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最终的Chaboche混合硬化模型参数。实验验证表明,所标定的Chaboche混合硬化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大变形-变路径加载条件下材料的硬化行为。(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丽霞,陈兴品,谢炜,任平,梅霖[2](2019)在《应变路径变化对纯镍组织和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应变方式(单向轧制和交叉轧制)对大变形量(厚度方向压下量90%)纯镍形变组织和织构以及随后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与交叉轧制纯镍的形变微观组织均以层片状组织为主,但前者储存能高于后者;单向轧制纯镍的宏观织构是典型的铜型冷轧织构,而交叉轧制纯镍的主要织构组分是黄铜和旋转型黄铜织构,且前者的织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对两种方式形变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发现单向轧制样品中形成了以立方织构为主的再结晶织构,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立方织构的强度逐渐增强;而交叉轧制样品则形成了弱的再结晶纤维织构,其强度远小于单向轧制样品的再结晶织构强度。另外,单向轧制样品在高温800°C保温处理后,出现了少量异常长大晶粒,这是由于取向相近的立方取向晶粒聚集形成团簇,使得微观取向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而交叉轧制方式可以抑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异常长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曹可[3](2019)在《基于全耦合理论研究应变路径对金属板材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合金板材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普遍存在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高强合金板料在制备零配件时存在较大的工艺难题,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因此,准确的掌握和描述合金板料的力学变形特征,进而在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中提供合理化的工艺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科学和工业应用价值。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材料的成形极限并非定值,不同应变路径和应变状态下的损伤演化规律不同。有限元法作为目前普遍应用的重要仿真手段,可以准确、高效的模拟分析材料在任意时刻和位置的变形行为。然而仿真结果的准确与否严重取决于仿真时所选用的材料本构模型。全耦合的损伤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能够较为准确描述材料损伤行为的一种材料失效模型,强调材料损伤变量与其他状态变量的全耦合关系。同时,为预测不同应变状态下材料的塑性力学行为和损伤行为,应力叁轴度和Lode系数是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状态参数。本文将通过实验和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通过应力叁轴度和Lode系数表征的应变路径,及其对高强合金板料塑性力学行为和损伤演化的影响,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结合全耦合理论,建立考虑Lode系数影响的本构模型。模型中涉及弹塑性、同向硬化、随动硬化以及损伤,各类变量与损伤之间相互耦合,以达到能够真实反映高强合金板料的变形力学状态。引入微裂纹和Lode系数修正损伤的演化规律,进而影响材料的最终断裂行为。该本构模型通过Fortran语言在有限元软件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Vumat中实现;(2)选择高强合金铝合金AL7055双相钢DP900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应变路径状态下的实验,包括单向拉伸实验、缺口板材拉伸实验、蝶形试样拉剪复合加载实验、Nakazima胀形实验。通过以上基础力学实验研究材料的弹塑性特征并获取材料基本力学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应变状态其对材料力学行为和损伤的影响;(3)基于实验-仿真获得的数据结果,利用逆向参数识别法,以实验数据为目标,结合Matlab优化工具箱平台,采用多种的不同的优化算法,对多个损伤参数进行参数识别,并验证其准确性,;(4)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构建几何模型,赋值优化的材料模型参数,开展多路径的仿真模拟分析。获得不同实验路径下的力/位移曲线,对比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断裂应变。同时,在应力叁轴度和Lode系数空间下,分析对比模拟与实验极限应变,讨论模型在不同应变路径下的损伤预测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张迎[4](2019)在《TRIP钢在不同应变路径下的硬化行为及其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在塑性变形时会发生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其力学行为受到位错运动和马氏体相变的共同影响。在冲压工程实践中,材料往往还会经历复杂的应变路径变化。马氏体相变和应变路径变化两种因素的迭加,给TRIP钢本构模型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研究应变路径对TRIP钢的变形行为的影响,开发相应的本构模型,对于提高TRIP钢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精度,促进TRIP钢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显着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TRIP钢在比例加载、反向加载和应变路径改变这叁种情况下的硬化行为,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应变路径变化对TRIP钢硬化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反映不同比例加载路径、反向加载和应变路径变化影响的TRIP钢硬化模型,建立了基于优化方法和实验数据的硬化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开发了相应的Abaqus/UMAT子程序对所提出的硬化模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单向拉伸、纯剪切和平面应变实验,获得TRIP钢在这叁种比例加载模式下的应力应变数据。实验结果表明,TRIP钢在不同比例加载路径下的硬化行为有明显的差异。为了体现不同加载路径对硬化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应力叁轴度和洛德角表征不同的比例加载模式,建立了一种基于Voce和Hollomon硬化模型的HVTL混合硬化模型。该模型根据不同的比例加载模式,通过改变Voce和Hollomon硬化部分在混合硬化模型中所占的比重来反映加载路径对硬化行为的影响。运用该模型对上述实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应力叁轴度和洛德角可以较好地体现比例加载路径的变化,HVTL模型可以较好地重现TRIP钢在不同比例加载模式下的硬化行为。(2)基于TRIP钢的循环剪切实验,获得TRIP钢循环剪切的应力应变数据,并考察了TRIP钢在反向加载时出现的包申格效应、瞬态效应和永久软化效应等现象。在HAH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马氏体相变对TRIP钢反向加载时硬化行为的影响,对HAH模型中和瞬态行为相关的参数k_1,以及和永久软化效应相关的g_3和g_4项进行了改进,加入了马氏体相变率的影响。开发了相应的HAH模型的UMAT子程序,基于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优化建立了一套HAH模型参数标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HAH模型能够更好地重现TRIP钢在反向加载下的硬化行为。(3)建立了一种双向应力加载+单向拉伸的两步成形的实验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Marciniak试验方法对TRIP钢不同胀形试样进行胀形实验;胀形卸载后在试样均匀变形区域截取拉伸试样进行第二步单拉实验。实验表明,随着Marciniak试验中第二方向的应力从正应力向负应力变化,TRIP钢的后续硬化能力得到增强。基于Voce模型和HAH模型的归一化微结构偏量构建了考虑应变路径变化的VH模型,将VH模型与Voce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较,计算结果表明VH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出应变路径变化对TRIP钢后续硬化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吻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陈志涛[5](2019)在《平面应变状态侧向卸荷路径下粉土强度及变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涌现,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居民住宅等。在这些项目中会涉及到基坑开挖、隧道掘进、边坡削坡等开挖工程。这类工程可以简化为竖向应力不变而侧向应力随着开挖不断减小的平面应变状态下侧向应力卸荷问题。现代土力学表明,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受应力路径的影响。而长期以来,人们通常采用加荷路径试验确定土体参数及本构模型,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计算。这使得现有的设计依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此开展侧向卸荷问题的研究就有一定工程意义。本文采用新型平面应变仪对等压固结、不等压固结和超固结粉土试样进行一系列平面应变状态侧向卸荷试验,来探究卸荷过程对试样应力—应变关系、侧向应变、体应变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对基坑进行数值模拟,探究竖向加荷路径和侧向卸荷路径两种不同应力路径所得试验结果对实际工程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研究了等压固结条件下,卸荷路径与加荷路径粉土试样的变形与强度特性。研究表明:对于等压固结试样,卸荷路径下试样破坏时的竖向应变为1%~4%,明显小于加荷路径下15%破坏的应变;在卸荷条件下,竖向应变为1~4%时,某级荷载卸除后,竖向应变、侧向应变均急剧增大,土体发生破坏,与加荷路径下侧向应变随竖向应变逐渐增大不同;卸荷路径下试样表现为剪缩,但已有剪胀趋势,与加荷路径下试样表现为剪缩不同。与加荷路径相比,卸荷路径得到的内摩擦角增大,而粘聚力降低。2.研究了不等压固结条件下,粉土试样强度及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侧向卸荷时,不等压固结条件下偏应力、侧向应变、体应变随竖向应变的变化趋势与等压固结条件下相同。卸荷过程中,存在着侧向临界卸荷比,当侧向卸荷比达到侧向临界卸荷比时,土体发生破坏。同时,整体上破坏偏应力(σ_1-σ_3)_f随着固结应力比K的增大呈线性减小,且不同侧向固结应力的曲线基本保持平行。3.研究了超固结条件下,粉土试样的强度及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超固结试样,卸荷路径下超固结比大于1.5时开始发生剪胀,而常规加荷路径下超固结比大于2.5时开始发生剪胀。且破坏偏应力随超固结比变化成指数关系,与加荷路径下的幂函数关系不同。卸荷体应变的变化过程分为叁个阶段:阶段1以卸荷回弹为主,阶段2以剪缩为主,阶段3以剪胀为主。4.基于加、卸荷试验结果,利用FLAC~(3D)软件对基坑开挖土钉墙支护的算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卸荷参数得到的最大坑侧水平位移和最大坑边沉降量均大于采用加荷参数得到的结果,且采用两种路径得到的参数计算得到的土钉轴力分布不同。这为今后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3-01)
王诗琦[6](2019)在《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提高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其他岗位来说,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工作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因为,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范围往往是不固定的,需要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在采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象不一样,产生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可变因素,都是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应对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就必须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在本文中,笔者就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4期)
陈志涛,贾景超[7](2019)在《加、卸荷应力路径对粉土应力-应变关系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平面应变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平面应变仪进行竖向加荷试验与侧向卸荷试验,探究加、卸荷路径对粉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卸荷路径下,粉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明显不同;卸荷路径下,试样发生破坏时的偏应力和应变明显小于加荷路径;侧向卸荷路径下,试样的极限竖向应变随着初始固结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刘红彬,陈伟,王延荣[8](2019)在《基于临界面法及应变路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国内外多轴低周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归纳了基于临界面法及应变路径的多轴疲劳寿命评估模型,比较了其优劣及适用性。目前多轴疲劳寿命的预测主要是针对一种或少量几种材料而提出的经验或半经验的公式,当这些公式用于其他材料时,常常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多轴疲劳问题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等温、常幅载荷条件下开展,对承受高温、变温、变幅和随机多轴载荷作用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若考虑材料缺口影响、尺寸影响、载荷、表面的粗糙度、残余应力应变等因素,其研究更加复杂,当前对于多轴疲劳的研究热衷于建立寿命预测模型,开展相关疲劳试验,很少深入研究对其微观机理。因此,多轴疲劳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1期)
杨岚[9](2018)在《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提高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记者来说,工作重心主要是采访。作为一个专业能力成熟的记者,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时间采访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无论面对哪个领域的采访对象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衡量一个记者能力以及素养的标准。只有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应变能力入手并介绍了加强该能力的措施,希望能够得到新闻记者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4期)
白洁[10](2018)在《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的提高路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是负责新闻取材的重要角色,对新闻节目整体质量的影响重大。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领域对记者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为了有效提升新闻质量,顺利完成采访,获取更多信息,记者群体的应变能力必须得到强化,进而适应新时代的新闻节目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记者观察》期刊2018年33期)
应变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应变方式(单向轧制和交叉轧制)对大变形量(厚度方向压下量90%)纯镍形变组织和织构以及随后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与交叉轧制纯镍的形变微观组织均以层片状组织为主,但前者储存能高于后者;单向轧制纯镍的宏观织构是典型的铜型冷轧织构,而交叉轧制纯镍的主要织构组分是黄铜和旋转型黄铜织构,且前者的织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对两种方式形变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发现单向轧制样品中形成了以立方织构为主的再结晶织构,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立方织构的强度逐渐增强;而交叉轧制样品则形成了弱的再结晶纤维织构,其强度远小于单向轧制样品的再结晶织构强度。另外,单向轧制样品在高温800°C保温处理后,出现了少量异常长大晶粒,这是由于取向相近的立方取向晶粒聚集形成团簇,使得微观取向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而交叉轧制方式可以抑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异常长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王婷婷,庄新村.Chaboche混合硬化模型在大应变-变路径加载条件下的参数标定[J].塑性工程学报.2019
[2].王丽霞,陈兴品,谢炜,任平,梅霖.应变路径变化对纯镍组织和织构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曹可.基于全耦合理论研究应变路径对金属板材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D].山东大学.2019
[4].张迎.TRIP钢在不同应变路径下的硬化行为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陈志涛.平面应变状态侧向卸荷路径下粉土强度及变形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6].王诗琦.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提高的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9
[7].陈志涛,贾景超.加、卸荷应力路径对粉土应力-应变关系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平面应变条件[J].福建建筑.2019
[8].刘红彬,陈伟,王延荣.基于临界面法及应变路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概述[J].机械强度.2019
[9].杨岚.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提高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8
[10].白洁.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的提高路径探究[J].记者观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