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原裸裂尻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黄河,基因,高原,狮泉河,生物,鱼类。
高原裸裂尻鱼论文文献综述
祁得林,郭松长,晁燕,孔庆辉,李太平[1](2014)在《青藏高原裸裂尻鱼属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是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一个广布属,分布于青藏高原主要水系,是裂腹鱼亚科鱼类中研究物种进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关系的理想类群。本研究通过线粒体基因组的6个编码基因(Cyt b,ND1,ND2,COI,COII,COIII)序列全长探讨了裸裂尻鱼属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地理学。基于6个基因的联合数据(6189 bp)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并采用地质隔离事件估计了主要分支发生时间。结果发现,裸裂尻鱼属包括高原鱼属的Herensteinia microcephalus形成一个支持率非常高的单系群,并且该单系群分成5个主要族群。裸裂尻鱼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总体上反映了水系之间和地质历史的联系,即来自相邻水系的物种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估计的主要分支分歧时间发生在上新世和更新世(4.07~0.48 Ma),暗示裸裂尻鱼属鱼类起源和种化事件与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开始的强烈隆升所致的高原水系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研究结果暗示水系隔离事件在裸裂尻鱼属鱼类的种化和目前离散的分布格局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赵兰英,晁燕,李长忠,谢保胜,申志新[2](2012)在《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克隆及其对青藏高原季节性冷环境的适应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分析编码蛋白leptin的序列特征,检测ob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不同环境温度下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探究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季节性寒冷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ob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已知cDNA序列设计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PCR引物,进行表达研究。结果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序列全长为1 3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黄河裸裂尻鱼ob mRNA在心脏、肾脏、脂肪、肠、精巢、肝胰脏、鳃、脑和肌肉9个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中表达最强,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弱。栖息水域环境温度下降,将显着抑制黄河裸裂尻鱼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表达。结论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特殊的组织表达特征可能与其特定组织的能量代谢及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有关。Leptin在黄河裸裂尻鱼能量代谢调节和季节性环境适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祁得林,郭松长,赵新全[3](2006)在《青藏高原裸裂尻属鱼类两个疑难种的分子系统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Steindachner)]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河流上游干支流及其湖泊之中,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域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而被生物学家视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淡水鱼类物种起源、进化的模式物种。然而,该属鱼类种间具有非常相似的形态特征,致使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chengi)和前腹裸裂尻鱼(Sp·anteroventris)的分类学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裸裂尻鱼属两个分类疑难种和5个指名种(n=17)以及5个近缘种(n=5)共23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并以同亚科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作为外群构建了ML、MP和Bayesian进化树。序列差异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Sp·malacanthuschengi和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6%),两者并不聚在同一枝上;Sp·anteroventris独立成一枝,与其它指名裸裂尻鱼间显示出较大差异(4·38%-5·53%),综合其它形态差异共同提示,Sp·malacanthuschengi应提升为独立种,沿用Sp·chengi的种名,而Sp·anteroventris应该是裸裂尻鱼属的一个独立种。(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万法江[4](2004)在《狮泉河水生生物资源和高原裸裂尻鱼的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于2002年7月和9月两次赴藏,在阿里地区狮泉河流域10个采样点进行了水生生物的常规采样。根据所采样本,对狮泉河水生生物进行了鉴定、分析,并对狮泉河高原裸裂尻鱼的生物学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 1.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53属106种,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0.954×10~4 ind/L和0.567 mg/L。 2.共检出原生动物29属59种,其种类多为广布性种类,原生动物的平均密度为9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044mg/L。 3.共检出轮虫7科19属35种,以广布性和高原冷水性种类为主,轮虫的平均密度为50ind/L,平均生物量为0.060mg/L。 4.狮泉河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很少,所采样品仅检出枝角类5科8属18种,优势种类为尖额溞和盘肠溞;桡足类2目8种。枝角类的平均密度为0.070 ind/L,平均生物量为0.002 mg/L;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为5.15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021mg/L。 5.共检出着生藻类3门16科27种,底栖动物2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7科14种,鱼类7种,高原裸裂尻鱼为优势种类。 6.高原裸裂尻鱼的臀鳞和星耳石的年轮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差异较小。采用臀鳞研究了狮泉河高原裸裂尻鱼的年龄和生长。体长与鳞径直线和幂函数回归方程分别为L=23.459+18.157~*R和L=39.973R~(0.288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13L~(3.0359)。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拟合高原裸裂尻鱼的生长,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均具明显拐点,拐点年龄为10.18龄,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 7.狮泉河高原裸裂尻鱼个体绝对生殖力范围为5212~30251粒,平均19380粒;个体相对生殖力F/L=135.4~975.8粒/cm,平均为532.8粒/cm;F/W=20.1~59.7粒/g,平均为41.3粒/g。根据卵径的分布得出狮泉河高原裸裂尻鱼的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卵。 8.对狮泉河和班公湖两种不同环境的高原裸裂尻鱼进行了食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裸裂尻鱼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食物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种类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高原裸裂尻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克隆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分析编码蛋白leptin的序列特征,检测ob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不同环境温度下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探究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季节性寒冷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RT-PCT、5'-RACE和3'-RACE法获得ob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已知cDNA序列设计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PCR引物,进行表达研究。结果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序列全长为1 3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黄河裸裂尻鱼ob mRNA在心脏、肾脏、脂肪、肠、精巢、肝胰脏、鳃、脑和肌肉9个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中表达最强,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弱。栖息水域环境温度下降,将显着抑制黄河裸裂尻鱼肝胰脏和白肌ob mRNA的表达。结论黄河裸裂尻鱼ob基因特殊的组织表达特征可能与其特定组织的能量代谢及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有关。Leptin在黄河裸裂尻鱼能量代谢调节和季节性环境适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原裸裂尻鱼论文参考文献
[1].祁得林,郭松长,晁燕,孔庆辉,李太平.青藏高原裸裂尻鱼属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2].赵兰英,晁燕,李长忠,谢保胜,申志新.黄河裸裂尻鱼肥胖基因克隆及其对青藏高原季节性冷环境的适应性表达[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2
[3].祁得林,郭松长,赵新全.青藏高原裸裂尻属鱼类两个疑难种的分子系统学[J].动物学报.2006
[4].万法江.狮泉河水生生物资源和高原裸裂尻鱼的生物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