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窄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性化推荐,信息窄化,网络信息行为,过滤气泡
信息窄化论文文献综述
曾子倩[1](2019)在《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窄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手机移动应用程序(APP)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个性化推荐技术是各类移动应用的必需品,为用户提供精准、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个性化推荐的广泛使用一方面给用户带来了便利,减轻了信息负担。但另一方面,这种投其所好的信息推送机制却隐藏着“信息偏食”的窄化风险,信息多样性减少,所见到的信息世界并不完整。为此,本文基于网络信息行为理论,结合个性化推荐在企业应用中的特点,建立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路径,探究是否存在窄化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网络信息行为、个性化推荐及信息窄化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对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基于Wilson信息行为理论构建了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路径模型,具体研究路径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研究个性化推荐对信息需求的影响,主要基于用户感知展开问卷调查;其二是研究个性化推荐对信息查寻的影响,主要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展开实验研究,看是否给用户带来了信息窄化。最后根据两部分的研究结果得出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窄化影响情况。结果发现,个性化推荐带来的窄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用户的整个信息行为中。(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10)
许旸[2](2018)在《急着吞下“知识胶囊”,可能错过辽阔文学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获取愈发便捷、资讯不断更新的当下,信息显得过剩乃至造成超载;不少自媒体推送的所谓“海量”信息,往往只是“窄化”资讯。其中,一些打着解读经典旗号的网络平台,邀请名人或作家将畅销书、名着浓缩成十分钟付费产品,提供便于速食的“知识胶囊”——阅读这件事看上(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7-17)
彭丽,侯筱蓉[3](2017)在《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窄化用户感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用户行为习惯与信息窄化之间的关联性和信息窄化在微传播环境下对用户信息获取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目前信息窄化现象及成因,通过问卷调查对用户的信息窄化感知进行实证分析,采用SPSS 21.0对调查结果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回归模型析出的5个强关联变量对信息窄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结论:信息窄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真相的认知,会将人的思维逐渐固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为削弱信息窄化的不良影响,用户应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和信息获取渠道,国家应强化互联网管理规范,引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陈思成[4](2017)在《信息窄化及其消极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各种网络媒介来接受多样化的信息和知识。从国内外的新闻到各式各样的娱乐八卦,从正规的校园公开课、演讲到各种平台上的脱口秀,从政史地到物理化,都可以找到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饥渴。一时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但这种情况超越了个人承受信息的范围,我们每天浏览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从而能够接收和消化的信息也越来越少。导致了人们看似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最后真正能被消化为自身智慧和精神食粮的信息其实没有多少。同时,由于不可能消化所有信息,人们会有意识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吸收,人们渴望信息,更渴望那些自己喜欢的类型、以及符合自己品味和立场的信息。加之互联网本身越来越强大的协同过滤机制,配合着新媒体的选择性机制,这样日复一日地对同类型信息的吸收,让个人感觉自己吸收的知识看似很多,但其实只是沉溺于固有的品味中,陷入了狭窄的认知中,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窄化”或“信息茧房”现象。这种情况会造成一种网络社群之间的疏离,使原本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平台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偏见和自负的情绪。这其实不利于个人的知识吸收、信息素养和素质的完善,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窄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平台的信息内容和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这种窄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和负面效果,而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应对和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杨斌,王伟赟[5](2017)在《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信息窄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书馆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可以使读者不需搜索即可得到符合个人需求的知识资源,但这种精准的推荐服务也容易造成读者对多元信息获取的窄化问题,导致非密切相关性知识资源的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突破,应及时跟踪并了解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信息窄化问题的产生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7年02期)
韩林洁,王海燕,徐建东[6](2016)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信息交流对信息窄化的影响——以新浪微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浪微博为平台,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出发,分别探究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和信息获取行为对信息窄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户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发布原创微博容易诱发信息窄化,利用@分享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窄化的程度;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多种信息获取方式对减少信息窄化具有积极影响,增加浏览的时长和频率对信息窄化具有抑制作用。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六点建议,以期帮助用户有效应对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窄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宋玮[7](2014)在《信息窄化的社会性成因及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窄化这一现象虽是通过网络时代的来临被人们发觉并加以关注,但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加以控制便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从强迫说服、偏见、群体思维3方面对信息窄化社会性成因的初探,可以从提高人们对强制说服的抵抗力,克服自身障碍、减少偏见,打破全体一致的错觉、提高判断的独立性达到解决信息窄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宋玮[8](2014)在《信息窄化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选择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偏好不能全面、客观的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现象即为信息窄化现象。信息窄化这一现象虽是通过网络时代的来临被人们发觉并加以关注,但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防范可能由信息窄化现象引起的诸多不良结果,对信息窄化影响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对信息窄化现象在事件预测、事件决策和事件真相揭示叁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理论分析;对信息窄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削弱策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25)
陈星[9](2013)在《微博客的“信息窄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0年至今,我国互联网微博客服务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并且激起了社会化媒体(包括微信服务在内)的又一轮热潮。新媒体在成长,网民注意力也在大面积迁移,一方面是因为整个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冗余危机,面对愈演愈烈的信息压力网民寄希望于建立类似“我的日报”这样的个人化传播系统来积极应对;另一方,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赋权,传播“去中心化”、“扁平化”日益突出个人的传播能力,而微博客正是用户满足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合适平台。但网民在实际的媒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操作问题,沉溺现象、符号暴力、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安全等,这些有碍人与社会良性发展的纰漏几乎是所有微博用户每天必须应对的功课。笔者在对微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形态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其消极影响面分析思考之后,认为技术都有双面性微博客也不例外,其突出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其最大的缺点,“我的日报”是人们控制信息的美好愿望,但如驾驭不当就有可能出现个体视野窄化、与社会日渐疏离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开始“信息窄化”的讨论。可以这样说,“信息窄化”是人们利用技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具有普遍性,具体到单个人这种问题或隐或显,但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本文立足于个体用户角度探讨新媒体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基于微博客平台,“信息窄化”附有碎片化的特征,同时也呈现出个人信息“茧房”和群体意见“回音室”的特点,在分析了“信息窄化”在微博客中的具体呈现之后,接着继续探讨信息窄化的实质,即信息的“异化”,用户本着个人原则至上的初衷,生产、传播和接收信息,当人们欣喜于各取所需的同时,信息变得愈加支离破碎,展露出显性的负面影响甚至演化为控制、支配人的某种力量。对信息窄化特点和实质的分析之后,接着讨论其成因,“信息窄化”在个性化的信息消费、用户的主体性和网络化、运营商的“协同过滤”以及人们的选择性心理共同作用之下愈演愈烈。最后涉及到微博信息窄化的影响层面,“信息窄化”中个体认知偏差、盲目自信、异质意见讨论各执一词的现象俯拾皆是,信息“偶遇”缺失阻碍个体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疏离感增加、异质群体缺少有效对话,社会关系缺少“张力”;另外用户自主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个人的基本特征在公共空间中曝光过度,被其他用户、运营商、广告商等轻易“窥视”,某种程度而言微博客成了“全景式监狱”,个体被“自由”禁足成了技术对人反噬的讽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叶泽鑫[10](2013)在《信息窄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析了信息窄化的成因、影响及如何解决信息窄化所带来的问题。信息窄化这个概念从诞生之初就是与人类的主动选择行为相关。作者试图从信息窄化的被动方面探究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被窄化的。并且将信息窄化的范畴分为叁个阶段:源信息的窄化、认知过程的窄化和再传播过程的窄化。作者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模仿英国经验主义者对于我们无法经验实体的证明而对信息窄化的固有性质方面给予了证明。继而也用同样的方式对于信息窄化的主观性性质给予证明。但是以上的证明仅仅针对源信息与信息体本身,而从信息的根本定义上来讲信息的传播必须有人类的认知活动参与。所以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对于人类的大脑结构域认知模式是如何对信息产生反应做出了阐释。并且详细的描述了信息是如何在进入我们大脑最终被储存的过程中被窄化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除我们需要认识源信息的过程以外,进行再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作者比较深入的探讨了信息在我们再传播的过程中是怎样被窄化的。作者将再传播过程中被窄化的信息分为叁种形式:由于人体结构功能所限是传播过程中被窄化的信息、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被窄化的信息和完全不能被传播的信息。在第二章作者阐述了信息窄化是如何在根本上影响现代人类的认知方式的。人类在现今社会仍然保留着一些远古时代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于周围环境和生存的世界所认知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提炼信息的方式在现今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已经产生了无数的弊端,让我们越来越无法看清真相。作者主要在文中阐述了四个大的影响方面:无用的证据、叙述谬误、满足的错误、沉默的证据。在第叁章作者试图用超验主义来解决信息窄化中坏的方面。大多数时间人类无法认清世界,无法认清追求,甚至无法认清自我。这些都是信息窄化对于人类影响的坏的方面。作者试图通过澄清“我”这个在人类心目中被窄化的概念来达到消弭信息窄化影响的目的。然后阐述人类存在的终极目的。以这个终极目的为前提继而提出一个使恶性信息窄化现象不存在的世界的构想,来证明这种现象是可以消弭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4-30)
信息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知识获取愈发便捷、资讯不断更新的当下,信息显得过剩乃至造成超载;不少自媒体推送的所谓“海量”信息,往往只是“窄化”资讯。其中,一些打着解读经典旗号的网络平台,邀请名人或作家将畅销书、名着浓缩成十分钟付费产品,提供便于速食的“知识胶囊”——阅读这件事看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窄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曾子倩.个性化推荐对网络信息行为的窄化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许旸.急着吞下“知识胶囊”,可能错过辽阔文学风景[N].文汇报.2018
[3].彭丽,侯筱蓉.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窄化用户感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
[4].陈思成.信息窄化及其消极影响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7
[5].杨斌,王伟赟.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信息窄化问题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
[6].韩林洁,王海燕,徐建东.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信息交流对信息窄化的影响——以新浪微博为例[J].情报科学.2016
[7].宋玮.信息窄化的社会性成因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
[8].宋玮.信息窄化影响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4
[9].陈星.微博客的“信息窄化”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叶泽鑫.信息窄化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