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清学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清学,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梅毒,蛋白,质体。
血清学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柳,肖文[1](2016)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RPR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RPR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RPR,7例患者脑脊液RPR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RPR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RPR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6年32期)
肖瑶[2](2016)在《梅毒血清学反应在神经梅毒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神经梅毒的确诊和疗效的评估均依赖于脑脊液检查结果,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寻找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以减少非必要的腰椎穿刺。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梅毒患者,且HIV阳性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以致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及腰椎穿刺的血清学指征;同时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抗体滴度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2005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有414例HIV阴性的梅毒住院患者接受脑脊液检查并纳入研究,其中197例为神经梅毒患者(包括129例确诊病例和68例疑似病例),217例为梅毒-非神经梅毒患者。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同时,评估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及其并联试验对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此外,我们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RPR和血清TPPA滴度变化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血清RPR、血清TPPA滴度逐渐升高,神经梅毒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PPA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优于血清RPR,且血清RPR、血清TPPA的最佳分界值分别是1:4和1:2560。血清RPR≥1:4和血清TPPA≥1:2560并联组合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至88.1%,并能筛查出97.6%的确诊神经梅毒病例。结果显示,男性、血清RPR滴度≥1:4、血清TPPA滴度≥1:2560、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与神经梅毒相关。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RPR、TPPA滴度分别与脑脊液RPR、TPPA滴度、白细胞数和蛋白相关,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对于脑脊液正常化的预测价值要优于血清TPPA,其4倍下降可以预测81.0%患者的脑脊液RRP正常化、86.4%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正常和68.4%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正常。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血清TPPA的定量试验并非毫无意义,相反,其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要优于RPR定量试验。此外,我们还发现血清RPR滴度、血清TPPA滴度、男性、血清肌酸激酶、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可作为预测神经梅毒的辅助指标。值得注意的是,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同时满足血清RPR滴度<1:4和血清TPPA滴度<1:2560的患者是神经梅毒确诊病例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我们建议减少对这部分人群行腰椎穿刺术。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能够很好地预测神经梅毒治疗后脑脊液治疗的正常化,因此随访时可通过血清RPR滴度监测治疗效果,从而避免过多的腰椎穿刺。(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振常,梁增文,冷静,韦毅,黄晶晶[3](2014)在《食蟹猴实验感染HBV的血清学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食蟹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实验室内人工繁育的1~3日龄或成年食蟹猴观察1个月经病毒学筛选后证实为健康动物后各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组接种HBV携带者血清0.5 ml(HBVDNA≥108拷贝)单只笼养,各组从接种后1~12周每日观察行为变化,每1周取血样检测HBV-M、HBV-DNA、肝功能及对于HBsAg阳性食蟹猴在B超引导下取肝组织常规HE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程度。结果:成年猴接种后未引发HBsAg阳性反应,有3只幼年猴出现HBsAg、HBcAb及2只出现HBV-DNA反应,ALT在攻毒出现HBsAg阳性后1周开始升高,1个月后达到高峰,其值为180 U/L,以后渐降,持续1个月后接近正常。AST一周后高于正常参考值呈低平曲线,高峰较ALT迟后1个月,HBsAg阳性食蟹猴HE染色可见部分肝组织呈轻微肝炎病变。结论:攻毒后HBV-M、HBV-DNA、ALT、AST及肝组织病理改变提示HBV感染后能产生应答及肝细胞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刘洪波,林嘉鹏,吴衍恒,梁洪[4](2013)在《不同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后的血清学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山市居住的无疫苗接种禁忌的健康婴儿,在其2、3、4月龄时各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或口服脊灰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按照接种程序的不同,将观察对象分为全程OPV组(O-O-O)、全程IPV组(II-I)、1剂IPV+2剂OPV组(I-O-O)、2剂IPV+1剂OPV组(I-I-O)。基础免疫完成后1个月时采集静脉血,以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脊灰病毒中和抗体。结果 3剂疫苗免疫后,除I-O-O组1份血清标本Ⅲ型抗体为阴性外,其余标本均产生了针对3个型别脊灰病毒的中和抗体。与I-I-I组比较,I-O-O组和I-I-O组产生了更高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除与I-O-O组的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O-O-O组比较,除I-I-O组的Ⅰ型抗体GMT较低外(P<0.001),I-O-O组和I-I-O组均获得了相近(P>0.05)或更高(P<0.05)的抗体GMT;I-I-O组Ⅰ型中和抗体GMT明显低于I-O-O组(P<0.05),Ⅱ型和Ⅲ型中和抗体GMT高于I-O-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V/OPV序贯免疫可提供与全程OPV免疫相似或更高的针对脊灰的免疫保护;为减少OPV相关脊灰同时维持高水平的免疫屏障,推荐采用I-I-O序贯程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张树敬,杨帆[5](2011)在《奥司他韦治疗成人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H1N1流感暴发流行后一些国家启动了免疫接种程序,引发了关于既往曾感染H1N1流感病毒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的问题。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台湾大学医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1试验)分析血清抗体水平。21例因流感样症状门急诊就诊或因严重流感住(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王力华,付士红,杨益良,朱武洋,唐青[6](2010)在《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分子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基因替换和重组等技术构建重组病毒解释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分子基础。以实验室构建的XJ-160病毒全感染性克隆为基础获得XJ-160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SINV)糖蛋白基因单独和同时相互替换的重组病毒。首先研究重组病毒对细胞及动物感染性和致病性,同时利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方法鉴定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基因区段。研究结果显示XJ-160病毒E2糖蛋白是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速率,空斑形态及对乳鼠致病性的主要因素。中和试验结果显示SIN病毒E2糖蛋白对决定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确定了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基因区段,并为进一步研究XJ-160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袁耀武,张伟,程书梅,苏旭东,马雯[7](2009)在《血清学反应在融合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育种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融合子检出及鉴定环节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粟酒裂殖酵母和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并对检出的融合子采用血清学反应分析其抗原特性,以此达到鉴定融合子的目的。结果显示,在检出的2株融合子中,均表达了一方亲本的抗原特性,说明该法的在融合子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9年12期)
贾海英,马秀敏,丁剑冰,曹春宝,朱明[8](2009)在《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蛋白表达及其血清学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结果pET28a-Eg95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约为15kDa。Westernblot结果表明,pET28a-Eg95重组蛋白能被CE病人血清识别,11例CE病人血清中8例呈阳性反应。结论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存在于中间宿主CE病人体内,Eg95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可能成为CE病人术后辅助性治疗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Mads,F,Bertelsen,Joan,Klausen,Elisabeth,Holm,Carsten,Gr.,Poul,H,J.or,gensen[9](2007)在《H5N9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园禽鸟:血清学反应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禽流感(AI,Orthomyxoviridae)是禽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能够感染几乎所有的禽类。2005年10月至 2006年7月,欧洲发生了鸡和野生鸟类的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欧洲,禽流感是非常重要的疾病,通(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世界禽病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何敬东,张振书,张以洋,周高速[10](2007)在《重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学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 brane protein 1,IFITM1,)是SEREX方法筛选大肠癌组织cDNA文库时获得的结肠癌相关抗原基因,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IFITM1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抗血清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血清学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神经梅毒的确诊和疗效的评估均依赖于脑脊液检查结果,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寻找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以减少非必要的腰椎穿刺。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梅毒患者,且HIV阳性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以致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及腰椎穿刺的血清学指征;同时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抗体滴度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2005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有414例HIV阴性的梅毒住院患者接受脑脊液检查并纳入研究,其中197例为神经梅毒患者(包括129例确诊病例和68例疑似病例),217例为梅毒-非神经梅毒患者。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同时,评估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及其并联试验对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此外,我们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RPR和血清TPPA滴度变化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血清RPR、血清TPPA滴度逐渐升高,神经梅毒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PPA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优于血清RPR,且血清RPR、血清TPPA的最佳分界值分别是1:4和1:2560。血清RPR≥1:4和血清TPPA≥1:2560并联组合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至88.1%,并能筛查出97.6%的确诊神经梅毒病例。结果显示,男性、血清RPR滴度≥1:4、血清TPPA滴度≥1:2560、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与神经梅毒相关。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RPR、TPPA滴度分别与脑脊液RPR、TPPA滴度、白细胞数和蛋白相关,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对于脑脊液正常化的预测价值要优于血清TPPA,其4倍下降可以预测81.0%患者的脑脊液RRP正常化、86.4%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正常和68.4%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正常。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血清TPPA的定量试验并非毫无意义,相反,其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要优于RPR定量试验。此外,我们还发现血清RPR滴度、血清TPPA滴度、男性、血清肌酸激酶、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可作为预测神经梅毒的辅助指标。值得注意的是,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同时满足血清RPR滴度<1:4和血清TPPA滴度<1:2560的患者是神经梅毒确诊病例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我们建议减少对这部分人群行腰椎穿刺术。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能够很好地预测神经梅毒治疗后脑脊液治疗的正常化,因此随访时可通过血清RPR滴度监测治疗效果,从而避免过多的腰椎穿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清学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金柳,肖文.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反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
[2].肖瑶.梅毒血清学反应在神经梅毒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16
[3].王振常,梁增文,冷静,韦毅,黄晶晶.食蟹猴实验感染HBV的血清学反应[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
[4].刘洪波,林嘉鹏,吴衍恒,梁洪.不同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后的血清学反应[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
[5].张树敬,杨帆.奥司他韦治疗成人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反应[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
[6].王力华,付士红,杨益良,朱武洋,唐青.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分子基础研究[J].病毒学报.2010
[7].袁耀武,张伟,程书梅,苏旭东,马雯.血清学反应在融合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9
[8].贾海英,马秀敏,丁剑冰,曹春宝,朱明.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蛋白表达及其血清学反应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
[9].Mads,F,Bertelsen,Joan,Klausen,Elisabeth,Holm,Carsten,Gr.,Poul,H,J.or,gensen.H5N9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园禽鸟:血清学反应有高度种属特异性[C].第15届世界禽病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0].何敬东,张振书,张以洋,周高速.重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学反应[J].中华消化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